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李淵交給我的任務,去調查陳叔達還有蕭瑀和李世民勾結的事情,可是他們沒有理由勾結啊?”張超想道。
張超開始在白紙上麵,然後用自己剛剛做出來的雞毛筆開始寫寫畫畫。這個雞毛筆是張超為了適應後世的習慣,用來做一些草稿用的。一些不是正式的文書,他也多是使用雞毛筆來進行書寫打草稿,然後才用毛筆進行重新抄錄reads();。不過,他現在並不是在寫草稿,而是在進行分析一些關係。
“陳叔達是當年南陳時期的皇族,南陳被隋朝滅了之後,他進入隋朝為官,算是亡國皇族。陳叔達在江南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力,代表了江南豪族的利益。而蕭瑀,蕭瑀是西梁皇族的宗室,而西梁起源於南梁,而南梁被南陳的陳霸先滅亡。他們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敵人,關係應該不好。而之前的局麵也都表明了他們的關係並不好,經常爭吵起來。”
“可是,他們為什麽會一起為李世民說話?江南豪族並沒有支持李世民的想法,至少表麵上沒有太過明顯的情況。而西梁更是和李家沒有什麽合作關係,不論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當皇帝,那他們其實都可以安享富貴。可是,他們為什麽會一起支持李世民,沒有道理啊!”
張超在這個白紙上麵把陳叔達還有蕭瑀和李世民三個名字寫到了一起,然後想辦法分析他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可是張超想破腦袋也都想不出來,這個蕭瑀和陳叔達為什麽會幫助李世民,偏向於李世民幫助他說話,尤其是在李淵麵前幫助李世民說好話。當然,如果按照原來曆史上的記載,那是表明他們看中李世民,認為李世民是明主,所以才會支持李世民。
可是張超鬼才會相信這種狗屁理由,曆史書絕對不能夠相信,曆史也就是一個婊.子,誰都可以來“操”兩下。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陳叔達和蕭瑀這兩個代表了兩個亡國皇族的身份,並且還都是關係不好的人居然一起支持一個人,這裏麵絕對有文章。他們兩個其實都是有亡國之仇,陳家滅亡了南梁,造成蕭瑀的蕭家被迫在北方政權的幫助下建立了西梁,然後後來並入了隋朝。這個也就是關係到當年南北朝的事情了,不過後來那南陳最終也都是被隋朝滅亡,這樣兩個家族都是亡國皇族。可是蕭瑀和陳叔達代表了兩個家家族在唐朝的身份,而他們其實關係很差,畢竟祖先有亡國之仇,不是那麽容易消解的。
至於另一方麵,他們其實沒有必要參與奪嫡之戰,他們參與奪嫡之戰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好處。他們都是亡國皇族,身份上的超然地位讓他們無法能夠在李唐獲得絕對的高位。他們不管是支持誰,他們其實背後也都代表了江南豪族的利益,他們其實也都是江南豪族的代表。他們沒有理由參與奪嫡,奪嫡對於他們的利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巨大。
可是這個蕭瑀和陳叔達居然一起支持了李世民,這個肯定有他的內在聯係。不過張超一時之間也都無法能夠判斷出他們的內在聯係在那。如果不弄清楚這個內在聯係,那張超也都無法完成李淵交給他的任務。因為李淵讓他調查陳叔達和蕭瑀為什麽支持李世民,這裏麵肯定有文章。
“蕭瑀和陳叔達的屬下並沒有直接出麵支持李世民,也都沒有公開支持李世民。他們隻是在兩個宰相私底下暗中支持李世民,隻是出於在關鍵的時候幫助李世民說兩句好話,可是也僅限於此了。所以,這一切的證據也都表明江南豪族並沒有加入到這次奪嫡之戰裏麵。從過去的曆史來看,江南豪族在爭霸天下的‘遊戲’裏麵並沒有太多的優勢,都是在北方統治南方。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北統南為主,所以造成了北方的政治團體占據主要優勢。而最近數百年以來,統治中國的都是以關隴集團為主,山東士族也都被打壓了不少,並不占據主流。至於江南豪族,根本沒有太多資格參加到爭霸天下這個遊戲當中。他們距離中原太遠了,無法有效的影響到中原。他們想要支持李世民,那他們的‘後勤壓力’可真是夠大的。從江南輸送政治影響力,太不現實了。他們與其參與到奪嫡之戰,不如好好的想辦法經營好本土,然後固守一方,最後派出幾個優秀的人參與到中央的爭權奪利,互為表裏也就行了。至於奪嫡之戰,難道不是太多餘了嗎?”
