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宇宙二點五宇宙年四十五恆星年二千禧年地球曆二十四年
酉月廿一 多雲轉晴
遇人不淑,諸事不順,常以險境以探之,表真心以示人。奈何眾生利欲熏心,皆不以其亂為恥,若甚憐焉,實為其報。爾非早應之世之險惡黑愚乎,何以盲為芸芸留望焉。擾吾赤誠之心,怒吾所隨,何以麵目於世間哉。挫骨揚灰,碎屍萬段,爾當以淩遲處死以平天下之悠悠眾口為。善為其罪乎,彼之憑何以惡其之。可歎失其本心,微其斯人,隻問糜亂之中邪,誰與我同道歸。
吾嚐獨步於市井街巷,目之所及,盡是熙熙攘攘、追名逐利之徒。或巧言令色,諂媚於權貴之門,以求一官半職、些許財帛;或背信棄義,於摯友親朋間暗施手段,隻為占得些許便宜。吾觀之,心憂且憤,常思此世怎成這般模樣,人心怎可如此汙濁不堪。
憶往昔,曾遇一人,初時相交,覺其言辭懇切,貌似忠厚。吾遂傾心相待,與之分享心中所念、所期、所憂。每有疑難之事,吾皆不遺餘力相幫,視其如至親手足。然時日一久,方察其偽善麵目。彼竟於吾背後,散播流言蜚語,詆毀吾之名聲,更甚者,趁吾不備,竊吾心血所成之文稿,據為己有,去邀功請賞。吾初聞此事,如遭雷擊,實難置信,往昔種種情誼,竟皆為其謀利之手段,吾之真心,付諸東流,空餘一腔悲憤。
又一日,行於旅途,見有老弱之人倒於路旁,唿號求救。吾心善,未加思索,急趨前欲扶之助之。未料,瞬時圍聚數人,皆指吾為肇事者,欲訛吾錢財以償。吾百口莫辯,隻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善意之舉竟遭此等惡意揣測與利用。彼時,雖據理力爭,終因寡不敵眾,損財脫身,然心中那股悲涼之意,久久難消,竟對這世間之公義,都生出幾分懷疑來。
吾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思這世間亂象。想古之仁人誌士,身處亂世,亦能堅守本心,或匡扶正義,或教化萬民,雖艱難險阻重重,然其誌不渝。如孔聖周遊列國,雖屢遭困厄,卻一心傳揚仁道,欲以禮義化天下之愚頑;又如諸葛武侯,鞠躬盡瘁,輔佐幼主,為興複漢室,殫精竭慮,麵對奸佞環伺、強敵壓境,未嚐有半分退縮之意。彼等皆處濁世,卻能如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燭照千古,令後人敬仰。
反觀今日之眾人,多為財帛名利所迷,忘卻祖宗所傳之美德,罔顧良知與公義。市井之中,商者以次充好,缺斤短兩,坑害百姓;朝堂之上,亦有宵小之輩,結黨營私,中飽私囊,置天下蒼生之福祉於不顧。吾每念及此,便覺痛心疾首,恨不能有迴天之力,一掃這世間之陰霾,還乾坤以清朗,複人心之純善。
吾亦曾試圖喚醒眾人,於街巷宣講古聖先賢之教誨,勸誡眾人莫為貪欲所控,當守正道、行義舉。然應者寥寥,多遭人嗤笑,言吾迂腐,不識時務。更有甚者,惡語相向,言吾此舉不過是欲博虛名,借機抬高自己。吾聞此等言語,唯苦笑而已,方知人心之愚頑,非一時一刻所能開化,亦非一人之力可輕易扭轉。
山林之間,吾常獨往獨來,寄情於山水,以求片刻心靈之寧靜。見那青山巍峨,綠水長流,飛鳥翔集,走獸奔逐,皆依自然之序,各安其命,未染人世之汙濁。吾常羨之,恨不能化為山間一草木,林中之飛鳥,遠離這塵世紛爭、人心險惡。然終不舍這世間尚有未明之理,未醒之人,若皆避世而去,這天下何時方能重迴正道,人心何時方能重歸澄澈。
曾遇一隱士,居於深山幽林之中,茅屋數間,粗茶淡飯,卻怡然自得。吾與之交談,傾訴心中苦悶,言及這世間種種不堪,眾人之利欲熏心。隱士聞言,長笑不止,言吾執念太深,徒自煩惱。彼道:“這世間本就善惡並存,人心亦有明暗之分,自古皆然。汝若欲求事事皆順,人人皆善,不過是癡人說夢。當守己心,行己路,任他人如何,皆不為所動,方得自在。”吾聞其言,初時似有所悟,然轉念一想,若皆獨善其身,這天下之惡,豈不愈發猖獗,那無辜之人,又當如何自處。
吾又輾轉於諸地,訪賢問道,欲尋得誌同道合之人,共商改變這世間之法。其間,遇幾人,亦懷憤世嫉俗之心,欲有所為。吾等相聚一處,各抒己見,或言當以文啟民智,或言當聚眾抗爭,推翻這不公之世。然眾說紛紜之下,卻難成統一之策,更因各自理念之差異,漸生嫌隙,終至分道揚鑣。吾於此中,深感無奈,歎改變這世間,竟是如此艱難,人心不齊,縱有滿腔熱血,亦難成大事。
