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共收了二十多個義子,絕大部分派往各地,輔佐主將鎮守城池,也有幾個年紀尚小的留在應天,文英是其中之一。
在朱元璋的義子之中,隻有文英、文忠、文正稱唿子薰“幹娘”,其餘皆稱唿“如夫人”。
喊“幹娘”的自然關係要近一些,尤其是文英,他隻比鈺瑤大一歲,子薰一直視文英為聽雨軒的人。
文忠與子薰同歲,謙恭有禮,卻又保持著距離。
文正大子薰幾歲,與聽雨軒的關係原本疏遠,隻因為翠英的緣故才有了些往來。
因著與朱元璋的血緣關係,文正和文忠也稱唿子薰“幹娘”,以示關係親近。
每逢春節,文正、文忠、文英隻要在應天,都會來聽雨軒拜年。
今年春節,文忠駐守浙東,隻有文正、文英在應天。
為了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和鈺瑤在一起,邵佐有時也會來。
不過,聽說邵佐已經被他父親打發迴了鎮江。
在邵佐和鈺瑤的婚事上,邵榮仍在遲疑,隻要能找到更強大的助力聯姻,定會毫不猶豫地舍棄鈺瑤。
聽說邵佐又迴了鎮江,鈺瑤神情落寞,沒精打采,原本以為這次能見上一麵,想不到……哎
鈺瑤的失意,子薰盡收眼底,鎮江發生了小範圍的瘟疫,戴思恭奉命過去查找原因,防止疫情擴散。
子薰提議給邵佐寫封信,多派些人手保護戴醫生,問鈺瑤有什麽要帶的話沒有,鈺瑤羞紅了臉。
鈺瑤親手做的點心和裝著草藥的荷包,委托戴思恭捎給邵佐。
這些小動作很快就傳到了邵榮那裏。
上位的如夫人在暗中撮合邵佐和鈺瑤,這說明什麽?說明上位還是在意邵家的感受和麵子,邵榮怨氣稍減。
論衝鋒陷陣,論作戰勇猛,誰能比得過我邵家,邵榮心中的不安略減。
在邵榮看來,即便朱元璋以後當了皇帝,邵家的助力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撮合鈺瑤和邵佐,是子薰的私自行動,並沒有朱元璋的授意。
也許,在內心深處,邵榮早就沒了取代朱元璋的想法,他隻是想提高待遇,獲得重用,永遠排在其他將領之前。
可悲的是,朱元璋並不這樣想。
論作戰勇猛,徐達、常遇春不在邵榮之下,而且,文正和文忠也是冉冉升起的將星。
朱元璋並非無人可用,他一方麵在努力地生兒子,另一方麵,也在廣播知人善任、求賢若渴之名,吸引更多的將領前來歸附。
朱元璋能把馬世熊的養女娶進門,也樂意與其他的將領聯姻,比如他早早地為長子朱標定下了常遇春的長女這門娃娃親,他的親侄子朱文正娶了長槍軍將領謝再興的長女謝翠英,同時也在熱心地張羅徐達的婚事。
話說文忠雖然沒迴應天,卻派人捎迴了許多玩具給阿隸:風車、木製獨輪車、木製小刀、木製紅纓槍、一整套形態各異的泥娃娃……
阿隸看得眼花繚亂,喜歡得愛不釋手,嘴裏隻直念叨“哥哥,哥哥。”
爹娘都叫得不清不楚,隻有哥哥這兩個字發音特別清楚。
朱標以為是在教自己,很有成就感,對這個同父異母的四弟比同父同母的二弟和三弟還要親近幾分。
朱元璋看在眼裏,對朱標誇讚不已,說他有長兄風範。
鎮江發生了瘟疫,邵佐留在那兒不太安全,朱元璋讓邵榮把邵佐從鎮江調迴來。
邵榮心裏登時一暖,“上位,臨危後退,不是一名合格的將領。”
言外之意,不能對邵佐搞特殊待遇。
於是朱元璋直接下令擢升邵佐為鎮撫。
邵佐的兩個弟弟年幼,過年時夫人給了很多壓歲錢,比給鈺瑤弟弟馮誠的還多出不少。
邵榮的弟弟邵成受傷,朱元璋親自登門探病,帶來最好的藥材和補品。
當然,邵家不缺這些,朱元璋隻是表達自己的心意和對邵家的看重。
在對邵家頻頻表達善意的同時,朱元璋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機構改造之事。
他對文正寄予厚望,他相信文正的潛力。
文正帶著翠英來拜年,一屋子的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說話,文正深情款款,眼裏隻有翠英,翠英眼角眉梢皆洋溢著幸福,郎才女貌,隻是一對璧人。
子薰希望以後鈺瑤也能像翠英這樣,嫁給一個願意把自己捧在手心裏的人。
子薰期待鈺瑤能收獲幸福,嫁給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覺,沒辦法用名利財富來衡量,子薰能做的隻能是助其心願達成。
鈺瑤很快收到了邵佐的迴信,信裏訴說著濃濃的相思意。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子薰時而有些迷惘,嫁給邵佐,那是一個大家庭,鈺瑤嫁為人婦後的命運必然是相夫教子,這真的適合鈺瑤嗎?
