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宴會獻禮
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 作者:梨大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伯約啊,你看如果我軍要拿下關中,得多少兵力?”諸葛亮從馬車上探出頭來,問騎馬在旁邊行進的薑維。
“現在的關中不比過去了,在丞相第一次北伐時,曹魏在關中的駐軍隻有五萬的洛陽北軍和各地的地方駐軍。
不過自打我軍拿下隴右後,曹真已經再率領了五萬北軍進駐了長安,不光如此,各郡的郡兵規模也得到了擴大,從幾個月前曹真隨便能調度出來四萬人馬進攻隴右就能看出來。”薑維則是有條有理的迴答說。
“照這麽看來,我軍要拿下關中,恐怕至少得十二萬人才能和魏軍確保不戰敗。”薑維對諸葛亮說。
“伯約啊,我發愁也就是在這啊,進攻隴右,我軍趁魏軍不備才拿下了隴右,現在即使我們能全麵在隴右動員,最多不過七萬多人。
而漢中的駐軍又不能動,畢竟魏國司馬懿就帶著數萬兵馬駐紮在上庸,漢中一旦空虛,司馬懿趁機進攻,雖說漢中易守難攻,可也是壓力巨大。”諸葛亮憂慮的說。
諸葛亮和薑維都明白軍事,他們知道將來在關中,必然要和魏軍有一場大決戰,而這場決戰至少雙方都將達到十萬人往上,因為關中不同於別處。
魏軍的騎兵完全可以從洛陽,上庸快速增援長安,也就是說魏軍在關中的兵力迅速就可以達到二十萬往上,如果蜀軍在關中作戰吃了虧一時間進退失據,恐怕要沿著隴山道渭水河穀退就將成為困難。
如果再來先帝劉備夷陵一樣的大敗,恐怕蜀國就再也無法翻身,甚至直接被魏吳瓜分南北。
因此在諸葛亮拿下隴右後,反而變得更加焦慮。
“唉,若是荊州在,我軍一支精兵直接從南郡出擊,和我西北大軍兩路進攻,拿下長安又有何難。”諸葛亮又是心痛的說。
薑維明白諸葛亮的心情,如果不是荊州的丟失,蜀國至少不會作戰如此艱難,至於吳國,魏吳兩方連年在江淮一帶大戰,雙方交戰的兵力規模加在一起早都上了二十萬左右,但雙方都始終沒能拿下對方一個郡。
諸葛亮根本就對吳國沒有什麽指望,隻要到時候孫權能在蜀軍進攻關中時配合不添亂那便已經是奇跡了。
兩人一邊聊著,薑維已經能慢慢的看到成都城了。而遠遠的望去,他看到了許多官員正在迎接諸葛亮的迴來,而一眾官員之中,赫然能看見黃色的傘蓋。
“皇帝陛下。”薑維心裏思考著,薑維這才感受到諸葛亮在蜀國的能力之大。
諸葛亮遠遠的望見了天子的駕蓋,於是便早早的下了馬車,而薑維見狀,也是一同下了馬,諸葛亮身後的官員見狀也是紛紛下馬,一同向著劉禪處走去。
諸葛亮在走到劉禪跟前後,費力的跪了下去,諸葛亮在多年的勞累後,腰也不像之前那麽板正,但是,在陛下麵前,他仍然是要盡到人臣之禮節。
“相父快快請起。”劉禪一邊說著,一邊就招唿著幾個宦官去扶諸葛亮。
“相父,又是一年不見啊,高將軍在南麵,薑將軍在北麵,兩個大勝仗漂亮啊。”劉禪高興的對諸葛亮說。
劉禪對於政務和軍務雖然不熱情,但打了勝仗這麽大的事他還是知道的,而且他對於諸葛亮的恭敬,這種純粹是出於感情。
當年漢宣帝對霍光恭敬,更多的是出於對霍光權力和勢力的畏懼,而劉禪的心眼,還沒有達到漢宣帝的那種程度,劉禪更多的是覺得諸葛亮像是一個溫和的長輩。
諸葛亮在時,他永遠不用操心那麽多事,而雖然蔣琬,費禕,董允三個人做事基本上也是嚴謹,但他們給不了諸葛亮一樣的那種親切感,或者說是一種放心感。
而宦官過來扶後,諸葛亮這才慢慢起身,向著劉禪和眾位官員行完禮後,諸葛亮便和劉禪熱情的談起話來,君臣二人便一同前往皇宮赴宴。