張超很快也都分析出來了,江南豪族沒有理由參與奪嫡之戰。這次奪嫡之戰,其實也都是北方的關隴集團還有山東士族有資格參加,至於江南豪族他們參加這次奪嫡之戰成本高,收益低,所以他們應該不會如此愚蠢的參加這次奪嫡之戰reads();。並且朝廷之上也都沒有證據表明江南豪族的代表大量參與了這次奪嫡之戰,甚至這個陳叔達和蕭瑀也就是通過了一些說好話之類的簡單幫助來幫助李世民,並沒有用全力支持李世民。
而張超馬上開始思考,原先曆史上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當了皇帝馬上罷免了蕭瑀和陳叔達兩個人。而如果從這方麵來看,李世民這個行為顯然有些問題。曆史上雖然把蕭瑀和陳叔達列為了幫助李世民奪嫡的重要功臣之一,可是為什麽李世民剛剛當了皇帝沒有多久,也就罷這兩個家夥的宰相職位都給免除了?而如果隻是從表麵上來看,李世民也許並不相信這兩個家夥。當然,當時也不排除李世民是想要把宰相的位置留給自己人,也就是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這幾個高級親信。
可是李世民這個直接免除元老宰相的行為,是不是吃相太難看了,不怕別人寒心嗎?陳叔達和蕭瑀明顯也都是幫助他奪嫡的功臣,可是李世民居然剛剛當皇帝沒幾天也就廢了他們的宰相職位。這個顯然不符合常理,因為任何一個皇帝剛上任,雖然必然會麵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況,可是李世民卻顯得太著急了,完全不像是一個政治家應該有的舉動。
可是,能夠憑借他如此“衝動”的行為也就判斷李世民不是一個成熟政治家,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恐怕曆朝曆代的皇帝每一個人能稱之為成熟政治家了。李世民不蠢,反而非常聰明。可是李世民居然做了這麽一件“蠢事”對於人事調整太過著急了,尤其是宰相的人事調整,那簡直是“硬幹”啊!那建立在李世民不蠢的情況下,那說明李世民是經曆了深思熟慮的,他認為哪怕硬幹也要把這兩個宰相給“擼了”。
“李世民不蠢,他剛剛當了皇帝才不過幾個月,也就把宰相給罷免了,並且在大家眼裏麵這兩個還是他的功臣親信,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也都不應該這麽快啊!那從這點足以說明,陳叔達和蕭瑀未必是李世民的親信,甚至李世民對他們根本不放心,甚至不信任。可是難道蕭瑀和陳叔達也就是蠢貨,幫助一個不信任自己的皇子嗎?他們這個是何苦來哉呢?”張超再次想道。
張超對手下一個書吏問道:“你從我大唐開國以來也就開始任職了,你說說當年陳叔達和蕭瑀是如何當上宰相的,當時朝廷經曆了什麽了嗎?”
那個書吏聽到了張超詢問,馬上非常樂意的解釋說:“當年皇上剛剛起兵,手下都是從太原帶來的人。而那個時候,皇上身邊的親信不多,尤其是能夠勝任宰輔之人更是非常稀少。能力足的資曆不夠,資曆足夠的能力不足。當年皇上在創業的時候,不拘一格用人才,甚至連義原郡公武士彠這個商人出身的人也都加以重用,甚至當做了親信好友來對待。可是當時我皇上接受禪讓的時候,朝廷中樞的三省卻沒有太多人可以擔當宰相之位。當初皇上稱帝之時,以竇威和蕭瑀一起擔任內史省內史令,也就是中書省的中書令。劉文靜為納言,也就是現在的門下侍中,裴寂為尚書仆射。雖然秦王是尚書令,可是卻沒有實際能夠管理尚書省的權利,事實上裴寂也就是事實上的掌管尚書省的人。”
“後來,劉文靜謀反,被皇上誅滅。然後竇抗接任了納言,這樣也就造成了內史和納言兩個宰相都是竇家的人。”
張超馬上問:“皇上不避諱一下嗎?竇家可是外戚啊!”
