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善於趁人之危,施以恩惠。看著別人掉入陷阱,大多數人想的是落井下石,上位想的是救人一命,為我所用。


    很多人之所以死心塌地跟著上位,是因為上位心中的舞台足夠大,有才之人,他都能將其放到能施展其才華的地方。


    上位從不用手中的權力去為難人,相反,他總是用自己的權力去成全,成全常遇春想走正道的欲望,成全徐達建功立業的想法,……


    將心比心,沒有人比他更懂得成全的意義。


    他對郭子興的感恩正是源於此。


    父母生了個朱重八,義父讓咱朱重八脫胎換骨成為朱元璋。


    因此,上位部眾越來越多。


    在招降納哈出的過程中,藍玉不顧忌對方感受,行為舉止稱得上魯莽無禮,但是上位並未處罰。


    馮勝比藍玉年長近二十歲。


    藍玉此時四十出頭,正處於戰鬥力最強的年齡,經驗、見識、精力都正處於人生巔峰階段。


    上位有意用其強,使其成為太子的得力臂膀,威懾群臣,因此特地提拔重用,對藍玉犯下的疏忽之過不予計較,


    納哈出的歸降意義重大,明朝將遼東納入版圖,實現東北地區的初步統一。


    遼東廣闊的土地、眾多的人口、數萬歸降將士,這些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北元的損失遠不止於此,在戰略角度來看,失去遼陽行省這麵東部屏障後,汗庭將直接麵對明朝大寧都司的兵鋒。


    北元內部人心惶惶,軍心動搖。


    上位決定出兵征討北元,平定漠北。


    他全神貫注,積極進行各項準備。


    作為平定漠北的前方基地,大寧都指揮使司的管轄範圍,不僅局限於大寧左、中、右三衛,還包括會州、木榆、新城等衛。


    除了先後調集兩萬餘將士鎮守大寧城,上位還讓傅友德從新歸附的元軍中,從中挑選精銳,嚴加訓練。


    為了保證大寧與後方的及時聯絡,上位先後下旨,設立三十七處驛站,從遵化到大寧七個,從河間、景州到永平、撫寧二十二個,吳橋到通州八個。


    九月底,上位正式下詔,任命藍玉為征虜大將軍,統兵征討北元。


    麵對著眾將士,上位慷慨激昂,”肅清沙漠,在此一舉!“


    藍玉領命後,下令調集兵馬。


    十月底,集結完畢時,天氣已然轉冷,藍玉奏請批準先行撤迴薊州駐紮,隻剩少數兵力駐紮在大寧、會州等處,上位準其所請。


    建州女真,在元朝時分為三大部落:斡朵裏、胡裏改和桃溫,統稱三萬戶,三年前歸附。十一月,上位下旨在斡朵裏設置三萬衛,又在山海到遼東、遵化到大寧之間增設十五個驛站。


    北元汗庭與遼東的聯係被進一步切斷。


    信童、占據崗嵐山的四大王等北元將領心生絕望,相繼來降。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天氣漸暖,上位從投降人員口中得知北元君臣惶惶不安,軍士紀律渙散,氣數將盡,當即下旨令藍玉出兵,“倍道兼進,直抵虜廷,覆其巢穴”。


    藍玉統領十五萬大軍從大寧向慶州進發,抵達慶州時,聽聞北元君主脫古思帖木駐紮在捕魚兒海,於是下令走小道疾速行進。


    到達百眼井後,藍玉派出偵察騎兵搜尋元兵的蹤跡,但是沒有發現對方蹤影。


    此地距離捕魚兒海僅四十餘裏。


    找不到敵人,這仗怎麽打,藍玉想引兵返迴。


    定遠侯王弼及時建言:“而今毫無收獲,驟然班師,隻怕此令一下,士氣難以挽迴,勞師動眾,無功而返,如何向皇上複命?”


    藍玉認為王弼言之有理,下令繼續前進。


    為了不打草驚蛇,藍玉令將士埋鍋造飯,不得讓元軍發現煙火。


    星夜兼程趕到捕魚兒海東南哈刺哈河岸,再次派出偵察騎兵,得知脫古思帖木兒帳篷的準確位置:捕魚兒海東北方向80餘裏處。


    藍玉令王弼為前鋒,帶輕騎銜枚疾馳,自己親率主力繼後。


    王粥縱馬狂奔,抵達哈刺哈河北曲點,進逼古思帖木兒大帳。


    正值水草缺乏的季節,以為明軍不會長途奔襲至此,元軍放鬆了警惕。


    當時狂風大作,沙塵蔽天,元軍對漸漸逼近的對手毫無察覺。


    明軍趁其不備,突然發動攻擊。


    北元太尉蠻子匆忙應戰,很快被擊潰,死於混戰之中。


    主帥戰死,餘眾紛紛投降。


    脫古思帖木兒帶著太子和親信重臣,慌忙逃竄。


    藍玉親率精騎,策馬狂追一千多裏,沒有追上。


    脫古思帖木兒一路西逃,打算到和林依靠丞相咬住的力量苟延殘喘,但是沒想到橫生變故。


    他的部將也速迭兒與西蒙古的斡亦刺惕聯手,攻克和林,迅速引兵而出,直奔脫古思帖木兒而來。


    脫古思帖木兒和太子在土刺河遭到襲殺,全部遇害身亡。


    也速迭兒的先輩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阿裏不哥。


    當年,在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中,阿裏不哥落敗。


    百年恩怨,至此了結。


    北元最終毀滅於皇室內部之爭。


    脫古思帖木兒之死,北元將領深受震動,紛紛歸降明朝。


    上位收到捷報,對藍玉讚不絕口,“不費寸兵以收奇功”。


    不朽功績,永載史冊,藍玉人生的輝煌到達頂點。


    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已故太子妃常昕芷的舅舅。


    在眾多將領中,脫穎而出,藍玉憑的是真本事,並非親戚關係。


    有膽有謀,作戰勇猛,屢立戰功。


    藍玉曾跟傅友德出征四川,跟徐達北征沙漠,領兵攻克占領興和,與沐英一起征討西蕃,均有不俗戰績。


    洪武十二年,藍玉被封為永昌侯,食祿二千五百石。


    從雲南班師迴朝後,上位下旨增加永昌侯食祿五百石,並將藍玉的女兒冊封為蜀王妃。


    蜀王朱椿是第十一皇子,生母為郭惠妃。


    班師途中,藍玉抵達喜峰關,守關沒及時開門,藍玉一怒之下,縱兵毀關,徑直闖入。


    藍玉的膽大妄為之舉不止一件。


    他還對元主的妃子行不軌之事,導致元妃羞憤自盡。


    縱使功勞再大,也不能對朝廷規矩法度,視若無睹,上位很不高興。


    迴京後,上位當麵斥責藍玉“縱欲汙亂”元妃,並將他的公爵封號從“梁國公”改為“涼國公”,以此警示其遵紀守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子薰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弋塵讀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弋塵讀書並收藏子薰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