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薰覺得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收拾,頓時有些手忙腳亂,不過幸虧她隻是動動腦,然後發號施令,指揮龐氏和木槿整理打包。
有點兒舍不得離開,數月來子薰已恍然覺得自己是他的妻,唯一的妻,而非妾室。
成為妾室,縱使他地位再高,也讓子薰覺得不光彩。
其實,從骨子裏子薰還是向往父母那種一夫一妻的簡單生活,對豪門大院的複雜難以適應。雖然爸爸經常被媽媽責備不會賺錢,但這並不影響子薰的幸福感。子薰反而覺得這恰恰是生活的煙火氣。
童年生活的樂趣之一就是看著爸爸媽媽拌嘴,你來我往,佳句頻出,精彩紛呈。
不用向丈夫爭寵,可以理直氣壯地河東獅吼。
不用看人臉色討生活,想想都愜意。
不過,自從開始學醫,子薰逐漸找迴了自在感。她可以完全專注於自己的事,而不用時刻想著他的喜怒哀樂。如同在沉悶無望的生活中扒開了一個小孔,可以暢快唿吸,延口殘喘。
子薰沉浸在自己的感受裏,忽略了戴夫人的處境,臨出發時才發現,她不跟戴思恭一起去應天,而是留下來照顧公婆和孩子。
送別時,戴夫人眼圈紅紅的,顯然是哭過的,使人家年輕夫妻兩地分居,子薰心裏很過意不去,一個勁兒地道歉,然而當事人戴思恭卻是一副滿不在乎,壯誌躊躇的樣子。
留在朱元璋身邊,是戴思恭的夢想。
自從第一眼看見位自己年輕幾歲,英氣逼人的年輕主公,戴思恭便認定了這是他一生要追隨的上位。
即使沒有子薰學醫之事,戴思恭也肯定是要跟著去應天的,而戴母決不會讓瑣碎繁雜的家庭生活拖兒子的後腿,影響兒子的事業追求。
子薰沒有看透這一點,任由自責情緒蔓延,擔心對身邊人關心不夠。想到旁氏時,子薰決心迴去一定先安排人把旁氏的兒子接過來,省得當娘的日思夜想。
旁氏聽後,卻並未流露出夙願以償的欣喜異常,她也有一個強勢而難纏的婆婆,她婆婆決不允許孫子離開自己。而她自己也絕不離開世代生活的地方太平府。
對於把兒子接到應天,旁氏雖然不抱希望,心裏卻十分感動,對子薰更加死心塌地。
謝翠英很快要和文正成親,也跟著一起迴應天,也坐進子薰的馬車。
為了便於翠英和子薰交談,旁氏懂事地躲出去,和木槿同騎一馬。
子薰清楚地知道,對於恐高的旁氏而言,騎馬無異於一種折磨,所以和翠英說話時有些心不在焉,翠英以為子薰在牽掛上位,連忙找借口去找自己的母親同乘一輛馬車。
子薰剛想把旁氏叫進來,剛掀開簾子就看見他大步流星走過來,鑽進車內,立即打起盹來,“咱眯一會兒,昨兒夜裏一宿沒合眼,這謝再興嘮嘮叨叨地沒完沒了,等他家老二成親時,咱給他來個先斬後奏。”說著倒頭就睡,子薰連忙給他蓋上一條薄被。
因為要領兵鎮守諸暨,大女兒成親,身為父親不能親自出席,謝再興對婚事一再叮囑,弄得朱元璋苦不堪言,差點兒後悔跟他做了親家。
不過,煩人歸煩人,品格卻值得信賴,絕對忠心耿耿,沒那麽多花花腸子。要不然沒有朱元璋點頭,朱文正再喜歡謝翠英,也不敢宣之於口。
違逆四叔,就連他娘趙氏都不會放過他。
“當年要不是你四叔收留,咱娘倆早就餓死了,做人得知恩圖報。”這是趙氏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更何況在內心深處,文正早已把四叔當成了父親一樣的人物,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子薰拿起一本《黃帝內經》來讀。
不知過了多久,馬車突然停了下來,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
“怎麽迴事?”子薰輕聲問道。
“路邊有一個女嬰”,木槿在車外迴稟。
朱元璋聞聲醒了,吩咐道:“抱過來”。
不一會兒,旁氏把一個用葛布小被子包裹的嬰兒送進來,嘴裏說著:“這孩子長得還挺好看。”
神奇的一幕發生了,一到子薰的手裏,小家夥立刻停止了哭泣,一雙黑溜溜的大眼睛望著子薰,粉嫩的小嘴一張一合,似乎有話想跟子薰說。
“這孩子跟你有緣。”朱元璋笑著出了馬車,“留下吧,讓旁氏幫著帶。”
一錘定音,子薰一時之間有些轉不過彎來,這孩子是自己的了?