“是的,竇家是外戚,自然不可重用。可是當時皇上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沒有合適的人才,那自然也就是要優先使用自己的親人。不過接下來,竇抗很快也就被皇上下令不能夠幹涉納言的職權,改為讓陳叔達來負責門下省。陳叔達當時開國之時是門下省的黃門侍郎,所以實際上負責門下省的是陳叔達。竇抗去世之後,那也就是陳叔達順勢接任納言之職位,後來也就是改變稱唿成為現在的侍中。而竇威後來也都逐步淡出了朝廷,以外戚身份榮養,沒有繼續幹涉政務reads();。所以蕭瑀也就成為了內史省的直接掌管人,後來升遷擔任尚書仆射。”
張超馬上接著問:“那為什麽皇上要讓蕭瑀和陳叔達拜相呢?”
“因為皇上沒有人可用,所以這才會讓他們擔任宰相。想要擔任宰相,不是那麽容易的,出身、資曆、能力等等缺一不可。所以,皇上無人可用的情況下,隻能暫時用他們了!”
張超繼續思考,大唐初期的政治人事安排其實並不太合適。因為李淵居然在關鍵的時候拿不出一個挑大梁的人才,不惜任用外戚。而當宰相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唐朝還沒有建立的時候當宰相,按更是不容易。出身、能力、資曆甚至是機緣也都是缺一不可,尤其是出身問題,更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鴻溝,也是最難以跨越的鴻溝。李淵剛剛開國到時候,當然不可能任用寒門出身的官員當宰相,因為他要獲得士族的認可。如果直接任命寒門擔任開國的宰相,那肯定是要讓很多士族寒心,不會支持李淵了。所以,以後怎麽辦那以後再說,可是開國時期必須要讓士族擔任宰相,必須要給士族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可是李淵身為關隴集團的人,首先不可能任用山東士族的人。而當時李淵身邊關隴集團的人沒有太多,能力強的資曆不夠,資曆足夠的能力不夠。所以隻能夠用外戚,可是外戚也是一個危險的玩意。所以李淵任用外戚竇家也都是臨時的個選擇,並不是長期的。果不其然,很快出身江南豪族的蕭瑀和陳叔達也就上位了。也許這個是李淵沒有辦法的辦法,任用江南豪族,這樣能夠避免自己內部的混亂。李淵這個是在和稀泥了,既不用自己的關隴集團人,也都不用山東士族。
如果從政治方麵來看,在雙方都在爭搶一個位置,那他們肯定會爭鬥起來。而有的時候雙方實力差不多,如果爭鬥起來必然會陷入一種兩敗俱傷,然後讓政權覆滅的結果。而這個也不是雙方都想要看到到結果,所以他們很容易達成一個平衡。如果雙方實力差不多,爭鬥下去會兩敗俱傷,那不如安排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人選,這樣平衡大家的利益。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所以也許李淵是出於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之間的一次的平衡,然後任用江南豪族出身的蕭瑀和陳叔達了。
“如果是這樣,那確實能夠解釋得通了,蕭瑀和陳叔達隻是李淵在沒有合適的人選的情況下,一個平衡各方利益的選擇。可是,這種平衡各方利益的選擇,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一旦各方達成了一個新的妥協,那麽他們也都不可能能夠繼續坐在這個位置上了。”
“那也就是說原先曆史上蕭瑀和陳叔達被免職,雖然是李世民在過河拆橋,可是也是一個曆史上的必然因素。他們的宰相位置來得非常的僥幸,隻是出於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互相妥協的結果。所以,不管是李世民當了皇帝,還是李建成當了皇帝,那最後的結果也就是要把他們清理出去。因為等到了大唐第二代皇帝開始的時候,第二代皇帝身邊已經聚攏了很多人才,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新的皇帝肯定要扶持自己人上去。蕭瑀和陳叔達這兩個老臣,就顯得非常礙眼了,所以他們被免職是曆史的必然因素。”
“可是,陳叔達和蕭瑀難道就看不到這一點?他們作為一個成熟政治家,自然應該看得出來自己是一個平衡的產物,他們肯定能夠看出來自己這個位置坐不久了。如果一個官員在再知道自己當官當不久了,馬上就要退休了之後,他們會有什麽想法呢?”
