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津美治郎將兩個暫時閑置的師團調動到山海關一線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告訴日本大本營的高層,現在的關東軍已經無兵可派了。
對此,張浩自然知道,原時空就是如此。
因為其一直反對將精銳部隊全部調離東北地區,而被調任為參謀總長。
關東軍所有精銳部隊的調動,全都是在梅津美治郎離任關東軍總司令官以後的事情。
因為日軍在這一次對美國造成的損失遠大於原時空,也是讓美國再對日軍發動進攻的力度,遠遠地超過了原時空。
原時空的二戰,美軍大約在太平洋戰場投入了137萬部隊,而這一次,美軍更加喪心病狂的在太平洋戰場投入了超過150萬的部隊,對日軍發起進攻。
沒辦法,日軍對美國的偷襲,讓美軍在初期的作戰之中,損失慘重,其對日本的恨意也是遠遠地超過了原時空。
也因此,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比原時空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如今的日軍東南亞戰場,已經有些隱隱扛不住了的架勢。
所以,日軍比原時空更早的想要從東北調集關東軍部隊,填補東南亞戰場。
但梅津美治郎卻是認為,東北已經算是第二國土,不能輕易放棄。
一旦關東軍的精銳部隊被調離東北,那無論是八路軍還是蘇聯紅軍,恐怕都不會放過這樣的一個好機會,絕對會趁機對東北發動進攻的。
但很顯然,日軍的高層已經聽不進去這些東西了。
當時間來到44年的2月份以後,日軍大本營發現無法說服梅津美治郎之後,便是立刻動了將其調離的想法。
於是,2月26日,日軍大本營對梅津美治郎進行了升職,讓其擔任日軍陸軍參謀總長,也就是陸軍方麵的老大。
而後,關東軍的總司令將會變成山田乙三。
這對張浩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山田乙三這個人,相對於梅津美治郎來說,就好對付的多了。
而張浩也在期盼著日軍精銳被陸續從東北調離的時刻到來。
而事情也是不出張浩所料的。
2月28日,第14師團被東南亞戰場,編入到第31軍的作戰序列之中,緊跟著,3月2日,第9師團被調往琉球駐防。
隨後,在3月17日,第8師團被調往東南亞馬尼拉地區,被編入第41軍的戰鬥序列之中。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三個甲種師團被調走。
這還不算完,在三月份,還有24師團被調往衝繩協防,26師團被調往菲律賓呂宋島,28師團被調往宮古島駐防,29師團被調往本土。
至此,整個關東軍的部隊,就隻剩下4個甲種師團和4個乙種師團了以及6個丙種師團了。
如此一來,整個東北地區,突然之間變得極其空虛。
當然了,日本人自己也明白,東北有其重要性,所以,在將以上的三個甲種師團和四個乙種師團調離關東軍之後,也是迅速把新組建的123、124、125、126、127和128師團調往東北地區。
緊跟著,日軍又從東北的日本開拓團抽調人員,在東北組建了115師團、118師團、120師團三支師團。
如此一來,日軍在東北的部隊總數,倒是並沒有什麽大的損失。
隻不過,兵力的總數雖然沒有變化,但是,戰鬥力卻是降低了很多。
原來戰鬥力較為強大的三個甲種師團和四個乙種師團,如今變成了九個丙種師團,戰鬥力下降了一大截。
這對華北野戰軍當然是好事,但還不夠,張浩知道,這隻是開始罷了,後續日軍還會陸續把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大部分調離東北,等到那個時候,才是對東北發動進攻的絕佳時機。
不過,話是這麽說,但山海關一線的東北挺進軍近段時間以來,卻是時不時騷擾一下日軍的防線,讓日軍有些快要堅持不住了。
而伴隨著時間進入到44年,飛機製造廠之中的國產型伊-16戰鬥機,也是開始逐步被生產了出來。
對於空軍的編製,張浩是采用了後世的一些編製方式進行的編組。
每個飛行小隊的編製是兩架戰鬥機,一架為長機,一架為僚機。
三個飛行小隊為一個飛行中隊,也就是6架戰鬥機為一個飛行中隊。
然後是三個飛行中隊為一個飛行大隊,每個飛行大隊下設18架飛機。
兩到三個飛行大隊為一個飛行團,每個飛行團下設36架飛機或者54架飛機。
每個空軍師則是由三個飛行團組成。
如今下線的第一批伊-16戰鬥機,雖然性能有些落後,但畢竟是第一款真正能夠應用於作戰的飛機,和坦克一樣,都是先生產了一部分,並將其改裝成戰鬥教練機,用於訓練戰鬥機飛行員。
在掌控了戰鬥機的生產能力後,下一步,便是對標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一款螺旋槳戰鬥機進行生產。
而伊-16戰鬥機的國產型,也被稱之為殲-1戰鬥機。
而殲-2戰鬥機,在殲-1戰鬥機開始生產的同時,也是已經開始進行研發工作了。
按照張浩的計劃,殲-2戰鬥機預計在44年底到45年初設計定型並服役。
而螺旋槳飛機如果45年服役,預計還能使用個十年八年的,不至於沒有飛機可以用。
至於噴氣式飛機,其技術水平根本不是現在的八路軍能夠研製的,按照張浩的計劃,48年首飛,50年前後的時候,首款噴氣式戰鬥機能夠正式服役就已經不錯了。
張浩當然知道噴氣式戰鬥機的優越性,但現如今中國聯螺旋槳飛機都造不明白,更何況是噴氣式戰鬥機呢?
