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亂世出梟雄19
大明捉鬼記:明朝那些魑魅魍魎 作者:溜溜的兔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接下來一天,劉應遇什麽都沒做,他就在山頭觀察流賊。
慢慢發現,流賊的組織很分散,沒有絕對的核心聲望,王嘉胤控製流賊僅僅憑借銀子和糧草。
他已經走向歧途了,必須搶更多的銀子和糧草,否則這群流賊立刻自爆。
第二天黃昏的時候,劉應遇、洪承疇、丁煜、曹變蛟、關承武,已經決定布置反攻。
因為流賊明顯在全部收縮,準備跑路了。
王嘉胤、吳延貴、高迎祥、張獻忠…都有了將旗。
好有意思啊,流賊打出了‘旗號’,他們竟然開始搶權了。
膚施城,王嘉胤高高在上,剛剛跟他的美人熱鬧完。
左手吳延貴、張獻忠,右手高迎祥、劉哲、黃龍、羅汝才、賀一龍、李自成。
地位很明顯,左手是‘直屬’,右手是高迎祥以及他的心腹,這些人本來還要幾年才能出頭,被王家營直接‘提拔’議事。
幾人坐好以後,王嘉胤招唿親兵帶來兩個人,看起來好似鄉老一樣有點點威望,並不是太懼怕他們。
“拜見王首領,拜見諸位頭領。”
王嘉胤伸手一抬,“來,告訴一下兄弟們,慶陽府發生了什麽。”
“呃~諸位頭領,王二頭領幾日前已經被朝廷砍頭,王自用頭領攻占了安化王府,郡王二百年積蓄和糧庫被一搶而空,他發糧打發走跟隨的婦孺老幼,扭頭攻占慶陽府城,自號梁王,招募邊軍對抗朝廷大軍。”
王嘉胤打了個哈欠,這老頭說的太籠統,他不得不補充道,“王二是被騎軍斬殺,也就是說西邊有一隊朝廷騎軍。
王自用能攻占安化王府,屠戮郡王,是有一隊邊軍在王城作為內應,聽說是寧夏鎮邊軍,他們是邊鎮火藥匠工,別人以為沒用的火藥,他們沒人背著一包。
就是他們炸塌了府城城門,讓王自用頃刻占據府城,他要做梁王,我是萬萬沒想到,但他讓人唱了一首歌,好大的膽子。”
王嘉胤說完示意來人唱一下,老頭咳嗽一聲,用當地的調子唱道,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開了城門迎梁王,梁王來了不納糧…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王嘉胤揮手讓人帶出去,咳嗽一聲,“都說說吧,我們沒時間跟南邊的朝廷大軍扯淡。”
吳延貴立刻拱手道,“頭領,我們不能留在這裏,得去西邊招募邊軍。”
王嘉胤沒說什麽指指張獻忠,後者拱手道,“西邊去不得,我們遲了就是遲了,要麽殺穿南邊官軍,要麽去山西轉轉,聽說那裏的財主比陝西更富裕。”
高迎祥麵對詢問的目光,直接說道,“我們還需要練兵,若不能作戰,去哪裏都不好使,暫時不能硬碰硬營兵。”
王嘉胤繼續讓人發言,賀一龍大手一揮,“頭領,殺了官軍,咱們去西安府吃香喝辣。”
羅汝才摸著下巴陰惻惻一笑,“山西邊軍跑到陝西來進攻我們,那我們就去掏他們的窩。”
劉哲、黃龍還很弱勢,“一切聽頭領吩咐。”
李自成沒有拆高迎祥的台,“我們得動一動,但高頭領說的對,不能碰營兵,否則一旦失敗就是潰散,應該繼續劫掠大城,先讓更多的兄弟加入我們,最後再打敗營兵。”
王嘉胤詫異看了他一眼,嗤笑一聲說道,“我們沒時間在這裏扯淡,我直接說吧。
兄弟們如今都在這裏,但南邊三十裏外的兄弟卻在後退,這是對的,我們不能與營兵硬著頭皮作戰,但也不能自欺欺人裝作英勇。
西邊慶陽府去不得,我們毫無機會,雖然平涼府更富裕,但我們必須穿越慶陽府,那樣就與王自用碰麵了,他現在樹大招風,讓他去吸引官軍好了。
我們唯一的方向就是山西,黃河對麵是呂梁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營兵追擊,出呂梁山就是汾河,五百裏汾河河穀全是大城,全是富戶,我們去山西發財。”
話音一落,吳延貴和張獻忠立刻拱手,“一切聽頭領吩咐,我等願為前鋒。”
“好,那就留高兄弟殿後,明日我們先向北,然後過黃河…”
“報!”外麵突然一聲焦急的大叫,打斷他的命令,一個小兵跌跌撞撞進門,“頭領,大事不好了,南邊來了兩千騎軍,一下衝過三道關卡,兄弟們瘋狂往迴跑,”
眾人大驚失色,高迎祥立刻道,“馬上讓兄弟們撤迴膚施城。”
“不行!”張獻忠大聲反對,“這裏會困死我們,邊軍被圍在城內就崩潰了,現在應該馬上入山,帶走所有糧草。”
“沒錯,我們需要馬上動起來。”李自成也大聲附和。
王嘉胤快速掃一圈,大手一揮,“撤,此地不宜久留,出城先入山,明天再說誰殿後的問題。”
……
注:作者想說拜拜,又要說‘心裏話’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同樣的一句話,立場不同看到的也不同。。。上一章點明主題,作者不想寫了。
真的!