張超開始推測陳叔達和蕭瑀的想法,他們應該知道自己當宰相當不久的,他們既然知道自己當不久,那肯定要想想辦法好好的為自己牟利。張超在後世,經曆了很多官員,他當然知道哪些快退休的官員都有一個想法,那也就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陳叔達和蕭瑀既然知道自己很快也就不能夠繼續當宰相了,他們肯定是要想辦法在這個最後的權力範圍之內為自己牟利,這樣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這個應該也就是陳叔達和蕭瑀的想法reads();。
“我明白了,他們也許是在進行權力尋租罷了。他們和李世民的關係,不過是一個給出利益,然後他們幫助李世民說好話。他們並不是代表了江南豪族幫助李世民奪嫡,隻是為了在自己最後這個擔任宰相的時候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他們和李世民的關係,絕對也就是赤果果的利益交易,李世民不知道拿出了什麽好處,然後讓蕭瑀和陳叔達為他說好話,這樣陳叔達和李世民也都不過是一錘子的買賣而已。反正他們也都知道不管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當了皇帝,那自己也都要圓潤的離開,那他幹脆也就是使勁勒索了。趁著自己還在宰相的位置的時候,也就選擇了和李世民合作。反正李世民給他們的利益足夠了,這樣他們也都會和李世民合作了。”
張超算是想清楚了,這兩個家夥是被李世民用金錢利益來收買了,所以他們也都是選擇支持李世民。而李世民也都選擇收買了這兩個宰相,所以讓這兩個宰相幫助自己在李淵麵前說好話。李世民早就算準了他們會有這種想法,然後花費金錢利益來收買他們,這樣他們也都會為李世民說好話。不過這個僅僅是代表了個人支持李世民,並不代表江南豪族的支持李世民。
“李世民為了當皇帝,可是準備了很久了。他不但在李建成身邊安插人手,並且還早就做通了兩個宰相的工作,這樣兩個宰相已經投靠到了他這裏。而所謂曆史上李世民天命所歸,並且還是什麽被李世民仁義所打動,所以那些宰相都幫助李世民,這樣肯定是李世民用金錢來收買了。”張超想道。
曆史上也就是李世民利用金錢來收買了各種人,然後塑造出了所謂的李世民是一個好人的情況,好像李建成時壞蛋。不過,張超其實從心裏麵並不排斥這些,因為其實政治也就是這麽肮髒,絕大部分都是權錢交易,甚至各種赤果果的交易。皇子為了繼承皇位,收買臣子。而臣子為了獲得榮華富貴,在這裏進行政治投機。至於說什麽靠著人格魅力取勝,這個幾乎沒有多少的。至少李世民也許人格魅力不錯,可是隻是在中下層出身的人。李世民對於中下層的人物非常關心,所以拉攏了很多像是程咬金尉遲恭這一類的寒門出身的武將,所以李世民在軍隊方麵的影響力很大。
可是在麵對那些士族來說,這些所謂的人格魅力是沒有用的。士族更看重赤果果的利益,所以都是一群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家夥。而李世民也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對於下層采用的是人格魅力,而對於士族采用的是赤果果的利益收買。這樣才能夠形成了一個能夠遍布上層下層社會的網絡,讓這個網絡都支持李世民當皇帝。李世民其實在這之前,都是在織網,努力編製自己的關係網,然後可以最終的成為帝王。
李世民的能力是非常不錯的,戰場上是一個優秀的統帥,能夠帶領多個名將打贏戰爭。而哪怕在後方也都是擅長於治理民生,而陰謀詭計也都是非常擅長的。從這點來說,李世民確實比李建成優秀。
“不過,這個和我沒有關係,我現在隻是想要拿出一些東西來交差罷了!”張超想道。
張超目前的職責不是負責支持李世民,或者是反對李世民。他目前隻是要抓住陳叔達和蕭瑀和李世民進行權力尋租權錢交易的證據,隻要找到了證據,那才能夠給李淵交差。現在張超的老板是李淵,首先要照顧好自己老板的任務,而不是討好某一個老板的繼承人。反正自己也就是一個“底層員工”,這種高層的爭鬥直接沒有太多的關係,所以他隻要把老板的任務完成也就行了。
“可是,李世民是怎麽把這些錢,交給他們的呢?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資金輸送渠道,那恐怕任何人都能夠知道李世民和他們勾結了,所以李世民和陳叔達還有蕭瑀,必然有一個隱秘的資金輸送渠道,不然他們根本不會能夠達成交易。我們的職責也就是把這條資金輸送渠道給找到,並且交給李淵這個皇帝,接下來也就和我們沒有關係了。”張超想道。
張超開始在白紙上麵,然後用自己剛剛做出來的雞毛筆開始寫寫畫畫。這個雞毛筆是張超為了適應後世的習慣,用來做一些草稿用的。一些不是正式的文書,他也多是使用雞毛筆來進行書寫打草稿,然後才用毛筆進行重新抄錄reads();。不過,他現在並不是在寫草稿,而是在進行分析一些關係。
“陳叔達是當年南陳時期的皇族,南陳被隋朝滅了之後,他進入隋朝為官,算是亡國皇族。陳叔達在江南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力,代表了江南豪族的利益。而蕭瑀,蕭瑀是西梁皇族的宗室,而西梁起源於南梁,而南梁被南陳的陳霸先滅亡。他們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敵人,關係應該不好。而之前的局麵也都表明了他們的關係並不好,經常爭吵起來。”
“可是,他們為什麽會一起為李世民說話?江南豪族並沒有支持李世民的想法,至少表麵上沒有太過明顯的情況。而西梁更是和李家沒有什麽合作關係,不論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當皇帝,那他們其實都可以安享富貴。可是,他們為什麽會一起支持李世民,沒有道理啊!”