歲月悠悠,吾目睹這世間之糜爛依舊,心中悲憤不減反增。每見那無辜者受欺,善良者蒙冤,便覺如芒在背,如鯁在喉。雖屢經挫折,然吾誓不放棄,縱千萬人吾往矣,吾不信這人心之惡,能永遠遮蔽光明,吾不信這世間之濁,無澄清之日。
吾願效古之愚公,雖一己之力微薄,然日複一日,堅持不懈,或能感召身邊之人,漸成燎原之勢。以吾之言行,傳揚善念,揭露醜惡,哪怕隻能喚醒一人、十人、百人,亦是值得。吾將繼續於這塵世中行走,不懼流言,不畏險阻,直至尋得那同道之人,匯聚成一股強大之力,滌蕩這世間之汙穢,還人心以本真,讓那正義之光,重照大地,使萬民皆能安居樂業,重歸淳樸善良之態,方不負吾此生之願,亦不負這天地所賦予之靈性也。
且說這世間之官場,本應為國為民,選賢任能之所,然如今亦多藏汙納垢之地。吾聞諸多郡縣,官員選拔,非憑才德,卻靠金銀賄賂,權勢攀附。那有才學之士,胸懷報國之誌者,常被排擠於外,鬱鬱不得誌;而那些阿諛奉承、無甚真本事之徒,卻能平步青雲,占據要職,作威作福。
吾曾親見一縣,縣令昏庸無能,整日隻知飲酒作樂,搜刮民脂民膏。境內水利失修,農田荒蕪,百姓苦不堪言,餓殍遍野,而彼卻不聞不問,仍命手下苛捐雜稅,層層加碼,以供其奢靡之生活。有那正直之士,冒死上書陳情,欲求官府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卻被縣令以莫須有之罪名打入大牢,受盡折磨。吾聞此事,怒發衝冠,欲親往那縣衙,與這昏官理論,卻被友人勸阻,言吾此舉不過是以卵擊石,徒惹災禍上身。吾雖暫忍怒火,然心中那股不平之氣,始終難消,暗自發誓,定要尋得機會,揭露此等貪官汙吏之惡行,還百姓一個公道。
再說那商界,本應互通有無,繁榮經濟,如今卻亂象叢生。奸商們勾結官府,壟斷市場,哄抬物價。尋常百姓欲購生活所需之物,皆需付出高昂代價。如那鹽鐵之屬,本為國之根本,關乎民生大計,卻被少數富商把控,肆意抬高價格,貧者無力購買,隻得忍饑受寒,艱難度日。而那些商會之中,亦是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全無誠信可言。為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以次充好,售賣偽劣商品,全然不顧百姓死活。吾見街頭巷尾,百姓們拿著辛苦勞作所得之錢財,換來的卻是一堆無用甚至有害之物,滿臉無奈與悲憤,吾之心如被重錘敲擊,痛惜這世道之不公,商業之墮落。
至於那學界,本應是傳承文化,培育英才之聖地,如今亦受世俗濁氣沾染。學府之中,師者不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卻熱衷於攀附權貴,追求虛名。學術研究,多為敷衍了事,抄襲成風,真正有價值之學問無人問津。學子們亦受此影響,不再靜心鑽研經典,涵養品德,而是想著如何投機取巧,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功名利祿。吾曾至一書院講學,見那課堂之上,學子們交頭接耳,談論的皆是誰家富貴,如何巴結討好有權勢之人,對吾所講之先賢大義,置若罔聞。吾痛心疾首,責問諸生,卻被反唇相譏,言吾食古不化,不知順應潮流。吾黯然離去,深知這學界之風氣,若不加以匡正,那文化傳承,民族之脊梁,終將毀於一旦。
吾於這世間種種亂象中徘徊,心中卻始終懷揣著一絲希望。吾相信,在那市井之間,山林之內,必有那未被世俗完全蒙蔽心靈之人,他們或默默堅守著善良與正義,或正等待著一個契機,欲挺身而出,改變這一切。吾四處探尋,訪遍村落小鎮,與那田間老農交談,聽他們講述樸實的生活道理與對世道清平的期盼;與那工坊匠人交流,感受他們對手藝的執著與對誠信經營的堅守;與那江湖義士結識,敬佩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邁與對正義的守護。
