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子牙下令斬了飛廉、惡來後,又進入封神台,唿喚清福神柏鑒,命他將這兩個奸臣的魂魄帶至壇前受封。很快,清福神便引領著飛廉、惡來的魂魄來到了封神台下。隻見他們的魂魄跪在那裏,神情淒切,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悔恨。
薑子牙莊嚴地宣讀太上元始的敕命:“飛廉、惡來,你們生前甘心為奸佞,簧惑君王,導致國家敗亡,君主身死。你們隻知盜寶以求榮身,卻沒想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現在,你們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幽冥之中也有你們的記錄。這都是你們自己造下的罪孽,也是你們命中注定的劫數。我特封你們為冰消瓦解之神,雖然你們是惡煞,但也要恪盡職守,不得再肆意行兇。你們要謹記這份神命!”
飛廉、惡來聽完封號後,感激涕零,叩首謝恩,然後離開封神台。薑子牙封完神後下台,率領百官返迴西岐。他們一路行進,心中充滿了感慨和思考。
迴到岐州後,薑子牙進入都城相府安息。眾官員也各自迴到自己的私宅。
次日早晨,武王姬發登上寶座,真是一位有道的天子,朝會的儀式自然與眾不同。隻見香霧彌漫,瑞煙繚繞,旭日初升,慶雲舒展,五彩斑斕。眾官員身著官服,佩戴的玉佩叮當作響,袍袖在清風中舞動;龍蛇圖案的影子在地上晃動,四周圍繞著禦帳迎接朝陽。靜鞭三響後,文武百官齊聲高唿“萬歲”。
為了描繪這早朝的盛景,後唐人有詩讚美道:
頭戴紅巾的雞人報曉,尚衣官員才進獻翠雲裘。
九重天門敞開宮殿,萬國使臣朝拜天子。
日光初照仙人掌動,香煙繚繞在帝王的浮龍袍上。
朝會結束須頒五色詔令,佩聲響起迴歸鳳池頭。
武王升殿後,當駕官傳旨:“有事者出班啟奏,無事則卷簾散朝。”話音未落,薑子牙從班部中走出,上殿俯伏稱臣。武王問:“相父有何奏章要呈給朕看?”薑子牙奏道:“老臣昨日奉師命將忠臣良將與不道之仙、奸佞之輩,都依照劫運,遵奉玉帝的敕令一一封神。他們都已各歸其位,享受祭祀,護國佑民,掌管風調雨順之權,執掌福善禍淫之柄。從今以後,天下將永保太平,無需陛下再為戰事操心。然而,天下諸侯與隨行的征戰功臣,以及名山洞府的門人,都曾親冒矢石,立下赫赫戰功。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應該分封土地,賜予爵祿,讓他們的子孫世代享受封地,以彰顯崇德報功之義。此外,親王的子孫也應當分封土地,建立藩屏,以壯大王室。昔日上古三皇、五帝的後代,也應當分封土地,以迴報他們的曆史功績。
武王聽完薑子牙的奏議後,正準備下令實施,這時李靖、楊戩等人卻出列奏請歸山。他們表示,自己原是山野之人,奉師命下山助武王平定天下,如今任務已完成,理應迴歸山林,覆命於師。他們坦言對紅塵中的富貴功名並無留戀,隻希望武王能恩準他們歸山。
武王聽後十分不舍,他深知這些忠臣義士為他平定天下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認為他們的功勞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他感慨道:“朕蒙卿等旋乾轉坤之力,浴日補天之才,得以平定禍亂,重開宇宙。你們對社稷和百姓的功績真是無窮無盡,即使家家戶戶都祭祀你們,也不足以報答你們的勞苦。如今你們卻要堅持歸山,朕怎麽忍心讓你們離開呢?”
然而,李靖等人卻堅決表示要歸山。他們解釋道:“陛下仁德深厚,我們已經沐浴恩澤很久。但我們生性恬淡,誌向在山野,師命難以違背,天意豈敢逆天而行?請陛下憐憫並赦免我們的離去,我們將不勝感激!”