張超在這個白紙上麵把陳叔達還有蕭瑀和李世民三個名字寫到了一起,然後想辦法分析他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可是張超想破腦袋也都想不出來,這個蕭瑀和陳叔達為什麽會幫助李世民,偏向於李世民幫助他說話,尤其是在李淵麵前幫助李世民說好話。當然,如果按照原來曆史上的記載,那是表明他們看中李世民,認為李世民是明主,所以才會支持李世民。
可是張超鬼才會相信這種狗屁理由,曆史書絕對不能夠相信,曆史也就是一個婊.子,誰都可以來“操”兩下。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陳叔達和蕭瑀這兩個代表了兩個亡國皇族的身份,並且還都是關係不好的人居然一起支持一個人,這裏麵絕對有文章。他們兩個其實都是有亡國之仇,陳家滅亡了南梁,造成蕭瑀的蕭家被迫在北方政權的幫助下建立了西梁,然後後來並入了隋朝。這個也就是關係到當年南北朝的事情了,不過後來那南陳最終也都是被隋朝滅亡,這樣兩個家族都是亡國皇族。可是蕭瑀和陳叔達代表了兩個家家族在唐朝的身份,而他們其實關係很差,畢竟祖先有亡國之仇,不是那麽容易消解的。
至於另一方麵,他們其實沒有必要參與奪嫡之戰,他們參與奪嫡之戰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好處。他們都是亡國皇族,身份上的超然地位讓他們無法能夠在李唐獲得絕對的高位。他們不管是支持誰,他們其實背後也都代表了江南豪族的利益,他們其實也都是江南豪族的代表。他們沒有理由參與奪嫡,奪嫡對於他們的利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巨大。
可是這個蕭瑀和陳叔達居然一起支持了李世民,這個肯定有他的內在聯係。不過張超一時之間也都無法能夠判斷出他們的內在聯係在那。如果不弄清楚這個內在聯係,那張超也都無法完成李淵交給他的任務。因為李淵讓他調查陳叔達和蕭瑀為什麽支持李世民,這裏麵肯定有文章。
“蕭瑀和陳叔達的屬下並沒有直接出麵支持李世民,也都沒有公開支持李世民。他們隻是在兩個宰相私底下暗中支持李世民,隻是出於在關鍵的時候幫助李世民說兩句好話,可是也僅限於此了。所以,這一切的證據也都表明江南豪族並沒有加入到這次奪嫡之戰裏麵。從過去的曆史來看,江南豪族在爭霸天下的‘遊戲’裏麵並沒有太多的優勢,都是在北方統治南方。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北統南為主,所以造成了北方的政治團體占據主要優勢。而最近數百年以來,統治中國的都是以關隴集團為主,山東士族也都被打壓了不少,並不占據主流。至於江南豪族,根本沒有太多資格參加到爭霸天下這個遊戲當中。他們距離中原太遠了,無法有效的影響到中原。他們想要支持李世民,那他們的‘後勤壓力’可真是夠大的。從江南輸送政治影響力,太不現實了。他們與其參與到奪嫡之戰,不如好好的想辦法經營好本土,然後固守一方,最後派出幾個優秀的人參與到中央的爭權奪利,互為表裏也就行了。至於奪嫡之戰,難道不是太多餘了嗎?”