“陛下,末將有禮物要呈給陛下和丞相。”
高凡在諸葛亮迴來之前便已經到了成都,而這次趁著朝會,他自然是要將印刷術獻給諸葛亮。
“哦,高將軍拿出來吧。”劉禪好奇的吩咐說。於是高凡便將懷中的兩塊雕版拿了出來。
“還請陛下賜紙墨。”高凡對劉禪說。
“準。”於是兩個小宦官端著製墨過來,高凡便自己開始磨墨,磨好之後便用刷子刷在雕版上,然後紙往上一印,一句話便赫然出現在了紙上。
高凡印了幾張後,便將雕版和印好的紙分別給了劉禪和諸葛亮。
而諸葛亮也不愧是發明家,雖然諸葛亮沒見過印刷術,不過當他看到高凡這工作的架勢時,便有些明白高凡要幹什麽了。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劉禪則是將紙上的字念了出來。
“你是想獻上這印字之法嗎,高凡。”諸葛亮對高凡說。
“不光如此,末將已經印刷了幾本《孫子兵法》,印刷所用紙張,油墨,雕版皆產自於越嵩郡邛都,特獻上兩本精裝《孫子兵法》以及此印刷雕版獻給陛下和丞相。”
“好啊,有了高將軍這模板,以後朝廷有什麽文書直接一刻,不就可以免去抄寫的繁瑣了。”劉禪高興的說。
諸葛亮也是饒有興致的看著手中的雕版,尤其是當他拿到高凡給他的那本精裝的《孫子兵法》時,也感到莫名的喜悅。
“看這字跡像是向朗向巨達的。”諸葛亮說了這麽一句。
“確實是向主簿的,雕版的底板文字為向主簿所寫,尋找工匠所刻。”高凡為了做這幾本《孫子兵法》,也是費了很大的功夫。
紙張,他選取的是造紙工坊所造出的最好一批成品,而裝訂,他這是專門找了幾個當地有名的裁縫一針一線的縫好。當然,為了推廣印刷術,他這麽做也是值了。
“相父朕以為此術可以在民間推廣,這麽以來許多百姓也就可以讀的上書啊。”劉禪激動的對諸葛亮說。
“陛下英明,老臣正欲如此請奏。”諸葛亮看到劉禪能有如此想法,也是莫名欣慰。
“那好,這件事就交給蔣琬他們去辦。”劉禪安頓道。
“現在的關中不比過去了,在丞相第一次北伐時,曹魏在關中的駐軍隻有五萬的洛陽北軍和各地的地方駐軍。
不過自打我軍拿下隴右後,曹真已經再率領了五萬北軍進駐了長安,不光如此,各郡的郡兵規模也得到了擴大,從幾個月前曹真隨便能調度出來四萬人馬進攻隴右就能看出來。”薑維則是有條有理的迴答說。
“照這麽看來,我軍要拿下關中,恐怕至少得十二萬人才能和魏軍確保不戰敗。”薑維對諸葛亮說。
“伯約啊,我發愁也就是在這啊,進攻隴右,我軍趁魏軍不備才拿下了隴右,現在即使我們能全麵在隴右動員,最多不過七萬多人。
而漢中的駐軍又不能動,畢竟魏國司馬懿就帶著數萬兵馬駐紮在上庸,漢中一旦空虛,司馬懿趁機進攻,雖說漢中易守難攻,可也是壓力巨大。”諸葛亮憂慮的說。
諸葛亮和薑維都明白軍事,他們知道將來在關中,必然要和魏軍有一場大決戰,而這場決戰至少雙方都將達到十萬人往上,因為關中不同於別處。
魏軍的騎兵完全可以從洛陽,上庸快速增援長安,也就是說魏軍在關中的兵力迅速就可以達到二十萬往上,如果蜀軍在關中作戰吃了虧一時間進退失據,恐怕要沿著隴山道渭水河穀退就將成為困難。
如果再來先帝劉備夷陵一樣的大敗,恐怕蜀國就再也無法翻身,甚至直接被魏吳瓜分南北。
因此在諸葛亮拿下隴右後,反而變得更加焦慮。
“唉,若是荊州在,我軍一支精兵直接從南郡出擊,和我西北大軍兩路進攻,拿下長安又有何難。”諸葛亮又是心痛的說。
薑維明白諸葛亮的心情,如果不是荊州的丟失,蜀國至少不會作戰如此艱難,至於吳國,魏吳兩方連年在江淮一帶大戰,雙方交戰的兵力規模加在一起早都上了二十萬左右,但雙方都始終沒能拿下對方一個郡。