在一偏遠小鎮,吾結識了一位老醫師。他一生懸壺濟世,不論貧富貴賤,隻要有病患求上門來,皆盡心救治,從不收取高額診金。他常言:“醫者仁心,見死不救,有違天理良心。”雖因此生活清苦,卻怡然自得,深受鎮民愛戴。吾與他談及這世間之病,非僅身體之疾,更有人心之惡、世道之濁。老醫師長歎一聲,道:“這人心之病,難治啊,但隻要吾等秉持善念,多做善事,或能如良藥,慢慢治愈些許。”吾受其啟發,心想,是啊,或許改變這世間,無需轟轟烈烈之舉,隻需從身邊點滴之事做起,用善意去感染他人,積少成多,終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正能量。
又在一次遊曆途中,遇一夥山賊打劫過往商旅。眾人皆驚慌失措,四散奔逃。吾正欲上前製止,卻見一青年俠客,身輕如燕,劍若遊龍,三兩下便將山賊打得落花流水,救下眾人。吾上前與之交談,方知他自幼習武,立誌除暴安良,行走江湖,見不得百姓受苦。吾讚其俠義之舉,與之結伴同行,一路上聽他講述江湖中的諸多不平事,以及他所遇見的那些同樣心懷正義的英雄豪傑。吾深感這江湖之中,雖魚龍混雜,然正義之氣從未消散,總有那熱血之人,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盞明燈,守護著一方安寧。
吾等一路前行,來到一座大城。城中看似繁華,實則暗流湧動。吾與俠客兄決定暫留此地,探尋一番,看能否為這城中百姓做些好事。卻發現此地黑幫橫行,官府與之勾結,欺壓百姓,強占民宅,開設賭場妓院,無惡不作。百姓們敢怒不敢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吾等決定先從收集黑幫惡行證據入手,揭露他們的真麵目,再設法扳倒那與之狼狽為奸的貪官汙吏。
於是,吾等喬裝打扮,混入市井之中,暗中走訪受害者,記錄他們的遭遇。過程中,多次遭遇危險,黑幫爪牙察覺有人在調查他們,四處搜尋吾等蹤跡,欲將吾等滅口。然吾等憑借著機智與勇氣,一次次躲過追捕,終於集齊了足夠的證據。吾等拿著證據,欲往更高一級的官府告發,卻又擔心那官場腐敗,層層包庇,使吾等努力付諸東流。
正當吾等躊躇之際,聽聞有一位清官,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正欲整治此地亂象。吾等大喜,趕忙前去求見。清官大人聽聞吾等所述,又查看了證據,當即拍案而起,決定雷厲風行地展開行動。在清官大人的帶領下,官兵們迅速出擊,一舉搗毀了黑幫窩點,將那貪官汙吏一並拿下,繩之以法。城中百姓歡唿雀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感激清官大人與吾等為他們除了大害。
經此一事,吾更加堅信,這世間雖有諸多黑暗,但隻要有正義之士挺身而出,不畏艱難險阻,必能衝破陰霾,迎來光明。吾與俠客兄繼續踏上旅途,傳播此事,激勵更多的人勇敢地與邪惡作鬥爭,守護心中的正義與善良。
吾亦深知,改變這世道,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吾願以吾之身,為這世間點亮一盞燈,無論風雨如何,都讓它永不熄滅,直至照亮這整個世界,讓那善良、正義、公平、誠信重新成為這世間的主旋律,讓萬民皆能沐浴在美好的光輝之下,再無那傷心、悲憤、無奈與絕望之事,人人皆能安居樂業,共享太平盛世之福澤也。
此後歲月,吾仍將在這塵世中不斷奔走,或遇艱難,或逢險阻,皆不能阻擋吾前行之腳步。吾將繼續尋覓那同道之人,匯聚更多的力量,為這世間之清明,人心之純善,不懈努力,直至吾生命之盡頭,亦無悔矣。
且說這世間文化傳承,亦遭逢諸多危機。古之經典,承載著先人的智慧與品德,本應代代相傳,奉為圭臬,然如今卻被束之高閣,少有人問津。諸多古籍善本,或因戰亂,或因世人漠視,散失於曆史長河之中,令人惋惜不已。
吾曾至一藏書閣,見那滿室的書卷,本應是知識的寶庫,卻布滿灰塵,鮮有訪客。閣中老者守著這些書籍,滿麵愁容,言往昔尚有諸多學子前來借閱鑽研,如今皆被那功名利祿所誘,無人再來探尋這書中的奧義了。吾隨手翻閱,見那精妙的文字,深刻的道理,皆如璀璨明珠,卻蒙塵已久,不禁黯然神傷。
