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翊送到劉邦營中的豬肉和剛殺時一樣新鮮,內裏幾人看了又笑了,劉邦笑得格外地開心,他指著陳平罵道,
“就你最多事,最偏心那個新郎倌。隻可惜他不是婦人,否則孤一定給你們指婚。”
陳平笑應著。他知道,劉邦帳下的人,除了他和張良,還有其他的勢力,以及像趙堯這種不算是什麽勢力的勢力。
不過是幾車豬肉的事,其他人樂得開個葷,才懶得把這種雞毛蒜皮的事往劉邦那裏捅呢。
剩下的,不用說,就是趙堯了。自從趙堯投效一直看自己不順眼的戚夫人之後,明裏暗裏,這種小動作就沒斷過。
有好幾次,陳平氣得都想把他廢了,但都被瞧出端倪的張良阻止了,他告訴陳平,一家獨大,讓上頭不安穩,還不如讓趙堯這個不那麽聰明的人上竄下跳個夠,反正他也掀不起什麽大浪來,有個不花錢的免死金牌也不錯。
陳平也是個妙人,他不但假裝不知道趙堯做的那些個小動作,遇到小柒他們在外邊得了什麽好處,還當著或者背著劉邦的麵分潤於趙堯,就像他們之間從來沒有過隔閡似的。
至於說趙堯,他雖然知道張良與陳平關係不錯,但因為他是劉邦唯一一個一直禮敬有加的人,所以他不敢觸張良的黴頭。
至於說陳平妻家的張蒼,他倒是使過幾個絆子。但那張蒼是什麽人?人家可是前朝時的禦史大夫,對於朝堂的規矩還有人心了如指掌,有好幾次,當著劉邦的麵,張蒼不動聲色地幾句話就讓他下不來台了。
於是他隻能把氣直接撒到了陳平的身上,卻像是把拳頭打在了羊毛堆裏,不起作用不說,陳平還處處示以大度,把他襯得小家子氣之外,還讓陳平得了不少的人心。
最讓他生氣的是,最受劉邦寵愛的籍孺時不時地當著劉邦的麵指摘他的不是,可人家看起來是那樣地就事論事,讓他沒辦法發作。
不過戚夫人讓人帶話給他,讓他不用怕,有她為他撐腰。到了這一步,他隻得不斷地到處搜羅陳平的錯處,想把後者拉下高位,誰知道越拽他越覺得絕望。
最要命的是,當樊噲看到韓翊送來的上好的豬肉時,像是看到了久別的知音,高興得不得了時,劉邦卻下令讓中涓備好足夠的冰塊,把這些給戚夫人送去,並讓她備足夠的金鎰,說是漢王室承擔這次韓翊婚禮所有的肉類資費。
樊噲一聽到是趙堯壞了他的口福後,迴頭就把趙堯的二三事給其他將軍們說了,大家在背後對著趙堯好一頓指指點點的。
趙堯偷雞不成蝕把米,臉都氣青了。
對於這批豬肉,心裏像刀割一樣痛苦的,還有倉慈。
韓翊身邊已經有了好幾個小妾,哪怕是那小妾是項羽的親妹項顏,或者是為韓翊生養了兒子鈴兒,她都不在意。
因為她知道,她們都沒有得到他正式的婚禮,動搖不了她在韓家的地位。
可是現在,那個人是出身高貴的周王姬,在遴選宮人時,她曾遠遠地看到過她,長得是那樣地年輕貌美,而且現在不但有婚禮,宮裏人還都在傳韓翊為她親自操刀殺豬椎牛的美事,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臉色也不好看起來。
“哈哈,你也有今天?想當初韓翊天南海北地尋你,為了你連命都不要了,羨煞了多少閨閣中的女娘?
想開些吧,想現在軍中朝中,但凡有點品階的,哪個不是三妻四妾的?
