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諸侯都上了九間殿,隻見丹墀下的大小將領、頭目等人,一個接一個,整整齊齊地簇擁在兩旁。薑子牙傳下命令:“軍士們,首先去救滅宮中的火焰。”
武王對薑子牙說:“紂王無道,殘害生靈,而六宮就近在咫尺,那些宮女、宦官被害得更慘。如今軍士們去救火,可能會波及無辜。相父你應該首先下嚴令,不要讓他們再遭受陷害了。”
薑子牙聽到這話,急忙傳令下去:“所有軍士人等,隻允許救火,不得肆意行暴,虐待百姓。膽敢有違抗命令,擅自拿取六宮中一物,或者擅自殺害一人者,立即斬首示眾,決不姑息!你們都應該清楚知道。”
命令一下,隻見眾宮女、宦官、侍衛、軍官齊聲高唿“萬歲”。
武王在九間殿暫時駐留,與眾諸侯一同觀看軍士們救火的情景。突然,武王抬頭看見殿東邊擺放著黃澄澄的二十根大銅柱,於是好奇地問道:“這些銅柱是用來做什麽的?”薑子牙迴答道:“這些銅柱是紂王所製造的炮烙之刑的刑具。”武王聽後不禁感歎:“太可怕了!不僅受刑的人極其淒慘,就連我今天看到這些刑具,也感覺心驚膽裂。紂王真的是太殘忍了!”
接著,薑子牙引領武王進入後宮,來到摘星樓下。他們看到蠆盆裏蛇蠍上下翻騰,白骨暴露,骷髏亂滾;又看到酒池內陰風慘慘,肉林下冷露淒淒。武王又問:“這些都是怎麽迴事?”薑子牙解釋說:“這是紂王所設置的蠆盆,用來殺害宮人的;而周圍的就是肉林和酒池。”武王再次感歎:“太悲哀了!紂王竟然如此沒有仁心,以至於做出這些殘忍的事情!”他無法抑製內心的傷感,於是作詩來紀念這一悲慘的場景:
成湯祝網德聲揚,放桀南巢正大綱。
六百年來風氣薄,誰知慘惡喪疆場!
這首詩表達了對成湯仁德的懷念和對紂王殘暴的譴責。同時,武王又傷感於炮烙之刑的殘酷,再次作詩以紀念:
苦陷忠良性獨偏,肆行炮烙悅嬋娟。
遺魄常傍黃金柱,樓下焚燒業報牽。
這首詩控訴了紂王對忠良的陷害和對美色的貪婪,以及炮烙之刑的恐怖和殘酷。同時,也暗示了紂王最終自焚身亡是其罪行的報應。
話說武王來到摘星樓,看到餘火還在燃燒,煙霧繚繞,燒得一片狼藉。有些無辜的宮人也在這場劫難中喪生,他們的遺骸尚未完全燒盡,散發出難聞的臭味。武王看到這一切,心中更加不忍,急忙吩咐軍士們:“快將這些遺骸抬出去埋葬,不要讓它們暴露在這裏。”
然後,武王對薑子牙說:“不知道紂王的遺骸被燒成了什麽樣子,我們應該另外找出來,以禮安葬,不能讓他暴露在天地之間。我們作為臣子,如果這樣做,內心怎麽會安寧呢!”
薑子牙迴答說:“紂王無道,人神共憤,今天他自焚而死,實在是他的報應。現在大王您要以禮葬他,這確實是大王的仁愛之舉。”
於是,薑子牙吩咐軍士們:“仔細檢點遺骸,不要讓它們混雜在一起。必須找到紂王的遺骸,為他準備衣被和棺槨,以天子的禮儀來安葬他。”
後來有人作詩感歎成湯的王業就這樣結束了:
天喪成湯業,敵兵盡倒戈。
積山屍遍野,漂杵血流河。
盡去煩苛法,方興時雨歌。
太平今日定,衽席樂天和。
話說薑子牙命令軍士們尋找紂王的遺骸,準備以禮安葬。
且說眾諸侯與武王一同前往鹿台。當他們登上台頂,眼前所見讓他們驚歎不已。那閣樓高聳入雲,飛簷走壁,亭台樓閣重重疊疊,殿宇巍峨壯觀。雕花的欄杆,玉製的裝飾,棟梁上都是金光閃閃。明珠異寶、珊瑚玉樹鑲嵌其中,構成了一座座瓊宮瑤室、繡閣蘭房。不時地,萬道霞光從中散發出來,頃刻間又有千條瑞彩交織,真是讓人目眩神迷,心搖神蕩。
武王點頭讚歎道:“紂天子如此奢靡,耗盡天下之財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怎麽可能不亡身喪國呢!”薑子牙說:“古今之所以有那麽多國家喪亡,都是因為沒有能夠避免奢侈而衰敗的。所以聖明的君王再三叮嚀垂戒說:‘寶已以德,毋寶珠玉’,這是很有道理的。”
武王說:“如今紂王已經被消滅,天下的諸侯和百姓都受到了他的剝削之禍、荼毒之苦和征斂之煩。他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寢食難安。現在我們不如將鹿台上聚積的財物分發給諸侯和百姓,將钜橋倉庫裏囤積的稻穀用來賑濟饑民。這樣可以讓萬民得到複蘇,享受一天的安康之福。”薑子牙說:“大王說得對,這真是國家和百姓的福祉啊!應該迅速行動起來。”於是武王命令左右去發放財物和糧食。
這時,後宮擒獲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並帶到殿前。薑子牙下令將他推上來,眾諸侯都切齒痛恨。不一會兒,武庚被推到殿前跪下。眾諸侯齊聲說道:“殷受無道,罪孽深重,人神共憤。
薑子牙說:“眾諸侯的話確實很有道理。”但武王急忙製止說:“不可以這樣做!紂王肆行不道,主要是受到群小和妖婦的迷惑,這與武庚有什麽關係呢?紂王炮烙大臣,即使是賢明如比幹、微子這樣的人都不能匡正救助他們的君主,更何況武庚隻是一個年幼的孩子。現在紂王已經被消滅,我們與武庚並無仇恨。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應該隨意殺戮無辜。等到新君繼位時,我們將分封土地給他,以保存商朝的祭祀,這正是為了迴報商朝的先王。”
東伯侯薑文煥站出來說:“元帥在上,現在大事已定,應該立一位新君來安定天下諸侯和士民的心。天不能沒有太陽,國家不能沒有君主。天命所歸,應該歸於至仁之人。現在武王仁德聞名四海,天下歸心,應該順應天命,登上大位,以安定天下民心。況且我們眾諸侯入關,輔佐武王討伐無道之君,正是為了今天的這件大事。希望元帥能夠擔當此任,不要遲疑,辜負眾人的期望。”
眾諸侯齊聲附和說:“薑君侯說得有道理,正合我們的心意。”薑子牙還沒來得及迴答,武王就惶恐地辭謝說:“我德薄才淺,名譽未著,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做事,隻求少犯錯誤以繼承先王的基業,哪裏敢妄想登上大位呢?況且君位責任重大,隻有仁德之人才能勝任。請各位賢侯共同選擇一位有德之人來繼承大位,不要讓他辜負了這個職責,給天下帶來羞辱。我和相父將早日迴歸故土,恪守臣子的本分。”
旁邊有東伯侯大聲說道:“大王此言差矣!天下最有德行的人,還有誰能比得上大王您呢?現在天下歸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百姓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難道還有別的原因嗎?不就是因為大王您能夠救民於水火之中嗎?而且天下諸侯如影隨形、如雲聚集般跟隨大王討伐無道之君,他們的愛戴之心是發自內心的。大王又何必一再推辭呢?希望大王能夠順從眾人的意願,不要讓眾人失望。”
武王說:“我姬發有何德何能?希望各位賢侯不要再堅持這個提議了。我們還是應該廣泛聽取眾人的意見,以服天下之心。”
東伯侯薑文煥說:“以前,帝堯因為高尚的品德被上帝選中,得以繼承大位。後來他的兒子丹朱不成器,帝堯便尋求賢人讓位,眾臣推舉了舜。舜以他的重華之德繼承了堯的天下。後來,舜的兒子商均也不成器,舜便把天下禪讓給了禹。禹的兒子啟賢明能幹,繼承了夏朝的基業,所以夏朝一直相傳了十七世。到了桀的時候,因為無道失去了夏朝的政權。成湯憑借高尚的品德將桀流放到南巢,討伐夏朝並得到了天下。商朝傳了二十六世到紂王,他大肆無道,惡貫滿盈。大王您憑借高尚的品德與眾諸侯一起奉行上天的懲罰,現在大事已定,能夠繼承大寶的,除了大王您還有誰?大王又何必一再推辭呢?”