張超很快也都分析出來了,江南豪族沒有理由參與奪嫡之戰。這次奪嫡之戰,其實也都是北方的關隴集團還有山東士族有資格參加,至於江南豪族他們參加這次奪嫡之戰成本高,收益低,所以他們應該不會如此愚蠢的參加這次奪嫡之戰reads();。並且朝廷之上也都沒有證據表明江南豪族的代表大量參與了這次奪嫡之戰,甚至這個陳叔達和蕭瑀也就是通過了一些說好話之類的簡單幫助來幫助李世民,並沒有用全力支持李世民。
而張超馬上開始思考,原先曆史上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當了皇帝馬上罷免了蕭瑀和陳叔達兩個人。而如果從這方麵來看,李世民這個行為顯然有些問題。曆史上雖然把蕭瑀和陳叔達列為了幫助李世民奪嫡的重要功臣之一,可是為什麽李世民剛剛當了皇帝沒有多久,也就罷這兩個家夥的宰相職位都給免除了?而如果隻是從表麵上來看,李世民也許並不相信這兩個家夥。當然,當時也不排除李世民是想要把宰相的位置留給自己人,也就是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這幾個高級親信。
可是李世民這個直接免除元老宰相的行為,是不是吃相太難看了,不怕別人寒心嗎?陳叔達和蕭瑀明顯也都是幫助他奪嫡的功臣,可是李世民居然剛剛當皇帝沒幾天也就廢了他們的宰相職位。這個顯然不符合常理,因為任何一個皇帝剛上任,雖然必然會麵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況,可是李世民卻顯得太著急了,完全不像是一個政治家應該有的舉動。
可是,能夠憑借他如此“衝動”的行為也就判斷李世民不是一個成熟政治家,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恐怕曆朝曆代的皇帝每一個人能稱之為成熟政治家了。李世民不蠢,反而非常聰明。可是李世民居然做了這麽一件“蠢事”對於人事調整太過著急了,尤其是宰相的人事調整,那簡直是“硬幹”啊!那建立在李世民不蠢的情況下,那說明李世民是經曆了深思熟慮的,他認為哪怕硬幹也要把這兩個宰相給“擼了”。
“李世民不蠢,他剛剛當了皇帝才不過幾個月,也就把宰相給罷免了,並且在大家眼裏麵這兩個還是他的功臣親信,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也都不應該這麽快啊!那從這點足以說明,陳叔達和蕭瑀未必是李世民的親信,甚至李世民對他們根本不放心,甚至不信任。可是難道蕭瑀和陳叔達也就是蠢貨,幫助一個不信任自己的皇子嗎?他們這個是何苦來哉呢?”張超再次想道。
張超對手下一個書吏問道:“你從我大唐開國以來也就開始任職了,你說說當年陳叔達和蕭瑀是如何當上宰相的,當時朝廷經曆了什麽了嗎?”
那個書吏聽到了張超詢問,馬上非常樂意的解釋說:“當年皇上剛剛起兵,手下都是從太原帶來的人。而那個時候,皇上身邊的親信不多,尤其是能夠勝任宰輔之人更是非常稀少。能力足的資曆不夠,資曆足夠的能力不足。當年皇上在創業的時候,不拘一格用人才,甚至連義原郡公武士彠這個商人出身的人也都加以重用,甚至當做了親信好友來對待。可是當時我皇上接受禪讓的時候,朝廷中樞的三省卻沒有太多人可以擔當宰相之位。當初皇上稱帝之時,以竇威和蕭瑀一起擔任內史省內史令,也就是中書省的中書令。劉文靜為納言,也就是現在的門下侍中,裴寂為尚書仆射。雖然秦王是尚書令,可是卻沒有實際能夠管理尚書省的權利,事實上裴寂也就是事實上的掌管尚書省的人。”
“後來,劉文靜謀反,被皇上誅滅。然後竇抗接任了納言,這樣也就造成了內史和納言兩個宰相都是竇家的人。”
張超馬上問:“皇上不避諱一下嗎?竇家可是外戚啊!”