這本其實就是作者上一本書主角(稷武王)最後造反動機的解讀。
本書主角從頭到尾不過三年時間,哈哈哈,現實完全不可能(呸,這是廢話)。。
作者前後跨越十多年才寫成,有時候我也忘了前麵說過啥,練手性質超過上一本,還是太閑,應該早完結的,一不小心搞到了百萬字。
作者三三兩兩的粉絲知道我在雙開,加這本就是三開,一天更新兩萬多字,時間竟然還有富裕(tmd,有時候自己也把自己震驚了)。
寫書就是講故事,每扯淡一本故事對曆史都有不同感悟,這比賺幾毛錢有意思,所以作者的手速越來越快,思維越來越多(多,不是好,不敢說好,不敢說清晰,但思考總能帶來聰慧,情緒樂趣就是最大的樂趣)。
目前為止,不同平台寫了四本明朝,越發覺得明朝寫不完,曆史係學生常說的一句話,明史就是現代史。
因為明史是儒家治國的巔峰,官場中庸之道、製衡之道、虛偽之道、務實之道的矛盾集合。
很多明末的本質問題換個環境、換個稱唿,對現實指導意義重大。
讀者其實還有一種潛意識的情緒:恥辱清朝的奴製倒退,恥辱清朝帶來的恥辱,因討厭清朝而喜歡明朝。
亂世總是充滿奇形怪狀的人物。
尤其是明末史,黑暗人性的超級大爆發,比軍閥混戰的近代史更黑暗。
軍閥好歹明著告訴人是軍閥,而明末史:很多野心家把自己包裝成直臣、忠臣、諫臣,混在官場爭權奪利,哪怕隻剩下最後一塊彈丸之地,明朝的臣子們還在爭,內心根本沒有家國大義,全是自私自利。
明朝三百年官場爭權奪利的慣性導致士大夫的價值觀扭曲,進而民風渾噩,‘土壤’變壞了,最終把天下送給了滿清。
作者腹黑的說一句,明末甚至沒有一位英雄值得大書特書,成年後迴看曆史,小時候認識的明末那些英雄,實在難以稱為英雄,他們均有明顯的性格偏執漏洞,以及權力行為怪癖。
三百年儒家封建王朝崩塌,滅國了,竟然沒有孕育出一位力挽狂瀾之輩,沒有孕育出一群家國大義的英雄。
‘反清複明’,竟然是一群江湖人、一群海匪,他們不是為了複明,更像是亂世一種生存手段。
這是何其悲哀之事。
作者不是在說有人應該‘挽救明朝’,明朝根本無法挽救。按照王朝毀滅的‘慣例’,下一個王朝的接替者必然是上一個王朝‘刮骨重生’,這是文明不間斷的曆史證據。
滿清與明朝,偏偏沒有任何‘思想’關聯,相對應的,近代史與滿清也沒有思想關聯,是真正的重生。
就算是令人惡心的晉朝,東晉滅亡前也多次北伐,南北朝時期照樣有很多‘文明守護者’。
就算是孱弱到極致的南宋,滅亡前也留下了‘文明的脊梁火種’。元朝全麵統治中原不到百年,時刻有叛亂發生,那些叛亂就是‘文明火種’。
朱元璋絕對想不到,他驅逐韃虜建立了曆史中‘得國最正’的王朝,最後竟然又滅於韃虜之手。而且朱家皇帝統治中原三百年,完全沒有留下‘文明的火種’。
是滿清皇帝更聰明?是他們的王朝架構更合理?