“這是個有福氣的孩子”,旁氏坐進馬車,“夫人,給她起個名字吧。”
“名字?”子薰喃喃自語。
“多好的孩子啊?”旁氏生了一兒一女,逗弄孩子輕車熟路。
換了幹淨的棉布被子,喂了幾口溫熱的小米粥後,這孩子竟然咧開嘴笑起來。
笑得有幾分喜興,子薰的心都要融化了。
“妙福吧”,子薰道。
“好名字”,旁氏讚得十分虔誠。
子薰被逗笑,把孩子放到旁氏手裏,“交給你了”。
“放心吧,夫人。”旁氏喜滋滋地接過孩子,開始一聲聲地喚她的名字,“妙福,妙福”。
妙福好像聽懂了一般,咿咿呀呀與旁氏對話,不時地把白白嫩嫩的小手往嘴裏送。
戴思恭急匆匆地跑過來給孩子做了一番身體檢查,見他神情嚴肅的樣子,子薰不由得有些擔心,“戴醫生,妙福沒事吧?”
“妙福?”戴思恭微微皺眉。
“我剛給起的名字”子薰解釋道。
“起名是大事,應由上位來定”,戴思恭善意提醒。
“妙福是女孩,無妨”,子薰略一遲疑,隨即釋然。她相信他不會因為起名之事和自己計較。
“妙福雖然瘦弱,但身體康健,如夫人無需擔憂。”戴思恭檢查完畢後,躬身告退。
“戴醫生是個熱心腸的人。”旁氏小聲道。
子薰低頭看著妙福,沒有做聲。
旁氏有些擔心自己是不是多嘴了。不過,她也是實話實說,戴醫生對如夫人的事一向很上心。
名聲對女人而言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旁氏想了想,覺得以後應有意為子薰與戴醫生保持距離。
有點兒舍不得離開,數月來子薰已恍然覺得自己是他的妻,唯一的妻,而非妾室。
成為妾室,縱使他地位再高,也讓子薰覺得不光彩。
其實,從骨子裏子薰還是向往父母那種一夫一妻的簡單生活,對豪門大院的複雜難以適應。雖然爸爸經常被媽媽責備不會賺錢,但這並不影響子薰的幸福感。子薰反而覺得這恰恰是生活的煙火氣。
童年生活的樂趣之一就是看著爸爸媽媽拌嘴,你來我往,佳句頻出,精彩紛呈。
不用向丈夫爭寵,可以理直氣壯地河東獅吼。
不用看人臉色討生活,想想都愜意。
不過,自從開始學醫,子薰逐漸找迴了自在感。她可以完全專注於自己的事,而不用時刻想著他的喜怒哀樂。如同在沉悶無望的生活中扒開了一個小孔,可以暢快唿吸,延口殘喘。
子薰沉浸在自己的感受裏,忽略了戴夫人的處境,臨出發時才發現,她不跟戴思恭一起去應天,而是留下來照顧公婆和孩子。
送別時,戴夫人眼圈紅紅的,顯然是哭過的,使人家年輕夫妻兩地分居,子薰心裏很過意不去,一個勁兒地道歉,然而當事人戴思恭卻是一副滿不在乎,壯誌躊躇的樣子。
留在朱元璋身邊,是戴思恭的夢想。
自從第一眼看見位自己年輕幾歲,英氣逼人的年輕主公,戴思恭便認定了這是他一生要追隨的上位。
即使沒有子薰學醫之事,戴思恭也肯定是要跟著去應天的,而戴母決不會讓瑣碎繁雜的家庭生活拖兒子的後腿,影響兒子的事業追求。
子薰沒有看透這一點,任由自責情緒蔓延,擔心對身邊人關心不夠。想到旁氏時,子薰決心迴去一定先安排人把旁氏的兒子接過來,省得當娘的日思夜想。
旁氏聽後,卻並未流露出夙願以償的欣喜異常,她也有一個強勢而難纏的婆婆,她婆婆決不允許孫子離開自己。而她自己也絕不離開世代生活的地方太平府。
對於把兒子接到應天,旁氏雖然不抱希望,心裏卻十分感動,對子薰更加死心塌地。
謝翠英很快要和文正成親,也跟著一起迴應天,也坐進子薰的馬車。
為了便於翠英和子薰交談,旁氏懂事地躲出去,和木槿同騎一馬。
