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宇宙二點五宇宙年四十五恆星年二千禧年地球曆二十四年
酉月十一 多雲
無意官商,無乎軍政。爾勿以此紛擾,擾其之身心。縱爾伏屍百萬,白骨露野,又豈之奈何,與吾何關。角蝸之爭,燕雀之鬥,豈知天地之遼緲,怎知生死之瀚寬。乞爾莫睬視吾,以其中之所隙,出乎其間。擇其事,終其生。藏其為,握命成。
吾素性淡泊,唯求一心之寧謐,於世之喧囂、名利之紛擾,皆視作過眼雲煙,不足掛懷。常思人生於世,如白駒過隙,匆匆數十載,何苦溺於那官商軍政之糾葛,徒惹一身煩惱。
居於僻壤,結廬而息。廬前有清溪潺潺,屋後有翠竹猗猗。朝起,迎那第一縷晨曦,聽林間鳥雀啁啾,觀溪中魚兒戲遊,心便覺澄澈安然。暮歸,伴那最後一抹殘陽,踏月影斑駁之路,嗅草木氤氳之氣,身似與這天地相融。
然世間之人,多為名利所驅,如蟻附膻,爭鬥不休。觀那朝堂之上,權臣傾軋,黨同伐異,為爭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位,不惜構陷忠良,羅織罪名,致使朝堂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再看那商場之中,商賈逐利,爾虞我詐,以次充好,巧取豪奪,為求金銀滿缽,罔顧良知道義,令市井之間,怨聲載道。至於軍中,亦不乏那爭功諉過之輩,為些許軍功賞賜,不惜虛報戰績,陷害同袍,使得軍心離散,戰力受挫。
吾每聞此等諸事,唯搖頭歎息而已。彼等之人,恰似那角蝸相爭,燕雀相鬥,眼中唯有眼前寸土之利,卻不知這天地之廣闊無垠,生死之浩渺無邊。於吾而言,彼等之紛爭,猶如隔岸之火,雖焰高勢猛,卻難及吾身,又何須為之費心勞神。
唯願守吾這一方淨土,擇一事而終一生。或於廬中讀書寫字,研那古聖先賢之典籍,悟其中修身養性之真諦,以筆墨抒懷,記錄這世間點滴感悟;或躬耕於隴畝之間,播下那希望之種,看禾苗破土而出,經風雨而漸長,至秋來收獲累累碩果,感受那大地饋贈之豐厚;又或與那山中隱士相交,煮茶論道,談玄說妙,探討那宇宙乾坤之奧秘,人生來去之因緣,於思想碰撞間,得心靈片刻之超脫。
如此,日子便在這平淡寧靜中緩緩流淌。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吾之容顏漸老,然心境卻愈發平和。
一日,有客來訪。其人身著華服,氣宇軒昂,然眉間卻透著一股焦慮與疲憊之色。吾迎其入廬,烹茶相待。客落座,未及寒暄,便長籲短歎,訴說起心中苦悶。
原來,此客乃一官宦人家子弟,自幼便被家中寄予厚望,望其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圖,光宗耀祖。於是,他自幼便埋首於那經史子集之中,研習治國安邦之術,曆經科舉之途,終得入朝為官。初時,他亦是滿腔熱血,欲為這天下蒼生謀福祉,整飭吏治,推行新政,卻不想因此觸動了朝中一些權貴的利益。
那些權貴們對他百般刁難,暗中使絆,或在聖上麵前進讒言,或在政務上設障礙,令他舉步維艱。雖他極力抗爭,然終究是勢單力薄,不僅新政難以推行,自身亦險些遭了構陷,被貶謫至偏遠之地。此次前來,便是想在這失意彷徨之際,找一解脫之法。
吾聽其言,心中感慨。想他本也是胸懷大誌之人,卻因這官場傾軋,陷入如此困境。遂安慰道:“君之日前,實是令人惋惜。然官場如那江湖,波譎雲詭,非君一人之力可改其風。既已如此,何不暫且放下那仕途之念,尋一清淨之地,調養身心,待日後時機成熟,再作打算。”
客苦笑搖頭,曰:“吾自幼受家中教誨,唯以仕途為重,如今若就此放棄,實難向家中長輩交代。且吾心中仍有不甘,總想有朝一日能重迴朝堂,實現那未竟之抱負。”