就算是本宮,看著執掌後宮風光無限,也隻是一個妾室而已,隻要東邊的那位一天還在,我的地位就虛幻得很。
比起男子位朝秦暮楚的感情,還是名分更實在一些。”
當劉邦命人把豬肉送過來時,她就知道了,劉邦這是讓她做好倉慈這頭的教育,讓她好好地當韓翊的賢內助,莫要因為婦人間的拈酸誤了漢國的大事,否則就算是劉太公親至,他也饒不了倉慈。
倉慈沒有說話,臉色煞白。
“本宮小時候,我阿娘告訴我,男的在外掙得來,家裏才有吃的喝的。
外邊也不太平,看著是人和人,實則一個個的,哪個不是披著人皮的餓狼?那吃的用的來得極不容易,咱就別太貪了,做好家裏人的本分,讓男的在外邊沒有後顧之憂才能長長久久地拴牢男的的心。”
戚夫人的臉色也不大好,她一想起這些年來為劉邦辛辛苦苦地操持後宮,卻始終得不到一個好名分,處處低了那個叫呂雉的婦人一頭,心裏就不好受。
可再不好受又能怎樣,劉邦轉送豬肉的另一重深意,是告訴她,連周朝王姬那樣尊貴的存在,到頭來都隻能作一商人婦,像她這種還當過花魁的,就安安心心地作一個妃妾就行了,莫要生出事端來。
饒是如此,她還是強作鎮定,把那些塊豬肉挨個地送到各宮婦人,以及宮外各家命婦手中,美其名曰普天同喜。
櫟陽城裏,還有一人,領到戚夫人送來的豬肉時心裏是暗自高興的。
那人就是韓蕭氏,也就是當初襄邑城裏錦娘娘家的家生奴才五羊氏。
想當初,韓翊與倉慈是那樣地恩愛,自己想做韓翊一通房都不能。
而如今,自己做了劉邦手下最能打仗的韓信的正室,而那個倉慈到現在都沒能與韓翊完婚不說,還被一小妾的婚禮給攪得七葷八素的。
“本夫人今兒個太高興太解氣了,來人,把王上賞大將軍的兩笥珍珠拿來,好好地裝了,我要進宮,送禮去!”
看到韓蕭氏從未有過的高興,她貼身的陪嫁嬤嬤覺得不妥,很委婉地問她,
“夫人,現在是韓公子和那個王姬成婚,這些個禮物是不是直接送到新人手上更穩妥一些?”
“怎麽,本夫人要送禮,還得看她一個商人之婦的臉色?”被打擾了好興致的蕭韓氏反問道。
“不是,夫人,相國夫人再三叮囑過,這後院裏的事,看著與前朝還有戰場不相關,一個不小心,就是咱們姑爺在外的人脈呢。
夫是不是小心點為妙?”
“那好,把其中的半笥送到宮裏倉氏手上,剩下的一笥半送往新鄭韓翊手上。”
蕭韓氏聽了勸,但聽得不徹底。
“就你最多事,最偏心那個新郎倌。隻可惜他不是婦人,否則孤一定給你們指婚。”
陳平笑應著。他知道,劉邦帳下的人,除了他和張良,還有其他的勢力,以及像趙堯這種不算是什麽勢力的勢力。
不過是幾車豬肉的事,其他人樂得開個葷,才懶得把這種雞毛蒜皮的事往劉邦那裏捅呢。
剩下的,不用說,就是趙堯了。自從趙堯投效一直看自己不順眼的戚夫人之後,明裏暗裏,這種小動作就沒斷過。
有好幾次,陳平氣得都想把他廢了,但都被瞧出端倪的張良阻止了,他告訴陳平,一家獨大,讓上頭不安穩,還不如讓趙堯這個不那麽聰明的人上竄下跳個夠,反正他也掀不起什麽大浪來,有個不花錢的免死金牌也不錯。
陳平也是個妙人,他不但假裝不知道趙堯做的那些個小動作,遇到小柒他們在外邊得了什麽好處,還當著或者背著劉邦的麵分潤於趙堯,就像他們之間從來沒有過隔閡似的。
至於說趙堯,他雖然知道張良與陳平關係不錯,但因為他是劉邦唯一一個一直禮敬有加的人,所以他不敢觸張良的黴頭。
至於說陳平妻家的張蒼,他倒是使過幾個絆子。但那張蒼是什麽人?人家可是前朝時的禦史大夫,對於朝堂的規矩還有人心了如指掌,有好幾次,當著劉邦的麵,張蒼不動聲色地幾句話就讓他下不來台了。
於是他隻能把氣直接撒到了陳平的身上,卻像是把拳頭打在了羊毛堆裏,不起作用不說,陳平還處處示以大度,把他襯得小家子氣之外,還讓陳平得了不少的人心。
最讓他生氣的是,最受劉邦寵愛的籍孺時不時地當著劉邦的麵指摘他的不是,可人家看起來是那樣地就事論事,讓他沒辦法發作。