武王見李靖等人去意已決,無法挽留,心中充滿了傷感。他迴憶起昔日征伐之時的忠臣義士們如雲如雨般聚集在自己身邊,如今卻隻剩下寥寥數人,心中不禁湧起今昔之感。他感慨道:“如今你們正值太平之時,應當與朕共享安康之福,但你們卻堅決要歸山。朕雖然想強留你們,但又怕違背你們的初衷。今日朕隻好勉強答應你們的請求,但心中卻十分悲傷。”
武王決定第二天親自率領百官到南郊為李靖等人餞行,以表達他這些年來的感激之情。李靖等人聽後十分感激地叩謝了王恩。朝中的其他官員聽到這個消息後也都感到十分惋惜和淒涼,薑子牙更是心中不勝感慨。朝會結束後眾人各自散去,隻留下武王一人在殿中沉思著這段難忘的君臣之情。
次日,光祿寺的典膳官提前到南郊準備,精心布置了九龍裝飾的宴席,一切齊備。文武百官與李靖等人也先至南郊等候武王,隻有薑子牙在朝中等待與武王一同前往。當武王升殿,傳旨鑾輿出城時,薑子牙緊隨其後。一路上香煙繚繞,瑞彩繽紛,士民們歡悅地前來觀看武王與眾仙人餞別,整個城市的居民都被轟動,紛紛聚集在郊外。
武王抵達南郊後,文武百官上前接駕,李靖等人也上前叩謝,表示感激。武王親手挽住他們,安慰道:“今日你們歸山,成為方外神仙,朕與你們已無君臣之屬,希望你們不要過於謙虛。今日當痛飲盡醉,讓朕不知道你們的離去,否則朕心中怎能不感到傷感呢?”李靖等人連連頓首稱謝。
不久,當駕官報告酒已備齊,武王命左右奏樂,各官依次就位,武王坐在上座。簫聲迭起,君臣歡飲,輪杯把盞,真是暢快淋漓。宴席上各種珍饈美味應有盡有,君臣們暢飲多時。當李靖等人出席謝宴告辭時,武王也起身執手相送,再三勸慰並又飲了數杯。李靖等人堅決告別,武王知道無法挽留不覺淚下。李靖等人安慰他說:“陛下當善保天和,則臣等不勝慶幸。期待他日再能相見。”武王無奈隻好放行。
李靖等人拜別武王及文武百官後離去,薑子牙不忍分離又送了一程才灑淚而別。後來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這七人都肉身成聖。
薑子牙告別了李靖等七人後,率領隨從進入西岐城,迴到自己的相府。到了第二天的早朝,武王登上寶殿,薑子牙和周公旦一同出班奏請。他們說:“昨日陛下恩賜李靖等人歸山,實現了他們的修行願望,我們為此感到非常高興。但現在還有許多有功之臣應當分封土地,請陛下盡快實施,以滿足臣子們的期望。”
武王迴應道:“昨日七位大臣歸山,朕心中十分不舍。現在關於分封的儀製,就按照相父和禦弟你們所商議的來實施吧。”薑子牙和周公旦感謝恩典後退出寶殿,開始詳細商議分封的儀式細節以及位次,然後再上請武王作出最終的裁定。
到了第二天,武王再次登上寶座,命令禦弟周公旦在金殿上宣布分封名單。首先追封先祖,從太王、王季到文王都追封為天子。其他的有功之臣以及先朝帝王的後裔則按照功勞大小分封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那些功勞不足以封為五等爵位的,則被封為附庸。分封的名單和次序都確定之後,周公旦才開始正式宣布每個人的封賞。
以下是列侯的封國號、名諱及其相關曆史的詳細描述:
魯 - 姬姓,侯爵。這個封國與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有關。周公旦輔佐了文王、武王和成王,為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勳。後來,成王任命他為大宰,並賜給他位於扶風雍縣東北的周城作為食邑,因此他也被稱為宰周公。他留在朝中輔助天子,並主持陝地以東的諸侯事務。他的長子伯禽被封於曲阜,得到了七百裏的土地,以及寶石和大弓作為分封的象征,被封為魯侯,以輔助周王室。
齊 - 薑姓,侯爵。這個封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的後代伯益,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到封賞,並被賜姓薑,稱為呂侯。他的封國原本位於南陽宛縣的西南。到了商朝末年,太公呂望從渭水崛起,成為周文王和武王的師傅,並因輔佐文武二王平定天下而立下大功。他被封於營丘,成為齊侯,在所有的諸侯中排名顯赫。這個封國位於今天的山東青州府。
燕 - 姬姓,伯爵。這個封國與周朝的同姓功臣君奭有關。君奭輔佐了文王和武王,為平定天下立下了大功,並被封為周太保,食邑於召地,因此也被稱為召康。他留在朝中輔助天子,並主持陝地以西的諸侯事務。他的兒子被封為北燕伯,封地位於幽州的薊縣。
魏 - 姬姓,伯爵。這個封國與周朝的同姓功臣畢公高有關。畢公高輔佐了文王和武王,為平定天下立下了大功,並被封於魏國作為他的領地。這個封國位於今天的河南開封府高密縣。
管 - 姬姓,侯爵。這個封國與武王的弟弟姬叔鮮有關。他被任命為監視武庚的官員,因此被封於管地,即今天的河南信陽縣。
蔡 - 姬姓,侯爵。同樣是武王的弟弟,名為姬叔度,也因監視武庚而被封於蔡地。這個封國位於今天的河南汝寧府上蔡縣。
曹 - 姬姓,伯爵。與武王弟弟姬叔振鐸有關。在武王成功征服商朝後,姬叔振鐸被封於曹地,即今天的濟陽定陶縣。
郕 - 姬姓,伯爵。與武王的弟弟姬叔武有關。武王在滅商後,將姬叔武封於郕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兗州府汶上縣。
霍 - 姬姓,伯爵。與武王的弟弟姬叔處相關聯。在武王推翻商朝統治後,姬叔處被封於霍地,即今天的山西平陽府。
衛 - 姬姓,侯爵。這個封國與武王同母的弟弟有關,他被封為大司寇,並在康地享有食邑,因此也被稱為康叔。後來,他被進一步封於衛地,即今天的北京冀州地區。
滕 - 姬姓,侯爵。與武王的弟弟姬叔繡有關。在武王成功征服商朝後,姬叔繡被封於滕地,即今天的山東章邱縣。滕國在周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與周邊國家保持著密切的政治和經濟聯係。