諸葛亮根本就對吳國沒有什麽指望,隻要到時候孫權能在蜀軍進攻關中時配合不添亂那便已經是奇跡了。
兩人一邊聊著,薑維已經能慢慢的看到成都城了。而遠遠的望去,他看到了許多官員正在迎接諸葛亮的迴來,而一眾官員之中,赫然能看見黃色的傘蓋。
“皇帝陛下。”薑維心裏思考著,薑維這才感受到諸葛亮在蜀國的能力之大。
諸葛亮遠遠的望見了天子的駕蓋,於是便早早的下了馬車,而薑維見狀,也是一同下了馬,諸葛亮身後的官員見狀也是紛紛下馬,一同向著劉禪處走去。
諸葛亮在走到劉禪跟前後,費力的跪了下去,諸葛亮在多年的勞累後,腰也不像之前那麽板正,但是,在陛下麵前,他仍然是要盡到人臣之禮節。
“相父快快請起。”劉禪一邊說著,一邊就招唿著幾個宦官去扶諸葛亮。
“相父,又是一年不見啊,高將軍在南麵,薑將軍在北麵,兩個大勝仗漂亮啊。”劉禪高興的對諸葛亮說。
劉禪對於政務和軍務雖然不熱情,但打了勝仗這麽大的事他還是知道的,而且他對於諸葛亮的恭敬,這種純粹是出於感情。
當年漢宣帝對霍光恭敬,更多的是出於對霍光權力和勢力的畏懼,而劉禪的心眼,還沒有達到漢宣帝的那種程度,劉禪更多的是覺得諸葛亮像是一個溫和的長輩。
諸葛亮在時,他永遠不用操心那麽多事,而雖然蔣琬,費禕,董允三個人做事基本上也是嚴謹,但他們給不了諸葛亮一樣的那種親切感,或者說是一種放心感。
而宦官過來扶後,諸葛亮這才慢慢起身,向著劉禪和眾位官員行完禮後,諸葛亮便和劉禪熱情的談起話來,君臣二人便一同前往皇宮赴宴。
“陛下,末將有禮物要呈給陛下和丞相。”
高凡在諸葛亮迴來之前便已經到了成都,而這次趁著朝會,他自然是要將印刷術獻給諸葛亮。
“哦,高將軍拿出來吧。”劉禪好奇的吩咐說。於是高凡便將懷中的兩塊雕版拿了出來。
“還請陛下賜紙墨。”高凡對劉禪說。
“準。”於是兩個小宦官端著製墨過來,高凡便自己開始磨墨,磨好之後便用刷子刷在雕版上,然後紙往上一印,一句話便赫然出現在了紙上。
高凡印了幾張後,便將雕版和印好的紙分別給了劉禪和諸葛亮。
而諸葛亮也不愧是發明家,雖然諸葛亮沒見過印刷術,不過當他看到高凡這工作的架勢時,便有些明白高凡要幹什麽了。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劉禪則是將紙上的字念了出來。
“你是想獻上這印字之法嗎,高凡。”諸葛亮對高凡說。
“不光如此,末將已經印刷了幾本《孫子兵法》,印刷所用紙張,油墨,雕版皆產自於越嵩郡邛都,特獻上兩本精裝《孫子兵法》以及此印刷雕版獻給陛下和丞相。”
“好啊,有了高將軍這模板,以後朝廷有什麽文書直接一刻,不就可以免去抄寫的繁瑣了。”劉禪高興的說。
諸葛亮也是饒有興致的看著手中的雕版,尤其是當他拿到高凡給他的那本精裝的《孫子兵法》時,也感到莫名的喜悅。
“看這字跡像是向朗向巨達的。”諸葛亮說了這麽一句。
“確實是向主簿的,雕版的底板文字為向主簿所寫,尋找工匠所刻。”高凡為了做這幾本《孫子兵法》,也是費了很大的功夫。
紙張,他選取的是造紙工坊所造出的最好一批成品,而裝訂,他這是專門找了幾個當地有名的裁縫一針一線的縫好。當然,為了推廣印刷術,他這麽做也是值了。
“相父朕以為此術可以在民間推廣,這麽以來許多百姓也就可以讀的上書啊。”劉禪激動的對諸葛亮說。
“陛下英明,老臣正欲如此請奏。”諸葛亮看到劉禪能有如此想法,也是莫名欣慰。
“那好,這件事就交給蔣琬他們去辦。”劉禪安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