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走後,曹操又一個人在屋子裏靜靜思量起來。
當初攻打徐州,對於關羽的如何處置問題,似乎與目前的沮授十分相似。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讚成殺關羽,因為他忠義,又武藝高強,所以大家都不希望一個頂天立地、義薄雲天的英雄好漢死於非命。
最後自己迫於無奈,便把關羽招致麾下,並把貂蟬讓了出來,賞賜給了關羽。
關羽雖然心一直都在劉備那,但在自己麾下時,也曾立下過赫赫戰功。
他不但在白馬之戰中單槍匹馬闖入萬軍叢中斬了顏良,還在延津之戰中單人獨騎吸引了劉備的大軍,使得文醜死於亂軍之中。
即便他最後背叛了自己,也沒給自己帶來什麽損失。
但沮授卻與關羽不同,他有人質在袁紹手中。
所以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歸順自己的,留著他實在毫無裨益。
可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若是放他迴去的話,無異於縱虎歸山,為袁紹添磚加瓦。
沮授是公認的頂級謀士,有他在袁紹身邊出謀劃策,自己將會麵臨極大的威脅。
這次與袁紹的整個對決之中,沮授在每一個環節都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他先是提出了“三年疲曹”的計劃,不建議袁紹動兵,而是勵精圖治、韜光養晦。
隨後的白馬之戰當中,沮授又反對袁紹分兵,說顏良不適合獨自統兵。
緊接著的延津之戰當中,沮授又反對袁紹貿然南渡黃河。
然後沮授又建議袁紹留守延津、分兵官渡,這樣一來袁紹就可以跟自己打持久戰。
可以說每一次在關鍵時刻,沮授都能入木三分、直指要害。
袁紹這次在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反勝為敗、痛失好局,那麽他迴去之後也一定會總結經驗教訓。
如果沮授再在袁紹身邊的話,袁紹也一定會倍加珍惜。
敵國之賢,本國之憂。
所以絕不能放沮授迴到袁紹身邊!
可若是一直囚禁沮授的話,也不合適。
沮授的家人都在袁紹手下,沮授也肯定時刻想著迴到河北與家人團聚。
若是留著沮授的話,他就會一直謀劃著逃迴河北。
無論張合、高覽,還是許攸,都對沮授評價甚高,可見沮授確實是一個德高望重、才華橫溢的人物。
在整個袁紹軍中,沮授也是個人人敬仰的人。
張合與高覽手下數萬人馬,若是誰私下幫著沮授逃跑,那可是輕而易舉的事,根本防不勝防。
曠世奇才,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也一定不能讓他為敵所用。
對於沮授,唯一的辦法就是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拿定主意之後,曹操又帶著許褚來到了沮授的館驛。
沮授見曹操再次前來,依然是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聲嘶力竭地喊道:“不降!不降!”
曹操不禁啞然失笑,說道:“沮先生,你不必如此激動!你的心意老夫早已了然,不必每次都是這種歇斯底裏的樣子!”
沮授聽曹操這麽說,轉過身去不再說話。
曹操揮了揮手道:“你們都出去吧,我跟沮先生有話要單獨說!”
許褚與幾個侍衛都走出了房間。
曹操在沮授旁邊坐了下來,說道:“沮先生,我知道你為何寧死不降!”
沮授看了看曹操,說道:“哦?為何呀?”
“是因為你的家人都在袁紹手下,一旦你歸順我的事情讓袁紹知道了,他就會把你的家人全部殺害。你為了保全你的家人,所以才如此威武不屈,對嗎?”曹操語重心長地問道。
沮授聞聽此言,心下不由一怔。
好一個曹孟德,竟然能看出我的心思,不愧是一代梟雄啊!
不過這件事自己絕對不能親口承認!
因為一旦承認的話,就會顯得自己不夠忠義,以一己私利為重。
沮授知道曹操一向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絕不會輕易殺了自己。
於是沮授有恃無恐地說道:“曹操,如今老夫已淪為階下之囚,要殺要剮悉聽尊便!但若是讓我投降的話,還請免開尊口!”
曹操沉吟了一下,說道:“沮先生,您看這樣可好,您就先在我的驛館呆著,我也不逼您歸順,您也不要惦記著逃跑。待老夫與袁紹一決高下之後,您再決定何去何從!”