晉 - 姬姓,侯爵。這個封國與武王的少子唐叔虞有關。最初,他被封於唐地,但後來這個地方被改名為晉。晉國的位置在今天的山西平陽府絳縣東翼城。晉國在周朝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在春秋時期,晉國成為了霸主之一,對當時的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吳 - 姬姓,子爵。這個封國與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的後代有關。在武王推翻商朝後,他們被封為吳國的君主。吳國位於今天的吳郡地區,也就是長江下遊的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帶。吳國在春秋時期逐漸崛起,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力量。
虞 - 姬姓,公爵。與周太王的兒子仲雍的後代有關。在武王征服商朝後,他尋找泰伯和仲雍的後代,並找到了已經成為吳國君主的章已。為了表示對這兩位先祖的尊敬和紀念,武王另外封章已的弟弟為虞國的君主。虞國位於今天的河南太陽縣地區。虞國在周朝時期雖然不算是一個大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虢 - 姬姓,公爵。這個封國與王季的兒子虢仲有關,他是文王的弟弟。虢仲和另一位弟弟虢叔都曾擔任文王的卿士,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他們在王室中的卓越貢獻和文王的深厚友愛,他們被稱為“二虢”。在武王成功推翻商朝後,虢仲被封於弘農地區的陝縣東南之虢城,建立了虢國。
楚 - 羋姓,子爵。楚國與顓帝的後裔鬻熊有關。鬻熊曾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師傅,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被封於荊蠻之地,以子男的身份居住在那裏。楚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丹陽南郡枝江縣一帶。在周朝時期,楚國逐漸崛起,成為南方的重要政治和軍事力量。
許 - 薑姓,男爵。許國與堯時代的四嶽伯夷的後代有關。由於他們的先祖有功於國家,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伯夷的後代文叔於許地。許國位於今天的許州地區。許國在周朝時期是一個小國,但也曾參與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秦 - 嬴姓,伯爵。秦國與顓帝的後裔柏翳有關。柏翳因先世的功績,在武王推翻商朝後被封於秦地。秦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陝西西安府一帶。秦國在春秋時期開始崛起,並在戰國時期成為統一六國的強國,最終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的秦朝。
莒 - 嬴姓,子爵。莒國與少昊的後代有關。由於他們的先祖對國家有功,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其後代茲與期於莒城。莒國位於今天的陽莒縣地區。
紀 - 薑姓,侯爵。紀國與太公(即薑尚,也稱呂尚)的次子有關。武王為了紀念太公的功績,在分封時將其次子封於紀地。紀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東莞劇縣一帶。紀國在周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與周邊國家保持著政治、經濟和文化聯係。
邾 - 曹姓,子爵。邾國與陸終的第五子晏安的後代有關。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晏安的後代曹挾於邾地。邾國位於今天的山東鄒縣地區。在周朝時期,邾國雖然不算大國,但也在當地政治和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
薛 - 任姓,侯爵。薛國與黃帝的後代有關,其先祖因世代有功,受到武王的賞識。在武王推翻商朝後,他封黃帝的後代奚仲於薛地。薛國位於今天的山東沂州地區。薛國在周朝時期是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諸侯國,參與了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宋 - 子姓,公爵。宋國與商王帝乙的長庶子微子啟有關。由於商紂王暴虐無道,微子啟選擇抱著商朝的祭器歸順周朝。為了表彰他的忠誠和智慧,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微子啟於宋地。宋國位於今天的睢陽縣一帶,是周朝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宋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麵都有顯著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杞 - 姒姓,伯爵。杞國與夏禹王的後代有關。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尋找夏禹的後裔,找到了東樓公,並將其封於杞地,以供奉夏禹的祭祀。杞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開封府雍丘縣一帶。