絕對不是,他們開國之初隻有殘暴,且滿清的王朝初期比任一個王朝開國動亂時間都長。
可惜不是因為前朝火種在燃燒,而是明朝的‘遺毒’在發作,是明朝遺留的居心叵測之輩在借著‘驅除韃虜’的名義爭權奪利。
那到底是為什麽,讓整個天下放棄朱明,放棄士大夫呢?
每個人認知不同,解讀不同,各人有各人的答案。
從人性角度看,整個明末社會無人反思,或者說明朝的風氣無法孕育‘成功反思的英雄’。
土壤、文明、儒家,被巔峰中庸之道徹底玩壞了。
大概這就是當前很多社會研究院專門在研究明史的原因,悲哀的曆史,總是借鑒意味十足。
說迴小說本身,其實爽文在明末沒有生存空間,根本‘爽’不起來,能爽起來的絕對是純二逼。
作者也看了很多曆史文,明末爽文歸納起來隻有兩種,一種哢哢殺,不問緣由,先套個帽子,逮誰殺誰;一種嗷嗷叫,‘撒尿’畫地圖,看起來熱血,裏子是一堆熱翔。
除了開始階段,大多讀者不會看完,畢竟喜歡爽文也不是代表沒腦子。
所以大多數作者寫明末,思維順序都是黑暗、掙紮、鐵血、理想…幾乎很少有作者跳出這個思維慣性,因為跳出去就不對了,畢竟基礎價值觀一定要正確,否則讀者罵死你。
老夫當然也是,而且我的思維很跳躍,總是在反複中前進,沒法改了,習慣了,除非我放棄講道理,純粹為了噴。
撲街也正常。
看淡了。
感謝讀者的陪伴,我真的不想寫了,三兩天完結了。
小說中‘劉應遇’是真實存在的,他真的虐殺了王二,當時王二這個混蛋都投降了。
劉應遇就是明末少有的、擁有匹夫之怒的小官,他和別人的對話,我沒忍住,簡直就是在念‘大綱’。
我重新想想,換個角色,繼續講明末的爛人爛事,總感覺明末能給自己、給讀者帶來思考,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喜歡的。
……
(說到最後,我又忍不住了,王二在很多淺顯的曆史資料裏是首義‘英雄’,但愛好曆史的都知道,這就是個人渣,他的行為比畜生還畜生,根本不能算人。
王二殘暴惡毒,起事後直接屠‘地圖’、吃‘地圖’。
‘吃人’—是明末農民義軍的通病,這個詞很多時候是罵人的,明末的農民軍卻是非常寫實的一個詞,比他們條件還差的曆史時期多的去了,但也沒他們這樣具有‘普遍性’,自然很難有曆史正當性。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流賊、畜生、義軍,竟然是同一群人,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等之流,能上史書,被稱為義士是‘治國’需求,‘不納糧’的政治口號在史書中掩蓋了殘暴的獸性。
很多學者說起他們都覺得反胃。
從道德良心來說,是曆史大悲哀,他們失敗才是正常結果。
對比一下王朝初期的人物,劉邦、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不是因為他們成功了就是英雄,這些人成事前期也是‘割據者’。
最成功的李自成,看看他入京做了什麽…
無論梟雄、還是英雄,至少得是人啊,義軍那些首領真不是。
很少有史書描寫義軍,不是沒留下記錄,實在是太惡心了,洗不了。
正常人都能想明白的邏輯,就算沒有滿清,天下百姓最終也不會接受這群混蛋統治,二世皇帝都不會有,他們還沒入京、還沒得天下呢,就‘繼承發揚’了明朝的官場風氣,大規模爭權奪利、殘暴虐殺百姓。
沒有滅頂威脅,他們立刻從反抗者變為更加惡毒的施暴者,失去僅有的一絲曆史正當性。
完全不會享受富貴,內部甚至穩定不了一年,就自殘自爆了)
籲!刹車,住嘴…
慢慢發現,流賊的組織很分散,沒有絕對的核心聲望,王嘉胤控製流賊僅僅憑借銀子和糧草。
他已經走向歧途了,必須搶更多的銀子和糧草,否則這群流賊立刻自爆。
第二天黃昏的時候,劉應遇、洪承疇、丁煜、曹變蛟、關承武,已經決定布置反攻。
因為流賊明顯在全部收縮,準備跑路了。
王嘉胤、吳延貴、高迎祥、張獻忠…都有了將旗。
好有意思啊,流賊打出了‘旗號’,他們竟然開始搶權了。