“是的,竇家是外戚,自然不可重用。可是當時皇上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沒有合適的人才,那自然也就是要優先使用自己的親人。不過接下來,竇抗很快也就被皇上下令不能夠幹涉納言的職權,改為讓陳叔達來負責門下省。陳叔達當時開國之時是門下省的黃門侍郎,所以實際上負責門下省的是陳叔達。竇抗去世之後,那也就是陳叔達順勢接任納言之職位,後來也就是改變稱唿成為現在的侍中。而竇威後來也都逐步淡出了朝廷,以外戚身份榮養,沒有繼續幹涉政務reads();。所以蕭瑀也就成為了內史省的直接掌管人,後來升遷擔任尚書仆射。”
張超馬上接著問:“那為什麽皇上要讓蕭瑀和陳叔達拜相呢?”
“因為皇上沒有人可用,所以這才會讓他們擔任宰相。想要擔任宰相,不是那麽容易的,出身、資曆、能力等等缺一不可。所以,皇上無人可用的情況下,隻能暫時用他們了!”
張超繼續思考,大唐初期的政治人事安排其實並不太合適。因為李淵居然在關鍵的時候拿不出一個挑大梁的人才,不惜任用外戚。而當宰相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唐朝還沒有建立的時候當宰相,按更是不容易。出身、能力、資曆甚至是機緣也都是缺一不可,尤其是出身問題,更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鴻溝,也是最難以跨越的鴻溝。李淵剛剛開國到時候,當然不可能任用寒門出身的官員當宰相,因為他要獲得士族的認可。如果直接任命寒門擔任開國的宰相,那肯定是要讓很多士族寒心,不會支持李淵了。所以,以後怎麽辦那以後再說,可是開國時期必須要讓士族擔任宰相,必須要給士族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可是李淵身為關隴集團的人,首先不可能任用山東士族的人。而當時李淵身邊關隴集團的人沒有太多,能力強的資曆不夠,資曆足夠的能力不夠。所以隻能夠用外戚,可是外戚也是一個危險的玩意。所以李淵任用外戚竇家也都是臨時的個選擇,並不是長期的。果不其然,很快出身江南豪族的蕭瑀和陳叔達也就上位了。也許這個是李淵沒有辦法的辦法,任用江南豪族,這樣能夠避免自己內部的混亂。李淵這個是在和稀泥了,既不用自己的關隴集團人,也都不用山東士族。
如果從政治方麵來看,在雙方都在爭搶一個位置,那他們肯定會爭鬥起來。而有的時候雙方實力差不多,如果爭鬥起來必然會陷入一種兩敗俱傷,然後讓政權覆滅的結果。而這個也不是雙方都想要看到到結果,所以他們很容易達成一個平衡。如果雙方實力差不多,爭鬥下去會兩敗俱傷,那不如安排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人選,這樣平衡大家的利益。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所以也許李淵是出於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之間的一次的平衡,然後任用江南豪族出身的蕭瑀和陳叔達了。
“如果是這樣,那確實能夠解釋得通了,蕭瑀和陳叔達隻是李淵在沒有合適的人選的情況下,一個平衡各方利益的選擇。可是,這種平衡各方利益的選擇,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一旦各方達成了一個新的妥協,那麽他們也都不可能能夠繼續坐在這個位置上了。”
“那也就是說原先曆史上蕭瑀和陳叔達被免職,雖然是李世民在過河拆橋,可是也是一個曆史上的必然因素。他們的宰相位置來得非常的僥幸,隻是出於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互相妥協的結果。所以,不管是李世民當了皇帝,還是李建成當了皇帝,那最後的結果也就是要把他們清理出去。因為等到了大唐第二代皇帝開始的時候,第二代皇帝身邊已經聚攏了很多人才,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新的皇帝肯定要扶持自己人上去。蕭瑀和陳叔達這兩個老臣,就顯得非常礙眼了,所以他們被免職是曆史的必然因素。”
“可是,陳叔達和蕭瑀難道就看不到這一點?他們作為一個成熟政治家,自然應該看得出來自己是一個平衡的產物,他們肯定能夠看出來自己這個位置坐不久了。如果一個官員在再知道自己當官當不久了,馬上就要退休了之後,他們會有什麽想法呢?”
