福省衛視新聞采訪攝像機,被林含武帶領的一支特別的遊客隊伍吸引,隻見這支隊伍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年男女。
他們身著統一的客家傳統服飾:爺爺們統一頭戴禮帽,上身綢布藍色對襟短褂,下穿黑闊腿便褲,腳穿白底黑麵布鞋。
奶奶們,化著淡妝,頭挽發髻,插發簪,也有人直接頭裹羅帕。上身是修身藍碎花斜開襟棉服,下穿暗紅綢布裙裝,腳穿鮮紅繡花布鞋。
這些老人是下山村的60周歲以上的客家爺爺奶奶!他們今天是村裏的貴客,林含武帶著幾位村委帶著爺爺奶奶們親自遊覽他們生活了一輩子的家鄉村莊,爺爺奶奶的笑容是他們的獎狀!
福省衛視全程跟拍了整個過程。下山村2500多村民,60歲以上老人一共有67位,年紀最大的已經98歲高齡,今天到現場是50位能完全自理,有閑暇時間的老人,他們是下山村此刻的重點保護對象。
五十位爺爺奶奶坐在廣場中央的圓桌旁,馬上引起其他遊客的圍觀,那些笑意盈盈的客家爺爺奶奶,出現在幾千人的朋友圈,刹那爆火。
村委工作人員給爺爺奶奶端上今天中午的飯前餐點:是一份極具下山特色的茶餐。
是以往這些客家爺爺奶奶在春茶采茶季,因為要趕時間做農活,沒時間做飯,特意提前做好帶到茶園采茶或製茶間歇用來充饑的代餐的一些糕點:蒸熟的茶油炸糯米園米果!客家擂茶,鹹菜餅,艾葉粄。
今天為了茶園旅遊開幕。下山村特意準備傳統擂茶和油炸糯米園球,紅米粥,花生芝麻糖餡料的甜口艾葉粄。做午餐餐前糕點,午飯是三葷兩素的盒飯。
畢竟好幾千人,要保證質量和數量,下山村要求的是安全,衛生。
老爺爺,老奶奶們是第一批享受這些傳統食品和午餐盒飯的人,大家有說有笑地品嚐著熟悉的味道,她們年輕時就是吃著這樣食物開始新一季的茶青采摘地,他們都說:是這個味道!
現場參與活動的群眾,在現場司儀的引導下,分成25支隊伍排隊取餐,遊客按坐車的號序排隊取餐,現場忙而不亂。
不到20分鍾,每個人都喝上了美味的擂茶,紅米粥,吃上熱盒飯,其中大多數遊客都把客家糕點留在最後享用。
樓上宴會廳,貴賓們也在簡單用餐,他們的菜式是和盒飯一樣的三葷兩素,唯一不同就是沒有用上餐盒,大家各自端著鋁製餐盤自助取食。
外地貴客對餐前糕點興趣更大,好多人是第一次吃到,都記住了艾葉米果真好吃!
說起來。新鮮艾葉不是金貴東西,清明前後茶園裏,田間地頭到處都是,那就是野草。
但是在今天,元旦這個時間節點有新鮮艾葉,還要多虧村苗木基地的幾位技術員,是他們用控溫催芽技術,培育出提早上市的艾葉嫩苗來。
這一批新鮮提供給遊客的艾葉米果粄,就給苗圃基地裏帶來5000元收入。村苗圃艾葉銷售已經開始,不貴,10元一斤。
話說艾葉米果粄其實不難做,甚至還很減壓,這不,岩茶商城一樓的一家客家飲食攤就在現場開始製作了:
隻見商家拿出苗木大棚購買的10斤綠油油,鮮嫩無比的艾葉,仔細清理,挑出極少的黃葉和草根等雜質,放水龍頭下麵放水衝洗。
三四次過後,確認清洗幹淨,用一個簸箕瀝幹水分備用。
店主把幹淨的鍋裝水開始燒開水。
因為現在艾葉十分鮮嫩,店主並沒有太早把艾葉放入熱水中,找出食用小蘇打,往一個碗裏倒出10克左右備用。
待水微滾她才把艾葉倒進鍋裏,還用一把漏勺在不停攪動,把小蘇打加入進去。
這時,她店裏兩位身穿傳統客家服飾的服務員抬著一個大號瓷盆出來,盆裏放著大約10幾斤糯米粉,這些糯米粉裏已經加了約兩三成的大禾米粉,旁邊端來一盆幹淨的冷水。