杞國在周朝時期雖然規模不大,但作為夏禹的後代,其在文化和宗教方麵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陳 - 媯姓,侯爵。陳國與帝舜的後代有關。帝舜的後裔孫閼父曾擔任武王的陶正(掌管陶器的官員),因其擅長製造和改良器具而受到武王的賞識。武王將自己的長女大姬嫁給閼父的兒子滿,並將他封於陳地,以供奉虞帝的祭祀。陳國的位置在太皞的廢墟上,即今天的陳縣地區。陳國在周朝時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對後來的曆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焦 - 伊耆姓,侯爵。焦國與神農的後代有關。由於他們的先祖對國家有功,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神農的後代於焦地。焦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弘農陝縣一帶。焦國在周朝時期雖然不算大國,但也曾在當地政治和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
薊 - 姬姓,侯爵。薊國與帝堯的後代有關。武王在推翻商朝後,尋找帝堯的後裔,並將其封於薊地,以供奉唐帝的祭祀。薊國的位置在今天的北京順天府地區。薊國在周朝時期是北方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對維護周朝的統治和穩定北方邊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朝建立後,武王為了鞏固統治,分封了許多親王、功臣以及先代帝王的後裔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共計有七十二國。這些封國在周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之前列舉的一些著名封國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封國,如越、向、凡、伯、郜、鄧、戎、芮、極、穀、牟、葛、倪、譚、遂、滑、鄣、邢、江、冀、徐、舒、弦、鄶、厲、項、英、申、共、夷等。這些封國的具體位置和曆史背景在史書中有所記載,但由於篇幅限製,這裏無法一一詳述。
在分封的過程中,武王也根據功勞和地位的不同,給予了各個受封者相應的賞賜和權力。例如,南宮適、散宜生、閎夭等人,都分得了不同等級的土地和權力。同時,武王還大排筵宴,慶賀功臣、親王和文武百官,並開庫藏將金銀寶物分賜給諸侯等人。這一係列的舉措旨在加強君臣之間的關係,鞏固周朝的統治基礎。
分封完成後,各個受封者都前往自己的封國赴任,唯獨周公旦和召公奭留在朝中輔佐武王。武王認為鎬京地處天下之中,是帝王的理想居所,於是命召公遷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府鹹陽縣)。此外,武王還考慮到薑子牙(師尚父)年事已高,不便在朝為官,因此給予他豐厚的賞賜,包括宮女、黃金、蜀錦以及鎮國寶器等,並授予他專征伐的權力,讓他迴到自己的封國享受安康之福。
次日,薑子牙入朝拜謝武王所賜的封賞,並辭別武王前往自己的封國。武王率領百官在南郊為他餞行,子牙叩首謝恩,表達了對武王的感激之情,同時也流露出離別的不舍。武王安慰他,讓他前往封國享受安康之福,不必再在朝中辛勤勞碌。子牙再三拜謝後,方才啟程前往齊國。
薑子牙到達齊國後,迴想起昔日在朝歌時曾受到宋異人的百般恩義,但因為國家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報答。如今天下已經安定,他認為不趁此時機去修候(拜訪並表達謝意)就是忘恩負義之人。於是,他派遣使臣帶著黃金千斤、錦衣玉帛和書信前往朝歌問候宋異人。
使臣離開齊國,一路行進,不覺間就來到了朝歌。然而,此時宋異人夫婦已經去世,隻有他們的兒子在掌管家業,家境比過去還要富裕幾倍。宋異人的兒子收下了禮物,並修迴書信讓來使帶迴給薑子牙。
在齊國,薑子牙治理國家有法度,使百姓按時勞作,不違背農時。不到五個月的時間,齊國就變得安定有序、繁榮昌盛。後來,薑子牙去世,他的兒子灶繼承了他的位子。到了小白(即齊桓公)時期,他任用管仲為相,使得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最終,在康公時期,齊國才被田氏所滅。
且說武王定都長安之後,他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國家安定,海內清平,萬民安居樂業,天下呈現出一派和樂升平的景象。這種順應天意的治理方式,使得武王僅憑一次戰爭就平定了天下,其功績不亞於堯舜的禪讓。後來武王駕崩,成王繼位,周公旦輔佐他,成功平定了內部的動亂,天下再次恢複了太平。從太公薑子牙開創基業,到周公旦輔佐成王,最終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輝煌曆史。薑子牙和周公旦的偉大功績,如同天地般充塞於宇宙之間。
後人有詩單獨讚美薑子牙斬將封神,為周朝開創不朽基業的功績:
寶符秘籙出天先,斬將封神合往愆。
敕賜昆侖承旨渥,名班冊籍注銓編。
鬥瘟雷火分前後,神鬼人仙任倒顛。
自是修持憑造化,故教伐紂洗腥膻。
這首詩描繪了薑子牙憑借天命所歸的寶符秘籙,斬將封神,成功平定了商朝的動亂。他的功績被天地所認可,名垂青史,成為周朝的開國元勳。在鬥轉星移、神鬼顛倒的戰爭中,他憑借自身的修為和造化之力,成功輔佐武王伐紂,洗清了天下的腥膻之氣。
又有詩讚美周公旦輔佐成王,平定內亂,為周朝開創基業立下首功,同時又有十位治世能臣輔佐他:
天潢分派足承祧,繼述謨更自饒。
豈獨簪纓資啟沃,還從劍履秩宗朝。
和邦協佐能戡亂,典禮鹹稱善補貂。
總為周家多福蔭,天生十亂始同調。
完!!!
