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冬至去了一趟西南,參與調查水稻上山,知道了高山梯田的一些真相。


    但過了很久,一同去調查采訪的官媒,都沒動靜。


    韋冬至從部主任管建舟那裏得到消息,雜誌社決定把材料放一放,暫不報道。


    她卻覺得:水稻上山這事很是蹊蹺。她想在自媒體裏公開調查結果。


    她把自己的想法對寧柯講了。


    寧柯如果是韋西,死活也會拉著她,不讓她幹這事。


    但他既是韋西又不是韋西。既然韋冬至想幹,他就支持。並為她清道、護航。


    寧柯問:“妹,你們雜誌社不同意,你怎麽報道?”


    “我想製作配音視頻,講述事實。雜誌社網站不發,我就以自媒體賬號發。”韋冬至倔強笑道。


    “行啊。你做自媒體,哥支持。”寧柯想也不想就答應:“而且哥的支持不能隻停留在口頭。哥投資給你,當做入股。賺了錢你給哥分紅。”


    韋冬至猶豫一下道:“投資啊?可是我覺得不用花錢…”


    寧柯道:“現在可能不用花多少錢。但是你做起來就會發現,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總之你把卡號給我,我投點錢進去。你隻關心內容,不用操心其它,這樣做起來沒有後顧之憂。”


    見她狐疑的眼神,他道:“古語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做自媒體,道理也一樣。有了資金,你做事不分心,思路也會清晰。聽哥的吧!”


    韋冬至聽了,這才把銀行卡號給他。


    寧柯當著她的麵轉了一筆錢進去。韋冬至一查,瞪大眼睛看著寧柯,問:“哥,你幹嘛給我那麽多錢?”


    寧柯正色道:“我說了,這是投資,是做正事。錢在你那,需要花錢就開支,記好賬。將來賺錢也入這個卡裏。年終總結,賺了還是虧了。你感到有需要,可以請人、租辦公室…等等,所有大公司都是這樣從小做起的。這就叫創業呀!對你來說,有哥在,不用怕虧錢。這條路走不通,歇歇再換個方向…”


    韋冬至聽了,覺得哥的話有點道理。不過他轉的那筆錢太多,她暗下決心不能亂花錢。將來最好是能賺錢。


    這樣,寧柯連騙帶哄,兩人的自媒體公司算是有了雛形。錢已到位,接下來就是韋冬至運作了。


    韋冬至決定在頭條上做自媒體。那裏活躍用戶多,她本來就有賬號。


    她不喜歡出鏡,隻做文字或配音視頻內容。


    既然寧柯那麽鄭重其事,而且自己本就是媒體從業人員,韋冬至便花了一段時間和精力,學習做自媒體的專業技巧。


    也許做開了真的要請人才行。這是韋冬至學習後的感覺。不過現在還早。


    她把在西南部拍到的視頻剪輯好,做成了三段內容,每段5分鍾,配上解說音頻。


    搞好後,她先上傳第一段,看看效果。


    這一段是一望無際的梯田畫麵,美輪美奐,望之令人震撼。視野裏,連綿無盡的山頭被改成了梯田。石頭壘起的田埂平整蜿蜒,一看就是造價極高的大工程 。簡直媲美修築萬裏長城。


    在這輯視頻裏,韋冬至的旁白隻介紹時間、地點、工程概況。


    她自己的賬號名叫“分秒不爭的小鳥”,隨機生成的,她也沒換。


    然後就看有什麽反饋了。


    第二天,韋冬至打開頭條賬號,看到展現量8.2萬,閱讀量2.1萬。


    視頻後麵的留言讚美者居多。多數人說,平常丘陵山頭這樣整理過後,原來如此美麗;也有人質問:這樣做造價一定極高,是幹什麽用的?


    韋冬至於是發出了第二輯。是另一個縣裏的施工現場。


    這段視頻主要是挖土機挖山整地,工匠們壘埂砌牆,老百姓圍觀、議論。百姓質疑把山挖了,弄得這麽整整齊齊,山不像山,田不成田,看倒是好看,但它能種莊稼嗎?


    大片山地已經整理好了,還有不少山頭挖著砌著,一看就是大手筆。


    韋冬至旁白介紹這是“開山造田,水稻上山”工程的一部分施工鏡頭。


    幾個小時後,展現即過20萬,瀏覽量超過4萬。


    評論區一片質疑聲。多數網友都成了會計,幫忙算賬:搞這麽豪華的梯田種水稻,這開山的投資恐怕得上千年才能收迴。這是真的長線投資啊。


    還有人計算:不考慮固定資產折舊,隻算水稻種植成本,育苗、保水、收割、運輸…那要畝產多少才能不虧?


    韋冬至於是發出第三段視頻:前半段是工程院院士、大學校長的講座,詳細解讀高山水稻品種培育,畝產888公斤以上的可靠性,項目深受山地農民歡迎的程度…後半段是水稻成熟後稀稀拉拉的稻田畫麵、收割農民罵罵咧咧的聲音,還有許多是根本沒播種的荒蕪梯田。


    展現數很快過百萬,瀏覽數過十萬。


    驚歎的、質疑的、謾罵的…什麽聲音都有。


    她的粉絲數也由原來的20個依次達到800、2300、1.3萬。這樣的漲粉速度是很快的 。


    從自媒體創作的角度,韋冬至的開頭還算不錯。


    很快,一場關於“水稻上山”的爭論席卷自媒體。許多博主實地考察後,得出自己的想法,發表評論。


    慢慢地,風向偏向批評開山造田的做法。


    因為人們把事一捋算就明白:目前的水稻品種隻是普通品種的改進版,根本難成活,產量低;這件事絕不是為了農民增收;也不像是以增加產量、保障糧食供應安全為出發點。


    在這事上不顧後果,投入如此大資金,似乎有某種不可告人的理由。


    這樣的輿情態勢可能觸動了某些勢力的神經。韋冬至的頭條賬號下,開始出現攻擊作者的留言,甚至有些評論帶著恐嚇的意味。


    寧柯一直關注著韋冬至頭條號的情況。攻擊出來時,他沒太在意。但恐嚇一出現,他立即心生警惕。於是采取了相應的調查行動。


    經過順藤摸瓜的查找,他找到恐嚇者都與某農業大學有關。


    該大學正是“水稻上山”科學項目的主辦方。從國家工程院立項,獲得大量資金。又得到某ngo(非政府組織)支持。


    對於公開報道該項目引發評論、導致其受到質疑的自媒體,一家大學竟然組織人員進行恐嚇。這也太碎人三觀了。


    知名大學的做法讓寧柯覺得:在這個世界,做人還是不要太溫柔。因為它不是一個以柔報柔的世界。柔重惡生,溫柔使罪惡肆無忌憚。


    隻能以惡治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巧遇到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班門弄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班門弄茶並收藏不巧遇到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