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符二年秋,中秋月明夜。


    整個大秦江湖,都被一則消息“霸榜”,掀起了驚濤駭浪。


    摘星樓覆滅,九天攬月樓之主,強勢昭告江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曾經一度橫行江湖、兇威滔天的摘星樓,滅得悄無聲息。


    無數的江湖大俠、豪強巨擘、大寇老怪,皆是被震得心神劇震。


    無數的江湖大派,都在此刻忍不住心中哀歎:多事之秋,我等該何去何從?


    摘星樓在大秦江湖中的名聲,不能說是有口皆碑,隻能說是兇名昭著,素來都以蠻橫極端而著稱。


    但是跟九天攬月樓比起來,摘星樓簡直就是“人畜無害”的乖寶寶。


    就連最極端的江湖中人,都覺得九天攬月樓太極端了!


    他們的行事風格,不能說是與人為善,隻能說是順生逆亡。


    主打的就是橫行無忌、囂狂霸道,做人做事不能說是留一線吧,也能說是神憎鬼厭、酷烈殘忍。


    現如今,摘星樓覆滅,九天攬月樓強勢崛起,又不知道會在江湖中,掀起多少腥風血雨。


    而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又會是誰呢?


    哪怕是最天真純良的傻白甜,也不會認為九天攬月樓會就此止步,不在江湖中搞風搞雨。


    事實上也是如此,他們的預測完全準確。


    就在整個大秦江湖都風聲鶴唳、人心惶惶的時候。


    狂夫子鳳九歌和教頭寧海蟾等九天攬月樓高層,率八千殺手出關中,一路南下,狂灑“升仙貼”。


    幾乎每一個叫得上號的江湖門派,或者有點名聲的高手,都收到了讓人聞風喪膽的“升仙貼”。


    好消息是:這一次,九天攬月樓發出的“升仙貼”,並不是黑貼。


    也不是江湖傳聞中“升仙貼至,滿門皆滅”的“閻王貼”。


    而是一張張從未現身江湖的“英雄貼”,作為天下群雄參加“升仙大會”的憑證。


    但是“僥幸”、“逃過一劫”的天下群雄,卻是一點都笑不出來。


    隻因升仙貼中,赫然以鐵畫銀鉤,寫下了十二個大字:二月二,臨東海,築武帝,論英雄。


    同時,教頭寧海蟾等九天攬月樓高層,還非常“貼心”地給他們解釋了一番。


    我們樓主於東海修築武帝城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以武稱尊、成王敗寇,與諸位煮酒論英雄。


    簡單來說,就是請你們當狗,希望你們別不識好歹。


    天榜三十六,可為麾下牛馬;地榜七十二,當作門下走狗。


    至於人榜三百六十五嘛,委屈一下,牛馬、走狗是輪不上了,就當個蟲豸湊個數嘛。


    誰讓我們樓主心善,見不得你們刀光劍影、爭名奪利呢?


    一言蔽之:武帝城下,群雄雌伏,跪下當狗,可得苟活。


    如有不從者,天外飛來一劍,當空斬下人頭。


    這個消息一出,整個大秦江湖,頓時為之嘩然。


    九天攬月樓行事霸道,路人皆知,天下無人不曉。


    但是驕狂至此,豈非視天下豪傑於無物?


    就算你九天攬月樓再強,難不成還能劍壓江湖、橫推天下?


    竟敢號稱“以武稱尊”,要收天下英雄為牛馬、走狗,這也太欺負人了吧?


    好歹也給個“霸主”、“諸侯”的名頭,說不定他們就投降了呢。


    如此紅果果的羞辱,誰踏馬能跪得下去?


    就連黑冰台都沒這麽囂張,真是豈有此理。


    諸多江湖大派、武林聖地,又豈能咽得下這口惡氣?


    一時間,天下嘩然,群情洶湧。


    尤其是執大秦江湖之牛耳的真武山紫霄宮、青城山青羊觀、終南山樓觀道,以及齊地上陰學宮、五台山大禪寺等武林聖地,更是廣發英雄貼,昭告天下群雄。


    他們不止不會去東海郡參加什麽“升仙大會”,還要召開“英雄大會”,組織“武林會盟”,選出一位“武林盟主”,與九天攬月樓決一死戰。


    有本事,就讓天外飛來一劍,夷平他們的山門宗派。


    ………


    與此同時,鹹陽帝宮。


    江湖中的風起雲湧,好似完全沒有影響到這個大秦中樞之地。


    宣德殿中,禦書房內。


    薑承乾負手而立、筆走龍蛇。


    一行鐵畫銀鉤的大字,出現在他的筆下。


    江湖風雲起,帝居九重霄!


