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正月,皇上下旨確立王府官製,分封諸王的計劃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二月十七,郭寧妃誕下一子,為皇上的第十子,起名為朱檀。
四月初七,皇上正式下詔分封,從二皇子朱樉到十皇子朱檀,全部封王。
二子朱樉為秦王,三子朱棡為晉王,四子朱棣為燕王,五子朱橚為吳王,六子朱楨為楚王、七子朱博為齊王、八子朱梓為潭王,九子朱杞為趙王,十子朱檀為魯王。
文正之子守謙獲封靖江王。
皇位的傳承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皇子分封為王,鎮守各地。
為避免出現漢朝七國之亂、唐末藩鎮割據那樣的局麵,諸王隻有王爵番號,享朝廷俸祿,未曾分封土地。
秦王的封地為西安,晉王的封地為太原,燕王的封地為北平,吳王的封地為杭州,朱楨的封地為武昌。
北平曾是元朝的都城,杭州是賦稅重地,上位對子薰的兩個兒子似乎格外厚待。
並非無人提出反對意見。
有大臣上書:錢塘財賦地,不宜封王。
此人反對得並不堅決,遭到皇上厲聲怒斥後,便偃旗息鼓了。
想當初,張士誠為得到杭州,與元軍多次大打出手,最終還是用了一定計策,才終於撈到手。
沒想到這塊巨大的餡餅居然落到了阿橚身上,可見嘴甜會哄人是有好處的。
不可思議,如芒刺在背,不足以形容子薰此刻的感覺。
上位下旨前並未透露分毫,如果提前知曉,子薰會反對的。
吳王這個稱號,意義重大,上位登基前自稱吳王。
把阿橚封為吳王,會不會引得群臣想入非非,有所圖謀?
作為當娘的,阿橚無欲無求的性子,子薰再清楚不過,這孩子隻適合當一個富貴王爺,對皇位沒有半點兒想法。
當吳王,一舉一動都可能被關注,無異於放在火上烤,對他有百害無一利。
皇上興衝衝地走進昭仁殿,一把抱住子薰,“你要怎麽謝咱?”
很顯然,他正在為自己的巧妙安排而得意,沒意識到阿橚的微妙處境。
“封阿橚為吳王,是不是不合適?”
“有什麽不合適?”上位不以為然,”咱舍不得把阿橚封得太遠,難道你就舍得?”。
這話如果傳出去,會給阿橚拉多少仇恨?子薰輕輕白了他一眼。
“橚兒隻有八歲,離就藩還有很多年,讓咱再仔細想想,你也留心些,想讓阿橚去哪兒,跟咱說一聲”。
想不到他這樣好說話,並不固執己見,子薰心中稍稍安定了些。
也許是自己過於緊張了,太子名分已定,地位穩固,豈是一個吳王稱號所能影響的?
李善長久病未愈,中書右丞楊憲才幹出眾,能言善辯,日益得到上位的賞識、重用。
相比之下,位於其上的汪廣洋則顯得木訥寡言。
汪廣洋,年少時曾拜元朝官員餘闕為師,滿腹經綸,多次獻計獻策,深得上位看重。
當李善長告病時,上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讓汪廣洋主持中書省政務,下旨封他為中書左丞,這個職位在中書省僅次於李善長、徐達。
但是,謙遜平和的汪廣洋遇上雄心勃勃的楊憲,則顯得戰鬥力明顯不足。
幾個迴合下來,汪廣洋漸露敗跡。
在辦公室爭鬥方麵,楊憲長袖善舞,仗著上位的寵信和器重,安插親信,打擊異己,各種手段齊上陣。
相比之下,汪廣洋簡直弱爆了,隻有受欺負的份兒,毫無還手之力。
五月,楊憲指使禦史劉炳等人上書彈劾汪廣洋,理由是:“奉母不如禮,以為不孝”。
皇上重視孝道,無人不知,汪廣洋竟敢不孝順親生母親,簡直大逆不道!
上位雷霆震怒,直接批準劉炳等人所請,將汪廣洋罷官。
汪廣洋被革職遣返迴鄉,楊憲順理成章的成為中書省地位最高之人,幹起事來更加得心應手。
鬥垮汪廣洋後誌得意滿的楊憲,忽略了一個實力強大的對手。
這個對手是誰呢?