更有那民間技藝,無數代匠人用心血傳承發展,獨具匠心,彰顯民族特色,如今卻麵臨失傳之境。如那精巧的剪紙藝術,曾經每逢佳節,街頭巷尾,婦人孩童皆能拿起剪刀,剪出各種活靈活現的圖案,寓意吉祥美好。如今,會此技藝者寥寥無幾,年輕人皆追逐那外來新奇之物,對這傳統瑰寶棄之如敝屣。還有那木雕、刺繡、陶藝等諸多技藝,皆後繼無人,眼看著便要消失在歲月之中,吾痛心疾首,卻又覺無力迴天,隻能盡力去尋訪那些尚在堅守的老藝人,記錄下他們的技藝與故事,期望能為這傳承留下些許火種。
在這文化凋零的同時,那外來之文化,如潮水般湧入,其中雖有精華,可亦夾雜著諸多糟粕。眾人不加甄別,盲目追捧,甚至摒棄本土文化,崇洋媚外之風盛行。吾見那大街小巷,盡是模仿外來之穿著打扮、生活方式,對本國之傳統服飾、禮儀習俗嗤之以鼻,言其老土過時。吾常與人爭辯,言本土文化之深厚底蘊,獨特魅力,卻被笑為頑固不化,守舊迂腐。
吾深知,文化乃民族之魂,若失了文化根基,這民族便如無根之浮萍,漂泊無依,終會消散於世間。於是,吾決定投身於文化複興之事,四處奔走宣講,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展示傳統技藝、經典文化之美,吸引眾人關注。吾亦編寫書籍,解讀古之經典,讓那晦澀難懂的文字,變得通俗易懂,便於更多人學習領悟。雖響應者起初不多,可吾未曾氣餒,吾相信隻要持之以恆,終能喚起眾人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重視,讓那文化之火,重新在這片土地上熊熊燃燒起來。
於這世間家庭倫理之間,亦現諸多亂象。往昔,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兄弟相親,乃為人之基本準則,家庭乃溫暖之港灣,親情為世間最珍貴之情誼。然如今,不孝之事屢見不鮮,子女嫌棄年邁父母,不願贍養,甚至惡語相向,逐出家門者有之;夫妻之間,少了那相濡以沫、患難與共之情,多因錢財、瑣事爭吵不休,乃至分道揚鑣;兄弟姊妹間,為爭家產,不念手足之情,對簿公堂,反目成仇者亦不在少數。
吾曾遇一老嫗,孤苦伶仃,居破屋之中,體弱多病,卻無人照料。問之,方知其育有三子,皆嫌其累贅,不願盡贍養之責。老嫗哭訴著往昔含辛茹苦養育子女之艱辛,如今卻落得這般下場,吾聞之,淚濕眼眶,心中憤恨那子女之不孝,亦歎這世風日下,人情淡薄。吾遂尋其子女,苦口婆心勸誡,言養育之恩,重如泰山,為人子女,當知恩圖報,盡孝於前。起初,彼等皆不聽勸,仍執迷不悟,後經吾多次勸說,又引經據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使其幡然醒悟,接老嫗迴家,悉心照料,老嫗臉上方重現笑容,吾亦稍感欣慰。
又聞一對夫妻,本應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卻因生活中的些許瑣事,整日爭吵不斷。家中雞飛狗跳,孩子也在這不安的環境中變得膽小怯懦,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吾知曉後,前去勸解,與他們談心,讓他們迴憶起初識時的美好,曾經許下的誓言,以及共同經曆過的風風雨雨。慢慢引導他們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不易。經過一番努力,夫妻二人終於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開始相互包容,努力修複關係,家庭氛圍也逐漸變得溫馨和睦起來。
吾深感這世間家庭倫理之維係,亦需眾人用心去經營,去守護。然觀當下之種種,雖偶有一二可挽迴之局,卻難改這整體頹勢。不孝、不和、不親之事,仍如那附骨之疽,蔓延於塵世各個角落,啃噬著人心最後的溫情。
想往昔歲月,家乃心靈之歸宿,親情為世間至純至善之所依,如今卻多成破碎之景,徒留聲聲哀歎迴蕩其間。吾雖竭盡全力,四處奔走相勸,可麵對這茫茫濁世,又似蚍蜉撼樹,無力迴天。
每念及此,心中悲戚難平,隻歎世風日下,人心漸冷,那曾經美好的家庭倫理,恐終將在歲月的侵蝕下,消散如煙,唯餘吾這孤獨之人,在這落寞世間,空對著往昔殘影,暗自神傷,卻再也尋不迴那份純粹的、令人心安的家之溫暖了啊。