武王說:“我怎麽敢與禹和湯這樣的賢哲相提並論呢?”薑文煥說:“大王您不動幹戈,以仁義教化天下,使得風俗變得美好,三分之二的天下都已經歸附於您。因此鳳凰在岐山鳴叫,萬民安居樂業。這是天人相應的結果,是理所當然的。大王您的政治德行,與禹和湯相比又有多少遜色呢?”
武王說:“薑君侯一向有才德,應該成為天下之主。”忽然聽到兩旁眾諸侯一起上前大聲唿喊:“天下歸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大王為什麽苦苦推辭?這太違背眾人的意願了!況且我們在這裏會盟,難道是一朝一夕之力嗎?無非是想立大王為君,再見到太平的日子。如果大王舍棄這個機會而不接受,那麽天下諸侯就會瓦解,從此生亂,使得天下再也沒有太平的日子了。”
薑子牙上前急忙製止他們說:“各位賢侯不必如此,我自有名正言順的說法。”這正是:薑子牙一計成就王業,使得諸侯們紛紛拜見聖君。
在九間殿內,眾諸侯見武王一再推辭,紛紛爭論不休。薑子牙於是出麵製止,對武王說:“紂王禍亂天下,大王您率領諸侯明正其罪,天下無人不心悅誠服。您理應正位為君,號令天下。想當年,鳳鳴岐山,祥瑞降臨周地,這是上天垂青的征兆,絕非偶然。如今天下人心向周,正是順應天意的時候,機不可失。如果大王今天堅決推辭,恐怕會令諸侯心寒,各自迴國,天下將再次陷入混亂。這絕非大王您討伐紂王時的初衷,也會深深辜負百姓的期望。希望大王深思熟慮!”
武王迴答說:“眾位諸侯的美意我心領了,但我德薄才淺,恐怕難以勝任此大任,唯恐給先王丟臉。”東伯侯薑文煥說:“大王不必再推辭了,元帥自有主張。”他轉而對薑子牙說:“請元帥速速行事,不要拖延,以免人心渙散。”
薑子牙急忙傳令下去:“立刻繪製圖樣建造高台,撰寫祝文昭告天地社稷。待到有更賢能的人出現時,大王再讓位也不遲。”眾諸侯明白薑子牙的意思,紛紛附和答應。周公旦自告奮勇去負責建造高台。
後人有詩讚頌這一曆史事件:朝歌城內築禪台,萬民歡唿聲震天。邪惡之氣已隨紂王的餘焰消散盡淨,和煦的春風開始吹向太陽所在的方向。岐山之上鳳凰鳴叫預示著吉祥如意,宮殿之中歌聲陣陣進獻壽酒。從此四海之內和諧安寧繁榮昌盛,周家的國運再次昌盛開啟。
周公旦繪製了圖樣,在天地壇前建造了一座高台。這座台高三層,按照天、地、人的三才之象和八卦的形狀來設計。正中設立“皇天後土之位”,旁邊立有“山川社稷之神”。左右兩側分別有代表著十二地支的“十二元神”旗號,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按照地支的順序立在那裏。前後還有代表著十天幹的“十幹”旗號,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各自立在本位上。
祭壇上還有代表四季的正神方位,即春日的太昊、夏日的炎帝、秋日的少昊、冬日的顓頊,中間還有黃帝軒轅。祭壇上陳列著各種祭器,如籩豆、簠簋、金爵、玉斝等,並擺放著各種祭品,如生肉、炙肉、幹肉等,還有魚、肉醬等美味佳肴,一切都準備得井井有條。
香煙嫋嫋升起,在寶鼎中燃燒;鮮花插在金瓶裏,裝飾著祭壇。薑子牙這才請武王登上祭壇。武王再三謙讓後,終於開始祭壇。八百諸侯整齊地站立在兩旁,周公旦高舉著祝文走上祭壇開始宣讀。祝文的內容如下:
“在大周元年壬辰,越過甲子日的黎明時分,西岐的武王姬發謹敢向皇天後土神隻昭告:啊!隻有上天惠愛百姓,隻有君王奉行天意。那殷商的紂王不能順應天命,自絕於天下。我姬發繼承了祖宗世代相傳的仁愛之德和列位聖君沿襲下來的恩澤。我這個小子怎麽敢違背他們的意願呢?我恭敬地順應天命,討伐商朝的罪行,現在要在商朝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王朝。
周公旦讀完祝文後,將其焚燒,完成了對天地的禱告。隻見香煙在空中彌漫,吉祥的雲氣在地上繚繞。那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拂,祥雲滿天,確實是繁榮昌盛的時代應運而生,太平景象與往常截然不同。朝歌的百姓們擠在一起,滿地歡唿。
武王接受了冊命和寶璽,即位為天子,麵朝南方端坐在高高的位置上。音樂奏響了三遍,眾諸侯紛紛手持笏板山唿“萬歲”,向武王表示祝賀。祝賀結束後,武王傳旨大赦天下,釋放囚犯,減輕刑罰,讓百姓們感受到新朝的恩澤。
眾人簇擁著武王走下祭壇,來到宮殿的庭院中,再次向他表示祝賀。武王傳旨命令擺設九龍裝飾的宴席,大宴八百諸侯和群臣,共同歡慶這個盛大的時刻。在宴會上,眾人暢飲美酒,歡聲笑語不斷。百官們感覺時間已經很晚了,便紛紛告辭離開宮殿,感謝武王的恩典。
後人閱讀曆史時,看到武王憑借一場戰爭就擁有了天下,君臣之間和睦相處、共同歡樂的情景,便作詩來歌頌他:
“祭壇上香風繚繞圍繞著聖明的君王,軍民們高興地跳起舞蹈來慶祝這個盛大的時刻。江山依舊承載著前人的期望和遺願,社稷重新煥發出歡樂和活力。金色的宮殿在晨曦中顯得更加輝煌壯麗,仿佛有仙人在掌中舞動;玉階上時不時傳來佩環相撞的聲音,忙碌而有序。在這個和諧美好的清明世界裏,萬民們齊聲歌唱、歡慶不斷。”
次日,武王設朝,眾諸侯前來朝賀。朝賀結束後,武王對薑子牙說:“殷紂因為大興土木,耗盡天下的財力,又荒淫失政,所以才有這樣的敗局。朕蒙眾諸侯擁立為君,朕打算將鹿台的財物分發給天下的諸侯,賞賜各夷王衣物和日常費用。分封爵位隻分五等,分封土地隻分三等。任命官員隻選賢能,委任職務隻選有才能的人。重視百姓的五種教化,隻在食、喪、祭方麵。恪守信用,明辨義理,崇尚道德,報答有功之人。命令諸侯各自帶領人馬迴國,以安定享受他們的土地。”