李善長和胡惟庸,以及他們代表的淮西群臣。
楊憲是太原陽曲人,汪廣洋是高郵人,兩人均不屬於淮西陣營。
六月,皇上下旨擢升楊憲為中書左丞。
楊憲的誌向遠不止此,他奮鬥的目標是取代李善長,成為百官之首,皇上和太子之下,萬人之上。
楊憲和李善長的矛盾由來已久,上位登基之前,楊憲就多次聯合他人攻擊李善長,沒有宰相的才能。
李善長對楊憲也是百般看不順眼。
楊憲對李善長的位置早有覬覦之心,隻是一直苦無機會取而代之。
李善長跟劉伯溫的關係公開僵化後,楊憲更是對劉伯溫言必稱師。
無奈劉伯溫毫無爭權奪利的想法,一切皆出自公心,對楊憲助力不大。
得到如今的地位,全都源自於楊憲自身的不懈爭取。
爭強好勝的楊憲,與寬厚謙和的汪廣洋相比,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顯然更願與汪廣洋共事。
麵對楊憲官職的升遷,胡惟庸向李善長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楊憲為相,我等淮人不得為大官矣”。
李善長安慰胡惟庸道:放心吧,他蹦躂不了多久,早就在暗中搜集他的罪證,隻待時機一到,立即呈給皇上。
楊憲此人,狼子野心,敢跟我鬥,也不顛顛你幾斤幾兩,李善長在心中冷哼不已。
李善長不是汪廣洋,他為相多年,絕非性格綿軟之人,對於楊憲的虎視眈眈,他並非沒有防備,隻是在等待一個機會,將其一擊斃命。
跟隨上位多年,李善長對上位的喜愛偏好、心理活動早已揣摩得一清二楚,從始至終,楊憲都不是他的對手。
縱使對李善長有各種不滿,隻要沒犯下大錯,上位終究還是會念舊情。
不久,李善長、胡惟庸出手反擊,列出楊憲的多項罪狀,
其中,最讓上位氣憤難忍的是,楊憲目無尊上,不將皇太子放在眼裏,太子召見時都敢找理由拖延。
豈有此理!
”查!徹查!給咱查個一清二楚“。
方國珍的幕僚詹鼎,才華出眾,有心投效,尋找機會向上位獻出萬言書。
上位看後連連稱讚,令中書省量才錄用,安排官職。
但是,在楊憲的阻撓下,一直沒能做官。
楊憲的心腹禦史劉炳,為達目的,攀誣刑部侍郎左安善。
在李善長、胡惟庸看來,楊憲的罪狀罄竹難書,這些僅是冰山一角。
徹查的結果毫無懸念,楊憲被依律處死。
這輪爭鬥以李善長、胡惟庸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二月十七,郭寧妃誕下一子,為皇上的第十子,起名為朱檀。
四月初七,皇上正式下詔分封,從二皇子朱樉到十皇子朱檀,全部封王。
二子朱樉為秦王,三子朱棡為晉王,四子朱棣為燕王,五子朱橚為吳王,六子朱楨為楚王、七子朱博為齊王、八子朱梓為潭王,九子朱杞為趙王,十子朱檀為魯王。
文正之子守謙獲封靖江王。
皇位的傳承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皇子分封為王,鎮守各地。
為避免出現漢朝七國之亂、唐末藩鎮割據那樣的局麵,諸王隻有王爵番號,享朝廷俸祿,未曾分封土地。
秦王的封地為西安,晉王的封地為太原,燕王的封地為北平,吳王的封地為杭州,朱楨的封地為武昌。
北平曾是元朝的都城,杭州是賦稅重地,上位對子薰的兩個兒子似乎格外厚待。
並非無人提出反對意見。
有大臣上書:錢塘財賦地,不宜封王。
此人反對得並不堅決,遭到皇上厲聲怒斥後,便偃旗息鼓了。
想當初,張士誠為得到杭州,與元軍多次大打出手,最終還是用了一定計策,才終於撈到手。
沒想到這塊巨大的餡餅居然落到了阿橚身上,可見嘴甜會哄人是有好處的。
不可思議,如芒刺在背,不足以形容子薰此刻的感覺。
上位下旨前並未透露分毫,如果提前知曉,子薰會反對的。
吳王這個稱號,意義重大,上位登基前自稱吳王。
把阿橚封為吳王,會不會引得群臣想入非非,有所圖謀?
作為當娘的,阿橚無欲無求的性子,子薰再清楚不過,這孩子隻適合當一個富貴王爺,對皇位沒有半點兒想法。
當吳王,一舉一動都可能被關注,無異於放在火上烤,對他有百害無一利。
皇上興衝衝地走進昭仁殿,一把抱住子薰,“你要怎麽謝咱?”
很顯然,他正在為自己的巧妙安排而得意,沒意識到阿橚的微妙處境。
“封阿橚為吳王,是不是不合適?”