不過戚夫人讓人帶話給他,讓他不用怕,有她為他撐腰。到了這一步,他隻得不斷地到處搜羅陳平的錯處,想把後者拉下高位,誰知道越拽他越覺得絕望。
最要命的是,當樊噲看到韓翊送來的上好的豬肉時,像是看到了久別的知音,高興得不得了時,劉邦卻下令讓中涓備好足夠的冰塊,把這些給戚夫人送去,並讓她備足夠的金鎰,說是漢王室承擔這次韓翊婚禮所有的肉類資費。
樊噲一聽到是趙堯壞了他的口福後,迴頭就把趙堯的二三事給其他將軍們說了,大家在背後對著趙堯好一頓指指點點的。
趙堯偷雞不成蝕把米,臉都氣青了。
對於這批豬肉,心裏像刀割一樣痛苦的,還有倉慈。
韓翊身邊已經有了好幾個小妾,哪怕是那小妾是項羽的親妹項顏,或者是為韓翊生養了兒子鈴兒,她都不在意。
因為她知道,她們都沒有得到他正式的婚禮,動搖不了她在韓家的地位。
可是現在,那個人是出身高貴的周王姬,在遴選宮人時,她曾遠遠地看到過她,長得是那樣地年輕貌美,而且現在不但有婚禮,宮裏人還都在傳韓翊為她親自操刀殺豬椎牛的美事,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臉色也不好看起來。
“哈哈,你也有今天?想當初韓翊天南海北地尋你,為了你連命都不要了,羨煞了多少閨閣中的女娘?
想開些吧,想現在軍中朝中,但凡有點品階的,哪個不是三妻四妾的?
就算是本宮,看著執掌後宮風光無限,也隻是一個妾室而已,隻要東邊的那位一天還在,我的地位就虛幻得很。
比起男子位朝秦暮楚的感情,還是名分更實在一些。”
當劉邦命人把豬肉送過來時,她就知道了,劉邦這是讓她做好倉慈這頭的教育,讓她好好地當韓翊的賢內助,莫要因為婦人間的拈酸誤了漢國的大事,否則就算是劉太公親至,他也饒不了倉慈。
倉慈沒有說話,臉色煞白。
“本宮小時候,我阿娘告訴我,男的在外掙得來,家裏才有吃的喝的。
外邊也不太平,看著是人和人,實則一個個的,哪個不是披著人皮的餓狼?那吃的用的來得極不容易,咱就別太貪了,做好家裏人的本分,讓男的在外邊沒有後顧之憂才能長長久久地拴牢男的的心。”
戚夫人的臉色也不大好,她一想起這些年來為劉邦辛辛苦苦地操持後宮,卻始終得不到一個好名分,處處低了那個叫呂雉的婦人一頭,心裏就不好受。
可再不好受又能怎樣,劉邦轉送豬肉的另一重深意,是告訴她,連周朝王姬那樣尊貴的存在,到頭來都隻能作一商人婦,像她這種還當過花魁的,就安安心心地作一個妃妾就行了,莫要生出事端來。
饒是如此,她還是強作鎮定,把那些塊豬肉挨個地送到各宮婦人,以及宮外各家命婦手中,美其名曰普天同喜。
櫟陽城裏,還有一人,領到戚夫人送來的豬肉時心裏是暗自高興的。
那人就是韓蕭氏,也就是當初襄邑城裏錦娘娘家的家生奴才五羊氏。
想當初,韓翊與倉慈是那樣地恩愛,自己想做韓翊一通房都不能。
而如今,自己做了劉邦手下最能打仗的韓信的正室,而那個倉慈到現在都沒能與韓翊完婚不說,還被一小妾的婚禮給攪得七葷八素的。
“本夫人今兒個太高興太解氣了,來人,把王上賞大將軍的兩笥珍珠拿來,好好地裝了,我要進宮,送禮去!”
看到韓蕭氏從未有過的高興,她貼身的陪嫁嬤嬤覺得不妥,很委婉地問她,
“夫人,現在是韓公子和那個王姬成婚,這些個禮物是不是直接送到新人手上更穩妥一些?”
“怎麽,本夫人要送禮,還得看她一個商人之婦的臉色?”被打擾了好興致的蕭韓氏反問道。
“不是,夫人,相國夫人再三叮囑過,這後院裏的事,看著與前朝還有戰場不相關,一個不小心,就是咱們姑爺在外的人脈呢。
夫是不是小心點為妙?”
“那好,把其中的半笥送到宮裏倉氏手上,剩下的一笥半送往新鄭韓翊手上。”
蕭韓氏聽了勸,但聽得不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