武王又下令將摘星樓的殿閣全部拆毀,散發鹿台的財物,發放巨橋的糧食,釋放被囚禁的箕子,修複比幹的墳墓,表彰商容的裏門,釋放內宮的人,大賞四海之內的百姓,使得萬民悅服。於是停止武事,修明文教,將戰馬放歸華山的南麵,將牛放歸桃林的野外,以此向天下表示大服。
武王在朝歌停留了十天,期間萬民樂業,人物安阜。瑞草生長,鳳凰出現,甘甜的泉水溢出,甘露降下,吉祥的星星和雲彩出現,一片和樂升平的景象。有詩為證: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拐杖行走,相逢時高興地談笑生平。眼中不識戰爭的事情,耳內很少聽到戰鼓的聲音。常常看到麒麟和鳳凰出現,時時聽到絲竹和管弦的聲音。現在世上稱為安寧的地方,不再像當年那樣在枕席上驚恐不安。
話說武王成為天子後,因為天人感應,百姓安居樂業,天降祥瑞,萬民無不心悅誠服。隻見天下的諸侯都辭別朝廷各自迴到自己的國家。薑子牙進入內庭拜見武王,武王問:“相父有何奏章?”
薑子牙上奏說:“如今天下已經安定,老臣建議陛下,應命派官員鎮守朝歌。”武王迴應道:“一切都聽相父的。那麽應該用何人呢?”薑子牙說:“既然陛下已經決定不殺武庚,讓他留在本土以保存商朝的祭祀,那麽必須派人去監守。應該派誰去呢?”武王考慮了一下說:“等明天臨朝再商議吧。”薑子牙便退朝迴到相府。
到了第二天,武王早早臨朝,眾臣朝見完畢。武王再次提出:“朕現在決定封武庚世守本土,以保存商祀,但必須派人去監國。應該用何人合適呢?”武王詢問後,眾臣紛紛議論,最後一致認為:“非親王不可。”於是商議決定由管叔鮮、蔡叔度兩位親王去監國。武王同意了,並隨即命令他們兩位前往朝歌。武王又吩咐說:“明天朕將啟程迴國。”
武王即將迴國的消息一傳出,朝歌的軍民和老人等都紛紛商議著要挽留武王。他們扶老攜幼,跪拜在道路上,大聲唿喊著:“陛下救我們於水火之中,如今一旦迴國,就像讓萬民失去了父母一樣。希望陛下能一視同仁,留在這裏,我們百姓將不勝慶幸!”武王看到百姓如此挽留,便安慰他們說:“今朝歌朕已經命令二叔監守,他們會像我一樣照顧你們,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所。你們應該奉公守法,自然能夠安居樂業,又何必非要朕留在這裏呢?”
然而百姓們仍然挽留不住,放聲大哭,聲震天地。武王也感到淒然,又對管叔鮮、蔡叔度兩位弟弟說:“民是國家的根本。你們不能輕視虐待百姓,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他們。如果不能體諒朕的用意,有虐待百姓的行為,朕自有國法在,一定不會因為你們是親人就包庇你們。你們兩個要努力啊!”兩位叔叔接受了武王的命令。
武王當天就啟程出發,往西岐前進。百姓們哭泣著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後才迴到朝歌。
武王離開朝歌後,一路前行,經過了不少時日,終於來到了孟津。他迴想起昔日渡孟津時的情景,白魚躍入舟中,兵戈相交,混亂不堪,而如今卻是一派和平景象,不禁感慨萬千。後人曾有詩詠歎此事。
武王與子牙渡過黃河,經過澠池,出了五關。子牙一路走來,心中不禁想起那些隨他征伐卻陣亡的將官,感到十分傷痛。一天,他們來到了金雞嶺,軍隊經過首陽山。突然,有兩位道者擋住了去路,對旗門官說:“請薑元帥出來答話。”旗門官報進中軍,子牙忙出轅門觀看,原來是伯夷、叔齊。
子牙忙躬身問道:“二位賢侯見我有何指教?”伯夷問:“薑元帥今日迴兵,紂王被如何處置了?”子牙迴答說:“紂王無道,被天下人共同拋棄。我軍進五關時,天下諸侯已經大會於孟津。到了甲子日,紂王的軍隊紛紛倒戈投降,我軍攻入朝歌,紂王自焚而死,天下大定。我主武王散發鹿台的財物、發放巨橋的糧食、修複比幹的墳墓、表彰商容的裏門,諸侯們無不心悅誠服地尊武王為天子。現在的天下已經不再是紂王的天下了。”
子牙說完後,伯夷、叔齊卻仰麵痛哭流涕地大唿道:“傷心啊!傷心啊!你們用暴力推翻了另一個暴力統治者,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麽呢?”說完後兩人拂袖而去,徑直進入首陽山作了《采薇》之詩表達自己寧願餓死也不吃周朝的糧食的決心。後來他們果然七天沒有吃周朝的糧食而餓死在首陽山。
話說薑子牙率領的軍隊過了首陽山,到達燕山,一路上周國的百姓們都紛紛拿著食物和酒水迎接武王。有一天,軍隊行進到西岐山,突然有上大夫散宜生和黃滾前來接駕,他們帶領眾官員都在路旁俯伏行禮。武王在車中看到弟弟們和黃滾老將軍以及他的孫子黃天爵,感慨地說:“朕東征五年,今日見到你們,心中不禁感到淒涼和惆悵。”散宜生走上前說:“陛下如今登上大位,天下太平,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我們能夠再次見到陛下,就像龍虎重逢一樣,應該慶祝這喜悅的時刻。陛下與萬民同享太平,又何必感到淒慘不悅呢?”武王說:“朕因為聯合諸侯討伐紂王,東進五關,一路上損失了許多忠良之士,他們未能與我共享太平,就先離世了。今日看到你們,無論老少、存亡,都與我有著不同的感情,這讓我不禁迴憶過去,所以感到鬱鬱不樂。”散宜生勸慰道:“為臣子盡忠、為子女盡孝而死,都是報答君父的恩情,將美名留在史冊上,這是好事。陛下賜給他們的子孫爵位和俸祿,讓他們世代享受國家的恩澤,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了,陛下又何必不高興呢?”
