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既然如此,三法司負責調查此案,退下吧。”
皇上扶著金寶公公讓自己不至於失態,這是自己作為皇帝最後的尊嚴了。
眾人見皇帝離開,太子站了起來,麵對三法司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孤知道你們曾經因為安國公的案子調查過當年長鳴軍叛國之事,我們也有了一些證據,但是還有一些是我們的推斷,曾經我們可以不了了之,但是今天孤對你們隻有一個要求。
所有疑點必須全部消除,所有的指證必須有證據,絕不攀誣,但也不允許放過一個有罪之人。”
三法司聽到太子的話後,躬身聽旨。
“另召鳳閣閣老、左相、昌平王及威北將軍負責監察,保證所有證據皆為實證,不攀誣不放過。”
太子的態度讓朝中所有官員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他選的四個人皆為朝中有口皆碑的人物,不僅在文官中很有威望,在武官中也是這樣的。
太子的態度表明了他說的話,他所有的要求都是真實的,他要的就是一個真實的證據,完整的真相。
所有人離開了,皇上迴到後宮後覺得自己的心口止不住的疼,金寶公公見狀連忙宣太醫。
“醫正,皇上的龍體究竟怎麽樣了?”
在皇宮中除了四皇子母子外,金寶是唯一一個真心實意在乎皇上的人。
“金寶公公,皇上的龍體本就不安泰,經此一事,皇上也算是遭遇重創,接下來一段時間,皇上不可操勞,最好是能在床上靜養。”
醫正剛說完,就聽到躺在床上的皇上說道:
“金寶,去召顧蘭溪進宮,朕要見那個丫頭。”
金寶想勸說皇上,但是最後還是忍住了,轉身去辦皇上交代的事兒了。
還好顧蘭溪沒有走遠,不多會兒,金寶就領著顧蘭溪來到皇宮。
看著躺在床上的皇上,年邁、垂暮,早已不複往昔的意氣風發。
“臣女參見皇上。”
此時顧蘭溪的情緒已經平複,好像所有的憎恨和不甘都在大殿上發泄完了,所以再次看到皇上的時候,顧蘭溪隻覺得他可憐。
算計一生,最後卻什麽都得不到。
皇上擺擺手,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當年,朕也是不得已,朕每天在那個位置上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每天都不能安寢,你父親的確是領兵打仗的好手,但是所有人,所有人都在稱頌他。
現在望國隻知道忠勇侯並不知道朕,也許你們從未想過叛國,從未想過要坐朕的位置,但是將來呢?
將來的某一天誰能保證你們永遠忠誠?”
皇上努力訴說著這麽多年自己的擔憂,麵對顧蘭溪的時候,自己還是心虛的,但是這麽多年自己從未覺得做錯了什麽,可還是心虛。
“皇上,現在說這些都已經於事無補了,我的父母都已經死了,十萬長鳴軍都已經葬身上陽關,不論您是否覺得當年的決定有誤與否,這些都已經能過去了。”
“既然過去了,為什麽還要迴來?”
皇上似乎有些不解又有些氣憤,不解她的行為,氣憤她的言行不一。
“就算是過去了,對於我們來說清白更重要,就算忠勇侯府所有人都已經死了,但是長鳴軍所有人還有家眷,他們不能一輩子活在不清白,你想過世人的眼光嗎?”
顧蘭溪平淡的看著皇上,他從未將別人的處境放在心上,他覺得他是皇上,可以操控所有人的命運,所有人都需要為他讓路。
“朕是皇上,萬人之上,所有人不過螻蟻,就算死了那又能怎樣?能為朕死是他們所有人榮幸的事情。”
皇上眼中的狠厲讓顧蘭溪覺得心口一跳,這樣的人居然是父親效忠了一輩子的人,真是可笑,識人不清。
顧蘭溪歎了口氣平複了一下自己翻湧的思緒,無所謂了,自己的目的都已經達到了,他怎麽說已經無關緊要了。
“皇上今天召臣女進宮究竟所為何事?”