曹操此時還是抱有一絲僥幸心理,並不想直接對沮授痛下殺手,而是還想盡量把他爭取過來。
如果沮授能夠答應曹操這件事的話,曹操便也不會把沮授怎麽樣。
沮授當然也是這麽想的,但這種事又怎麽能親口說出來?
一旦答應了曹操這件事,保不齊他就會告訴給別人。
到時候一傳十、十傳百的,消息很快就會傳到袁紹的耳朵裏。
那自己的一家老小豈不是有性命之憂?
再說就算袁紹不殺自己家小的話,他與曹操到底最後鹿死誰手也尚未可知。
如果曹操勝了,倒也還好說。
可是一旦曹操敗了,袁紹便會跟自己新賬老賬一起算!
想到這裏,沮授說道:“曹操,你太小看我沮授了!我沮某人又豈是貪生怕死之輩?殺人不過頭點地、掉頭不過碗大疤!有道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你要麽就把我殺了,要麽就把我放了。若是你把我一直軟禁的話,我無時無刻都要謀劃著返迴故土、追隨舊主!”
沮授此時的表現,大大超出了曹操的意料之中。
曹操怎麽也沒想到,沮授竟然是如此的執迷不悟、食古不化。
但曹操依然不想放棄,又辯駁道:“沮先生,您當年是韓馥的部下,而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又逼得韓馥自盡,你卻投到了袁紹的帳下。由此可見,你並不是一個愚忠的人啊!”
沮授被曹操說得十分汗顏,一時之間有些無言以對。
曹操又道:“沮先生,我曹操表現的誠意還不夠嗎?當年韓馥沒死,你便投奔了袁紹。如今我開出的條件是,袁紹徹底被我消滅了之後,你再投奔於我!”
沮授強詞奪理地道:“昔年老夫年少懵懂、年幼無知,並不知道忠義對一個人有多重要,所以才鑄成大錯,至今依然耿耿於懷!”
曹操仍然不甘心,又說道:“我已經把所有人都屏退了,今日我們的言論出你之口、入我之耳,絕不會再有第三個人知道的!”
沮授卻麵無表情地道:“曹操,我聽不懂你說的是什麽意思!”
曹操凝視了沮授半晌,眼中閃出了一抹冷茫。
“好吧,既然沮先生執意如此,那老夫也仁至義盡、愛莫能助了!”
曹操說完,起身走出了屋子。
第二日,許攸又來到了沮授所在的館驛,卻不見了門口把守的侍衛。
許攸見此情景,不禁心下一陣狐疑。
難道曹阿瞞真的那麽糊塗,把沮授給放迴去了?
這沮授一迴到袁紹身邊的話,後果可真是不堪設想啊!
昨天我跟曹阿瞞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應該聽不出其中的利害關係啊!
許攸一邊琢磨著,一邊又在館驛裏轉了轉。
不大一會兒,他終於遇到了一個士兵,趕緊詢問了一下沮授的下落。
士兵做出了一個刀抹脖子的動作。
許攸頓時欣喜若狂,興高采烈地離開了館驛。
原來,許攸想借曹操之手除掉沮授,采用的辦法是欲擒故縱。
許攸先去找沮授,要的就是沮授的一句話,讓許攸去找曹操求情,放沮授迴河北老家。
這件事非常容易,因為沮授的父母妻兒都在河北,沮授肯定非常渴望迴去與家人團聚。
然後許攸又去找曹操,假裝替沮授求情,讓曹操放了沮授。
並跟曹操說,是沮授托許攸去求曹操放人的。
當然了,在此之前,一定要把沮授的豐功偉績濃墨重彩一番。
這樣才能讓曹操覺得沮授其人不容小覷,絕不能放他迴去再輔佐袁紹。
許攸再跟曹操說,沮授的家人都在袁紹手下,沮授絕不會歸順曹操。
而沮授在袁紹軍中威望甚高,張合、高覽,還有他們手下數萬將士,很多人都十分崇拜他。
若是扣押沮授的話,難免會有人私下幫助沮授逃迴河北。
這樣一來,曹操就隻有三種選擇:要麽把沮授放走,要麽扣押沮授,要麽殺了沮授。
以曹操的聰明才智,肯定知道前兩種方案無異於縱虎歸山、養虎遺患。
所以曹操隻能采用第三種選擇,就是殺了沮授。
既把曹操玩弄於股掌之間,又除去了自己的最大競爭對手,許攸一時之間覺得自己不愧是曹操帳下第一謀士。
當初攻打徐州,對於關羽的如何處置問題,似乎與目前的沮授十分相似。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讚成殺關羽,因為他忠義,又武藝高強,所以大家都不希望一個頂天立地、義薄雲天的英雄好漢死於非命。