吾知其執念太深,一時難以勸解,便又道:“君既如此,吾亦不便多勸。然君可曾想過,人生之路,並非唯有仕途一途可走。君飽讀詩書,才學過人,若能將此才學用於他處,亦可為這世間貢獻一份心力。譬如著書立說,將君之治國理念、人生感悟記錄下來,傳之後世,或可啟迪後人;又或投身於教育,培育那莘莘學子,為這國家儲備人才,亦是功德一件。”
客聞吾言,沉思良久,似有所召,起身作揖謝道:“多謝先生教誨,吾當迴去好好思量一番。”言罷,便告辭而去。
又過些時日,有一商販模樣之人亦來尋吾。此人滿臉風霜,神色匆匆,入廬便急道:“先生救我!”吾忙問其故。
原來,他本是一老實本分的商人,靠販賣些日用百貨維持生計。然近年來,商場競爭日益激烈,一些不法之徒為了壟斷市場,便使出種種卑劣手段。他們或是勾結官府,打壓同行;或是以次充好,惡意降價,擾亂市場秩序。他因不願同流合汙,堅持誠信經營,結果生意一落千丈,不僅家中生計艱難,還時常受到那些惡人的威脅恐嚇。
吾聞之,不禁皺眉。歎道:“這商場之中,果真是人心險惡。然君能堅守良知,不隨波逐流,亦是難能可貴。”
商販苦著臉道:“先生,如今我該如何是好?若繼續如此,隻怕一家人都要餓肚子了;可若要我學那等惡人,昧著良心做事,我又實在做不出。”
吾思忖片刻,道:“君莫急。經商之道,並非唯有低價傾銷、以次充好之法。君可另辟蹊徑,尋那市場之空缺,經營些特色之物。且要注重品質與服務,樹立良好口碑。雖說此舉初期或會艱難,但隻要堅持下去,必能有所收獲。再者,君可與其他誠信商人聯合起來,共同抵製那等惡行,維護市場之公正。”
商販聽了吾言,眼中燃起希望之光,連聲道謝:“多謝先生指點,我這就迴去試試。”
如此,吾雖身處這僻壤之地,卻也時常有那世間之人前來傾訴苦惱,尋求幫助。吾皆以己之見解,盡力相勸,助其尋得解脫之法。
歲月悠悠,不覺間已過數載。吾依舊守著這廬舍,過著那平淡而充實的生活。
一日,吾聞得那遠方傳來戰亂之聲。據說,是兩國因邊境爭端,竟至兵戎相見。一時間,烽火連天,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哀號遍野。
吾心中雖不忍,然亦深知自己無力改變這戰局。唯有在心中默默祈禱,願那戰亂早日平息,百姓能重歸安寧。
期間,有那逃難之人路過此地。吾便將家中存糧拿出,分給他們,讓他們暫解溫飽之困。見那老弱婦孺,眼中滿是驚恐與絕望,吾心中更是難過。
待戰亂稍息,吾決定外出遊曆一番。一來想看看這戰後之世間景象,二來也想在這遊曆途中,尋些能助這世間恢複生機之法。
於是,吾背上行囊,踏上了這未知的旅途。
行至那曾經的戰場,隻見滿目瘡痍,斷壁殘垣。土地被鮮血染紅,屍骸橫陳,散發著陣陣惡臭。烏鴉在上空盤旋,發出淒厲的叫聲,仿佛在訴說著這戰爭的慘烈。
吾不忍直視,卻又不得不麵對這殘酷的現實。心中默默思忖,這戰爭究竟帶來了什麽?除了死亡與破壞,便是無盡的仇恨與痛苦。而那引發戰爭的緣由,不過是些利益紛爭,如同那角蝸之爭、燕雀之鬥一般,何其愚蠢,何其可悲。
繼續前行,吾來到一些受災嚴重的城鎮。城中百姓大多衣衫襤褸,麵黃肌瘦,正艱難地在廢墟中重建家園。吾見此情形,便主動留下來,幫助他們清理廢墟,重建房屋,傳授一些農耕技藝,以便他們能盡快恢複生產,自給自足。
在這過程中,吾結識了一位老者。老者雖年逾古稀,然精神矍鑠,對這世間之事有著獨到的見解。吾與他交談甚歡,常於閑暇之時,坐在那廢墟旁的石頭上,聽他講述這城鎮昔日的繁華,以及這戰爭帶來的災難。
老者感慨道:“這世間之人,總是為了些蠅頭小利,便忘卻了和平的珍貴。待到戰爭來臨,才知後悔,卻已為時已晚。”
