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薰熱切盼望著能早日見到這個時間這個空間最聰明的人-鼎鼎大名的劉伯溫。她我太多的困惑想找個人解答,她想知道自己如何在這裏生活下去比較好,她想學醫,想有一技之長,想憑自己的本事活下去,可是此時醫女地位地下,被稱為三姑六婆,被世人當成壞人看待。她不知道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學習醫術的結果如何,前途一片茫然。她不想進入內宅,每天與夫人、二夫人、孫氏抬頭不見低頭見,與她們共享一個丈夫,生活與她們息息相關。子薰不想這樣,子薰希望自己可以有得選。她不想整天麵對這樣的現實,那會讓人窒息,她希望有處可逃。
子薰不敢細想自己的處境,自己的未來,那會讓她憋悶得喘不過氣來,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她用美食來麻痹自己的神經,阻止自己胡思亂想,可是不想並不意味著問題不存在。
子薰不知道自己的愛情將會是怎樣的結局,是完美還是破碎。子薰害怕淩川變心,可是又不想無下限得去討好他。她不想為了他把自己變得麵目全非。
子薰清楚地知道離開淩川,自己一天也活不下去,不是傷心欲絕,而是連個落腳之處都沒有。
她以前看過一本暢銷小說,是一個女作家寫的,她天生麗質,家境優渥,嫁給了一個富翁,後來與富翁離婚,分得了一大筆財產,可以讓她一輩子衣食無憂的巨額財產。
子薰有時候在想,如果自己有這樣一筆財產,自己能獨立在這裏生活下去嗎?
聽說,除非被休棄、被賣掉、被逐出家門,妾室是不能離開夫家的,和離一說是正妻才有的權利,也就是說,在隻有夫人才可以與國公爺和離。
為什麽要離開國公府?子薰沒想過,隻是她不太會討人歡心,也不想花心思討人歡心,她隻想自己能長些本事,能幫到淩川,幫他減輕壓力,她隻是想幫他,不想討好,不代表他做什麽都對。
如果有朝一日發現淩川心猿意馬,三心二意,子薰會毫不猶豫放棄,放棄經營這段感情。
說到底,子薰還是沒有安全感,把孫氏娶進門一事,徹底打破了子薰對淩川的絕對信任。
不僅如此,子薰還感受到了一股惡意和不受歡迎。
當然,這隻是一種感覺,沒有真憑實據。
子薰感覺到了夫人和二夫人發自內心的排斥,她們兩都不喜歡子薰,雖然從未當麵紅過臉或者發生爭吵。
從前,子薰總是有意無意地與夫人、二夫人保持距離。
現在,子薰不知道以後還會發生怎樣的事動搖眼前的安穩生活。
不管子薰願不願意承認,夫人和二夫人的確能影響她的生活,百密一疏,不管淩川為子薰編織的安全網有多嚴密,都無法確保子薰的一世安穩,更何況淩川本人是最大的變數。
夫人和二夫人或許奪不走子薰的寵愛,但是她們可以找個人來爭奪,一個不行,兩個,兩個不行,三個,終能證明子薰跟她們一樣,會失去丈夫的寵愛。
在子薰發愁的同時,朱元璋也在一籌莫展。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但是,如何進,是個問題。
夾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朱元璋想要獲得進一步發展,拓展疆域,必然要與其中一方兵戎相見,爭奪地盤。
兩邊同時出擊,是不可能的,必須集中力量,逐個擊破。
群雄之間的實力此消彼長,保持現狀更不可能,遲早會被人吞掉。
但是,先打誰呢?張士誠?還是陳友諒?
李善長和絕大多數將領都認為應先打張士誠,因為比較而言,張士誠的兵力相對弱一些,而且浙西地區糧草充足,攻下浙西,能大大減輕糧草壓力。
朱元璋於是令常遇春帶兵攻打杭州。
但是,朱元璋總覺得哪裏不妥,憂心如焚。
胡大海、李善長都極力推薦名儒劉基劉伯溫。
朱元璋有些遲疑,劉伯溫二十出頭考中進士,當過元朝的官員,任浙東元帥府都事期間,曾在慶元與方國珍的起義軍對抗,他能真心歸附嗎?
相比之下,朱元璋對宋濂更放心,宋濂堅決辭去元朝翰林編修之職,躲入龍山著書。
為解決當前的困境,朱元璋急需一位謀士指點迷津,因此,他隻是稍作遲疑,便寫信派人去請劉伯溫。
哪知劉伯溫卻把“曾在元朝為官,忠臣不事二主”這套說辭搬出來。
為打消劉伯溫的疑慮,朱元璋再次提筆寫信,信誓旦旦地保證一定會重用先生。
這樣幾個來迴下來後,劉伯溫終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到達應天府。
君臣二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劉伯溫獻時務十八策,認為應先攻打陳友諒。
“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朱元璋茅塞頓開,決定全力以赴,先對付陳友諒,令常遇春返迴應天。
子薰整天央求著淩川見劉伯溫。換著花樣地求情,撒嬌,甚至放話:如果能見到劉先生,那你隨時可去找孫氏。
子薰為何對劉伯溫如此上心,劉伯溫難道這麽有名?
淩川不肯答應,劉先生住在國公府外麵,與宋濂在一個宅子,雖說離得很近,但是帶著孕婦上街,這太冒險了。
可是子薰軟磨硬泡,跟著了魔一樣。
淩川哭笑不得,“說說看,你找劉先生何事?”
“我要拜師”,子薰的雙眸閃閃發光。
“拜師?”淩川微微皺眉,“你要跟劉先生學什麽?”