武王與眾位大臣並駕齊驅繼續前行。從西岐山到岐州隻有七十裏路,一路上百姓們爭相觀看,無不感到歡悅。武王的鑾駕被眾人簇擁著來到西岐城,城內笙簧嘹亮、香氣氤氳。武王來到殿前下車,進入內庭拜見太薑、謁見太妊和太姒,並在顯慶殿設下筵席大會文武百官。這正是太平天子設下的佳宴、龍虎風雲聚會的時刻啊!武王在宴會上賞賜百官、與君臣們歡飲暢談直到大家都盡興而散去。
次日早朝時,文武百官齊聚參拜後,武王說:“有奏章者出班來見朕,無事者早些散去。”話還沒說完,薑子牙就出班奏道:“老臣奉天命征討,已成功滅紂興周,如今陛下大事已定。但還有多年來陣亡的將士和仙人未受封職。老臣不久將辭別陛下,前往昆侖山拜見掌教師尊,請求賜予玉牒、金符以封贈眾人,使他們各安其位,不再悵然無依。”武王說:“相父所言甚是。”
話還沒說完,午門官上前啟奏:“外有商朝舊臣飛廉、惡來在午門等候陛下旨意。”武王問薑子牙:“現在商朝舊臣來此見朕,他們有何意圖?”薑子牙奏道:“飛廉、惡來是紂王的佞臣。當初破紂之時,這兩個奸臣隱藏起來,如今天下太平,他們來到這裏是想蠱惑陛下,希望得到爵位和俸祿。這種奸佞之人,豈能讓他們在天地間存留一日!但老臣有用他們之處,陛下可宣他們入殿,待老臣分付他們,自有道理。”武王聽從了薑子牙的建議,命人宣他們入殿前來。
左右將飛廉、惡來引至丹墀,行拜舞禮畢,口稱:“亡國之臣飛廉、惡來願陛下萬歲!”武王問:“二位卿家至此,有何願望?”飛廉奏道:“紂王不聽忠言,荒淫無度,以致國家傾覆。臣聞陛下仁德著稱於四海,天下歸心,真可超越堯舜。臣因此不遠千裏求見陛下,願為陛下效力。如果蒙陛下收錄,願執鞭隨侍左右,臣將感到萬分榮幸。謹獻上玉符、金冊,請陛下容納。”
薑子牙說:“二位大夫在商朝時都表現出忠誠,但紂王不察事實,才導致國家敗亡。如今他們歸順周朝,是棄暗投明之舉。
薑子牙建議武王任用飛廉、惡來二人,說這就像舍棄劣質的玉石而選擇優質的美玉一樣。武王聽從了薑子牙的建議,於是封飛廉、惡來為中大夫。二人感激涕零,接受了封職。
後人有詩歎道:“貪望高官特地來,玉符金節獻金階。子牙早定防奸計,難免封神劍下災。”這首詩揭示了飛廉、惡來雖然得到了高官厚祿,但最終難逃應有的懲罰,因為薑子牙早已定下了防奸之計。
話說武王封了飛廉、惡來之後,薑子牙便離開朝堂迴到了相府。暫且不表此事。
單說當年馬氏嘲笑薑子牙不能成其大事,竟然拋棄了薑子牙而另嫁他人。然而時至今日,武王繼位,天下歸周,宇宙太平。無論是茅簷草屋還是窮穀深山,凡有人煙聚集的地方,無人不知武王伐紂的功績都歸功於相父薑子牙。如今華夷一統,薑子牙出將入相,享盡人間富貴榮華。他的權力堪比君主,地位達到了人臣的極致,這是古今罕見的。天下人無不讚歎:“想當年薑子牙困窮之時,在磻溪隱居垂釣,身老於漁樵生活。誰能想到他在八十歲時才被文王聘請迴國,如今竟能做出這般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來。”
人們今天講這個故事,明天又講那個故事,日複一日地傳頌著薑子牙的功績。終於有一天這些話語傳到了馬氏的耳朵裏。
馬氏此時已經嫁給了一個鄉村的田戶之人。有一天,她聽到鄰居的一個老婆子對她說:“你當初嫁的那個薑某,如今做出了多大的事業啊。”接著,老婆子詳細地講述了薑子牙的事跡,說得馬氏滿麵通紅,內心熱烘烘的,半晌說不出話來。
那老婆子又催促了兩句,說道:“當初還是大娘子你看錯了人。如果你當時跟了薑某,現在也能享這無窮富貴,總比在這裏守窮過日子要強。這都是你命裏沒福啊!”馬氏聽了這話,心裏如同油煎火燎一般,追悔莫及,越發惱怒。
馬氏辭別了老婆子,自己迴到家裏,坐在房裏越想越恨:“我當初怎麽就看不上他呢?這雙眼睛還長在世上有什麽用!”她自思自想:“就算活一百歲也隻是這樣,錯過了天下這等一個大貴人,還有什麽好處可言?”又想:“剛才那個老婆子說我沒福,我實在羞愧難當,再有什麽顏麵活在世上!不如尋個自盡算了。”於是大哭了一場。
但哭過之後,她心裏又犯起了嘀咕:“恐怕那不是他吧?如果我聽錯了呢?天下也有同名同姓的人,那豈不是枉死了?”她又自我安慰道:“且等到晚上,等我這個丈夫迴家來問個明白再做決定也不遲。”
那天晚上,農夫張三老從城裏賣菜迴家,馬氏迎接他並準備好了晚飯。兩人吃過飯後,馬氏問道:“聽說薑子牙現在出將入相,享受百般富貴,這是真的嗎?”張三老聽後,忙陪笑臉迴答說:“賢妻如果不問,我也不好說。這確實是真的。前些日子薑丞相在朝歌時,那威儀真是了不得!天下諸侯都聽從他的命令。那時我就想告訴你,去見他一麵,也許能討個小富貴。但我怕他地位尊貴,惹出什麽事來,所以一直沒說。今天你問起,才告訴你。隻是現在遲了,薑丞相迴國已經很久了。”
馬氏聽完張三老的話後,半晌沒有說話。張三老怕她生氣,又安慰了她一番。馬氏假意勸丈夫去睡覺,然後自己收拾得幹幹淨淨,哭了幾聲後,懸梁自縊而死。她的魂魄前往封神台去了。等到張三老發現時,天已經亮了,馬氏已經氣絕身亡。張三老隻好買棺木將她埋葬。
後人有詩歎道:“癡死尚望享榮華,應悔當時一念差。三複垂思無計策,懸梁雖死愧黃沙。”這首詩表達了馬氏因貪圖榮華富貴而自縊身亡的悲劇,以及她臨死前的悔恨和無奈。
次日,薑子牙入朝拜見武王,奏道:“昔日老臣奉師命下山,助陛下吊民伐罪,原是應運而興。凡人、仙皆逢殺劫,先立有封神榜在封神台上。如今大事已定,人仙魂魄無依,老臣特請陛下準假,前往昆侖山見師尊,請玉符、金冊來封眾神,使他們各安其位。”武王說:“相父勞苦多年,應當享受太平之福。但此事也是不了之局,相父可速去速迴,不要久留在仙島,讓朕盼望。”薑子牙說:“老臣怎敢辜負聖恩而樂於遊山玩水呢!”於是薑子牙急忙辭別武王,迴到相府沐浴後,駕土遁往昆侖山而來。
武王對薑子牙說:“紂王無道,殘害生靈,而六宮就近在咫尺,那些宮女、宦官被害得更慘。如今軍士們去救火,可能會波及無辜。相父你應該首先下嚴令,不要讓他們再遭受陷害了。”
薑子牙聽到這話,急忙傳令下去:“所有軍士人等,隻允許救火,不得肆意行暴,虐待百姓。膽敢有違抗命令,擅自拿取六宮中一物,或者擅自殺害一人者,立即斬首示眾,決不姑息!你們都應該清楚知道。”
命令一下,隻見眾宮女、宦官、侍衛、軍官齊聲高唿“萬歲”。
武王在九間殿暫時駐留,與眾諸侯一同觀看軍士們救火的情景。突然,武王抬頭看見殿東邊擺放著黃澄澄的二十根大銅柱,於是好奇地問道:“這些銅柱是用來做什麽的?”薑子牙迴答道:“這些銅柱是紂王所製造的炮烙之刑的刑具。”武王聽後不禁感歎:“太可怕了!不僅受刑的人極其淒慘,就連我今天看到這些刑具,也感覺心驚膽裂。紂王真的是太殘忍了!”
