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當天晚上,大皇子府發生的一切事情就已經傳到了太子的耳中。


    聽聞大皇子以“謝禮”為名頭,讓惠妃轉贈盛唯嬌一些東西,太子挑眉。


    沒有絲毫猶豫,太子便讓人給懿貴妃遞話,讓懿貴妃提醒一下皇帝,關於大皇子的婚事。


    以及給惠妃一些小懲大誡,算是對大皇子的警告。


    至於盛清瑤與盛唯宥私下裏相見之事,太子也隻讓人跟著盛唯嬌,旁的倒沒什麽吩咐。


    應不應約,怎麽個應約法,太子知道盛唯嬌心中是有一把尺子的。


    接到東宮消息的懿貴妃露出驚訝的神色,雖為貴妃,但懿貴妃今年不過十九。


    她亦是宋家女,和太子妃是姊妹。


    隻是相較於出身嫡女的太子妃,懿貴妃不過是宋家三房的一個區區外室女罷了。


    懿貴妃十三歲那年才被接迴到了宋家,宋三夫人刻薄歹毒,曾欲置她於死地,宋家兄弟姊妹統統鄙夷她外室女的身份,整個宋家人都排擠於她。


    她被他們故意推到幹井中一天一夜,她都要以為自己會死在那裏的時候,是太子將她救了出來。


    太子將此事告訴給了宋家家主,她的大伯,那些欺負她的兄弟們都受到了懲罰。


    自此後,整個宋家人都不敢再這樣對她了。


    後來懿貴妃知道,她和太子的生母元後生得極像。


    她知道以她的身份無論如何都配不上太子,與其成為東宮中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妾,還不若成為太子的助力,讓他永遠記得自己是為他犧牲的。


    所以她選擇進宮成為老皇帝的女人,因為她和元後俏似的麵容,她很快就成為了貴妃。


    隻是這幾年裏,太子也從未有任何事情需要用到她的地方。


    萬萬沒有想到,太子殿下交代給她的第一樁事情,竟然是如此無關緊要的小事。


    給沒用的惠妃一些教訓雖然沒必要,但也能理解。


    但大皇子對太子素來有敵意,提醒皇帝給大皇子冊立正妃,不就是給大皇子增添助力嗎?


    她看向自己身邊的嬤嬤,問道:“你以為太子殿下此舉為何?”


    那嬤嬤想了想道:“近來都在傳太子盛寵那位剛剛有孕的盛良媛,盛良媛的姐姐是大皇子府中的一個侍妾,同盛良媛素來不睦。”


    “大皇子此舉,或許是為給盛侍妾一個教訓,畢竟頭上有沒有主母,境遇則大為不同。”


    聽嬤嬤這般分析著,懿貴妃的臉色卻有些陰沉。


    “一個侍妾,也值當本宮出麵?”懿貴妃道:“隻怕不僅僅是這樣。”


    嬤嬤就道:“不論如何,這都是太子吩咐給貴妃的事情,貴妃照做就是,又何須想那麽多?”


    懿貴妃道:“本宮自然會照著太子殿下的意思行事。”


    但是怎麽做,如何做就是一個問題了。


    大皇子可以迎娶大皇子妃,但這個大皇子妃一定不能出身高門。


    她為了太子殿下,委身於老皇帝,結果太子平素裏想不起她,隻有為心上人出氣的時候才能想到她。


    她的存在是為了給那位盛良媛出氣的嗎?


    如此,在懿貴妃的說動下,皇帝將光祿寺卿家的嫡女指給了大皇子。


    且惠妃被禁足。


    接到聖旨的大皇子起初很不解,畢竟他這位父皇平素裏壓根想不起他這個兒子。


    眼下不僅僅想到了他的婚事,還因此為由,將他的母妃惠妃給禁足。


    怎麽想都覺得令人啼笑皆非。


    直至他交由惠妃送給盛唯嬌的一些東西被東宮退了迴來之後,他方才徹底明白。


    這是他那位好二弟給他的教訓。


    大皇子將整張桌子都給掀了。


    他和太子出生相差不了幾天,隻是因為他的生母出身卑賤,而太子的生母是皇帝的“真愛”,所以兩人的境遇也是一個天也個地。


    從小到大,他什麽都沒有,而太子卻什麽都有。


    父皇的寵愛是太子的,父皇曾經指給他的大皇子妃心中愛慕的是太子,而善良的盛唯嬌也是太子的。


    憑什麽?


    他忽然又想到了夢中的那一幕,或許那不是夢,那是將來會發生的事情呢?


    大皇子默默接下聖旨,然而私底下卻開始大肆結交朝臣。


    而這一日裏,呂玥在接到盛唯嬌的請帖後,也頗是有些受寵若驚。


    呂家和盛家正在議親,流程也差不多快走完了,她私底下也曾見過盛唯宥一麵,盛唯宥生得俊逸,看上去也是個十分守禮的君子。


    她對盛唯宥是有些滿意的。


    盛唯嬌是盛唯宥的親妹妹,她邀請自己過府一敘,是不是意味著盛唯嬌也很喜歡自己。


    那是不是盛唯宥也很喜歡自己。


    想到這裏,呂玥頗有些麵熱,雖說男女未婚前不好私底下見麵,但可以見對方的妹妹呀。


    她想著明兒個一定要好好準備,給盛良媛留下一個好映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柔弱但能生,清冷太子肆意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哲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哲子並收藏柔弱但能生,清冷太子肆意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