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繼續直播,


    “辛棄疾誕生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山東濟南,


    彼時北宋已經滅亡,


    山東地區早已淪為金國的領土。


    他父親早逝,由祖父辛讚撫養長大。


    靖康之變(1127年)時,宋室南遷,辛讚雖然也想隨著南遷隊伍南下,但因家族比較龐大,最終未能成行。


    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辛讚無奈投身金朝為官,但他心係大宋,始終渴望有朝一日能驅逐金人、報效國家。


    辛讚對辛棄疾寄予厚望,為他取名‘棄疾’,意思就是期望他能成為像霍去病那樣的大將軍。


    祖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甚至還特意帶著他跟隨金朝官員前往燕山一帶考察地理。


    在祖父的悉心教導下,


    辛棄疾文武雙全,


    更立誌要驅除金人、收複失地。”


    百姓見此,無不紛紛感慨道,


    “這是真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呐!”


    “五胡之亂,五代十國,也有許多這樣的漢家兒郎在暗中默默努力。”


    “唉……身不由己,這種痛,我最了解。”


    “我大宋百姓,從未屈服!”


    “我漢家兒郎,血性猶存!”


    …………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機會終於來了。


    金主完顏亮興兵伐宋,卻在采石之戰中受阻。


    他的宗室堂弟趁機篡位,完顏亮最終被部將所殺。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亂,為抗金提供了良機,各路抗金義士紛紛揭竿而起!


    那時才21歲的辛棄疾,在山東組織起了一支約2000人的抗金隊伍。


    他抗金不是過家家,必須團結在一起才有機會,於是決定投奔當時實力最強的耿京,一起共謀大業。


    耿京是個大老粗,


    得辛棄疾這樣文韜武略的年輕人來投,頓時如獲至寶,立馬任命他為掌書記,負責起草文告,參與機密要事。


    辛棄疾還勸說了自己的和尚朋友義端,帶領其千人小分隊一同投奔耿京。”


    “然而,義端卻心懷不軌。


    在名利的誘惑下,


    他居然偷走了軍中大印,叛逃至金軍。


    耿京大怒,欲下令處置舉薦人辛棄疾。


    麵對友人的背叛,辛棄疾也是十分憤怒,他對耿京說道:‘乞三日為限,若不獲,就死未為遲也。’


    意思是:願以三天時間捉拿叛徒,若不成,再治罪不遲。


    說完,辛棄疾便快馬加鞭,直搗金軍大營很快就追上了義端。


    義端嚇得跪地求饒,辛棄疾不為所動,手起刀落,將這不仁不義之人就地正法。


    這樣的英勇決斷,讓耿京對他刮目相看。”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


    耿京采納辛棄疾的計策,


    派他與起義軍副統帥賈瑞南下聯絡南宋朝廷,以求取官方身份。


    出使過程很順利,


    高宗皇帝當即便任命耿京為‘太平軍節度使’,


    辛棄疾也被授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之職。


    一群人很是高興,因為他們終於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宋朝正規軍。


    然而,在迴歸的路上,


    他們卻驚聞噩耗:耿京被軍中將領張安國殺了!


    大軍之中又出了一個賣國求榮的叛徒,


    麵對突變,辛棄疾所帶的小分隊人心惶惶,有人想散夥,有人想返迴南宋。


    辛棄疾卻再次決定闖入金軍大營,捉拿叛徒張安國。”


    “《宋史·辛棄疾傳》記載:(辛棄疾)乃約統製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


    辛棄疾僅帶50人,便敢深入金軍腹地。


    還趁張安國與金將飲酒之際,將其綁走,並且擺脫了五萬金軍的追擊,成功將其帶迴南宋。


    這是一個瘋狂的舉動,也是辛棄疾果敢剛勇,有勇有謀的直接證明!


    辛棄疾的這一壯舉,讓南宋朝廷大為震動,連皇帝也對他大加讚賞。


    但遺憾的是,軍功在宋朝並不得皇帝看重,


    你立的功勞越高,越震撼,


    反而越容易遭到打壓、排擠,甚至幹脆找個借口直接給賣了。”


    觀眾們頓時發出一陣哄笑。


    但笑過之後,確是一片心酸。


    武人在前方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收複大好河山,拚盡身體裏的最後一滴血。


    而皇帝呢,卻在一群主和派的文人忽悠下,割地求和,賣將乞安,把苟延殘喘演繹到了極致。


    視頻繼續直播,


    “辛棄疾的高光表現,卻沒讓他的仕途變得順暢。


    他才華橫溢,卻經曆多年的宦海沉浮,始終未能得到北伐中原的機會。


    那短短兩年的軍旅生活,


    成了他往後餘生無數個夜晚的‘夢迴吹角連營’。”


    “踏入仕途後,宋高宗隻是任命他為江陰簽判。


    這是隻個文職,


    很顯然,


    皇帝並無讓他帶兵的打算。


    而且作為‘歸正人’,辛棄疾也備受同僚猜忌和排擠。


    什麽是‘歸正人’?


    歸正,謂元係本朝州軍人,因陷藩,後來歸本朝……歸朝,謂元係燕山府等路州軍人歸本朝者。


    忠義人,謂元係諸軍人,見在本朝界內,或在蕃地,心懷忠義,一時立功者。


    一句話總結,就是從金人歸來的忠義之士。”


    “辛棄疾歸正後不久,皇帝發生更迭,孝宗繼位。


    相比宋高宗趙構這條斷脊之犬,孝宗年輕氣盛,很想幹出一番事業。


    宋孝宗趙昚算是宋朝少有的明君,開創了‘乾淳之治’。


    隆興元年(1163年),剛即位不久的宋孝宗趙昚,便迫不及待地發起了北伐,史稱‘隆興北伐’。


    可惜北伐主帥誌大才疏,


    加之主將失和、軍士膽怯,不久便遭遇了‘符離之敗’。


    這場失敗對於信心滿滿的孝宗,就是當頭一棒。


    無奈之下,南宋隻得再次議和,史稱‘隆興和議’。


    與之前的‘紹興和議’相比,‘隆興和議’的內容變得對南宋更為有利。


    例如: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稱叔、侄;


    南宋每年給金的‘歲貢’改稱‘歲幣’,


    歲幣為每年銀絹各二十萬兩匹,


    比紹興和議時每年少五萬兩匹。


    這個結果讓主和派更加堅定地認為,戰場勝負難料,能有今日和談成果,已屬僥幸。


    此時,26歲的辛棄疾依舊沒有放棄北伐的理想。


    可如今他不能上陣殺敵,隻能從別的方麵入手。


    他撰寫了《美芹十論》、《九議》等文章,


    客觀詳細的分析了宋、金之間的形勢,


    提出了詳盡的抗金方略,堅信抗金必勝,希望以此激發朝廷的抗金熱情。


    然而,他的滿腔熱情在宋朝,注定是徒勞無功的。


    果然,辛棄疾的方略沒有引起官員們的重視,朝廷也對北伐反應冷淡。


    但孝宗皇帝還是非常愛惜辛棄疾的才能,


    自乾道四年(1168年)至淳熙八年(1181年),


    辛棄疾的仕途一帆風順,步步高升。”


    宋朝的觀眾看到這兒,終於有了一絲安慰,


    “沒想到啊,趙狗之後竟然馬上出了一位明君!”


    “孝宗皇帝,終於讓我大宋揚眉吐氣了!”


    “高祖在天之靈,佑我大宋國祚萬年!”


    “嗬嗬,老哥,你是第一次來看蘇先生的直播麽?”


    “是啊!兄台你是怎麽知道的?”


    “你多看兩次就知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權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權照並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