酉月廿一 多雲轉晴
遇人不淑,諸事不順,常以險境以探之,表真心以示人。奈何眾生利欲熏心,皆不以其亂為恥,若甚憐焉,實為其報。爾非早應之世之險惡黑愚乎,何以盲為芸芸留望焉。擾吾赤誠之心,怒吾所隨,何以麵目於世間哉。挫骨揚灰,碎屍萬段,爾當以淩遲處死以平天下之悠悠眾口為。善為其罪乎,彼之憑何以惡其之。可歎失其本心,微其斯人,隻問糜亂之中邪,誰與我同道歸。
吾嚐獨步於市井街巷,目之所及,盡是熙熙攘攘、追名逐利之徒。或巧言令色,諂媚於權貴之門,以求一官半職、些許財帛;或背信棄義,於摯友親朋間暗施手段,隻為占得些許便宜。吾觀之,心憂且憤,常思此世怎成這般模樣,人心怎可如此汙濁不堪。
憶往昔,曾遇一人,初時相交,覺其言辭懇切,貌似忠厚。吾遂傾心相待,與之分享心中所念、所期、所憂。每有疑難之事,吾皆不遺餘力相幫,視其如至親手足。然時日一久,方察其偽善麵目。彼竟於吾背後,散播流言蜚語,詆毀吾之名聲,更甚者,趁吾不備,竊吾心血所成之文稿,據為己有,去邀功請賞。吾初聞此事,如遭雷擊,實難置信,往昔種種情誼,竟皆為其謀利之手段,吾之真心,付諸東流,空餘一腔悲憤。
又一日,行於旅途,見有老弱之人倒於路旁,唿號求救。吾心善,未加思索,急趨前欲扶之助之。未料,瞬時圍聚數人,皆指吾為肇事者,欲訛吾錢財以償。吾百口莫辯,隻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善意之舉竟遭此等惡意揣測與利用。彼時,雖據理力爭,終因寡不敵眾,損財脫身,然心中那股悲涼之意,久久難消,竟對這世間之公義,都生出幾分懷疑來。
吾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思這世間亂象。想古之仁人誌士,身處亂世,亦能堅守本心,或匡扶正義,或教化萬民,雖艱難險阻重重,然其誌不渝。如孔聖周遊列國,雖屢遭困厄,卻一心傳揚仁道,欲以禮義化天下之愚頑;又如諸葛武侯,鞠躬盡瘁,輔佐幼主,為興複漢室,殫精竭慮,麵對奸佞環伺、強敵壓境,未嚐有半分退縮之意。彼等皆處濁世,卻能如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燭照千古,令後人敬仰。
反觀今日之眾人,多為財帛名利所迷,忘卻祖宗所傳之美德,罔顧良知與公義。市井之中,商者以次充好,缺斤短兩,坑害百姓;朝堂之上,亦有宵小之輩,結黨營私,中飽私囊,置天下蒼生之福祉於不顧。吾每念及此,便覺痛心疾首,恨不能有迴天之力,一掃這世間之陰霾,還乾坤以清朗,複人心之純善。
吾亦曾試圖喚醒眾人,於街巷宣講古聖先賢之教誨,勸誡眾人莫為貪欲所控,當守正道、行義舉。然應者寥寥,多遭人嗤笑,言吾迂腐,不識時務。更有甚者,惡語相向,言吾此舉不過是欲博虛名,借機抬高自己。吾聞此等言語,唯苦笑而已,方知人心之愚頑,非一時一刻所能開化,亦非一人之力可輕易扭轉。
山林之間,吾常獨往獨來,寄情於山水,以求片刻心靈之寧靜。見那青山巍峨,綠水長流,飛鳥翔集,走獸奔逐,皆依自然之序,各安其命,未染人世之汙濁。吾常羨之,恨不能化為山間一草木,林中之飛鳥,遠離這塵世紛爭、人心險惡。然終不舍這世間尚有未明之理,未醒之人,若皆避世而去,這天下何時方能重迴正道,人心何時方能重歸澄澈。
曾遇一隱士,居於深山幽林之中,茅屋數間,粗茶淡飯,卻怡然自得。吾與之交談,傾訴心中苦悶,言及這世間種種不堪,眾人之利欲熏心。隱士聞言,長笑不止,言吾執念太深,徒自煩惱。彼道:“這世間本就善惡並存,人心亦有明暗之分,自古皆然。汝若欲求事事皆順,人人皆善,不過是癡人說夢。當守己心,行己路,任他人如何,皆不為所動,方得自在。”吾聞其言,初時似有所悟,然轉念一想,若皆獨善其身,這天下之惡,豈不愈發猖獗,那無辜之人,又當如何自處。
吾又輾轉於諸地,訪賢問道,欲尋得誌同道合之人,共商改變這世間之法。其間,遇幾人,亦懷憤世嫉俗之心,欲有所為。吾等相聚一處,各抒己見,或言當以文啟民智,或言當聚眾抗爭,推翻這不公之世。然眾說紛紜之下,卻難成統一之策,更因各自理念之差異,漸生嫌隙,終至分道揚鑣。吾於此中,深感無奈,歎改變這世間,竟是如此艱難,人心不齊,縱有滿腔熱血,亦難成大事。