薑子牙莊嚴地宣讀太上元始的敕命:“飛廉、惡來,你們生前甘心為奸佞,簧惑君王,導致國家敗亡,君主身死。你們隻知盜寶以求榮身,卻沒想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現在,你們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幽冥之中也有你們的記錄。這都是你們自己造下的罪孽,也是你們命中注定的劫數。我特封你們為冰消瓦解之神,雖然你們是惡煞,但也要恪盡職守,不得再肆意行兇。你們要謹記這份神命!”
飛廉、惡來聽完封號後,感激涕零,叩首謝恩,然後離開封神台。薑子牙封完神後下台,率領百官返迴西岐。他們一路行進,心中充滿了感慨和思考。
迴到岐州後,薑子牙進入都城相府安息。眾官員也各自迴到自己的私宅。
次日早晨,武王姬發登上寶座,真是一位有道的天子,朝會的儀式自然與眾不同。隻見香霧彌漫,瑞煙繚繞,旭日初升,慶雲舒展,五彩斑斕。眾官員身著官服,佩戴的玉佩叮當作響,袍袖在清風中舞動;龍蛇圖案的影子在地上晃動,四周圍繞著禦帳迎接朝陽。靜鞭三響後,文武百官齊聲高唿“萬歲”。
為了描繪這早朝的盛景,後唐人有詩讚美道:
頭戴紅巾的雞人報曉,尚衣官員才進獻翠雲裘。
九重天門敞開宮殿,萬國使臣朝拜天子。
日光初照仙人掌動,香煙繚繞在帝王的浮龍袍上。
朝會結束須頒五色詔令,佩聲響起迴歸鳳池頭。
武王升殿後,當駕官傳旨:“有事者出班啟奏,無事則卷簾散朝。”話音未落,薑子牙從班部中走出,上殿俯伏稱臣。武王問:“相父有何奏章要呈給朕看?”薑子牙奏道:“老臣昨日奉師命將忠臣良將與不道之仙、奸佞之輩,都依照劫運,遵奉玉帝的敕令一一封神。他們都已各歸其位,享受祭祀,護國佑民,掌管風調雨順之權,執掌福善禍淫之柄。從今以後,天下將永保太平,無需陛下再為戰事操心。然而,天下諸侯與隨行的征戰功臣,以及名山洞府的門人,都曾親冒矢石,立下赫赫戰功。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應該分封土地,賜予爵祿,讓他們的子孫世代享受封地,以彰顯崇德報功之義。此外,親王的子孫也應當分封土地,建立藩屏,以壯大王室。昔日上古三皇、五帝的後代,也應當分封土地,以迴報他們的曆史功績。
武王聽完薑子牙的奏議後,正準備下令實施,這時李靖、楊戩等人卻出列奏請歸山。他們表示,自己原是山野之人,奉師命下山助武王平定天下,如今任務已完成,理應迴歸山林,覆命於師。他們坦言對紅塵中的富貴功名並無留戀,隻希望武王能恩準他們歸山。
武王聽後十分不舍,他深知這些忠臣義士為他平定天下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認為他們的功勞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他感慨道:“朕蒙卿等旋乾轉坤之力,浴日補天之才,得以平定禍亂,重開宇宙。你們對社稷和百姓的功績真是無窮無盡,即使家家戶戶都祭祀你們,也不足以報答你們的勞苦。如今你們卻要堅持歸山,朕怎麽忍心讓你們離開呢?”
然而,李靖等人卻堅決表示要歸山。他們解釋道:“陛下仁德深厚,我們已經沐浴恩澤很久。但我們生性恬淡,誌向在山野,師命難以違背,天意豈敢逆天而行?請陛下憐憫並赦免我們的離去,我們將不勝感激!”