不鏽鋼的案板上,還準備著一飯盆已經提前調配好的油炸花生芝麻糖餡料。和一個四層的竹製籠屜。
老板娘今天興致比較高,又往糯米粉裏加了好幾勺綿白糖,以增加甜度,往裏麵加了大約半斤花生油,挖成一個小坑。
看向煮著艾葉的鍋裏。艾葉在鍋裏隨著滾燙的水上下翻動,等水開以後,隻見那老板娘從鍋裏撈出幾根艾葉,用手指捏住,試著捏擰了一下。
感覺已經輕易能擰斷草根,她用漏勺把艾葉從鍋裏撈出,使勁上下顛動漏勺,以盡量快的把熱水瀝幹。
稍等片刻,她把艾葉倒入糯米粉中,旁邊兩位服務員已經快速用筷子攪拌糯米粉。
老板娘繼續從鍋裏往糯米粉裏撈煮好的艾葉,艾葉撈幹淨,也是瀝水後就放入糯米粉中。
全部放完,就看見老板娘在旁邊冷水盆裏洗手,然後用手使勁攪拌糯米團,隻見糯米團呈現出漂亮的綠顏色,溫度很高。
老板娘不斷地把手放進冷水盆降溫,降完溫就馬上按壓揉搓糯米粉團,糯米粉逐漸變成一個綠油油的大麵團。
這時老幫娘和兩個服務員開始感覺麵團的硬度是否合適,這次明顯感覺偏軟。老板娘往盆裏加了一些糯米粉,繼續不斷地按壓,揉搓。
一會,老板開始從粉團上擠出一小截,放在案板上揉搓,分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小劑子,然後用手按扁,象包包子一樣,把餡料包進去,然後把包好的米果。放在蒸屜上。
為了防粘,每個艾葉粄下麵還墊上剪過的恰好大小的粽葉,粽葉光滑的一麵把艾葉粄托住。
這第一批新鮮艾葉米果粄,是準備蒸熟食用。
其實也可以下油鍋炸製,炸製的艾葉米粄外皮顏色深綠,皮殼稍微印硬而香。
蒸熟米果粄艾草味濃,翠綠好看,軟糯粘牙,十分漂亮。蒸熟的米粄,需要趁熱食用才軟糯香甜。
冷食偏涼,糯米粉是不易消化食物,不宜多食。
一番操作下來,今天這個小店想要偷懶就難了,沒看到周圍遊客,大家已經自動排隊準備搶購了!
客家艾葉米果粄率先火爆出圈。
他們身著統一的客家傳統服飾:爺爺們統一頭戴禮帽,上身綢布藍色對襟短褂,下穿黑闊腿便褲,腳穿白底黑麵布鞋。
奶奶們,化著淡妝,頭挽發髻,插發簪,也有人直接頭裹羅帕。上身是修身藍碎花斜開襟棉服,下穿暗紅綢布裙裝,腳穿鮮紅繡花布鞋。
這些老人是下山村的60周歲以上的客家爺爺奶奶!他們今天是村裏的貴客,林含武帶著幾位村委帶著爺爺奶奶們親自遊覽他們生活了一輩子的家鄉村莊,爺爺奶奶的笑容是他們的獎狀!
福省衛視全程跟拍了整個過程。下山村2500多村民,60歲以上老人一共有67位,年紀最大的已經98歲高齡,今天到現場是50位能完全自理,有閑暇時間的老人,他們是下山村此刻的重點保護對象。
五十位爺爺奶奶坐在廣場中央的圓桌旁,馬上引起其他遊客的圍觀,那些笑意盈盈的客家爺爺奶奶,出現在幾千人的朋友圈,刹那爆火。
村委工作人員給爺爺奶奶端上今天中午的飯前餐點:是一份極具下山特色的茶餐。
是以往這些客家爺爺奶奶在春茶采茶季,因為要趕時間做農活,沒時間做飯,特意提前做好帶到茶園采茶或製茶間歇用來充饑的代餐的一些糕點:蒸熟的茶油炸糯米園米果!客家擂茶,鹹菜餅,艾葉粄。
今天為了茶園旅遊開幕。下山村特意準備傳統擂茶和油炸糯米園球,紅米粥,花生芝麻糖餡料的甜口艾葉粄。做午餐餐前糕點,午飯是三葷兩素的盒飯。
畢竟好幾千人,要保證質量和數量,下山村要求的是安全,衛生。
老爺爺,老奶奶們是第一批享受這些傳統食品和午餐盒飯的人,大家有說有笑地品嚐著熟悉的味道,她們年輕時就是吃著這樣食物開始新一季的茶青采摘地,他們都說:是這個味道!