歲月悠悠,吾目睹這世間之糜爛依舊,心中悲憤不減反增。每見那無辜者受欺,善良者蒙冤,便覺如芒在背,如鯁在喉。雖屢經挫折,然吾誓不放棄,縱千萬人吾往矣,吾不信這人心之惡,能永遠遮蔽光明,吾不信這世間之濁,無澄清之日。
吾願效古之愚公,雖一己之力微薄,然日複一日,堅持不懈,或能感召身邊之人,漸成燎原之勢。以吾之言行,傳揚善念,揭露醜惡,哪怕隻能喚醒一人、十人、百人,亦是值得。吾將繼續於這塵世中行走,不懼流言,不畏險阻,直至尋得那同道之人,匯聚成一股強大之力,滌蕩這世間之汙穢,還人心以本真,讓那正義之光,重照大地,使萬民皆能安居樂業,重歸淳樸善良之態,方不負吾此生之願,亦不負這天地所賦予之靈性也。
且說這世間之官場,本應為國為民,選賢任能之所,然如今亦多藏汙納垢之地。吾聞諸多郡縣,官員選拔,非憑才德,卻靠金銀賄賂,權勢攀附。那有才學之士,胸懷報國之誌者,常被排擠於外,鬱鬱不得誌;而那些阿諛奉承、無甚真本事之徒,卻能平步青雲,占據要職,作威作福。
吾曾親見一縣,縣令昏庸無能,整日隻知飲酒作樂,搜刮民脂民膏。境內水利失修,農田荒蕪,百姓苦不堪言,餓殍遍野,而彼卻不聞不問,仍命手下苛捐雜稅,層層加碼,以供其奢靡之生活。有那正直之士,冒死上書陳情,欲求官府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卻被縣令以莫須有之罪名打入大牢,受盡折磨。吾聞此事,怒發衝冠,欲親往那縣衙,與這昏官理論,卻被友人勸阻,言吾此舉不過是以卵擊石,徒惹災禍上身。吾雖暫忍怒火,然心中那股不平之氣,始終難消,暗自發誓,定要尋得機會,揭露此等貪官汙吏之惡行,還百姓一個公道。
再說那商界,本應互通有無,繁榮經濟,如今卻亂象叢生。奸商們勾結官府,壟斷市場,哄抬物價。尋常百姓欲購生活所需之物,皆需付出高昂代價。如那鹽鐵之屬,本為國之根本,關乎民生大計,卻被少數富商把控,肆意抬高價格,貧者無力購買,隻得忍饑受寒,艱難度日。而那些商會之中,亦是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全無誠信可言。為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以次充好,售賣偽劣商品,全然不顧百姓死活。吾見街頭巷尾,百姓們拿著辛苦勞作所得之錢財,換來的卻是一堆無用甚至有害之物,滿臉無奈與悲憤,吾之心如被重錘敲擊,痛惜這世道之不公,商業之墮落。
至於那學界,本應是傳承文化,培育英才之聖地,如今亦受世俗濁氣沾染。學府之中,師者不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卻熱衷於攀附權貴,追求虛名。學術研究,多為敷衍了事,抄襲成風,真正有價值之學問無人問津。學子們亦受此影響,不再靜心鑽研經典,涵養品德,而是想著如何投機取巧,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功名利祿。吾曾至一書院講學,見那課堂之上,學子們交頭接耳,談論的皆是誰家富貴,如何巴結討好有權勢之人,對吾所講之先賢大義,置若罔聞。吾痛心疾首,責問諸生,卻被反唇相譏,言吾食古不化,不知順應潮流。吾黯然離去,深知這學界之風氣,若不加以匡正,那文化傳承,民族之脊梁,終將毀於一旦。
吾於這世間種種亂象中徘徊,心中卻始終懷揣著一絲希望。吾相信,在那市井之間,山林之內,必有那未被世俗完全蒙蔽心靈之人,他們或默默堅守著善良與正義,或正等待著一個契機,欲挺身而出,改變這一切。吾四處探尋,訪遍村落小鎮,與那田間老農交談,聽他們講述樸實的生活道理與對世道清平的期盼;與那工坊匠人交流,感受他們對手藝的執著與對誠信經營的堅守;與那江湖義士結識,敬佩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邁與對正義的守護。