接著,薑子牙引領武王進入後宮,來到摘星樓下。他們看到蠆盆裏蛇蠍上下翻騰,白骨暴露,骷髏亂滾;又看到酒池內陰風慘慘,肉林下冷露淒淒。武王又問:“這些都是怎麽迴事?”薑子牙解釋說:“這是紂王所設置的蠆盆,用來殺害宮人的;而周圍的就是肉林和酒池。”武王再次感歎:“太悲哀了!紂王竟然如此沒有仁心,以至於做出這些殘忍的事情!”他無法抑製內心的傷感,於是作詩來紀念這一悲慘的場景:
成湯祝網德聲揚,放桀南巢正大綱。
六百年來風氣薄,誰知慘惡喪疆場!
這首詩表達了對成湯仁德的懷念和對紂王殘暴的譴責。同時,武王又傷感於炮烙之刑的殘酷,再次作詩以紀念:
苦陷忠良性獨偏,肆行炮烙悅嬋娟。
遺魄常傍黃金柱,樓下焚燒業報牽。
這首詩控訴了紂王對忠良的陷害和對美色的貪婪,以及炮烙之刑的恐怖和殘酷。同時,也暗示了紂王最終自焚身亡是其罪行的報應。
話說武王來到摘星樓,看到餘火還在燃燒,煙霧繚繞,燒得一片狼藉。有些無辜的宮人也在這場劫難中喪生,他們的遺骸尚未完全燒盡,散發出難聞的臭味。武王看到這一切,心中更加不忍,急忙吩咐軍士們:“快將這些遺骸抬出去埋葬,不要讓它們暴露在這裏。”
然後,武王對薑子牙說:“不知道紂王的遺骸被燒成了什麽樣子,我們應該另外找出來,以禮安葬,不能讓他暴露在天地之間。我們作為臣子,如果這樣做,內心怎麽會安寧呢!”
薑子牙迴答說:“紂王無道,人神共憤,今天他自焚而死,實在是他的報應。現在大王您要以禮葬他,這確實是大王的仁愛之舉。”
於是,薑子牙吩咐軍士們:“仔細檢點遺骸,不要讓它們混雜在一起。必須找到紂王的遺骸,為他準備衣被和棺槨,以天子的禮儀來安葬他。”
後來有人作詩感歎成湯的王業就這樣結束了:
天喪成湯業,敵兵盡倒戈。
積山屍遍野,漂杵血流河。
盡去煩苛法,方興時雨歌。
太平今日定,衽席樂天和。
話說薑子牙命令軍士們尋找紂王的遺骸,準備以禮安葬。
且說眾諸侯與武王一同前往鹿台。當他們登上台頂,眼前所見讓他們驚歎不已。那閣樓高聳入雲,飛簷走壁,亭台樓閣重重疊疊,殿宇巍峨壯觀。雕花的欄杆,玉製的裝飾,棟梁上都是金光閃閃。明珠異寶、珊瑚玉樹鑲嵌其中,構成了一座座瓊宮瑤室、繡閣蘭房。不時地,萬道霞光從中散發出來,頃刻間又有千條瑞彩交織,真是讓人目眩神迷,心搖神蕩。
武王點頭讚歎道:“紂天子如此奢靡,耗盡天下之財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怎麽可能不亡身喪國呢!”薑子牙說:“古今之所以有那麽多國家喪亡,都是因為沒有能夠避免奢侈而衰敗的。所以聖明的君王再三叮嚀垂戒說:‘寶已以德,毋寶珠玉’,這是很有道理的。”
武王說:“如今紂王已經被消滅,天下的諸侯和百姓都受到了他的剝削之禍、荼毒之苦和征斂之煩。他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寢食難安。現在我們不如將鹿台上聚積的財物分發給諸侯和百姓,將钜橋倉庫裏囤積的稻穀用來賑濟饑民。這樣可以讓萬民得到複蘇,享受一天的安康之福。”薑子牙說:“大王說得對,這真是國家和百姓的福祉啊!應該迅速行動起來。”於是武王命令左右去發放財物和糧食。
這時,後宮擒獲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並帶到殿前。薑子牙下令將他推上來,眾諸侯都切齒痛恨。不一會兒,武庚被推到殿前跪下。眾諸侯齊聲說道:“殷受無道,罪孽深重,人神共憤。
薑子牙說:“眾諸侯的話確實很有道理。”但武王急忙製止說:“不可以這樣做!紂王肆行不道,主要是受到群小和妖婦的迷惑,這與武庚有什麽關係呢?紂王炮烙大臣,即使是賢明如比幹、微子這樣的人都不能匡正救助他們的君主,更何況武庚隻是一個年幼的孩子。現在紂王已經被消滅,我們與武庚並無仇恨。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應該隨意殺戮無辜。等到新君繼位時,我們將分封土地給他,以保存商朝的祭祀,這正是為了迴報商朝的先王。”
東伯侯薑文煥站出來說:“元帥在上,現在大事已定,應該立一位新君來安定天下諸侯和士民的心。天不能沒有太陽,國家不能沒有君主。天命所歸,應該歸於至仁之人。現在武王仁德聞名四海,天下歸心,應該順應天命,登上大位,以安定天下民心。況且我們眾諸侯入關,輔佐武王討伐無道之君,正是為了今天的這件大事。希望元帥能夠擔當此任,不要遲疑,辜負眾人的期望。”
眾諸侯齊聲附和說:“薑君侯說得有道理,正合我們的心意。”薑子牙還沒來得及迴答,武王就惶恐地辭謝說:“我德薄才淺,名譽未著,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做事,隻求少犯錯誤以繼承先王的基業,哪裏敢妄想登上大位呢?況且君位責任重大,隻有仁德之人才能勝任。請各位賢侯共同選擇一位有德之人來繼承大位,不要讓他辜負了這個職責,給天下帶來羞辱。我和相父將早日迴歸故土,恪守臣子的本分。”
旁邊有東伯侯大聲說道:“大王此言差矣!天下最有德行的人,還有誰能比得上大王您呢?現在天下歸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百姓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難道還有別的原因嗎?不就是因為大王您能夠救民於水火之中嗎?而且天下諸侯如影隨形、如雲聚集般跟隨大王討伐無道之君,他們的愛戴之心是發自內心的。大王又何必一再推辭呢?希望大王能夠順從眾人的意願,不要讓眾人失望。”
武王說:“我姬發有何德何能?希望各位賢侯不要再堅持這個提議了。我們還是應該廣泛聽取眾人的意見,以服天下之心。”
東伯侯薑文煥說:“以前,帝堯因為高尚的品德被上帝選中,得以繼承大位。後來他的兒子丹朱不成器,帝堯便尋求賢人讓位,眾臣推舉了舜。舜以他的重華之德繼承了堯的天下。後來,舜的兒子商均也不成器,舜便把天下禪讓給了禹。禹的兒子啟賢明能幹,繼承了夏朝的基業,所以夏朝一直相傳了十七世。到了桀的時候,因為無道失去了夏朝的政權。成湯憑借高尚的品德將桀流放到南巢,討伐夏朝並得到了天下。商朝傳了二十六世到紂王,他大肆無道,惡貫滿盈。大王您憑借高尚的品德與眾諸侯一起奉行上天的懲罰,現在大事已定,能夠繼承大寶的,除了大王您還有誰?大王又何必一再推辭呢?”