武王見李靖等人去意已決,無法挽留,心中充滿了傷感。他迴憶起昔日征伐之時的忠臣義士們如雲如雨般聚集在自己身邊,如今卻隻剩下寥寥數人,心中不禁湧起今昔之感。他感慨道:“如今你們正值太平之時,應當與朕共享安康之福,但你們卻堅決要歸山。朕雖然想強留你們,但又怕違背你們的初衷。今日朕隻好勉強答應你們的請求,但心中卻十分悲傷。”
武王決定第二天親自率領百官到南郊為李靖等人餞行,以表達他這些年來的感激之情。李靖等人聽後十分感激地叩謝了王恩。朝中的其他官員聽到這個消息後也都感到十分惋惜和淒涼,薑子牙更是心中不勝感慨。朝會結束後眾人各自散去,隻留下武王一人在殿中沉思著這段難忘的君臣之情。
次日,光祿寺的典膳官提前到南郊準備,精心布置了九龍裝飾的宴席,一切齊備。文武百官與李靖等人也先至南郊等候武王,隻有薑子牙在朝中等待與武王一同前往。當武王升殿,傳旨鑾輿出城時,薑子牙緊隨其後。一路上香煙繚繞,瑞彩繽紛,士民們歡悅地前來觀看武王與眾仙人餞別,整個城市的居民都被轟動,紛紛聚集在郊外。
武王抵達南郊後,文武百官上前接駕,李靖等人也上前叩謝,表示感激。武王親手挽住他們,安慰道:“今日你們歸山,成為方外神仙,朕與你們已無君臣之屬,希望你們不要過於謙虛。今日當痛飲盡醉,讓朕不知道你們的離去,否則朕心中怎能不感到傷感呢?”李靖等人連連頓首稱謝。
不久,當駕官報告酒已備齊,武王命左右奏樂,各官依次就位,武王坐在上座。簫聲迭起,君臣歡飲,輪杯把盞,真是暢快淋漓。宴席上各種珍饈美味應有盡有,君臣們暢飲多時。當李靖等人出席謝宴告辭時,武王也起身執手相送,再三勸慰並又飲了數杯。李靖等人堅決告別,武王知道無法挽留不覺淚下。李靖等人安慰他說:“陛下當善保天和,則臣等不勝慶幸。期待他日再能相見。”武王無奈隻好放行。
李靖等人拜別武王及文武百官後離去,薑子牙不忍分離又送了一程才灑淚而別。後來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這七人都肉身成聖。
薑子牙告別了李靖等七人後,率領隨從進入西岐城,迴到自己的相府。到了第二天的早朝,武王登上寶殿,薑子牙和周公旦一同出班奏請。他們說:“昨日陛下恩賜李靖等人歸山,實現了他們的修行願望,我們為此感到非常高興。但現在還有許多有功之臣應當分封土地,請陛下盡快實施,以滿足臣子們的期望。”
武王迴應道:“昨日七位大臣歸山,朕心中十分不舍。現在關於分封的儀製,就按照相父和禦弟你們所商議的來實施吧。”薑子牙和周公旦感謝恩典後退出寶殿,開始詳細商議分封的儀式細節以及位次,然後再上請武王作出最終的裁定。
到了第二天,武王再次登上寶座,命令禦弟周公旦在金殿上宣布分封名單。首先追封先祖,從太王、王季到文王都追封為天子。其他的有功之臣以及先朝帝王的後裔則按照功勞大小分封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那些功勞不足以封為五等爵位的,則被封為附庸。分封的名單和次序都確定之後,周公旦才開始正式宣布每個人的封賞。
以下是列侯的封國號、名諱及其相關曆史的詳細描述:
魯 - 姬姓,侯爵。這個封國與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有關。周公旦輔佐了文王、武王和成王,為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勳。後來,成王任命他為大宰,並賜給他位於扶風雍縣東北的周城作為食邑,因此他也被稱為宰周公。他留在朝中輔助天子,並主持陝地以東的諸侯事務。他的長子伯禽被封於曲阜,得到了七百裏的土地,以及寶石和大弓作為分封的象征,被封為魯侯,以輔助周王室。
齊 - 薑姓,侯爵。這個封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的後代伯益,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到封賞,並被賜姓薑,稱為呂侯。他的封國原本位於南陽宛縣的西南。到了商朝末年,太公呂望從渭水崛起,成為周文王和武王的師傅,並因輔佐文武二王平定天下而立下大功。他被封於營丘,成為齊侯,在所有的諸侯中排名顯赫。這個封國位於今天的山東青州府。
燕 - 姬姓,伯爵。這個封國與周朝的同姓功臣君奭有關。君奭輔佐了文王和武王,為平定天下立下了大功,並被封為周太保,食邑於召地,因此也被稱為召康。他留在朝中輔助天子,並主持陝地以西的諸侯事務。他的兒子被封為北燕伯,封地位於幽州的薊縣。
魏 - 姬姓,伯爵。這個封國與周朝的同姓功臣畢公高有關。畢公高輔佐了文王和武王,為平定天下立下了大功,並被封於魏國作為他的領地。這個封國位於今天的河南開封府高密縣。
管 - 姬姓,侯爵。這個封國與武王的弟弟姬叔鮮有關。他被任命為監視武庚的官員,因此被封於管地,即今天的河南信陽縣。
蔡 - 姬姓,侯爵。同樣是武王的弟弟,名為姬叔度,也因監視武庚而被封於蔡地。這個封國位於今天的河南汝寧府上蔡縣。
曹 - 姬姓,伯爵。與武王弟弟姬叔振鐸有關。在武王成功征服商朝後,姬叔振鐸被封於曹地,即今天的濟陽定陶縣。
郕 - 姬姓,伯爵。與武王的弟弟姬叔武有關。武王在滅商後,將姬叔武封於郕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兗州府汶上縣。
霍 - 姬姓,伯爵。與武王的弟弟姬叔處相關聯。在武王推翻商朝統治後,姬叔處被封於霍地,即今天的山西平陽府。
衛 - 姬姓,侯爵。這個封國與武王同母的弟弟有關,他被封為大司寇,並在康地享有食邑,因此也被稱為康叔。後來,他被進一步封於衛地,即今天的北京冀州地區。
滕 - 姬姓,侯爵。與武王的弟弟姬叔繡有關。在武王成功征服商朝後,姬叔繡被封於滕地,即今天的山東章邱縣。滕國在周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與周邊國家保持著密切的政治和經濟聯係。