現場參與活動的群眾,在現場司儀的引導下,分成25支隊伍排隊取餐,遊客按坐車的號序排隊取餐,現場忙而不亂。
不到20分鍾,每個人都喝上了美味的擂茶,紅米粥,吃上熱盒飯,其中大多數遊客都把客家糕點留在最後享用。
樓上宴會廳,貴賓們也在簡單用餐,他們的菜式是和盒飯一樣的三葷兩素,唯一不同就是沒有用上餐盒,大家各自端著鋁製餐盤自助取食。
外地貴客對餐前糕點興趣更大,好多人是第一次吃到,都記住了艾葉米果真好吃!
說起來。新鮮艾葉不是金貴東西,清明前後茶園裏,田間地頭到處都是,那就是野草。
但是在今天,元旦這個時間節點有新鮮艾葉,還要多虧村苗木基地的幾位技術員,是他們用控溫催芽技術,培育出提早上市的艾葉嫩苗來。
這一批新鮮提供給遊客的艾葉米果粄,就給苗圃基地裏帶來5000元收入。村苗圃艾葉銷售已經開始,不貴,10元一斤。
話說艾葉米果粄其實不難做,甚至還很減壓,這不,岩茶商城一樓的一家客家飲食攤就在現場開始製作了:
隻見商家拿出苗木大棚購買的10斤綠油油,鮮嫩無比的艾葉,仔細清理,挑出極少的黃葉和草根等雜質,放水龍頭下麵放水衝洗。
三四次過後,確認清洗幹淨,用一個簸箕瀝幹水分備用。
店主把幹淨的鍋裝水開始燒開水。
因為現在艾葉十分鮮嫩,店主並沒有太早把艾葉放入熱水中,找出食用小蘇打,往一個碗裏倒出10克左右備用。
待水微滾她才把艾葉倒進鍋裏,還用一把漏勺在不停攪動,把小蘇打加入進去。
這時,她店裏兩位身穿傳統客家服飾的服務員抬著一個大號瓷盆出來,盆裏放著大約10幾斤糯米粉,這些糯米粉裏已經加了約兩三成的大禾米粉,旁邊端來一盆幹淨的冷水。
不鏽鋼的案板上,還準備著一飯盆已經提前調配好的油炸花生芝麻糖餡料。和一個四層的竹製籠屜。
老板娘今天興致比較高,又往糯米粉裏加了好幾勺綿白糖,以增加甜度,往裏麵加了大約半斤花生油,挖成一個小坑。
看向煮著艾葉的鍋裏。艾葉在鍋裏隨著滾燙的水上下翻動,等水開以後,隻見那老板娘從鍋裏撈出幾根艾葉,用手指捏住,試著捏擰了一下。
感覺已經輕易能擰斷草根,她用漏勺把艾葉從鍋裏撈出,使勁上下顛動漏勺,以盡量快的把熱水瀝幹。
稍等片刻,她把艾葉倒入糯米粉中,旁邊兩位服務員已經快速用筷子攪拌糯米粉。
老板娘繼續從鍋裏往糯米粉裏撈煮好的艾葉,艾葉撈幹淨,也是瀝水後就放入糯米粉中。
全部放完,就看見老板娘在旁邊冷水盆裏洗手,然後用手使勁攪拌糯米團,隻見糯米團呈現出漂亮的綠顏色,溫度很高。
老板娘不斷地把手放進冷水盆降溫,降完溫就馬上按壓揉搓糯米粉團,糯米粉逐漸變成一個綠油油的大麵團。
這時老幫娘和兩個服務員開始感覺麵團的硬度是否合適,這次明顯感覺偏軟。老板娘往盆裏加了一些糯米粉,繼續不斷地按壓,揉搓。
一會,老板開始從粉團上擠出一小截,放在案板上揉搓,分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小劑子,然後用手按扁,象包包子一樣,把餡料包進去,然後把包好的米果。放在蒸屜上。
為了防粘,每個艾葉粄下麵還墊上剪過的恰好大小的粽葉,粽葉光滑的一麵把艾葉粄托住。
這第一批新鮮艾葉米果粄,是準備蒸熟食用。
其實也可以下油鍋炸製,炸製的艾葉米粄外皮顏色深綠,皮殼稍微印硬而香。
蒸熟米果粄艾草味濃,翠綠好看,軟糯粘牙,十分漂亮。蒸熟的米粄,需要趁熱食用才軟糯香甜。
冷食偏涼,糯米粉是不易消化食物,不宜多食。
一番操作下來,今天這個小店想要偷懶就難了,沒看到周圍遊客,大家已經自動排隊準備搶購了!
客家艾葉米果粄率先火爆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