“朕已經答應三法司重新審理當年的案件,但是你不能留在京城,不管最後的結果是什麽,你都必須離開,永遠不能迴來。”
這是顧蘭溪早就料到的,所以現在聽到皇上說這話的時候,心情很是平靜。
“皇上放心,等到此事全都了解後,臣女一定會離開京城,就算您願意重新調查,但是我這個汙點隻要在京城一天就是在提醒所有人當年的事情你做錯了。你是一個陷害忠臣成全自己私心的皇上。”
兩人如此平靜的對視,現在說什麽都已經晚了。
“臣女告退。”
顧蘭溪說完轉身離開了,絲毫不理會皇上在身後高聲叫喊:
“朕隻是想守住先皇傳下來的皇位,朕沒有想要你父母的命,沒有想要長鳴軍的命!”
顧蘭溪離開皇上寢殿,迎著正午的陽光,慢慢的向外走,肩上的重擔好像輕了很多。
十年了,自己終於做到了,你們看到了嗎?
三法司的速度很快,事情已經掌握了一部分真相,後續的調查就算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不過月餘的時間,三法司的調查結果已經出來了,在太子的主導下將當年長鳴軍叛國案件的結果公之於眾。
子書墨也在這個時候選擇離開望國京城,啟程那天顧蘭溪和韓鳴熙出城相送。
“迴到西秦之後希望你能做一個利國利民的好皇帝,風霜閣和琴瑟樓一直都是你的朋友。如果你需要,任何時候他們都會幫助你的,但是如果將來你因為帝王私心做了對不起百姓、忠臣的事情,他們也將會利用自己的手段幫助西秦改弦更張。”
“顧小姐,在這種離別的時刻,你真的要說這種這麽滲人的話嗎?”
子書墨嘴上雖然抱怨,但是眼中顧蘭溪看到了鄭重,她願意相信他,畢竟子書墨是自己千挑萬選出來的人,不論怎樣,自己都是願意相信他的,就算不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眼光。
“不說這些了,什麽時候來西秦?讓我也盡一次地主之誼。”
皇上扶著金寶公公讓自己不至於失態,這是自己作為皇帝最後的尊嚴了。
眾人見皇帝離開,太子站了起來,麵對三法司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孤知道你們曾經因為安國公的案子調查過當年長鳴軍叛國之事,我們也有了一些證據,但是還有一些是我們的推斷,曾經我們可以不了了之,但是今天孤對你們隻有一個要求。
所有疑點必須全部消除,所有的指證必須有證據,絕不攀誣,但也不允許放過一個有罪之人。”
三法司聽到太子的話後,躬身聽旨。
“另召鳳閣閣老、左相、昌平王及威北將軍負責監察,保證所有證據皆為實證,不攀誣不放過。”
太子的態度讓朝中所有官員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他選的四個人皆為朝中有口皆碑的人物,不僅在文官中很有威望,在武官中也是這樣的。
太子的態度表明了他說的話,他所有的要求都是真實的,他要的就是一個真實的證據,完整的真相。
所有人離開了,皇上迴到後宮後覺得自己的心口止不住的疼,金寶公公見狀連忙宣太醫。
“醫正,皇上的龍體究竟怎麽樣了?”
在皇宮中除了四皇子母子外,金寶是唯一一個真心實意在乎皇上的人。
“金寶公公,皇上的龍體本就不安泰,經此一事,皇上也算是遭遇重創,接下來一段時間,皇上不可操勞,最好是能在床上靜養。”
醫正剛說完,就聽到躺在床上的皇上說道:
“金寶,去召顧蘭溪進宮,朕要見那個丫頭。”
金寶想勸說皇上,但是最後還是忍住了,轉身去辦皇上交代的事兒了。
還好顧蘭溪沒有走遠,不多會兒,金寶就領著顧蘭溪來到皇宮。
看著躺在床上的皇上,年邁、垂暮,早已不複往昔的意氣風發。
“臣女參見皇上。”
此時顧蘭溪的情緒已經平複,好像所有的憎恨和不甘都在大殿上發泄完了,所以再次看到皇上的時候,顧蘭溪隻覺得他可憐。
算計一生,最後卻什麽都得不到。
皇上擺擺手,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當年,朕也是不得已,朕每天在那個位置上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每天都不能安寢,你父親的確是領兵打仗的好手,但是所有人,所有人都在稱頌他。
現在望國隻知道忠勇侯並不知道朕,也許你們從未想過叛國,從未想過要坐朕的位置,但是將來呢?