晉 - 姬姓,侯爵。這個封國與武王的少子唐叔虞有關。最初,他被封於唐地,但後來這個地方被改名為晉。晉國的位置在今天的山西平陽府絳縣東翼城。晉國在周朝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在春秋時期,晉國成為了霸主之一,對當時的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吳 - 姬姓,子爵。這個封國與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的後代有關。在武王推翻商朝後,他們被封為吳國的君主。吳國位於今天的吳郡地區,也就是長江下遊的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帶。吳國在春秋時期逐漸崛起,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力量。
虞 - 姬姓,公爵。與周太王的兒子仲雍的後代有關。在武王征服商朝後,他尋找泰伯和仲雍的後代,並找到了已經成為吳國君主的章已。為了表示對這兩位先祖的尊敬和紀念,武王另外封章已的弟弟為虞國的君主。虞國位於今天的河南太陽縣地區。虞國在周朝時期雖然不算是一個大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虢 - 姬姓,公爵。這個封國與王季的兒子虢仲有關,他是文王的弟弟。虢仲和另一位弟弟虢叔都曾擔任文王的卿士,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他們在王室中的卓越貢獻和文王的深厚友愛,他們被稱為“二虢”。在武王成功推翻商朝後,虢仲被封於弘農地區的陝縣東南之虢城,建立了虢國。
楚 - 羋姓,子爵。楚國與顓帝的後裔鬻熊有關。鬻熊曾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師傅,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被封於荊蠻之地,以子男的身份居住在那裏。楚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丹陽南郡枝江縣一帶。在周朝時期,楚國逐漸崛起,成為南方的重要政治和軍事力量。
許 - 薑姓,男爵。許國與堯時代的四嶽伯夷的後代有關。由於他們的先祖有功於國家,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伯夷的後代文叔於許地。許國位於今天的許州地區。許國在周朝時期是一個小國,但也曾參與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秦 - 嬴姓,伯爵。秦國與顓帝的後裔柏翳有關。柏翳因先世的功績,在武王推翻商朝後被封於秦地。秦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陝西西安府一帶。秦國在春秋時期開始崛起,並在戰國時期成為統一六國的強國,最終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的秦朝。
莒 - 嬴姓,子爵。莒國與少昊的後代有關。由於他們的先祖對國家有功,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其後代茲與期於莒城。莒國位於今天的陽莒縣地區。
紀 - 薑姓,侯爵。紀國與太公(即薑尚,也稱呂尚)的次子有關。武王為了紀念太公的功績,在分封時將其次子封於紀地。紀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東莞劇縣一帶。紀國在周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與周邊國家保持著政治、經濟和文化聯係。
邾 - 曹姓,子爵。邾國與陸終的第五子晏安的後代有關。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晏安的後代曹挾於邾地。邾國位於今天的山東鄒縣地區。在周朝時期,邾國雖然不算大國,但也在當地政治和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
薛 - 任姓,侯爵。薛國與黃帝的後代有關,其先祖因世代有功,受到武王的賞識。在武王推翻商朝後,他封黃帝的後代奚仲於薛地。薛國位於今天的山東沂州地區。薛國在周朝時期是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諸侯國,參與了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宋 - 子姓,公爵。宋國與商王帝乙的長庶子微子啟有關。由於商紂王暴虐無道,微子啟選擇抱著商朝的祭器歸順周朝。為了表彰他的忠誠和智慧,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微子啟於宋地。宋國位於今天的睢陽縣一帶,是周朝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宋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麵都有顯著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杞 - 姒姓,伯爵。杞國與夏禹王的後代有關。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尋找夏禹的後裔,找到了東樓公,並將其封於杞地,以供奉夏禹的祭祀。杞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開封府雍丘縣一帶。