膚施城,王嘉胤高高在上,剛剛跟他的美人熱鬧完。
左手吳延貴、張獻忠,右手高迎祥、劉哲、黃龍、羅汝才、賀一龍、李自成。
地位很明顯,左手是‘直屬’,右手是高迎祥以及他的心腹,這些人本來還要幾年才能出頭,被王家營直接‘提拔’議事。
幾人坐好以後,王嘉胤招唿親兵帶來兩個人,看起來好似鄉老一樣有點點威望,並不是太懼怕他們。
“拜見王首領,拜見諸位頭領。”
王嘉胤伸手一抬,“來,告訴一下兄弟們,慶陽府發生了什麽。”
“呃~諸位頭領,王二頭領幾日前已經被朝廷砍頭,王自用頭領攻占了安化王府,郡王二百年積蓄和糧庫被一搶而空,他發糧打發走跟隨的婦孺老幼,扭頭攻占慶陽府城,自號梁王,招募邊軍對抗朝廷大軍。”
王嘉胤打了個哈欠,這老頭說的太籠統,他不得不補充道,“王二是被騎軍斬殺,也就是說西邊有一隊朝廷騎軍。
王自用能攻占安化王府,屠戮郡王,是有一隊邊軍在王城作為內應,聽說是寧夏鎮邊軍,他們是邊鎮火藥匠工,別人以為沒用的火藥,他們沒人背著一包。
就是他們炸塌了府城城門,讓王自用頃刻占據府城,他要做梁王,我是萬萬沒想到,但他讓人唱了一首歌,好大的膽子。”
王嘉胤說完示意來人唱一下,老頭咳嗽一聲,用當地的調子唱道,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開了城門迎梁王,梁王來了不納糧…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王嘉胤揮手讓人帶出去,咳嗽一聲,“都說說吧,我們沒時間跟南邊的朝廷大軍扯淡。”
吳延貴立刻拱手道,“頭領,我們不能留在這裏,得去西邊招募邊軍。”
王嘉胤沒說什麽指指張獻忠,後者拱手道,“西邊去不得,我們遲了就是遲了,要麽殺穿南邊官軍,要麽去山西轉轉,聽說那裏的財主比陝西更富裕。”
高迎祥麵對詢問的目光,直接說道,“我們還需要練兵,若不能作戰,去哪裏都不好使,暫時不能硬碰硬營兵。”
王嘉胤繼續讓人發言,賀一龍大手一揮,“頭領,殺了官軍,咱們去西安府吃香喝辣。”
羅汝才摸著下巴陰惻惻一笑,“山西邊軍跑到陝西來進攻我們,那我們就去掏他們的窩。”
劉哲、黃龍還很弱勢,“一切聽頭領吩咐。”
李自成沒有拆高迎祥的台,“我們得動一動,但高頭領說的對,不能碰營兵,否則一旦失敗就是潰散,應該繼續劫掠大城,先讓更多的兄弟加入我們,最後再打敗營兵。”
王嘉胤詫異看了他一眼,嗤笑一聲說道,“我們沒時間在這裏扯淡,我直接說吧。
兄弟們如今都在這裏,但南邊三十裏外的兄弟卻在後退,這是對的,我們不能與營兵硬著頭皮作戰,但也不能自欺欺人裝作英勇。
西邊慶陽府去不得,我們毫無機會,雖然平涼府更富裕,但我們必須穿越慶陽府,那樣就與王自用碰麵了,他現在樹大招風,讓他去吸引官軍好了。
我們唯一的方向就是山西,黃河對麵是呂梁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營兵追擊,出呂梁山就是汾河,五百裏汾河河穀全是大城,全是富戶,我們去山西發財。”
話音一落,吳延貴和張獻忠立刻拱手,“一切聽頭領吩咐,我等願為前鋒。”
“好,那就留高兄弟殿後,明日我們先向北,然後過黃河…”
“報!”外麵突然一聲焦急的大叫,打斷他的命令,一個小兵跌跌撞撞進門,“頭領,大事不好了,南邊來了兩千騎軍,一下衝過三道關卡,兄弟們瘋狂往迴跑,”
眾人大驚失色,高迎祥立刻道,“馬上讓兄弟們撤迴膚施城。”
“不行!”張獻忠大聲反對,“這裏會困死我們,邊軍被圍在城內就崩潰了,現在應該馬上入山,帶走所有糧草。”
“沒錯,我們需要馬上動起來。”李自成也大聲附和。
王嘉胤快速掃一圈,大手一揮,“撤,此地不宜久留,出城先入山,明天再說誰殿後的問題。”
……
注:作者想說拜拜,又要說‘心裏話’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同樣的一句話,立場不同看到的也不同。。。上一章點明主題,作者不想寫了。
真的!