殲-1用作積累技術,殲-2用來驗證技術,殲-3及以後,才是追趕世界一流水平。
凡事不能好高騖遠。
而伴隨著日軍的部隊大規模的調入和調出,東北地區的抗聯所改編的29縱隊,卻是似乎看到了作戰的戰機。
對此,張浩自然知道,原時空就是如此。
因為其一直反對將精銳部隊全部調離東北地區,而被調任為參謀總長。
關東軍所有精銳部隊的調動,全都是在梅津美治郎離任關東軍總司令官以後的事情。
因為日軍在這一次對美國造成的損失遠大於原時空,也是讓美國再對日軍發動進攻的力度,遠遠地超過了原時空。
原時空的二戰,美軍大約在太平洋戰場投入了137萬部隊,而這一次,美軍更加喪心病狂的在太平洋戰場投入了超過150萬的部隊,對日軍發起進攻。
沒辦法,日軍對美國的偷襲,讓美軍在初期的作戰之中,損失慘重,其對日本的恨意也是遠遠地超過了原時空。
也因此,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比原時空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如今的日軍東南亞戰場,已經有些隱隱扛不住了的架勢。
所以,日軍比原時空更早的想要從東北調集關東軍部隊,填補東南亞戰場。
但梅津美治郎卻是認為,東北已經算是第二國土,不能輕易放棄。
一旦關東軍的精銳部隊被調離東北,那無論是八路軍還是蘇聯紅軍,恐怕都不會放過這樣的一個好機會,絕對會趁機對東北發動進攻的。
但很顯然,日軍的高層已經聽不進去這些東西了。
當時間來到44年的2月份以後,日軍大本營發現無法說服梅津美治郎之後,便是立刻動了將其調離的想法。
於是,2月26日,日軍大本營對梅津美治郎進行了升職,讓其擔任日軍陸軍參謀總長,也就是陸軍方麵的老大。
而後,關東軍的總司令將會變成山田乙三。
這對張浩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山田乙三這個人,相對於梅津美治郎來說,就好對付的多了。
而張浩也在期盼著日軍精銳被陸續從東北調離的時刻到來。
而事情也是不出張浩所料的。
2月28日,第14師團被東南亞戰場,編入到第31軍的作戰序列之中,緊跟著,3月2日,第9師團被調往琉球駐防。
隨後,在3月17日,第8師團被調往東南亞馬尼拉地區,被編入第41軍的戰鬥序列之中。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三個甲種師團被調走。
這還不算完,在三月份,還有24師團被調往衝繩協防,26師團被調往菲律賓呂宋島,28師團被調往宮古島駐防,29師團被調往本土。
至此,整個關東軍的部隊,就隻剩下4個甲種師團和4個乙種師團了以及6個丙種師團了。
如此一來,整個東北地區,突然之間變得極其空虛。
當然了,日本人自己也明白,東北有其重要性,所以,在將以上的三個甲種師團和四個乙種師團調離關東軍之後,也是迅速把新組建的123、124、125、126、127和128師團調往東北地區。
緊跟著,日軍又從東北的日本開拓團抽調人員,在東北組建了115師團、118師團、120師團三支師團。
如此一來,日軍在東北的部隊總數,倒是並沒有什麽大的損失。
隻不過,兵力的總數雖然沒有變化,但是,戰鬥力卻是降低了很多。
原來戰鬥力較為強大的三個甲種師團和四個乙種師團,如今變成了九個丙種師團,戰鬥力下降了一大截。
這對華北野戰軍當然是好事,但還不夠,張浩知道,這隻是開始罷了,後續日軍還會陸續把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大部分調離東北,等到那個時候,才是對東北發動進攻的絕佳時機。
不過,話是這麽說,但山海關一線的東北挺進軍近段時間以來,卻是時不時騷擾一下日軍的防線,讓日軍有些快要堅持不住了。
而伴隨著時間進入到44年,飛機製造廠之中的國產型伊-16戰鬥機,也是開始逐步被生產了出來。
對於空軍的編製,張浩是采用了後世的一些編製方式進行的編組。
每個飛行小隊的編製是兩架戰鬥機,一架為長機,一架為僚機。
三個飛行小隊為一個飛行中隊,也就是6架戰鬥機為一個飛行中隊。
然後是三個飛行中隊為一個飛行大隊,每個飛行大隊下設18架飛機。
兩到三個飛行大隊為一個飛行團,每個飛行團下設36架飛機或者54架飛機。
每個空軍師則是由三個飛行團組成。
如今下線的第一批伊-16戰鬥機,雖然性能有些落後,但畢竟是第一款真正能夠應用於作戰的飛機,和坦克一樣,都是先生產了一部分,並將其改裝成戰鬥教練機,用於訓練戰鬥機飛行員。
在掌控了戰鬥機的生產能力後,下一步,便是對標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一款螺旋槳戰鬥機進行生產。
而伊-16戰鬥機的國產型,也被稱之為殲-1戰鬥機。
而殲-2戰鬥機,在殲-1戰鬥機開始生產的同時,也是已經開始進行研發工作了。
按照張浩的計劃,殲-2戰鬥機預計在44年底到45年初設計定型並服役。
而螺旋槳飛機如果45年服役,預計還能使用個十年八年的,不至於沒有飛機可以用。
至於噴氣式飛機,其技術水平根本不是現在的八路軍能夠研製的,按照張浩的計劃,48年首飛,50年前後的時候,首款噴氣式戰鬥機能夠正式服役就已經不錯了。
張浩當然知道噴氣式戰鬥機的優越性,但現如今中國聯螺旋槳飛機都造不明白,更何況是噴氣式戰鬥機呢?
殲-1用作積累技術,殲-2用來驗證技術,殲-3及以後,才是追趕世界一流水平。
凡事不能好高騖遠。
而伴隨著日軍的部隊大規模的調入和調出,東北地區的抗聯所改編的29縱隊,卻是似乎看到了作戰的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