子薰清楚地知道,對於恐高的旁氏而言,騎馬無異於一種折磨,所以和翠英說話時有些心不在焉,翠英以為子薰在牽掛上位,連忙找借口去找自己的母親同乘一輛馬車。
子薰剛想把旁氏叫進來,剛掀開簾子就看見他大步流星走過來,鑽進車內,立即打起盹來,“咱眯一會兒,昨兒夜裏一宿沒合眼,這謝再興嘮嘮叨叨地沒完沒了,等他家老二成親時,咱給他來個先斬後奏。”說著倒頭就睡,子薰連忙給他蓋上一條薄被。
因為要領兵鎮守諸暨,大女兒成親,身為父親不能親自出席,謝再興對婚事一再叮囑,弄得朱元璋苦不堪言,差點兒後悔跟他做了親家。
不過,煩人歸煩人,品格卻值得信賴,絕對忠心耿耿,沒那麽多花花腸子。要不然沒有朱元璋點頭,朱文正再喜歡謝翠英,也不敢宣之於口。
違逆四叔,就連他娘趙氏都不會放過他。
“當年要不是你四叔收留,咱娘倆早就餓死了,做人得知恩圖報。”這是趙氏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更何況在內心深處,文正早已把四叔當成了父親一樣的人物,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子薰拿起一本《黃帝內經》來讀。
不知過了多久,馬車突然停了下來,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
“怎麽迴事?”子薰輕聲問道。
“路邊有一個女嬰”,木槿在車外迴稟。
朱元璋聞聲醒了,吩咐道:“抱過來”。
不一會兒,旁氏把一個用葛布小被子包裹的嬰兒送進來,嘴裏說著:“這孩子長得還挺好看。”
神奇的一幕發生了,一到子薰的手裏,小家夥立刻停止了哭泣,一雙黑溜溜的大眼睛望著子薰,粉嫩的小嘴一張一合,似乎有話想跟子薰說。
“這孩子跟你有緣。”朱元璋笑著出了馬車,“留下吧,讓旁氏幫著帶。”
一錘定音,子薰一時之間有些轉不過彎來,這孩子是自己的了?
“這是個有福氣的孩子”,旁氏坐進馬車,“夫人,給她起個名字吧。”
“名字?”子薰喃喃自語。
“多好的孩子啊?”旁氏生了一兒一女,逗弄孩子輕車熟路。
換了幹淨的棉布被子,喂了幾口溫熱的小米粥後,這孩子竟然咧開嘴笑起來。
笑得有幾分喜興,子薰的心都要融化了。
“妙福吧”,子薰道。
“好名字”,旁氏讚得十分虔誠。
子薰被逗笑,把孩子放到旁氏手裏,“交給你了”。
“放心吧,夫人。”旁氏喜滋滋地接過孩子,開始一聲聲地喚她的名字,“妙福,妙福”。
妙福好像聽懂了一般,咿咿呀呀與旁氏對話,不時地把白白嫩嫩的小手往嘴裏送。
戴思恭急匆匆地跑過來給孩子做了一番身體檢查,見他神情嚴肅的樣子,子薰不由得有些擔心,“戴醫生,妙福沒事吧?”
“妙福?”戴思恭微微皺眉。
“我剛給起的名字”子薰解釋道。
“起名是大事,應由上位來定”,戴思恭善意提醒。
“妙福是女孩,無妨”,子薰略一遲疑,隨即釋然。她相信他不會因為起名之事和自己計較。
“妙福雖然瘦弱,但身體康健,如夫人無需擔憂。”戴思恭檢查完畢後,躬身告退。
“戴醫生是個熱心腸的人。”旁氏小聲道。
子薰低頭看著妙福,沒有做聲。
旁氏有些擔心自己是不是多嘴了。不過,她也是實話實說,戴醫生對如夫人的事一向很上心。
名聲對女人而言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旁氏想了想,覺得以後應有意為子薰與戴醫生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