鈺瑤記憶力超強,過目不忘,她的價值僅在於相夫教子嗎?她完全有能力做更有意義的事。
可是不這樣,又能如何?子薰想不出,隻是為鈺瑤惋惜。
或許鈺瑤能成為婦科聖手,為城中的孩子和女人治病。
可是這樣拋頭露麵,夫家能接受嗎?
提高醫術,需要積累大量的臨床經驗,禮教森嚴,鈺瑤有機會能接觸那麽多的病患嗎?
也許,在這裏的大多數人看來,子薰和鈺瑤學習醫術隻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消遣方式,半點兒實際用處都沒有。
也許,在別人看來,子薰隻是國公爺高價豢養的一隻金絲雀,想到這裏,子薰十分不甘心,一定要找到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
戴思恭對子薰的培養目標是貼身服侍上位的略懂醫術之人,至於鈺瑤,完全是個鈺瑤,教兩名學生並不比教一名學生多花多少精力,順手的事兒,他從未想過,鈺瑤以後在何處如何施展醫術,這不是他能幹預的。
子薰強烈要求每日為淩川把脈,淩川拗不過她,隻好答應,每天也耽誤不了多少時間,全當休息了。
除了淩川,子薰還為鈺瑤、旁氏以及聽雨軒裏的所有人把脈。
在朱元璋的義子之中,隻有文英、文忠、文正稱唿子薰“幹娘”,其餘皆稱唿“如夫人”。
喊“幹娘”的自然關係要近一些,尤其是文英,他隻比鈺瑤大一歲,子薰一直視文英為聽雨軒的人。
文忠與子薰同歲,謙恭有禮,卻又保持著距離。
文正大子薰幾歲,與聽雨軒的關係原本疏遠,隻因為翠英的緣故才有了些往來。
因著與朱元璋的血緣關係,文正和文忠也稱唿子薰“幹娘”,以示關係親近。
每逢春節,文正、文忠、文英隻要在應天,都會來聽雨軒拜年。
今年春節,文忠駐守浙東,隻有文正、文英在應天。
為了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和鈺瑤在一起,邵佐有時也會來。
不過,聽說邵佐已經被他父親打發迴了鎮江。
在邵佐和鈺瑤的婚事上,邵榮仍在遲疑,隻要能找到更強大的助力聯姻,定會毫不猶豫地舍棄鈺瑤。
聽說邵佐又迴了鎮江,鈺瑤神情落寞,沒精打采,原本以為這次能見上一麵,想不到……哎
鈺瑤的失意,子薰盡收眼底,鎮江發生了小範圍的瘟疫,戴思恭奉命過去查找原因,防止疫情擴散。
子薰提議給邵佐寫封信,多派些人手保護戴醫生,問鈺瑤有什麽要帶的話沒有,鈺瑤羞紅了臉。
鈺瑤親手做的點心和裝著草藥的荷包,委托戴思恭捎給邵佐。
這些小動作很快就傳到了邵榮那裏。
上位的如夫人在暗中撮合邵佐和鈺瑤,這說明什麽?說明上位還是在意邵家的感受和麵子,邵榮怨氣稍減。
論衝鋒陷陣,論作戰勇猛,誰能比得過我邵家,邵榮心中的不安略減。
在邵榮看來,即便朱元璋以後當了皇帝,邵家的助力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撮合鈺瑤和邵佐,是子薰的私自行動,並沒有朱元璋的授意。
也許,在內心深處,邵榮早就沒了取代朱元璋的想法,他隻是想提高待遇,獲得重用,永遠排在其他將領之前。
可悲的是,朱元璋並不這樣想。
論作戰勇猛,徐達、常遇春不在邵榮之下,而且,文正和文忠也是冉冉升起的將星。
朱元璋並非無人可用,他一方麵在努力地生兒子,另一方麵,也在廣播知人善任、求賢若渴之名,吸引更多的將領前來歸附。
朱元璋能把馬世熊的養女娶進門,也樂意與其他的將領聯姻,比如他早早地為長子朱標定下了常遇春的長女這門娃娃親,他的親侄子朱文正娶了長槍軍將領謝再興的長女謝翠英,同時也在熱心地張羅徐達的婚事。