吾深以為然,道:“是啊,若人人都能明白天地之廣闊,生死之浩渺,又怎會為了那點利益,爭得你死我活,引發這等慘禍呢。”
與老者相處的日子裏,吾學到了許多關於這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及一些在艱苦環境下生存的技巧。同時,吾也將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知識,如醫術、農耕等,傳授給了當地的百姓。
過了些時日,吾又踏上了旅途。此次,吾來到了一座名山腳下。聽聞此山中有許多隱士居住,他們或精通醫術,或擅長書畫,或深研佛法道經,皆是些有學識、有涵養之人。
吾心生向往,便決定登山一探究竟。
山路崎嶇,蜿蜒而上。吾沿著那羊腸小道,艱難地攀爬著。一路上,隻見那古木參天,雲霧繚繞,清泉飛瀑,景色美不勝收。
行至山腰,吾遇到了一位年輕的隱士。他身著素衣,手持竹杖,氣質儒雅,見吾前來,便微笑著打招唿。吾與其攀談起來,得知他本是一富家子弟,因看不慣家中為了生意不擇手段的做法,又厭倦了那塵世的喧囂,便毅然離家,來到這山中隱居,潛心修行。
吾聽後,對他的選擇頗為讚賞,道:“君能舍棄那榮華富貴,來此追尋內心的寧靜,實是難得。”
年輕隱士笑道:“先生過獎了。我在此山中,每日讀書、作畫、采藥,與這山中的生靈為伴,感覺無比愜意。這世間的功名利祿,於我而言,早已如浮雲般飄散。”
吾與他結伴同行,繼續向山上走去。一路上,他向我介紹了山中的各種奇花異草,以及那些隱士們的生活方式。
終於,我們來到了山頂。站在山頂之上,俯瞰著下方的山川大地,隻見那山河壯麗,雲海翻騰,心中頓生一種豪邁之情。
吾不禁感歎道:“這天地之廣闊,真是令人驚歎。相比之下,那世間的紛爭,顯得如此渺小。”
年輕隱士點頭道:“是啊,每當我站在此處,看著這大好河山,便覺得那些曾經困擾我的煩惱,都不值一提了。”
在山中住了些時日,吾與那些隱士們交流學習,收獲頗豐。他們的生活雖然簡單樸素,卻充滿了智慧與寧靜。
然而,吾心中始終記掛著那世間受苦的百姓,便決定再次下山,繼續自己的遊曆之旅。
下山之後,吾又走訪了許多地方。見那幹旱之地,百姓為水而苦,吾便與當地村民一起,尋找水源,挖掘水井;見那洪澇之處,百姓流離失所,吾便協助官府,組織抗洪救災,安置災民;見那疫病流行之地,百姓惶恐不安,吾便運用所學醫術,為他們診治疾病,發放藥物。
在這不斷的遊曆與幫助百姓的過程中,吾的足跡遍布了大江南北。雖身體日漸疲憊,但心中卻充滿了滿足與欣慰。
歲月匆匆,吾已漸入暮年。迴首這一生,雖未曾涉足那官商軍政之領域,卻也在這世間的各個角落,盡自己所能,為百姓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吾深知,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追逐那功名利祿,而在於能否在這有限的生命裏,為這世間帶來一絲溫暖,一份希望。
如今,吾願將自己的經曆與感悟,傳之後世,希望後人能明白,在這天地之間,當以平和之心處世,以仁愛之心待人,莫要為了那無謂的紛爭,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願後世之人,能繼承吾之衣缽,繼續在這世間,為了那美好的生活,為了那人間的正義,為了那百姓的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如此,吾雖身死,亦無憾矣。
今生有岸,如舟行於江河,雖漫漫而有涯可及;來世無涯,則似鵬翔於蒼溟,浩渺無垠而難尋邊際。此二者之念,蘊含著深邃之哲理,關乎人生之思索、命運之探尋,且聽吾細細道來。