將來的某一天誰能保證你們永遠忠誠?”
皇上努力訴說著這麽多年自己的擔憂,麵對顧蘭溪的時候,自己還是心虛的,但是這麽多年自己從未覺得做錯了什麽,可還是心虛。
“皇上,現在說這些都已經於事無補了,我的父母都已經死了,十萬長鳴軍都已經葬身上陽關,不論您是否覺得當年的決定有誤與否,這些都已經能過去了。”
“既然過去了,為什麽還要迴來?”
皇上似乎有些不解又有些氣憤,不解她的行為,氣憤她的言行不一。
“就算是過去了,對於我們來說清白更重要,就算忠勇侯府所有人都已經死了,但是長鳴軍所有人還有家眷,他們不能一輩子活在不清白,你想過世人的眼光嗎?”
顧蘭溪平淡的看著皇上,他從未將別人的處境放在心上,他覺得他是皇上,可以操控所有人的命運,所有人都需要為他讓路。
“朕是皇上,萬人之上,所有人不過螻蟻,就算死了那又能怎樣?能為朕死是他們所有人榮幸的事情。”
皇上眼中的狠厲讓顧蘭溪覺得心口一跳,這樣的人居然是父親效忠了一輩子的人,真是可笑,識人不清。
顧蘭溪歎了口氣平複了一下自己翻湧的思緒,無所謂了,自己的目的都已經達到了,他怎麽說已經無關緊要了。
“皇上今天召臣女進宮究竟所為何事?”
“朕已經答應三法司重新審理當年的案件,但是你不能留在京城,不管最後的結果是什麽,你都必須離開,永遠不能迴來。”
這是顧蘭溪早就料到的,所以現在聽到皇上說這話的時候,心情很是平靜。
“皇上放心,等到此事全都了解後,臣女一定會離開京城,就算您願意重新調查,但是我這個汙點隻要在京城一天就是在提醒所有人當年的事情你做錯了。你是一個陷害忠臣成全自己私心的皇上。”
兩人如此平靜的對視,現在說什麽都已經晚了。
“臣女告退。”
顧蘭溪說完轉身離開了,絲毫不理會皇上在身後高聲叫喊:
“朕隻是想守住先皇傳下來的皇位,朕沒有想要你父母的命,沒有想要長鳴軍的命!”
顧蘭溪離開皇上寢殿,迎著正午的陽光,慢慢的向外走,肩上的重擔好像輕了很多。
十年了,自己終於做到了,你們看到了嗎?
三法司的速度很快,事情已經掌握了一部分真相,後續的調查就算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不過月餘的時間,三法司的調查結果已經出來了,在太子的主導下將當年長鳴軍叛國案件的結果公之於眾。
子書墨也在這個時候選擇離開望國京城,啟程那天顧蘭溪和韓鳴熙出城相送。
“迴到西秦之後希望你能做一個利國利民的好皇帝,風霜閣和琴瑟樓一直都是你的朋友。如果你需要,任何時候他們都會幫助你的,但是如果將來你因為帝王私心做了對不起百姓、忠臣的事情,他們也將會利用自己的手段幫助西秦改弦更張。”
“顧小姐,在這種離別的時刻,你真的要說這種這麽滲人的話嗎?”
子書墨嘴上雖然抱怨,但是眼中顧蘭溪看到了鄭重,她願意相信他,畢竟子書墨是自己千挑萬選出來的人,不論怎樣,自己都是願意相信他的,就算不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眼光。
“不說這些了,什麽時候來西秦?讓我也盡一次地主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