話說文忠雖然沒迴應天,卻派人捎迴了許多玩具給阿隸:風車、木製獨輪車、木製小刀、木製紅纓槍、一整套形態各異的泥娃娃……
阿隸看得眼花繚亂,喜歡得愛不釋手,嘴裏隻直念叨“哥哥,哥哥。”
爹娘都叫得不清不楚,隻有哥哥這兩個字發音特別清楚。
朱標以為是在教自己,很有成就感,對這個同父異母的四弟比同父同母的二弟和三弟還要親近幾分。
朱元璋看在眼裏,對朱標誇讚不已,說他有長兄風範。
鎮江發生了瘟疫,邵佐留在那兒不太安全,朱元璋讓邵榮把邵佐從鎮江調迴來。
邵榮心裏登時一暖,“上位,臨危後退,不是一名合格的將領。”
言外之意,不能對邵佐搞特殊待遇。
於是朱元璋直接下令擢升邵佐為鎮撫。
邵佐的兩個弟弟年幼,過年時夫人給了很多壓歲錢,比給鈺瑤弟弟馮誠的還多出不少。
邵榮的弟弟邵成受傷,朱元璋親自登門探病,帶來最好的藥材和補品。
當然,邵家不缺這些,朱元璋隻是表達自己的心意和對邵家的看重。
在對邵家頻頻表達善意的同時,朱元璋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機構改造之事。
他對文正寄予厚望,他相信文正的潛力。
文正帶著翠英來拜年,一屋子的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說話,文正深情款款,眼裏隻有翠英,翠英眼角眉梢皆洋溢著幸福,郎才女貌,隻是一對璧人。
子薰希望以後鈺瑤也能像翠英這樣,嫁給一個願意把自己捧在手心裏的人。
子薰期待鈺瑤能收獲幸福,嫁給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覺,沒辦法用名利財富來衡量,子薰能做的隻能是助其心願達成。
鈺瑤很快收到了邵佐的迴信,信裏訴說著濃濃的相思意。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子薰時而有些迷惘,嫁給邵佐,那是一個大家庭,鈺瑤嫁為人婦後的命運必然是相夫教子,這真的適合鈺瑤嗎?
鈺瑤記憶力超強,過目不忘,她的價值僅在於相夫教子嗎?她完全有能力做更有意義的事。
可是不這樣,又能如何?子薰想不出,隻是為鈺瑤惋惜。
或許鈺瑤能成為婦科聖手,為城中的孩子和女人治病。
可是這樣拋頭露麵,夫家能接受嗎?
提高醫術,需要積累大量的臨床經驗,禮教森嚴,鈺瑤有機會能接觸那麽多的病患嗎?
也許,在這裏的大多數人看來,子薰和鈺瑤學習醫術隻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消遣方式,半點兒實際用處都沒有。
也許,在別人看來,子薰隻是國公爺高價豢養的一隻金絲雀,想到這裏,子薰十分不甘心,一定要找到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
戴思恭對子薰的培養目標是貼身服侍上位的略懂醫術之人,至於鈺瑤,完全是個鈺瑤,教兩名學生並不比教一名學生多花多少精力,順手的事兒,他從未想過,鈺瑤以後在何處如何施展醫術,這不是他能幹預的。
子薰強烈要求每日為淩川把脈,淩川拗不過她,隻好答應,每天也耽誤不了多少時間,全當休息了。
除了淩川,子薰還為鈺瑤、旁氏以及聽雨軒裏的所有人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