今生者,乃吾等所切實經曆、觸手可及之歲月也。其有岸,一則在於時光之有限。人生匆匆數十載,縱有百年之期,相較於悠悠天地、漫漫曆史長河,亦不過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自呱呱墜地始,至歸於塵土終,其間所曆之事、所遇之人,皆在這既定之時光跨度內鋪展。童年之懵懂天真,少年之意氣風發,青年之壯誌豪情,中年之沉穩持重,老年之淡泊寧靜,各階段如岸邊之標識,清晰劃分著人生之旅的不同程途,提示著吾等生命之舟正行於何處,且終將駛向那無可迴避之終點。
二則在於境遇之限定。人降生於斯世,便置身於特定之家庭、社會、文化環境之中。或生於富貴之家,享盡榮華;或生於貧寒之戶,飽經風霜。或逢太平盛世,得安居樂業;或遇亂世紛爭,流離顛沛。此等境遇猶如江河兩岸之山川形勝,或平坦開闊,助舟行順暢;或崎嶇險峻,令航行艱難。然無論順逆,皆為今生之境,構成了吾等此生所能觸及之邊界,框定了人生之諸多可能與局限。
然今生雖有岸,卻絕非意味著其平淡無奇或徒具形式。恰因這有限之時光與既定之境遇,方使得每一刻、每一事、每一人皆彌足珍貴。於有限中求無限,在短暫裏綻光芒,方為今生之真諦。如古之仁人誌士,明知人生有涯,卻能在有限之歲月裏,或立德於世,以高尚之品德垂範後人;或立功於邦,為家國之興盛殫精竭慮;或立言於學,創不朽之篇章啟迪來者。他們以自身之奮鬥與追求,在今生之岸上鐫刻下深深印記,令其生命之價值超越了時光之束縛,熠熠生輝於曆史之長河。
而來世無涯,此說雖涉玄虛,難以實證,然其於人心之中,卻有著別樣之意義與影響。來世之概念,往往承載著人們對今生未盡之事、未了之願的期許與遐想。今生或許有諸多遺憾,或抱負未展,或情感未全,或良知未泯而有所虧欠。當麵對今生之岸,知曉終將抵達盡頭而仍留有遺憾時,來世便成了那片可寄托希望之無垠之海。
於精神層麵而言,來世無涯給予了人們一種超越現實困境的慰藉。當身處苦難之中,如困於疾病之折磨、挫折之打擊、命運之不公,今生之岸仿佛變得狹窄逼仄,令人難以喘息。此時,來世那無涯之想象,便如遠方的燈塔,雖渺茫卻給人以堅持下去的勇氣。它暗示著,即便今生諸多不順,或許來世尚有機會重新來過,彌補缺憾,實現未竟之夢想。
再者,來世無涯亦反映出人類對未知與永恆的探索渴望。今生所能感知與認知之範圍終究有限,而宇宙之奧秘、生命之真諦,似乎總在那遙不可及之處。來世的概念,猶如打開了一扇通向無限可能的大門,激發著人們去思考、去猜測那超越今生的存在形式與意義。或許在那無涯之來世,靈魂得以解脫塵世之羈絆,以更為純粹之姿態去追尋更高層次的智慧與境界,去探尋那終極之真理。
然而,過度沉溺於來世無涯之遐想,亦有其弊端。或有人借此逃避今生之責任與挑戰,將所有的希望與努力都寄托於那虛無縹緲的來世,而忽視了當下應為之事。今生之岸雖有盡頭,但唯有在今生切實努力、積極作為,方能使生命充實而有意義。若一味空想來世,恐會虛度今生,待迴首時,徒留更多遺憾。
故“今生有岸,來世無涯”當合而思之。應以今生為基,珍惜這有限之時光,把握既定之境遇,在今生之岸上努力耕耘,盡人事、聽天命,讓生命綻放出應有的光彩。同時,亦不妨留存一份對來世無涯的美好期許,將其化作在今生困境中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但切不可讓其成為逃避今生的借口。
如此,方能在今生來世之思索間,尋得一種平衡,一種既能安於今生之現實,又能懷揣對未知未來之憧憬的人生態度,使吾等之人生之旅,無論在有岸之今生,還是在想象中無涯之來世,皆能有所依歸,有所價值。