    對於薑承乾來說,江湖中的腥風血雨,隻是他“大秦隱相”生涯中的無聊點綴而已。


    正所謂: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不止是薑承乾沒有將大秦江湖放在心上,就連帝乙、陳貂寺等執掌朝堂之人,亦是未有太多關注。


    朝堂上的波濤洶湧,遠比江湖中的風雲變幻更加重要,且兇險百倍、千倍。


    江湖隻是朝堂一角的映照,遠算不上是主戰場。


    就在薑承乾神遊天下,將整個大秦江湖都攪得翻天覆地的時候。


    大秦朝堂之上,卻也在他的幕後操縱下,越發地波瀾壯闊起來。


    政事堂的鼎立,樞密院的改製,州郡長吏的更換,權貴門閥的興衰。


    皆在薑承乾的一念之間,治大國如烹小鮮。


    在薑承乾的操縱下,大秦朝堂看似有波濤洶湧,實則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摘星樓的覆滅,魏無羨的黨羽已被剪除得七七八八。


    進一步鼎革朝堂的條件,或許已經成熟。


    念及於此。


    薑承乾袖袍一陣,又在白玉宣紙上寫下七個大字:三省六部製。


    早在他讓帝乙授意章少容獻“天下豪強入關中疏”,薑承乾就想過要不要物理消滅魏無羨,為他鼎革朝堂鋪平道路。


    畢竟,寇可往,我亦可往!


    難道隻許魏無羨陰謀刺殺,卻不準他“神罰天降”?


    但經過深思熟慮後,薑承乾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有些人活著,但已經死了。


    同樣的道理,活著生不如死的魏無羨,比被刺殺而死的魏無羨作用更大。


    留著他,不止能立一個靶子,轉移朝堂鼎革的矛盾。


    而且還能讓他備受煎熬與折磨,讓他活著比死還難過。


    但接下來,魏無羨的死活,就已無關緊要。


    他最後的作用,就是被“殺雞儆猴”,充當推進三省六部製的工具人。


    待得三省六部製推行得差不多的時候,大秦軍伍的改製,也該提上日程了。


    這樣想著,薑承乾又提筆寫下三個大字:兵事堂,又在下麵添了幾筆:太尉府,上將軍,大司馬,樞密院,五軍都督府。


    在薑承乾的設想中,政事堂和內書房,是三省六部製的配套。


    而太尉府、樞密院和大司馬、五軍都督府,則是兵事堂的配套,分別瓜分大秦軍伍的後勤、訓練、兵甲、賞罰和將兵、調兵等權力。


    現如今,樞密院的架構已經成熟,武安君公孫起,也是時候該功成身退,晉升“太尉”當個吉祥物了。


    順便還能負責興辦武學,為大秦培養將星,輸送軍事人才,為大秦的“再次偉大”,貢獻自己最後的價值。


    樞密院如今掌管軍伍後勤、賞罰和考核之事,恰好可交給帝黨負責。


    而且最好是從文官中選擇樞密使,人為地製造“文武對立”的製衡模式。


    而大司馬則為武臣“副帥”,僅次於太尉,相當於禦史大夫之於丞相,負責訓練、兵甲之事,名義上領導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則負責將兵、統兵之權,接受太尉府、大司馬和樞密院的三重監督,但隻聽命於帝主。


    最重要的調兵權,當然是“唯有帝主,才能作威作福”啦。


    非得帝主親自賜下虎符,軍伍大將才能調動麾下兵馬。


    否則,擅動甲士超過十人者,斬立決;超過百人者,夷三族。


    而且還能通過新增的太尉府、大司馬等機構,“杯酒釋兵權”,將諸多權貴的“私兵”、“部曲”都收歸國有。


    如此一來,軍伍版的群相製度,也算是初見雛形。


    政事堂與兵事堂文武並立,互相掣肘監督,分割諸般權柄,從製度上杜絕權臣隻手遮天的出現。


    唯有帝主高居九重、居中調和陰陽,掌控至高無上的權力,又毋須困頓於繁瑣的事務當中。


    待得這些改製完成,大秦帝主的威權,便會被加強到極致。


    同時對帝主本人的能力與要求,卻又降低到了極致。


    哪怕是連出三代中庸之主,也絕不會有損公族、帝室的權力,更不會對天下造成特別大的影響,真正做到了“垂拱而治”、“治大國如烹小鮮”。


    除此之外,禦史台也是薑承乾接下來改製的一個重點。


    在相權、軍權都被嚴重分割的現在,規模龐大、職權臃腫的禦史台,儼然已經有些不合時宜,相當於一個小號的丞相府。


    所以,薑承乾準備在禦史大夫之下,再設禦史中丞、左右都禦史等職位,以掣肘、製衡禦史大夫。


    同時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建立新的監察機構,與黑冰台一起,削弱、瓜分禦史台的監察之權。


    在朝堂改製、鼎革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後續的人才,以填補新出現的權力空缺,維持、增強大秦國運,以及大秦軍伍的戰鬥力。


    如此種種,千頭萬緒,繁瑣至極。


    但在薑承乾的心裏,卻猶如掌上觀紋一般,一切都洞若觀火。


    又好似庖丁解牛,將其分割成一個個節點,按部就班地推行。


    “治大國如烹小鮮,朝堂鼎革還得徐徐圖之,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薑承乾心中暗忖,念動間宣紙湮滅,不落半個文字。


    隨著朝堂中的鼎革穩步推進,薑承乾終於也能抽出身來,給自己無聊的生活找點樂子了。


    馬踏江湖,就從“大秦武經”開始吧。


    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有一件事要做。


    那就是閱覽帝庭武庫,掌握大秦帝室的傳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民諸天:開局獲得神話大羅道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媌吃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媌吃魚並收藏全民諸天:開局獲得神話大羅道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