最後自己迫於無奈,便把關羽招致麾下,並把貂蟬讓了出來,賞賜給了關羽。
關羽雖然心一直都在劉備那,但在自己麾下時,也曾立下過赫赫戰功。
他不但在白馬之戰中單槍匹馬闖入萬軍叢中斬了顏良,還在延津之戰中單人獨騎吸引了劉備的大軍,使得文醜死於亂軍之中。
即便他最後背叛了自己,也沒給自己帶來什麽損失。
但沮授卻與關羽不同,他有人質在袁紹手中。
所以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歸順自己的,留著他實在毫無裨益。
可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若是放他迴去的話,無異於縱虎歸山,為袁紹添磚加瓦。
沮授是公認的頂級謀士,有他在袁紹身邊出謀劃策,自己將會麵臨極大的威脅。
這次與袁紹的整個對決之中,沮授在每一個環節都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他先是提出了“三年疲曹”的計劃,不建議袁紹動兵,而是勵精圖治、韜光養晦。
隨後的白馬之戰當中,沮授又反對袁紹分兵,說顏良不適合獨自統兵。
緊接著的延津之戰當中,沮授又反對袁紹貿然南渡黃河。
然後沮授又建議袁紹留守延津、分兵官渡,這樣一來袁紹就可以跟自己打持久戰。
可以說每一次在關鍵時刻,沮授都能入木三分、直指要害。
袁紹這次在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反勝為敗、痛失好局,那麽他迴去之後也一定會總結經驗教訓。
如果沮授再在袁紹身邊的話,袁紹也一定會倍加珍惜。
敵國之賢,本國之憂。
所以絕不能放沮授迴到袁紹身邊!
可若是一直囚禁沮授的話,也不合適。
沮授的家人都在袁紹手下,沮授也肯定時刻想著迴到河北與家人團聚。
若是留著沮授的話,他就會一直謀劃著逃迴河北。
無論張合、高覽,還是許攸,都對沮授評價甚高,可見沮授確實是一個德高望重、才華橫溢的人物。
在整個袁紹軍中,沮授也是個人人敬仰的人。
張合與高覽手下數萬人馬,若是誰私下幫著沮授逃跑,那可是輕而易舉的事,根本防不勝防。
曠世奇才,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也一定不能讓他為敵所用。
對於沮授,唯一的辦法就是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拿定主意之後,曹操又帶著許褚來到了沮授的館驛。
沮授見曹操再次前來,依然是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聲嘶力竭地喊道:“不降!不降!”
曹操不禁啞然失笑,說道:“沮先生,你不必如此激動!你的心意老夫早已了然,不必每次都是這種歇斯底裏的樣子!”
沮授聽曹操這麽說,轉過身去不再說話。
曹操揮了揮手道:“你們都出去吧,我跟沮先生有話要單獨說!”
許褚與幾個侍衛都走出了房間。
曹操在沮授旁邊坐了下來,說道:“沮先生,我知道你為何寧死不降!”
沮授看了看曹操,說道:“哦?為何呀?”
“是因為你的家人都在袁紹手下,一旦你歸順我的事情讓袁紹知道了,他就會把你的家人全部殺害。你為了保全你的家人,所以才如此威武不屈,對嗎?”曹操語重心長地問道。
沮授聞聽此言,心下不由一怔。
好一個曹孟德,竟然能看出我的心思,不愧是一代梟雄啊!
不過這件事自己絕對不能親口承認!
因為一旦承認的話,就會顯得自己不夠忠義,以一己私利為重。
沮授知道曹操一向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絕不會輕易殺了自己。
於是沮授有恃無恐地說道:“曹操,如今老夫已淪為階下之囚,要殺要剮悉聽尊便!但若是讓我投降的話,還請免開尊口!”
曹操沉吟了一下,說道:“沮先生,您看這樣可好,您就先在我的驛館呆著,我也不逼您歸順,您也不要惦記著逃跑。待老夫與袁紹一決高下之後,您再決定何去何從!”