酉月十一 多雲
無意官商,無乎軍政。爾勿以此紛擾,擾其之身心。縱爾伏屍百萬,白骨露野,又豈之奈何,與吾何關。角蝸之爭,燕雀之鬥,豈知天地之遼緲,怎知生死之瀚寬。乞爾莫睬視吾,以其中之所隙,出乎其間。擇其事,終其生。藏其為,握命成。
吾素性淡泊,唯求一心之寧謐,於世之喧囂、名利之紛擾,皆視作過眼雲煙,不足掛懷。常思人生於世,如白駒過隙,匆匆數十載,何苦溺於那官商軍政之糾葛,徒惹一身煩惱。
居於僻壤,結廬而息。廬前有清溪潺潺,屋後有翠竹猗猗。朝起,迎那第一縷晨曦,聽林間鳥雀啁啾,觀溪中魚兒戲遊,心便覺澄澈安然。暮歸,伴那最後一抹殘陽,踏月影斑駁之路,嗅草木氤氳之氣,身似與這天地相融。
然世間之人,多為名利所驅,如蟻附膻,爭鬥不休。觀那朝堂之上,權臣傾軋,黨同伐異,為爭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位,不惜構陷忠良,羅織罪名,致使朝堂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再看那商場之中,商賈逐利,爾虞我詐,以次充好,巧取豪奪,為求金銀滿缽,罔顧良知道義,令市井之間,怨聲載道。至於軍中,亦不乏那爭功諉過之輩,為些許軍功賞賜,不惜虛報戰績,陷害同袍,使得軍心離散,戰力受挫。
吾每聞此等諸事,唯搖頭歎息而已。彼等之人,恰似那角蝸相爭,燕雀相鬥,眼中唯有眼前寸土之利,卻不知這天地之廣闊無垠,生死之浩渺無邊。於吾而言,彼等之紛爭,猶如隔岸之火,雖焰高勢猛,卻難及吾身,又何須為之費心勞神。
唯願守吾這一方淨土,擇一事而終一生。或於廬中讀書寫字,研那古聖先賢之典籍,悟其中修身養性之真諦,以筆墨抒懷,記錄這世間點滴感悟;或躬耕於隴畝之間,播下那希望之種,看禾苗破土而出,經風雨而漸長,至秋來收獲累累碩果,感受那大地饋贈之豐厚;又或與那山中隱士相交,煮茶論道,談玄說妙,探討那宇宙乾坤之奧秘,人生來去之因緣,於思想碰撞間,得心靈片刻之超脫。
如此,日子便在這平淡寧靜中緩緩流淌。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吾之容顏漸老,然心境卻愈發平和。
一日,有客來訪。其人身著華服,氣宇軒昂,然眉間卻透著一股焦慮與疲憊之色。吾迎其入廬,烹茶相待。客落座,未及寒暄,便長籲短歎,訴說起心中苦悶。
原來,此客乃一官宦人家子弟,自幼便被家中寄予厚望,望其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圖,光宗耀祖。於是,他自幼便埋首於那經史子集之中,研習治國安邦之術,曆經科舉之途,終得入朝為官。初時,他亦是滿腔熱血,欲為這天下蒼生謀福祉,整飭吏治,推行新政,卻不想因此觸動了朝中一些權貴的利益。
那些權貴們對他百般刁難,暗中使絆,或在聖上麵前進讒言,或在政務上設障礙,令他舉步維艱。雖他極力抗爭,然終究是勢單力薄,不僅新政難以推行,自身亦險些遭了構陷,被貶謫至偏遠之地。此次前來,便是想在這失意彷徨之際,找一解脫之法。
吾聽其言,心中感慨。想他本也是胸懷大誌之人,卻因這官場傾軋,陷入如此困境。遂安慰道:“君之日前,實是令人惋惜。然官場如那江湖,波譎雲詭,非君一人之力可改其風。既已如此,何不暫且放下那仕途之念,尋一清淨之地,調養身心,待日後時機成熟,再作打算。”
客苦笑搖頭,曰:“吾自幼受家中教誨,唯以仕途為重,如今若就此放棄,實難向家中長輩交代。且吾心中仍有不甘,總想有朝一日能重迴朝堂,實現那未竟之抱負。”