在一偏遠小鎮,吾結識了一位老醫師。他一生懸壺濟世,不論貧富貴賤,隻要有病患求上門來,皆盡心救治,從不收取高額診金。他常言:“醫者仁心,見死不救,有違天理良心。”雖因此生活清苦,卻怡然自得,深受鎮民愛戴。吾與他談及這世間之病,非僅身體之疾,更有人心之惡、世道之濁。老醫師長歎一聲,道:“這人心之病,難治啊,但隻要吾等秉持善念,多做善事,或能如良藥,慢慢治愈些許。”吾受其啟發,心想,是啊,或許改變這世間,無需轟轟烈烈之舉,隻需從身邊點滴之事做起,用善意去感染他人,積少成多,終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正能量。
又在一次遊曆途中,遇一夥山賊打劫過往商旅。眾人皆驚慌失措,四散奔逃。吾正欲上前製止,卻見一青年俠客,身輕如燕,劍若遊龍,三兩下便將山賊打得落花流水,救下眾人。吾上前與之交談,方知他自幼習武,立誌除暴安良,行走江湖,見不得百姓受苦。吾讚其俠義之舉,與之結伴同行,一路上聽他講述江湖中的諸多不平事,以及他所遇見的那些同樣心懷正義的英雄豪傑。吾深感這江湖之中,雖魚龍混雜,然正義之氣從未消散,總有那熱血之人,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盞明燈,守護著一方安寧。
吾等一路前行,來到一座大城。城中看似繁華,實則暗流湧動。吾與俠客兄決定暫留此地,探尋一番,看能否為這城中百姓做些好事。卻發現此地黑幫橫行,官府與之勾結,欺壓百姓,強占民宅,開設賭場妓院,無惡不作。百姓們敢怒不敢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吾等決定先從收集黑幫惡行證據入手,揭露他們的真麵目,再設法扳倒那與之狼狽為奸的貪官汙吏。
於是,吾等喬裝打扮,混入市井之中,暗中走訪受害者,記錄他們的遭遇。過程中,多次遭遇危險,黑幫爪牙察覺有人在調查他們,四處搜尋吾等蹤跡,欲將吾等滅口。然吾等憑借著機智與勇氣,一次次躲過追捕,終於集齊了足夠的證據。吾等拿著證據,欲往更高一級的官府告發,卻又擔心那官場腐敗,層層包庇,使吾等努力付諸東流。
正當吾等躊躇之際,聽聞有一位清官,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正欲整治此地亂象。吾等大喜,趕忙前去求見。清官大人聽聞吾等所述,又查看了證據,當即拍案而起,決定雷厲風行地展開行動。在清官大人的帶領下,官兵們迅速出擊,一舉搗毀了黑幫窩點,將那貪官汙吏一並拿下,繩之以法。城中百姓歡唿雀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感激清官大人與吾等為他們除了大害。
經此一事,吾更加堅信,這世間雖有諸多黑暗,但隻要有正義之士挺身而出,不畏艱難險阻,必能衝破陰霾,迎來光明。吾與俠客兄繼續踏上旅途,傳播此事,激勵更多的人勇敢地與邪惡作鬥爭,守護心中的正義與善良。
吾亦深知,改變這世道,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吾願以吾之身,為這世間點亮一盞燈,無論風雨如何,都讓它永不熄滅,直至照亮這整個世界,讓那善良、正義、公平、誠信重新成為這世間的主旋律,讓萬民皆能沐浴在美好的光輝之下,再無那傷心、悲憤、無奈與絕望之事,人人皆能安居樂業,共享太平盛世之福澤也。
此後歲月,吾仍將在這塵世中不斷奔走,或遇艱難,或逢險阻,皆不能阻擋吾前行之腳步。吾將繼續尋覓那同道之人,匯聚更多的力量,為這世間之清明,人心之純善,不懈努力,直至吾生命之盡頭,亦無悔矣。
且說這世間文化傳承,亦遭逢諸多危機。古之經典,承載著先人的智慧與品德,本應代代相傳,奉為圭臬,然如今卻被束之高閣,少有人問津。諸多古籍善本,或因戰亂,或因世人漠視,散失於曆史長河之中,令人惋惜不已。
吾曾至一藏書閣,見那滿室的書卷,本應是知識的寶庫,卻布滿灰塵,鮮有訪客。閣中老者守著這些書籍,滿麵愁容,言往昔尚有諸多學子前來借閱鑽研,如今皆被那功名利祿所誘,無人再來探尋這書中的奧義了。吾隨手翻閱,見那精妙的文字,深刻的道理,皆如璀璨明珠,卻蒙塵已久,不禁黯然神傷。