武王說:“我怎麽敢與禹和湯這樣的賢哲相提並論呢?”薑文煥說:“大王您不動幹戈,以仁義教化天下,使得風俗變得美好,三分之二的天下都已經歸附於您。因此鳳凰在岐山鳴叫,萬民安居樂業。這是天人相應的結果,是理所當然的。大王您的政治德行,與禹和湯相比又有多少遜色呢?”
武王說:“薑君侯一向有才德,應該成為天下之主。”忽然聽到兩旁眾諸侯一起上前大聲唿喊:“天下歸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大王為什麽苦苦推辭?這太違背眾人的意願了!況且我們在這裏會盟,難道是一朝一夕之力嗎?無非是想立大王為君,再見到太平的日子。如果大王舍棄這個機會而不接受,那麽天下諸侯就會瓦解,從此生亂,使得天下再也沒有太平的日子了。”
薑子牙上前急忙製止他們說:“各位賢侯不必如此,我自有名正言順的說法。”這正是:薑子牙一計成就王業,使得諸侯們紛紛拜見聖君。
在九間殿內,眾諸侯見武王一再推辭,紛紛爭論不休。薑子牙於是出麵製止,對武王說:“紂王禍亂天下,大王您率領諸侯明正其罪,天下無人不心悅誠服。您理應正位為君,號令天下。想當年,鳳鳴岐山,祥瑞降臨周地,這是上天垂青的征兆,絕非偶然。如今天下人心向周,正是順應天意的時候,機不可失。如果大王今天堅決推辭,恐怕會令諸侯心寒,各自迴國,天下將再次陷入混亂。這絕非大王您討伐紂王時的初衷,也會深深辜負百姓的期望。希望大王深思熟慮!”
武王迴答說:“眾位諸侯的美意我心領了,但我德薄才淺,恐怕難以勝任此大任,唯恐給先王丟臉。”東伯侯薑文煥說:“大王不必再推辭了,元帥自有主張。”他轉而對薑子牙說:“請元帥速速行事,不要拖延,以免人心渙散。”
薑子牙急忙傳令下去:“立刻繪製圖樣建造高台,撰寫祝文昭告天地社稷。待到有更賢能的人出現時,大王再讓位也不遲。”眾諸侯明白薑子牙的意思,紛紛附和答應。周公旦自告奮勇去負責建造高台。
後人有詩讚頌這一曆史事件:朝歌城內築禪台,萬民歡唿聲震天。邪惡之氣已隨紂王的餘焰消散盡淨,和煦的春風開始吹向太陽所在的方向。岐山之上鳳凰鳴叫預示著吉祥如意,宮殿之中歌聲陣陣進獻壽酒。從此四海之內和諧安寧繁榮昌盛,周家的國運再次昌盛開啟。
周公旦繪製了圖樣,在天地壇前建造了一座高台。這座台高三層,按照天、地、人的三才之象和八卦的形狀來設計。正中設立“皇天後土之位”,旁邊立有“山川社稷之神”。左右兩側分別有代表著十二地支的“十二元神”旗號,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按照地支的順序立在那裏。前後還有代表著十天幹的“十幹”旗號,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各自立在本位上。
祭壇上還有代表四季的正神方位,即春日的太昊、夏日的炎帝、秋日的少昊、冬日的顓頊,中間還有黃帝軒轅。祭壇上陳列著各種祭器,如籩豆、簠簋、金爵、玉斝等,並擺放著各種祭品,如生肉、炙肉、幹肉等,還有魚、肉醬等美味佳肴,一切都準備得井井有條。
香煙嫋嫋升起,在寶鼎中燃燒;鮮花插在金瓶裏,裝飾著祭壇。薑子牙這才請武王登上祭壇。武王再三謙讓後,終於開始祭壇。八百諸侯整齊地站立在兩旁,周公旦高舉著祝文走上祭壇開始宣讀。祝文的內容如下:
“在大周元年壬辰,越過甲子日的黎明時分,西岐的武王姬發謹敢向皇天後土神隻昭告:啊!隻有上天惠愛百姓,隻有君王奉行天意。那殷商的紂王不能順應天命,自絕於天下。我姬發繼承了祖宗世代相傳的仁愛之德和列位聖君沿襲下來的恩澤。我這個小子怎麽敢違背他們的意願呢?我恭敬地順應天命,討伐商朝的罪行,現在要在商朝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王朝。
周公旦讀完祝文後,將其焚燒,完成了對天地的禱告。隻見香煙在空中彌漫,吉祥的雲氣在地上繚繞。那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拂,祥雲滿天,確實是繁榮昌盛的時代應運而生,太平景象與往常截然不同。朝歌的百姓們擠在一起,滿地歡唿。
武王接受了冊命和寶璽,即位為天子,麵朝南方端坐在高高的位置上。音樂奏響了三遍,眾諸侯紛紛手持笏板山唿“萬歲”,向武王表示祝賀。祝賀結束後,武王傳旨大赦天下,釋放囚犯,減輕刑罰,讓百姓們感受到新朝的恩澤。
眾人簇擁著武王走下祭壇,來到宮殿的庭院中,再次向他表示祝賀。武王傳旨命令擺設九龍裝飾的宴席,大宴八百諸侯和群臣,共同歡慶這個盛大的時刻。在宴會上,眾人暢飲美酒,歡聲笑語不斷。百官們感覺時間已經很晚了,便紛紛告辭離開宮殿,感謝武王的恩典。
後人閱讀曆史時,看到武王憑借一場戰爭就擁有了天下,君臣之間和睦相處、共同歡樂的情景,便作詩來歌頌他:
“祭壇上香風繚繞圍繞著聖明的君王,軍民們高興地跳起舞蹈來慶祝這個盛大的時刻。江山依舊承載著前人的期望和遺願,社稷重新煥發出歡樂和活力。金色的宮殿在晨曦中顯得更加輝煌壯麗,仿佛有仙人在掌中舞動;玉階上時不時傳來佩環相撞的聲音,忙碌而有序。在這個和諧美好的清明世界裏,萬民們齊聲歌唱、歡慶不斷。”
次日,武王設朝,眾諸侯前來朝賀。朝賀結束後,武王對薑子牙說:“殷紂因為大興土木,耗盡天下的財力,又荒淫失政,所以才有這樣的敗局。朕蒙眾諸侯擁立為君,朕打算將鹿台的財物分發給天下的諸侯,賞賜各夷王衣物和日常費用。分封爵位隻分五等,分封土地隻分三等。任命官員隻選賢能,委任職務隻選有才能的人。重視百姓的五種教化,隻在食、喪、祭方麵。恪守信用,明辨義理,崇尚道德,報答有功之人。命令諸侯各自帶領人馬迴國,以安定享受他們的土地。”
武王又下令將摘星樓的殿閣全部拆毀,散發鹿台的財物,發放巨橋的糧食,釋放被囚禁的箕子,修複比幹的墳墓,表彰商容的裏門,釋放內宮的人,大賞四海之內的百姓,使得萬民悅服。於是停止武事,修明文教,將戰馬放歸華山的南麵,將牛放歸桃林的野外,以此向天下表示大服。
武王在朝歌停留了十天,期間萬民樂業,人物安阜。瑞草生長,鳳凰出現,甘甜的泉水溢出,甘露降下,吉祥的星星和雲彩出現,一片和樂升平的景象。有詩為證: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拐杖行走,相逢時高興地談笑生平。眼中不識戰爭的事情,耳內很少聽到戰鼓的聲音。常常看到麒麟和鳳凰出現,時時聽到絲竹和管弦的聲音。現在世上稱為安寧的地方,不再像當年那樣在枕席上驚恐不安。
話說武王成為天子後,因為天人感應,百姓安居樂業,天降祥瑞,萬民無不心悅誠服。隻見天下的諸侯都辭別朝廷各自迴到自己的國家。薑子牙進入內庭拜見武王,武王問:“相父有何奏章?”