吾知其執念太深,一時難以勸解,便又道:“君既如此,吾亦不便多勸。然君可曾想過,人生之路,並非唯有仕途一途可走。君飽讀詩書,才學過人,若能將此才學用於他處,亦可為這世間貢獻一份心力。譬如著書立說,將君之治國理念、人生感悟記錄下來,傳之後世,或可啟迪後人;又或投身於教育,培育那莘莘學子,為這國家儲備人才,亦是功德一件。”
客聞吾言,沉思良久,似有所召,起身作揖謝道:“多謝先生教誨,吾當迴去好好思量一番。”言罷,便告辭而去。
又過些時日,有一商販模樣之人亦來尋吾。此人滿臉風霜,神色匆匆,入廬便急道:“先生救我!”吾忙問其故。
原來,他本是一老實本分的商人,靠販賣些日用百貨維持生計。然近年來,商場競爭日益激烈,一些不法之徒為了壟斷市場,便使出種種卑劣手段。他們或是勾結官府,打壓同行;或是以次充好,惡意降價,擾亂市場秩序。他因不願同流合汙,堅持誠信經營,結果生意一落千丈,不僅家中生計艱難,還時常受到那些惡人的威脅恐嚇。
吾聞之,不禁皺眉。歎道:“這商場之中,果真是人心險惡。然君能堅守良知,不隨波逐流,亦是難能可貴。”
商販苦著臉道:“先生,如今我該如何是好?若繼續如此,隻怕一家人都要餓肚子了;可若要我學那等惡人,昧著良心做事,我又實在做不出。”
吾思忖片刻,道:“君莫急。經商之道,並非唯有低價傾銷、以次充好之法。君可另辟蹊徑,尋那市場之空缺,經營些特色之物。且要注重品質與服務,樹立良好口碑。雖說此舉初期或會艱難,但隻要堅持下去,必能有所收獲。再者,君可與其他誠信商人聯合起來,共同抵製那等惡行,維護市場之公正。”
商販聽了吾言,眼中燃起希望之光,連聲道謝:“多謝先生指點,我這就迴去試試。”
如此,吾雖身處這僻壤之地,卻也時常有那世間之人前來傾訴苦惱,尋求幫助。吾皆以己之見解,盡力相勸,助其尋得解脫之法。
歲月悠悠,不覺間已過數載。吾依舊守著這廬舍,過著那平淡而充實的生活。
一日,吾聞得那遠方傳來戰亂之聲。據說,是兩國因邊境爭端,竟至兵戎相見。一時間,烽火連天,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哀號遍野。
吾心中雖不忍,然亦深知自己無力改變這戰局。唯有在心中默默祈禱,願那戰亂早日平息,百姓能重歸安寧。
期間,有那逃難之人路過此地。吾便將家中存糧拿出,分給他們,讓他們暫解溫飽之困。見那老弱婦孺,眼中滿是驚恐與絕望,吾心中更是難過。
待戰亂稍息,吾決定外出遊曆一番。一來想看看這戰後之世間景象,二來也想在這遊曆途中,尋些能助這世間恢複生機之法。
於是,吾背上行囊,踏上了這未知的旅途。
行至那曾經的戰場,隻見滿目瘡痍,斷壁殘垣。土地被鮮血染紅,屍骸橫陳,散發著陣陣惡臭。烏鴉在上空盤旋,發出淒厲的叫聲,仿佛在訴說著這戰爭的慘烈。
吾不忍直視,卻又不得不麵對這殘酷的現實。心中默默思忖,這戰爭究竟帶來了什麽?除了死亡與破壞,便是無盡的仇恨與痛苦。而那引發戰爭的緣由,不過是些利益紛爭,如同那角蝸之爭、燕雀之鬥一般,何其愚蠢,何其可悲。
繼續前行,吾來到一些受災嚴重的城鎮。城中百姓大多衣衫襤褸,麵黃肌瘦,正艱難地在廢墟中重建家園。吾見此情形,便主動留下來,幫助他們清理廢墟,重建房屋,傳授一些農耕技藝,以便他們能盡快恢複生產,自給自足。
在這過程中,吾結識了一位老者。老者雖年逾古稀,然精神矍鑠,對這世間之事有著獨到的見解。吾與他交談甚歡,常於閑暇之時,坐在那廢墟旁的石頭上,聽他講述這城鎮昔日的繁華,以及這戰爭帶來的災難。
老者感慨道:“這世間之人,總是為了些蠅頭小利,便忘卻了和平的珍貴。待到戰爭來臨,才知後悔,卻已為時已晚。”
吾深以為然,道:“是啊,若人人都能明白天地之廣闊,生死之浩渺,又怎會為了那點利益,爭得你死我活,引發這等慘禍呢。”