子薰想了又想,沒找到富有說服力的借口。自己的那些苦惱是沒辦法宣之於口的,因為在淩川看來,人生的最大追求就是有飯吃,能活下去,為了這個目標,哪怕拚盡全力,也在所不惜。他根本不懂子薰的困惑。
子薰突然覺得是不是和淩川沒什麽共同語言。天啊,都已經有娃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悔之晚矣。
子薰不敢細想自己的處境,自己的未來,那會讓她憋悶得喘不過氣來,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她用美食來麻痹自己的神經,阻止自己胡思亂想,可是不想並不意味著問題不存在。
子薰不知道自己的愛情將會是怎樣的結局,是完美還是破碎。子薰害怕淩川變心,可是又不想無下限得去討好他。她不想為了他把自己變得麵目全非。
子薰清楚地知道離開淩川,自己一天也活不下去,不是傷心欲絕,而是連個落腳之處都沒有。
她以前看過一本暢銷小說,是一個女作家寫的,她天生麗質,家境優渥,嫁給了一個富翁,後來與富翁離婚,分得了一大筆財產,可以讓她一輩子衣食無憂的巨額財產。
子薰有時候在想,如果自己有這樣一筆財產,自己能獨立在這裏生活下去嗎?
聽說,除非被休棄、被賣掉、被逐出家門,妾室是不能離開夫家的,和離一說是正妻才有的權利,也就是說,在隻有夫人才可以與國公爺和離。
為什麽要離開國公府?子薰沒想過,隻是她不太會討人歡心,也不想花心思討人歡心,她隻想自己能長些本事,能幫到淩川,幫他減輕壓力,她隻是想幫他,不想討好,不代表他做什麽都對。
如果有朝一日發現淩川心猿意馬,三心二意,子薰會毫不猶豫放棄,放棄經營這段感情。
說到底,子薰還是沒有安全感,把孫氏娶進門一事,徹底打破了子薰對淩川的絕對信任。
不僅如此,子薰還感受到了一股惡意和不受歡迎。
當然,這隻是一種感覺,沒有真憑實據。
子薰感覺到了夫人和二夫人發自內心的排斥,她們兩都不喜歡子薰,雖然從未當麵紅過臉或者發生爭吵。
從前,子薰總是有意無意地與夫人、二夫人保持距離。
現在,子薰不知道以後還會發生怎樣的事動搖眼前的安穩生活。
不管子薰願不願意承認,夫人和二夫人的確能影響她的生活,百密一疏,不管淩川為子薰編織的安全網有多嚴密,都無法確保子薰的一世安穩,更何況淩川本人是最大的變數。
夫人和二夫人或許奪不走子薰的寵愛,但是她們可以找個人來爭奪,一個不行,兩個,兩個不行,三個,終能證明子薰跟她們一樣,會失去丈夫的寵愛。
在子薰發愁的同時,朱元璋也在一籌莫展。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但是,如何進,是個問題。
夾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朱元璋想要獲得進一步發展,拓展疆域,必然要與其中一方兵戎相見,爭奪地盤。
兩邊同時出擊,是不可能的,必須集中力量,逐個擊破。
群雄之間的實力此消彼長,保持現狀更不可能,遲早會被人吞掉。
但是,先打誰呢?張士誠?還是陳友諒?
李善長和絕大多數將領都認為應先打張士誠,因為比較而言,張士誠的兵力相對弱一些,而且浙西地區糧草充足,攻下浙西,能大大減輕糧草壓力。
朱元璋於是令常遇春帶兵攻打杭州。
但是,朱元璋總覺得哪裏不妥,憂心如焚。
胡大海、李善長都極力推薦名儒劉基劉伯溫。
朱元璋有些遲疑,劉伯溫二十出頭考中進士,當過元朝的官員,任浙東元帥府都事期間,曾在慶元與方國珍的起義軍對抗,他能真心歸附嗎?
相比之下,朱元璋對宋濂更放心,宋濂堅決辭去元朝翰林編修之職,躲入龍山著書。
為解決當前的困境,朱元璋急需一位謀士指點迷津,因此,他隻是稍作遲疑,便寫信派人去請劉伯溫。
哪知劉伯溫卻把“曾在元朝為官,忠臣不事二主”這套說辭搬出來。
為打消劉伯溫的疑慮,朱元璋再次提筆寫信,信誓旦旦地保證一定會重用先生。
這樣幾個來迴下來後,劉伯溫終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到達應天府。
君臣二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劉伯溫獻時務十八策,認為應先攻打陳友諒。
“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朱元璋茅塞頓開,決定全力以赴,先對付陳友諒,令常遇春返迴應天。
子薰整天央求著淩川見劉伯溫。換著花樣地求情,撒嬌,甚至放話:如果能見到劉先生,那你隨時可去找孫氏。
子薰為何對劉伯溫如此上心,劉伯溫難道這麽有名?
淩川不肯答應,劉先生住在國公府外麵,與宋濂在一個宅子,雖說離得很近,但是帶著孕婦上街,這太冒險了。
可是子薰軟磨硬泡,跟著了魔一樣。
淩川哭笑不得,“說說看,你找劉先生何事?”
“我要拜師”,子薰的雙眸閃閃發光。
“拜師?”淩川微微皺眉,“你要跟劉先生學什麽?”
子薰想了又想,沒找到富有說服力的借口。自己的那些苦惱是沒辦法宣之於口的,因為在淩川看來,人生的最大追求就是有飯吃,能活下去,為了這個目標,哪怕拚盡全力,也在所不惜。他根本不懂子薰的困惑。
子薰突然覺得是不是和淩川沒什麽共同語言。天啊,都已經有娃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