曹操此時還是抱有一絲僥幸心理,並不想直接對沮授痛下殺手,而是還想盡量把他爭取過來。
如果沮授能夠答應曹操這件事的話,曹操便也不會把沮授怎麽樣。
沮授當然也是這麽想的,但這種事又怎麽能親口說出來?
一旦答應了曹操這件事,保不齊他就會告訴給別人。
到時候一傳十、十傳百的,消息很快就會傳到袁紹的耳朵裏。
那自己的一家老小豈不是有性命之憂?
再說就算袁紹不殺自己家小的話,他與曹操到底最後鹿死誰手也尚未可知。
如果曹操勝了,倒也還好說。
可是一旦曹操敗了,袁紹便會跟自己新賬老賬一起算!
想到這裏,沮授說道:“曹操,你太小看我沮授了!我沮某人又豈是貪生怕死之輩?殺人不過頭點地、掉頭不過碗大疤!有道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你要麽就把我殺了,要麽就把我放了。若是你把我一直軟禁的話,我無時無刻都要謀劃著返迴故土、追隨舊主!”
沮授此時的表現,大大超出了曹操的意料之中。
曹操怎麽也沒想到,沮授竟然是如此的執迷不悟、食古不化。
但曹操依然不想放棄,又辯駁道:“沮先生,您當年是韓馥的部下,而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又逼得韓馥自盡,你卻投到了袁紹的帳下。由此可見,你並不是一個愚忠的人啊!”
沮授被曹操說得十分汗顏,一時之間有些無言以對。
曹操又道:“沮先生,我曹操表現的誠意還不夠嗎?當年韓馥沒死,你便投奔了袁紹。如今我開出的條件是,袁紹徹底被我消滅了之後,你再投奔於我!”
沮授強詞奪理地道:“昔年老夫年少懵懂、年幼無知,並不知道忠義對一個人有多重要,所以才鑄成大錯,至今依然耿耿於懷!”
曹操仍然不甘心,又說道:“我已經把所有人都屏退了,今日我們的言論出你之口、入我之耳,絕不會再有第三個人知道的!”
沮授卻麵無表情地道:“曹操,我聽不懂你說的是什麽意思!”
曹操凝視了沮授半晌,眼中閃出了一抹冷茫。
“好吧,既然沮先生執意如此,那老夫也仁至義盡、愛莫能助了!”
曹操說完,起身走出了屋子。
第二日,許攸又來到了沮授所在的館驛,卻不見了門口把守的侍衛。
許攸見此情景,不禁心下一陣狐疑。
難道曹阿瞞真的那麽糊塗,把沮授給放迴去了?
這沮授一迴到袁紹身邊的話,後果可真是不堪設想啊!
昨天我跟曹阿瞞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應該聽不出其中的利害關係啊!
許攸一邊琢磨著,一邊又在館驛裏轉了轉。
不大一會兒,他終於遇到了一個士兵,趕緊詢問了一下沮授的下落。
士兵做出了一個刀抹脖子的動作。
許攸頓時欣喜若狂,興高采烈地離開了館驛。
原來,許攸想借曹操之手除掉沮授,采用的辦法是欲擒故縱。
許攸先去找沮授,要的就是沮授的一句話,讓許攸去找曹操求情,放沮授迴河北老家。
這件事非常容易,因為沮授的父母妻兒都在河北,沮授肯定非常渴望迴去與家人團聚。
然後許攸又去找曹操,假裝替沮授求情,讓曹操放了沮授。
並跟曹操說,是沮授托許攸去求曹操放人的。
當然了,在此之前,一定要把沮授的豐功偉績濃墨重彩一番。
這樣才能讓曹操覺得沮授其人不容小覷,絕不能放他迴去再輔佐袁紹。
許攸再跟曹操說,沮授的家人都在袁紹手下,沮授絕不會歸順曹操。
而沮授在袁紹軍中威望甚高,張合、高覽,還有他們手下數萬將士,很多人都十分崇拜他。
若是扣押沮授的話,難免會有人私下幫助沮授逃迴河北。
這樣一來,曹操就隻有三種選擇:要麽把沮授放走,要麽扣押沮授,要麽殺了沮授。
以曹操的聰明才智,肯定知道前兩種方案無異於縱虎歸山、養虎遺患。
所以曹操隻能采用第三種選擇,就是殺了沮授。
既把曹操玩弄於股掌之間,又除去了自己的最大競爭對手,許攸一時之間覺得自己不愧是曹操帳下第一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