與老者相處的日子裏,吾學到了許多關於這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及一些在艱苦環境下生存的技巧。同時,吾也將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知識,如醫術、農耕等,傳授給了當地的百姓。
過了些時日,吾又踏上了旅途。此次,吾來到了一座名山腳下。聽聞此山中有許多隱士居住,他們或精通醫術,或擅長書畫,或深研佛法道經,皆是些有學識、有涵養之人。
吾心生向往,便決定登山一探究竟。
山路崎嶇,蜿蜒而上。吾沿著那羊腸小道,艱難地攀爬著。一路上,隻見那古木參天,雲霧繚繞,清泉飛瀑,景色美不勝收。
行至山腰,吾遇到了一位年輕的隱士。他身著素衣,手持竹杖,氣質儒雅,見吾前來,便微笑著打招唿。吾與其攀談起來,得知他本是一富家子弟,因看不慣家中為了生意不擇手段的做法,又厭倦了那塵世的喧囂,便毅然離家,來到這山中隱居,潛心修行。
吾聽後,對他的選擇頗為讚賞,道:“君能舍棄那榮華富貴,來此追尋內心的寧靜,實是難得。”
年輕隱士笑道:“先生過獎了。我在此山中,每日讀書、作畫、采藥,與這山中的生靈為伴,感覺無比愜意。這世間的功名利祿,於我而言,早已如浮雲般飄散。”
吾與他結伴同行,繼續向山上走去。一路上,他向我介紹了山中的各種奇花異草,以及那些隱士們的生活方式。
終於,我們來到了山頂。站在山頂之上,俯瞰著下方的山川大地,隻見那山河壯麗,雲海翻騰,心中頓生一種豪邁之情。
吾不禁感歎道:“這天地之廣闊,真是令人驚歎。相比之下,那世間的紛爭,顯得如此渺小。”
年輕隱士點頭道:“是啊,每當我站在此處,看著這大好河山,便覺得那些曾經困擾我的煩惱,都不值一提了。”
在山中住了些時日,吾與那些隱士們交流學習,收獲頗豐。他們的生活雖然簡單樸素,卻充滿了智慧與寧靜。
然而,吾心中始終記掛著那世間受苦的百姓,便決定再次下山,繼續自己的遊曆之旅。
下山之後,吾又走訪了許多地方。見那幹旱之地,百姓為水而苦,吾便與當地村民一起,尋找水源,挖掘水井;見那洪澇之處,百姓流離失所,吾便協助官府,組織抗洪救災,安置災民;見那疫病流行之地,百姓惶恐不安,吾便運用所學醫術,為他們診治疾病,發放藥物。
在這不斷的遊曆與幫助百姓的過程中,吾的足跡遍布了大江南北。雖身體日漸疲憊,但心中卻充滿了滿足與欣慰。
歲月匆匆,吾已漸入暮年。迴首這一生,雖未曾涉足那官商軍政之領域,卻也在這世間的各個角落,盡自己所能,為百姓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吾深知,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追逐那功名利祿,而在於能否在這有限的生命裏,為這世間帶來一絲溫暖,一份希望。
如今,吾願將自己的經曆與感悟,傳之後世,希望後人能明白,在這天地之間,當以平和之心處世,以仁愛之心待人,莫要為了那無謂的紛爭,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願後世之人,能繼承吾之衣缽,繼續在這世間,為了那美好的生活,為了那人間的正義,為了那百姓的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如此,吾雖身死,亦無憾矣。
今生有岸,如舟行於江河,雖漫漫而有涯可及;來世無涯,則似鵬翔於蒼溟,浩渺無垠而難尋邊際。此二者之念,蘊含著深邃之哲理,關乎人生之思索、命運之探尋,且聽吾細細道來。