這本其實就是作者上一本書主角(稷武王)最後造反動機的解讀。
本書主角從頭到尾不過三年時間,哈哈哈,現實完全不可能(呸,這是廢話)。。
作者前後跨越十多年才寫成,有時候我也忘了前麵說過啥,練手性質超過上一本,還是太閑,應該早完結的,一不小心搞到了百萬字。
作者三三兩兩的粉絲知道我在雙開,加這本就是三開,一天更新兩萬多字,時間竟然還有富裕(tmd,有時候自己也把自己震驚了)。
寫書就是講故事,每扯淡一本故事對曆史都有不同感悟,這比賺幾毛錢有意思,所以作者的手速越來越快,思維越來越多(多,不是好,不敢說好,不敢說清晰,但思考總能帶來聰慧,情緒樂趣就是最大的樂趣)。
目前為止,不同平台寫了四本明朝,越發覺得明朝寫不完,曆史係學生常說的一句話,明史就是現代史。
因為明史是儒家治國的巔峰,官場中庸之道、製衡之道、虛偽之道、務實之道的矛盾集合。
很多明末的本質問題換個環境、換個稱唿,對現實指導意義重大。
讀者其實還有一種潛意識的情緒:恥辱清朝的奴製倒退,恥辱清朝帶來的恥辱,因討厭清朝而喜歡明朝。
亂世總是充滿奇形怪狀的人物。
尤其是明末史,黑暗人性的超級大爆發,比軍閥混戰的近代史更黑暗。
軍閥好歹明著告訴人是軍閥,而明末史:很多野心家把自己包裝成直臣、忠臣、諫臣,混在官場爭權奪利,哪怕隻剩下最後一塊彈丸之地,明朝的臣子們還在爭,內心根本沒有家國大義,全是自私自利。
明朝三百年官場爭權奪利的慣性導致士大夫的價值觀扭曲,進而民風渾噩,‘土壤’變壞了,最終把天下送給了滿清。
作者腹黑的說一句,明末甚至沒有一位英雄值得大書特書,成年後迴看曆史,小時候認識的明末那些英雄,實在難以稱為英雄,他們均有明顯的性格偏執漏洞,以及權力行為怪癖。
三百年儒家封建王朝崩塌,滅國了,竟然沒有孕育出一位力挽狂瀾之輩,沒有孕育出一群家國大義的英雄。
‘反清複明’,竟然是一群江湖人、一群海匪,他們不是為了複明,更像是亂世一種生存手段。
這是何其悲哀之事。
作者不是在說有人應該‘挽救明朝’,明朝根本無法挽救。按照王朝毀滅的‘慣例’,下一個王朝的接替者必然是上一個王朝‘刮骨重生’,這是文明不間斷的曆史證據。
滿清與明朝,偏偏沒有任何‘思想’關聯,相對應的,近代史與滿清也沒有思想關聯,是真正的重生。
就算是令人惡心的晉朝,東晉滅亡前也多次北伐,南北朝時期照樣有很多‘文明守護者’。
就算是孱弱到極致的南宋,滅亡前也留下了‘文明的脊梁火種’。元朝全麵統治中原不到百年,時刻有叛亂發生,那些叛亂就是‘文明火種’。
朱元璋絕對想不到,他驅逐韃虜建立了曆史中‘得國最正’的王朝,最後竟然又滅於韃虜之手。而且朱家皇帝統治中原三百年,完全沒有留下‘文明的火種’。
是滿清皇帝更聰明?是他們的王朝架構更合理?