張超開始推測陳叔達和蕭瑀的想法,他們應該知道自己當宰相當不久的,他們既然知道自己當不久,那肯定要想想辦法好好的為自己牟利。張超在後世,經曆了很多官員,他當然知道哪些快退休的官員都有一個想法,那也就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陳叔達和蕭瑀既然知道自己很快也就不能夠繼續當宰相了,他們肯定是要想辦法在這個最後的權力範圍之內為自己牟利,這樣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這個應該也就是陳叔達和蕭瑀的想法reads();。
“我明白了,他們也許是在進行權力尋租罷了。他們和李世民的關係,不過是一個給出利益,然後他們幫助李世民說好話。他們並不是代表了江南豪族幫助李世民奪嫡,隻是為了在自己最後這個擔任宰相的時候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他們和李世民的關係,絕對也就是赤果果的利益交易,李世民不知道拿出了什麽好處,然後讓蕭瑀和陳叔達為他說好話,這樣陳叔達和李世民也都不過是一錘子的買賣而已。反正他們也都知道不管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當了皇帝,那自己也都要圓潤的離開,那他幹脆也就是使勁勒索了。趁著自己還在宰相的位置的時候,也就選擇了和李世民合作。反正李世民給他們的利益足夠了,這樣他們也都會和李世民合作了。”
張超算是想清楚了,這兩個家夥是被李世民用金錢利益來收買了,所以他們也都是選擇支持李世民。而李世民也都選擇收買了這兩個宰相,所以讓這兩個宰相幫助自己在李淵麵前說好話。李世民早就算準了他們會有這種想法,然後花費金錢利益來收買他們,這樣他們也都會為李世民說好話。不過這個僅僅是代表了個人支持李世民,並不代表江南豪族的支持李世民。
“李世民為了當皇帝,可是準備了很久了。他不但在李建成身邊安插人手,並且還早就做通了兩個宰相的工作,這樣兩個宰相已經投靠到了他這裏。而所謂曆史上李世民天命所歸,並且還是什麽被李世民仁義所打動,所以那些宰相都幫助李世民,這樣肯定是李世民用金錢來收買了。”張超想道。
曆史上也就是李世民利用金錢來收買了各種人,然後塑造出了所謂的李世民是一個好人的情況,好像李建成時壞蛋。不過,張超其實從心裏麵並不排斥這些,因為其實政治也就是這麽肮髒,絕大部分都是權錢交易,甚至各種赤果果的交易。皇子為了繼承皇位,收買臣子。而臣子為了獲得榮華富貴,在這裏進行政治投機。至於說什麽靠著人格魅力取勝,這個幾乎沒有多少的。至少李世民也許人格魅力不錯,可是隻是在中下層出身的人。李世民對於中下層的人物非常關心,所以拉攏了很多像是程咬金尉遲恭這一類的寒門出身的武將,所以李世民在軍隊方麵的影響力很大。
可是在麵對那些士族來說,這些所謂的人格魅力是沒有用的。士族更看重赤果果的利益,所以都是一群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家夥。而李世民也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對於下層采用的是人格魅力,而對於士族采用的是赤果果的利益收買。這樣才能夠形成了一個能夠遍布上層下層社會的網絡,讓這個網絡都支持李世民當皇帝。李世民其實在這之前,都是在織網,努力編製自己的關係網,然後可以最終的成為帝王。
李世民的能力是非常不錯的,戰場上是一個優秀的統帥,能夠帶領多個名將打贏戰爭。而哪怕在後方也都是擅長於治理民生,而陰謀詭計也都是非常擅長的。從這點來說,李世民確實比李建成優秀。
“不過,這個和我沒有關係,我現在隻是想要拿出一些東西來交差罷了!”張超想道。
張超目前的職責不是負責支持李世民,或者是反對李世民。他目前隻是要抓住陳叔達和蕭瑀和李世民進行權力尋租權錢交易的證據,隻要找到了證據,那才能夠給李淵交差。現在張超的老板是李淵,首先要照顧好自己老板的任務,而不是討好某一個老板的繼承人。反正自己也就是一個“底層員工”,這種高層的爭鬥直接沒有太多的關係,所以他隻要把老板的任務完成也就行了。
“可是,李世民是怎麽把這些錢,交給他們的呢?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資金輸送渠道,那恐怕任何人都能夠知道李世民和他們勾結了,所以李世民和陳叔達還有蕭瑀,必然有一個隱秘的資金輸送渠道,不然他們根本不會能夠達成交易。我們的職責也就是把這條資金輸送渠道給找到,並且交給李淵這個皇帝,接下來也就和我們沒有關係了。”張超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