杞國在周朝時期雖然規模不大,但作為夏禹的後代,其在文化和宗教方麵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陳 - 媯姓,侯爵。陳國與帝舜的後代有關。帝舜的後裔孫閼父曾擔任武王的陶正(掌管陶器的官員),因其擅長製造和改良器具而受到武王的賞識。武王將自己的長女大姬嫁給閼父的兒子滿,並將他封於陳地,以供奉虞帝的祭祀。陳國的位置在太皞的廢墟上,即今天的陳縣地區。陳國在周朝時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對後來的曆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焦 - 伊耆姓,侯爵。焦國與神農的後代有關。由於他們的先祖對國家有功,武王在征服商朝後封神農的後代於焦地。焦國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弘農陝縣一帶。焦國在周朝時期雖然不算大國,但也曾在當地政治和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
薊 - 姬姓,侯爵。薊國與帝堯的後代有關。武王在推翻商朝後,尋找帝堯的後裔,並將其封於薊地,以供奉唐帝的祭祀。薊國的位置在今天的北京順天府地區。薊國在周朝時期是北方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對維護周朝的統治和穩定北方邊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朝建立後,武王為了鞏固統治,分封了許多親王、功臣以及先代帝王的後裔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共計有七十二國。這些封國在周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之前列舉的一些著名封國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封國,如越、向、凡、伯、郜、鄧、戎、芮、極、穀、牟、葛、倪、譚、遂、滑、鄣、邢、江、冀、徐、舒、弦、鄶、厲、項、英、申、共、夷等。這些封國的具體位置和曆史背景在史書中有所記載,但由於篇幅限製,這裏無法一一詳述。
在分封的過程中,武王也根據功勞和地位的不同,給予了各個受封者相應的賞賜和權力。例如,南宮適、散宜生、閎夭等人,都分得了不同等級的土地和權力。同時,武王還大排筵宴,慶賀功臣、親王和文武百官,並開庫藏將金銀寶物分賜給諸侯等人。這一係列的舉措旨在加強君臣之間的關係,鞏固周朝的統治基礎。
分封完成後,各個受封者都前往自己的封國赴任,唯獨周公旦和召公奭留在朝中輔佐武王。武王認為鎬京地處天下之中,是帝王的理想居所,於是命召公遷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府鹹陽縣)。此外,武王還考慮到薑子牙(師尚父)年事已高,不便在朝為官,因此給予他豐厚的賞賜,包括宮女、黃金、蜀錦以及鎮國寶器等,並授予他專征伐的權力,讓他迴到自己的封國享受安康之福。
次日,薑子牙入朝拜謝武王所賜的封賞,並辭別武王前往自己的封國。武王率領百官在南郊為他餞行,子牙叩首謝恩,表達了對武王的感激之情,同時也流露出離別的不舍。武王安慰他,讓他前往封國享受安康之福,不必再在朝中辛勤勞碌。子牙再三拜謝後,方才啟程前往齊國。
薑子牙到達齊國後,迴想起昔日在朝歌時曾受到宋異人的百般恩義,但因為國家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報答。如今天下已經安定,他認為不趁此時機去修候(拜訪並表達謝意)就是忘恩負義之人。於是,他派遣使臣帶著黃金千斤、錦衣玉帛和書信前往朝歌問候宋異人。
使臣離開齊國,一路行進,不覺間就來到了朝歌。然而,此時宋異人夫婦已經去世,隻有他們的兒子在掌管家業,家境比過去還要富裕幾倍。宋異人的兒子收下了禮物,並修迴書信讓來使帶迴給薑子牙。
在齊國,薑子牙治理國家有法度,使百姓按時勞作,不違背農時。不到五個月的時間,齊國就變得安定有序、繁榮昌盛。後來,薑子牙去世,他的兒子灶繼承了他的位子。到了小白(即齊桓公)時期,他任用管仲為相,使得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最終,在康公時期,齊國才被田氏所滅。
且說武王定都長安之後,他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國家安定,海內清平,萬民安居樂業,天下呈現出一派和樂升平的景象。這種順應天意的治理方式,使得武王僅憑一次戰爭就平定了天下,其功績不亞於堯舜的禪讓。後來武王駕崩,成王繼位,周公旦輔佐他,成功平定了內部的動亂,天下再次恢複了太平。從太公薑子牙開創基業,到周公旦輔佐成王,最終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輝煌曆史。薑子牙和周公旦的偉大功績,如同天地般充塞於宇宙之間。
後人有詩單獨讚美薑子牙斬將封神,為周朝開創不朽基業的功績:
寶符秘籙出天先,斬將封神合往愆。
敕賜昆侖承旨渥,名班冊籍注銓編。
鬥瘟雷火分前後,神鬼人仙任倒顛。
自是修持憑造化,故教伐紂洗腥膻。
這首詩描繪了薑子牙憑借天命所歸的寶符秘籙,斬將封神,成功平定了商朝的動亂。他的功績被天地所認可,名垂青史,成為周朝的開國元勳。在鬥轉星移、神鬼顛倒的戰爭中,他憑借自身的修為和造化之力,成功輔佐武王伐紂,洗清了天下的腥膻之氣。
又有詩讚美周公旦輔佐成王,平定內亂,為周朝開創基業立下首功,同時又有十位治世能臣輔佐他:
天潢分派足承祧,繼述謨更自饒。
豈獨簪纓資啟沃,還從劍履秩宗朝。
和邦協佐能戡亂,典禮鹹稱善補貂。
總為周家多福蔭,天生十亂始同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