絕對不是,他們開國之初隻有殘暴,且滿清的王朝初期比任一個王朝開國動亂時間都長。
可惜不是因為前朝火種在燃燒,而是明朝的‘遺毒’在發作,是明朝遺留的居心叵測之輩在借著‘驅除韃虜’的名義爭權奪利。
那到底是為什麽,讓整個天下放棄朱明,放棄士大夫呢?
每個人認知不同,解讀不同,各人有各人的答案。
從人性角度看,整個明末社會無人反思,或者說明朝的風氣無法孕育‘成功反思的英雄’。
土壤、文明、儒家,被巔峰中庸之道徹底玩壞了。
大概這就是當前很多社會研究院專門在研究明史的原因,悲哀的曆史,總是借鑒意味十足。
說迴小說本身,其實爽文在明末沒有生存空間,根本‘爽’不起來,能爽起來的絕對是純二逼。
作者也看了很多曆史文,明末爽文歸納起來隻有兩種,一種哢哢殺,不問緣由,先套個帽子,逮誰殺誰;一種嗷嗷叫,‘撒尿’畫地圖,看起來熱血,裏子是一堆熱翔。
除了開始階段,大多讀者不會看完,畢竟喜歡爽文也不是代表沒腦子。
所以大多數作者寫明末,思維順序都是黑暗、掙紮、鐵血、理想…幾乎很少有作者跳出這個思維慣性,因為跳出去就不對了,畢竟基礎價值觀一定要正確,否則讀者罵死你。
老夫當然也是,而且我的思維很跳躍,總是在反複中前進,沒法改了,習慣了,除非我放棄講道理,純粹為了噴。
撲街也正常。
看淡了。
感謝讀者的陪伴,我真的不想寫了,三兩天完結了。
小說中‘劉應遇’是真實存在的,他真的虐殺了王二,當時王二這個混蛋都投降了。
劉應遇就是明末少有的、擁有匹夫之怒的小官,他和別人的對話,我沒忍住,簡直就是在念‘大綱’。
我重新想想,換個角色,繼續講明末的爛人爛事,總感覺明末能給自己、給讀者帶來思考,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喜歡的。
……
(說到最後,我又忍不住了,王二在很多淺顯的曆史資料裏是首義‘英雄’,但愛好曆史的都知道,這就是個人渣,他的行為比畜生還畜生,根本不能算人。
王二殘暴惡毒,起事後直接屠‘地圖’、吃‘地圖’。
‘吃人’—是明末農民義軍的通病,這個詞很多時候是罵人的,明末的農民軍卻是非常寫實的一個詞,比他們條件還差的曆史時期多的去了,但也沒他們這樣具有‘普遍性’,自然很難有曆史正當性。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流賊、畜生、義軍,竟然是同一群人,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等之流,能上史書,被稱為義士是‘治國’需求,‘不納糧’的政治口號在史書中掩蓋了殘暴的獸性。
很多學者說起他們都覺得反胃。
從道德良心來說,是曆史大悲哀,他們失敗才是正常結果。
對比一下王朝初期的人物,劉邦、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不是因為他們成功了就是英雄,這些人成事前期也是‘割據者’。
最成功的李自成,看看他入京做了什麽…
無論梟雄、還是英雄,至少得是人啊,義軍那些首領真不是。
很少有史書描寫義軍,不是沒留下記錄,實在是太惡心了,洗不了。
正常人都能想明白的邏輯,就算沒有滿清,天下百姓最終也不會接受這群混蛋統治,二世皇帝都不會有,他們還沒入京、還沒得天下呢,就‘繼承發揚’了明朝的官場風氣,大規模爭權奪利、殘暴虐殺百姓。
沒有滅頂威脅,他們立刻從反抗者變為更加惡毒的施暴者,失去僅有的一絲曆史正當性。
完全不會享受富貴,內部甚至穩定不了一年,就自殘自爆了)
籲!刹車,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