“有什麽不合適?”上位不以為然,”咱舍不得把阿橚封得太遠,難道你就舍得?”。
這話如果傳出去,會給阿橚拉多少仇恨?子薰輕輕白了他一眼。
“橚兒隻有八歲,離就藩還有很多年,讓咱再仔細想想,你也留心些,想讓阿橚去哪兒,跟咱說一聲”。
想不到他這樣好說話,並不固執己見,子薰心中稍稍安定了些。
也許是自己過於緊張了,太子名分已定,地位穩固,豈是一個吳王稱號所能影響的?
李善長久病未愈,中書右丞楊憲才幹出眾,能言善辯,日益得到上位的賞識、重用。
相比之下,位於其上的汪廣洋則顯得木訥寡言。
汪廣洋,年少時曾拜元朝官員餘闕為師,滿腹經綸,多次獻計獻策,深得上位看重。
當李善長告病時,上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讓汪廣洋主持中書省政務,下旨封他為中書左丞,這個職位在中書省僅次於李善長、徐達。
但是,謙遜平和的汪廣洋遇上雄心勃勃的楊憲,則顯得戰鬥力明顯不足。
幾個迴合下來,汪廣洋漸露敗跡。
在辦公室爭鬥方麵,楊憲長袖善舞,仗著上位的寵信和器重,安插親信,打擊異己,各種手段齊上陣。
相比之下,汪廣洋簡直弱爆了,隻有受欺負的份兒,毫無還手之力。
五月,楊憲指使禦史劉炳等人上書彈劾汪廣洋,理由是:“奉母不如禮,以為不孝”。
皇上重視孝道,無人不知,汪廣洋竟敢不孝順親生母親,簡直大逆不道!
上位雷霆震怒,直接批準劉炳等人所請,將汪廣洋罷官。
汪廣洋被革職遣返迴鄉,楊憲順理成章的成為中書省地位最高之人,幹起事來更加得心應手。
鬥垮汪廣洋後誌得意滿的楊憲,忽略了一個實力強大的對手。
這個對手是誰呢?
李善長和胡惟庸,以及他們代表的淮西群臣。
楊憲是太原陽曲人,汪廣洋是高郵人,兩人均不屬於淮西陣營。
六月,皇上下旨擢升楊憲為中書左丞。
楊憲的誌向遠不止此,他奮鬥的目標是取代李善長,成為百官之首,皇上和太子之下,萬人之上。
楊憲和李善長的矛盾由來已久,上位登基之前,楊憲就多次聯合他人攻擊李善長,沒有宰相的才能。
李善長對楊憲也是百般看不順眼。
楊憲對李善長的位置早有覬覦之心,隻是一直苦無機會取而代之。
李善長跟劉伯溫的關係公開僵化後,楊憲更是對劉伯溫言必稱師。
無奈劉伯溫毫無爭權奪利的想法,一切皆出自公心,對楊憲助力不大。
得到如今的地位,全都源自於楊憲自身的不懈爭取。
爭強好勝的楊憲,與寬厚謙和的汪廣洋相比,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顯然更願與汪廣洋共事。
麵對楊憲官職的升遷,胡惟庸向李善長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楊憲為相,我等淮人不得為大官矣”。
李善長安慰胡惟庸道:放心吧,他蹦躂不了多久,早就在暗中搜集他的罪證,隻待時機一到,立即呈給皇上。
楊憲此人,狼子野心,敢跟我鬥,也不顛顛你幾斤幾兩,李善長在心中冷哼不已。
李善長不是汪廣洋,他為相多年,絕非性格綿軟之人,對於楊憲的虎視眈眈,他並非沒有防備,隻是在等待一個機會,將其一擊斃命。
跟隨上位多年,李善長對上位的喜愛偏好、心理活動早已揣摩得一清二楚,從始至終,楊憲都不是他的對手。
縱使對李善長有各種不滿,隻要沒犯下大錯,上位終究還是會念舊情。
不久,李善長、胡惟庸出手反擊,列出楊憲的多項罪狀,
其中,最讓上位氣憤難忍的是,楊憲目無尊上,不將皇太子放在眼裏,太子召見時都敢找理由拖延。
豈有此理!
”查!徹查!給咱查個一清二楚“。
方國珍的幕僚詹鼎,才華出眾,有心投效,尋找機會向上位獻出萬言書。
上位看後連連稱讚,令中書省量才錄用,安排官職。
但是,在楊憲的阻撓下,一直沒能做官。
楊憲的心腹禦史劉炳,為達目的,攀誣刑部侍郎左安善。
在李善長、胡惟庸看來,楊憲的罪狀罄竹難書,這些僅是冰山一角。
徹查的結果毫無懸念,楊憲被依律處死。
這輪爭鬥以李善長、胡惟庸的大獲全勝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