今生者,乃吾等所切實經曆、觸手可及之歲月也。其有岸,一則在於時光之有限。人生匆匆數十載,縱有百年之期,相較於悠悠天地、漫漫曆史長河,亦不過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自呱呱墜地始,至歸於塵土終,其間所曆之事、所遇之人,皆在這既定之時光跨度內鋪展。童年之懵懂天真,少年之意氣風發,青年之壯誌豪情,中年之沉穩持重,老年之淡泊寧靜,各階段如岸邊之標識,清晰劃分著人生之旅的不同程途,提示著吾等生命之舟正行於何處,且終將駛向那無可迴避之終點。
二則在於境遇之限定。人降生於斯世,便置身於特定之家庭、社會、文化環境之中。或生於富貴之家,享盡榮華;或生於貧寒之戶,飽經風霜。或逢太平盛世,得安居樂業;或遇亂世紛爭,流離顛沛。此等境遇猶如江河兩岸之山川形勝,或平坦開闊,助舟行順暢;或崎嶇險峻,令航行艱難。然無論順逆,皆為今生之境,構成了吾等此生所能觸及之邊界,框定了人生之諸多可能與局限。
然今生雖有岸,卻絕非意味著其平淡無奇或徒具形式。恰因這有限之時光與既定之境遇,方使得每一刻、每一事、每一人皆彌足珍貴。於有限中求無限,在短暫裏綻光芒,方為今生之真諦。如古之仁人誌士,明知人生有涯,卻能在有限之歲月裏,或立德於世,以高尚之品德垂範後人;或立功於邦,為家國之興盛殫精竭慮;或立言於學,創不朽之篇章啟迪來者。他們以自身之奮鬥與追求,在今生之岸上鐫刻下深深印記,令其生命之價值超越了時光之束縛,熠熠生輝於曆史之長河。
而來世無涯,此說雖涉玄虛,難以實證,然其於人心之中,卻有著別樣之意義與影響。來世之概念,往往承載著人們對今生未盡之事、未了之願的期許與遐想。今生或許有諸多遺憾,或抱負未展,或情感未全,或良知未泯而有所虧欠。當麵對今生之岸,知曉終將抵達盡頭而仍留有遺憾時,來世便成了那片可寄托希望之無垠之海。
於精神層麵而言,來世無涯給予了人們一種超越現實困境的慰藉。當身處苦難之中,如困於疾病之折磨、挫折之打擊、命運之不公,今生之岸仿佛變得狹窄逼仄,令人難以喘息。此時,來世那無涯之想象,便如遠方的燈塔,雖渺茫卻給人以堅持下去的勇氣。它暗示著,即便今生諸多不順,或許來世尚有機會重新來過,彌補缺憾,實現未竟之夢想。
再者,來世無涯亦反映出人類對未知與永恆的探索渴望。今生所能感知與認知之範圍終究有限,而宇宙之奧秘、生命之真諦,似乎總在那遙不可及之處。來世的概念,猶如打開了一扇通向無限可能的大門,激發著人們去思考、去猜測那超越今生的存在形式與意義。或許在那無涯之來世,靈魂得以解脫塵世之羈絆,以更為純粹之姿態去追尋更高層次的智慧與境界,去探尋那終極之真理。
然而,過度沉溺於來世無涯之遐想,亦有其弊端。或有人借此逃避今生之責任與挑戰,將所有的希望與努力都寄托於那虛無縹緲的來世,而忽視了當下應為之事。今生之岸雖有盡頭,但唯有在今生切實努力、積極作為,方能使生命充實而有意義。若一味空想來世,恐會虛度今生,待迴首時,徒留更多遺憾。
故“今生有岸,來世無涯”當合而思之。應以今生為基,珍惜這有限之時光,把握既定之境遇,在今生之岸上努力耕耘,盡人事、聽天命,讓生命綻放出應有的光彩。同時,亦不妨留存一份對來世無涯的美好期許,將其化作在今生困境中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但切不可讓其成為逃避今生的借口。
如此,方能在今生來世之思索間,尋得一種平衡,一種既能安於今生之現實,又能懷揣對未知未來之憧憬的人生態度,使吾等之人生之旅,無論在有岸之今生,還是在想象中無涯之來世,皆能有所依歸,有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