更有那民間技藝,無數代匠人用心血傳承發展,獨具匠心,彰顯民族特色,如今卻麵臨失傳之境。如那精巧的剪紙藝術,曾經每逢佳節,街頭巷尾,婦人孩童皆能拿起剪刀,剪出各種活靈活現的圖案,寓意吉祥美好。如今,會此技藝者寥寥無幾,年輕人皆追逐那外來新奇之物,對這傳統瑰寶棄之如敝屣。還有那木雕、刺繡、陶藝等諸多技藝,皆後繼無人,眼看著便要消失在歲月之中,吾痛心疾首,卻又覺無力迴天,隻能盡力去尋訪那些尚在堅守的老藝人,記錄下他們的技藝與故事,期望能為這傳承留下些許火種。
在這文化凋零的同時,那外來之文化,如潮水般湧入,其中雖有精華,可亦夾雜著諸多糟粕。眾人不加甄別,盲目追捧,甚至摒棄本土文化,崇洋媚外之風盛行。吾見那大街小巷,盡是模仿外來之穿著打扮、生活方式,對本國之傳統服飾、禮儀習俗嗤之以鼻,言其老土過時。吾常與人爭辯,言本土文化之深厚底蘊,獨特魅力,卻被笑為頑固不化,守舊迂腐。
吾深知,文化乃民族之魂,若失了文化根基,這民族便如無根之浮萍,漂泊無依,終會消散於世間。於是,吾決定投身於文化複興之事,四處奔走宣講,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展示傳統技藝、經典文化之美,吸引眾人關注。吾亦編寫書籍,解讀古之經典,讓那晦澀難懂的文字,變得通俗易懂,便於更多人學習領悟。雖響應者起初不多,可吾未曾氣餒,吾相信隻要持之以恆,終能喚起眾人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重視,讓那文化之火,重新在這片土地上熊熊燃燒起來。
於這世間家庭倫理之間,亦現諸多亂象。往昔,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兄弟相親,乃為人之基本準則,家庭乃溫暖之港灣,親情為世間最珍貴之情誼。然如今,不孝之事屢見不鮮,子女嫌棄年邁父母,不願贍養,甚至惡語相向,逐出家門者有之;夫妻之間,少了那相濡以沫、患難與共之情,多因錢財、瑣事爭吵不休,乃至分道揚鑣;兄弟姊妹間,為爭家產,不念手足之情,對簿公堂,反目成仇者亦不在少數。
吾曾遇一老嫗,孤苦伶仃,居破屋之中,體弱多病,卻無人照料。問之,方知其育有三子,皆嫌其累贅,不願盡贍養之責。老嫗哭訴著往昔含辛茹苦養育子女之艱辛,如今卻落得這般下場,吾聞之,淚濕眼眶,心中憤恨那子女之不孝,亦歎這世風日下,人情淡薄。吾遂尋其子女,苦口婆心勸誡,言養育之恩,重如泰山,為人子女,當知恩圖報,盡孝於前。起初,彼等皆不聽勸,仍執迷不悟,後經吾多次勸說,又引經據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使其幡然醒悟,接老嫗迴家,悉心照料,老嫗臉上方重現笑容,吾亦稍感欣慰。
又聞一對夫妻,本應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卻因生活中的些許瑣事,整日爭吵不斷。家中雞飛狗跳,孩子也在這不安的環境中變得膽小怯懦,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吾知曉後,前去勸解,與他們談心,讓他們迴憶起初識時的美好,曾經許下的誓言,以及共同經曆過的風風雨雨。慢慢引導他們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不易。經過一番努力,夫妻二人終於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開始相互包容,努力修複關係,家庭氛圍也逐漸變得溫馨和睦起來。
吾深感這世間家庭倫理之維係,亦需眾人用心去經營,去守護。然觀當下之種種,雖偶有一二可挽迴之局,卻難改這整體頹勢。不孝、不和、不親之事,仍如那附骨之疽,蔓延於塵世各個角落,啃噬著人心最後的溫情。
想往昔歲月,家乃心靈之歸宿,親情為世間至純至善之所依,如今卻多成破碎之景,徒留聲聲哀歎迴蕩其間。吾雖竭盡全力,四處奔走相勸,可麵對這茫茫濁世,又似蚍蜉撼樹,無力迴天。
每念及此,心中悲戚難平,隻歎世風日下,人心漸冷,那曾經美好的家庭倫理,恐終將在歲月的侵蝕下,消散如煙,唯餘吾這孤獨之人,在這落寞世間,空對著往昔殘影,暗自神傷,卻再也尋不迴那份純粹的、令人心安的家之溫暖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