薑子牙上奏說:“如今天下已經安定,老臣建議陛下,應命派官員鎮守朝歌。”武王迴應道:“一切都聽相父的。那麽應該用何人呢?”薑子牙說:“既然陛下已經決定不殺武庚,讓他留在本土以保存商朝的祭祀,那麽必須派人去監守。應該派誰去呢?”武王考慮了一下說:“等明天臨朝再商議吧。”薑子牙便退朝迴到相府。
到了第二天,武王早早臨朝,眾臣朝見完畢。武王再次提出:“朕現在決定封武庚世守本土,以保存商祀,但必須派人去監國。應該用何人合適呢?”武王詢問後,眾臣紛紛議論,最後一致認為:“非親王不可。”於是商議決定由管叔鮮、蔡叔度兩位親王去監國。武王同意了,並隨即命令他們兩位前往朝歌。武王又吩咐說:“明天朕將啟程迴國。”
武王即將迴國的消息一傳出,朝歌的軍民和老人等都紛紛商議著要挽留武王。他們扶老攜幼,跪拜在道路上,大聲唿喊著:“陛下救我們於水火之中,如今一旦迴國,就像讓萬民失去了父母一樣。希望陛下能一視同仁,留在這裏,我們百姓將不勝慶幸!”武王看到百姓如此挽留,便安慰他們說:“今朝歌朕已經命令二叔監守,他們會像我一樣照顧你們,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所。你們應該奉公守法,自然能夠安居樂業,又何必非要朕留在這裏呢?”
然而百姓們仍然挽留不住,放聲大哭,聲震天地。武王也感到淒然,又對管叔鮮、蔡叔度兩位弟弟說:“民是國家的根本。你們不能輕視虐待百姓,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他們。如果不能體諒朕的用意,有虐待百姓的行為,朕自有國法在,一定不會因為你們是親人就包庇你們。你們兩個要努力啊!”兩位叔叔接受了武王的命令。
武王當天就啟程出發,往西岐前進。百姓們哭泣著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後才迴到朝歌。
武王離開朝歌後,一路前行,經過了不少時日,終於來到了孟津。他迴想起昔日渡孟津時的情景,白魚躍入舟中,兵戈相交,混亂不堪,而如今卻是一派和平景象,不禁感慨萬千。後人曾有詩詠歎此事。
武王與子牙渡過黃河,經過澠池,出了五關。子牙一路走來,心中不禁想起那些隨他征伐卻陣亡的將官,感到十分傷痛。一天,他們來到了金雞嶺,軍隊經過首陽山。突然,有兩位道者擋住了去路,對旗門官說:“請薑元帥出來答話。”旗門官報進中軍,子牙忙出轅門觀看,原來是伯夷、叔齊。
子牙忙躬身問道:“二位賢侯見我有何指教?”伯夷問:“薑元帥今日迴兵,紂王被如何處置了?”子牙迴答說:“紂王無道,被天下人共同拋棄。我軍進五關時,天下諸侯已經大會於孟津。到了甲子日,紂王的軍隊紛紛倒戈投降,我軍攻入朝歌,紂王自焚而死,天下大定。我主武王散發鹿台的財物、發放巨橋的糧食、修複比幹的墳墓、表彰商容的裏門,諸侯們無不心悅誠服地尊武王為天子。現在的天下已經不再是紂王的天下了。”
子牙說完後,伯夷、叔齊卻仰麵痛哭流涕地大唿道:“傷心啊!傷心啊!你們用暴力推翻了另一個暴力統治者,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麽呢?”說完後兩人拂袖而去,徑直進入首陽山作了《采薇》之詩表達自己寧願餓死也不吃周朝的糧食的決心。後來他們果然七天沒有吃周朝的糧食而餓死在首陽山。
話說薑子牙率領的軍隊過了首陽山,到達燕山,一路上周國的百姓們都紛紛拿著食物和酒水迎接武王。有一天,軍隊行進到西岐山,突然有上大夫散宜生和黃滾前來接駕,他們帶領眾官員都在路旁俯伏行禮。武王在車中看到弟弟們和黃滾老將軍以及他的孫子黃天爵,感慨地說:“朕東征五年,今日見到你們,心中不禁感到淒涼和惆悵。”散宜生走上前說:“陛下如今登上大位,天下太平,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我們能夠再次見到陛下,就像龍虎重逢一樣,應該慶祝這喜悅的時刻。陛下與萬民同享太平,又何必感到淒慘不悅呢?”武王說:“朕因為聯合諸侯討伐紂王,東進五關,一路上損失了許多忠良之士,他們未能與我共享太平,就先離世了。今日看到你們,無論老少、存亡,都與我有著不同的感情,這讓我不禁迴憶過去,所以感到鬱鬱不樂。”散宜生勸慰道:“為臣子盡忠、為子女盡孝而死,都是報答君父的恩情,將美名留在史冊上,這是好事。陛下賜給他們的子孫爵位和俸祿,讓他們世代享受國家的恩澤,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了,陛下又何必不高興呢?”
武王與眾位大臣並駕齊驅繼續前行。從西岐山到岐州隻有七十裏路,一路上百姓們爭相觀看,無不感到歡悅。武王的鑾駕被眾人簇擁著來到西岐城,城內笙簧嘹亮、香氣氤氳。武王來到殿前下車,進入內庭拜見太薑、謁見太妊和太姒,並在顯慶殿設下筵席大會文武百官。這正是太平天子設下的佳宴、龍虎風雲聚會的時刻啊!武王在宴會上賞賜百官、與君臣們歡飲暢談直到大家都盡興而散去。
次日早朝時,文武百官齊聚參拜後,武王說:“有奏章者出班來見朕,無事者早些散去。”話還沒說完,薑子牙就出班奏道:“老臣奉天命征討,已成功滅紂興周,如今陛下大事已定。但還有多年來陣亡的將士和仙人未受封職。老臣不久將辭別陛下,前往昆侖山拜見掌教師尊,請求賜予玉牒、金符以封贈眾人,使他們各安其位,不再悵然無依。”武王說:“相父所言甚是。”
話還沒說完,午門官上前啟奏:“外有商朝舊臣飛廉、惡來在午門等候陛下旨意。”武王問薑子牙:“現在商朝舊臣來此見朕,他們有何意圖?”薑子牙奏道:“飛廉、惡來是紂王的佞臣。當初破紂之時,這兩個奸臣隱藏起來,如今天下太平,他們來到這裏是想蠱惑陛下,希望得到爵位和俸祿。這種奸佞之人,豈能讓他們在天地間存留一日!但老臣有用他們之處,陛下可宣他們入殿,待老臣分付他們,自有道理。”武王聽從了薑子牙的建議,命人宣他們入殿前來。
左右將飛廉、惡來引至丹墀,行拜舞禮畢,口稱:“亡國之臣飛廉、惡來願陛下萬歲!”武王問:“二位卿家至此,有何願望?”飛廉奏道:“紂王不聽忠言,荒淫無度,以致國家傾覆。臣聞陛下仁德著稱於四海,天下歸心,真可超越堯舜。臣因此不遠千裏求見陛下,願為陛下效力。如果蒙陛下收錄,願執鞭隨侍左右,臣將感到萬分榮幸。謹獻上玉符、金冊,請陛下容納。”
薑子牙說:“二位大夫在商朝時都表現出忠誠,但紂王不察事實,才導致國家敗亡。如今他們歸順周朝,是棄暗投明之舉。
薑子牙建議武王任用飛廉、惡來二人,說這就像舍棄劣質的玉石而選擇優質的美玉一樣。武王聽從了薑子牙的建議,於是封飛廉、惡來為中大夫。二人感激涕零,接受了封職。
後人有詩歎道:“貪望高官特地來,玉符金節獻金階。子牙早定防奸計,難免封神劍下災。”這首詩揭示了飛廉、惡來雖然得到了高官厚祿,但最終難逃應有的懲罰,因為薑子牙早已定下了防奸之計。
話說武王封了飛廉、惡來之後,薑子牙便離開朝堂迴到了相府。暫且不表此事。
單說當年馬氏嘲笑薑子牙不能成其大事,竟然拋棄了薑子牙而另嫁他人。然而時至今日,武王繼位,天下歸周,宇宙太平。無論是茅簷草屋還是窮穀深山,凡有人煙聚集的地方,無人不知武王伐紂的功績都歸功於相父薑子牙。如今華夷一統,薑子牙出將入相,享盡人間富貴榮華。他的權力堪比君主,地位達到了人臣的極致,這是古今罕見的。天下人無不讚歎:“想當年薑子牙困窮之時,在磻溪隱居垂釣,身老於漁樵生活。誰能想到他在八十歲時才被文王聘請迴國,如今竟能做出這般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來。”
人們今天講這個故事,明天又講那個故事,日複一日地傳頌著薑子牙的功績。終於有一天這些話語傳到了馬氏的耳朵裏。
馬氏此時已經嫁給了一個鄉村的田戶之人。有一天,她聽到鄰居的一個老婆子對她說:“你當初嫁的那個薑某,如今做出了多大的事業啊。”接著,老婆子詳細地講述了薑子牙的事跡,說得馬氏滿麵通紅,內心熱烘烘的,半晌說不出話來。
那老婆子又催促了兩句,說道:“當初還是大娘子你看錯了人。如果你當時跟了薑某,現在也能享這無窮富貴,總比在這裏守窮過日子要強。這都是你命裏沒福啊!”馬氏聽了這話,心裏如同油煎火燎一般,追悔莫及,越發惱怒。
馬氏辭別了老婆子,自己迴到家裏,坐在房裏越想越恨:“我當初怎麽就看不上他呢?這雙眼睛還長在世上有什麽用!”她自思自想:“就算活一百歲也隻是這樣,錯過了天下這等一個大貴人,還有什麽好處可言?”又想:“剛才那個老婆子說我沒福,我實在羞愧難當,再有什麽顏麵活在世上!不如尋個自盡算了。”於是大哭了一場。
但哭過之後,她心裏又犯起了嘀咕:“恐怕那不是他吧?如果我聽錯了呢?天下也有同名同姓的人,那豈不是枉死了?”她又自我安慰道:“且等到晚上,等我這個丈夫迴家來問個明白再做決定也不遲。”
那天晚上,農夫張三老從城裏賣菜迴家,馬氏迎接他並準備好了晚飯。兩人吃過飯後,馬氏問道:“聽說薑子牙現在出將入相,享受百般富貴,這是真的嗎?”張三老聽後,忙陪笑臉迴答說:“賢妻如果不問,我也不好說。這確實是真的。前些日子薑丞相在朝歌時,那威儀真是了不得!天下諸侯都聽從他的命令。那時我就想告訴你,去見他一麵,也許能討個小富貴。但我怕他地位尊貴,惹出什麽事來,所以一直沒說。今天你問起,才告訴你。隻是現在遲了,薑丞相迴國已經很久了。”
馬氏聽完張三老的話後,半晌沒有說話。張三老怕她生氣,又安慰了她一番。馬氏假意勸丈夫去睡覺,然後自己收拾得幹幹淨淨,哭了幾聲後,懸梁自縊而死。她的魂魄前往封神台去了。等到張三老發現時,天已經亮了,馬氏已經氣絕身亡。張三老隻好買棺木將她埋葬。
後人有詩歎道:“癡死尚望享榮華,應悔當時一念差。三複垂思無計策,懸梁雖死愧黃沙。”這首詩表達了馬氏因貪圖榮華富貴而自縊身亡的悲劇,以及她臨死前的悔恨和無奈。
次日,薑子牙入朝拜見武王,奏道:“昔日老臣奉師命下山,助陛下吊民伐罪,原是應運而興。凡人、仙皆逢殺劫,先立有封神榜在封神台上。如今大事已定,人仙魂魄無依,老臣特請陛下準假,前往昆侖山見師尊,請玉符、金冊來封眾神,使他們各安其位。”武王說:“相父勞苦多年,應當享受太平之福。但此事也是不了之局,相父可速去速迴,不要久留在仙島,讓朕盼望。”薑子牙說:“老臣怎敢辜負聖恩而樂於遊山玩水呢!”於是薑子牙急忙辭別武王,迴到相府沐浴後,駕土遁往昆侖山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