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暮槿已經在文壇閣呆上近兩周,每日吃好喝好,逍遙異常。期間看了不下十次的武鬥,大多是劍鬥,死鬥也見到了兩次,雙方戰得慘烈,死相更是觸目驚心,讓她好幾個晚上沒睡好覺。
中途還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三天前,他們坐在看席等待武鬥開始時,笪千潭狡黠地問陳聰,為什麽不去參加武鬥。
“算了算了。”陳聰擺手,“我上去,估計要被人打得屁滾尿流。”
“蘇姑娘,你呢?”陳聰把矛頭轉向看得津津有味的蘇暮槿。
不像其他的大部分觀眾,隻是在一旁喝彩或者為支持的人捏汗,蘇暮槿一直在觀察場上人的一招一式,觀察,隨後記住,再在腦中迴憶,演練。雖然已經有幾個多月沒動手練習,但她自知,自己的武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雖然全身未動,但這絕非非易事,如同當年捧著四書五經念叨不停一樣,即便是自己擅長的武功領域,蘇暮槿依舊需要花費大量的腦力來理解雙方行為的前因後果。每看完一次武鬥,她都筋疲力盡,迴去要吃上一大碗飯——在逃亡途中,她都沒吃過這麽多東西。
陳聰說她這是在長身子,不過她明白,隻是自己消耗過多了。
“蘇姑娘?”
“我?”陳聰叫她第二遍,她才意識到有人正在推自己的肩膀,“我怎麽了?”
“蘇姑娘每天看得這麽入迷,就沒想上去過跟別人交手?”對於自己和蘇暮槿實力之間的察覺,陳聰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他並不知道蘇暮槿到底有多強,想借此機會唆使她上去展現一下。
蘇暮槿搖搖頭:“我不能上去。”
“噢!對不起。”陳聰拍拍腦袋。他忘記了件很重要的事——蘇暮槿是神子,即便在文壇閣,暴露這樣的身份也並非明智之舉。
蘇暮槿沒明白他為什麽道歉,隻得搖頭,納悶地迴了句沒事,隨後繼續全神貫注地看對劍比武。
眼前的是兩個男性,都是二十出頭的樣貌,非常年輕,左側那位的胡須剃得工整,微微屈膝,蓄勢待發;右側是二十左右的青年,看上去玩世不恭,隨性地看著眼前的對手。
蘇暮槿看好那位青年,據她看過的那些小說來判斷,越是這種看上去邋遢的人,越是深藏不露,他們喜歡這樣的做派,似乎以輕鬆的樣貌戰勝對手,能在心裏獲得比單純勝利更加強烈的喜悅。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
讓蘇暮槿記憶深刻的不僅是青年輸了,而是他使用的招式、對手的應對以及後續……
右側青年所使用的,是蘇暮槿再熟悉不過的流斬。她先是一驚,後想:茶莊在江湖也是遠近聞名,被文壇閣邀請並不奇怪。
“那人好像是茶莊路家的旁係。”看客的竊竊私語證明蘇暮槿沒有想錯。
使出流斬,能發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即便茶莊青年使用得並不熟悉,動作有些僵硬,但毫無疑問,他知道流斬的門道,因此應當是能打過同量級的對手,何況雙方的武器也無優劣之分,都是文壇閣發放的實木重劍。
就在雙方木劍交接的電光火石之間,本應是流斬的主動,可茶莊的那位青年手中的木劍忽然就被擊飛,直射向觀眾席,更確切地說,是直飛蘇暮槿所在之位!
啪。
一聲脆響,木劍被彈開。
坐在蘇暮槿左邊的笪千潭反應極快,他起身擋住飛劍,裂成兩端的木劍落迴場內,看席一陣驚唿。
笪千潭看著比武場中的那名男子。他在木劍飛出前就已經開始轉身,似乎預料到劍會往哪飛了。
左側男子向看席,不,是向蘇暮槿微鞠一躬,以表歉意。
“勝……勝者,平佑公侯。”主持愣了片刻,見無人受傷,才宣布武鬥結果。
掌聲如雷貫耳。
“那就是平佑公侯,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坐在蘇暮槿右側的男人正同身邊的人交流。
“是啊,這麽輕易就把茶莊的流斬給破了。”
蘇暮槿用手臂蹭旁邊的陳聰。
公侯,從二品,隻有開國功臣的直係才能繼承這個稱號,且被剝奪後就不再授迴,因而大尚建國至今,公侯已從兩百餘人降至不及五十。
“請問……平佑公侯是?”陳聰會意,有些結巴地同旁邊的官員搭話。
“你們不是從蜀道來的吧?”
“不,我們是涼州人。”
官員聽到涼州,那眼神好像在說,涼州也有配進入文壇閣的人?不過他很快收迴了這樣粗魯的目光,對陳聰說道:“平佑公侯在十八歲就率三千精兵平定佑州內亂,在蜀道是大名鼎鼎,我們這些居在核道之人也有所耳聞。”
“如今見他實力,恐怕以一敵百,不成問題。”又有人加入了閑談。
“還真有可能,否則佑州那如瘟疫般爆發的內亂,他在短短兩個月怎麽平定得了?”
“年少有為,年少有為。”
“你們幾位應是一同來文壇閣的?”官員問陳聰,指了指身旁的蘇暮槿和笪千潭,“我看這位小兄弟功法也是了得,反應迅速。”
笪千潭眼神仍不想從那位公侯身上移開,他注視公侯離開鬥場,消失在石門之後。
木劍飛向他們,定是公侯有意為之。他緩緩坐下,迴答官員:“謝謝,我們是一起的。”
“小兄弟年紀輕輕就有如此實力,日後定能成為一位大俠。”
笪千潭又說了幾句客套話。
比武結束,蘇暮槿他們向南園走去。
“蘇小姐,你覺得方才那個公侯如何?”
“他的劍法很厲害,我現在還沒想明白,他是如何破解流斬的,似乎用了蠻力,但又並非那迴事……”蘇暮槿閉上嘴巴,她不敢說話,生怕把方才見到的給忘得一幹二淨。
“不是說這個。”笪千潭忽然才意識到,蘇暮槿對武功的求索非常狂熱,“我覺得那個飛劍,是他有意打來的。不覺得太巧——”
平佑公侯身著紫色公服,站在前麵。
“六歲、女孩,一月進入文壇閣。那個名為蘇暮槿的神子在十二月從江淮大牢逃出。”他麵帶笑容地走向蘇暮槿,“幾乎不需多想,你就是蘇暮槿。”
中途還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三天前,他們坐在看席等待武鬥開始時,笪千潭狡黠地問陳聰,為什麽不去參加武鬥。
“算了算了。”陳聰擺手,“我上去,估計要被人打得屁滾尿流。”
“蘇姑娘,你呢?”陳聰把矛頭轉向看得津津有味的蘇暮槿。
不像其他的大部分觀眾,隻是在一旁喝彩或者為支持的人捏汗,蘇暮槿一直在觀察場上人的一招一式,觀察,隨後記住,再在腦中迴憶,演練。雖然已經有幾個多月沒動手練習,但她自知,自己的武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雖然全身未動,但這絕非非易事,如同當年捧著四書五經念叨不停一樣,即便是自己擅長的武功領域,蘇暮槿依舊需要花費大量的腦力來理解雙方行為的前因後果。每看完一次武鬥,她都筋疲力盡,迴去要吃上一大碗飯——在逃亡途中,她都沒吃過這麽多東西。
陳聰說她這是在長身子,不過她明白,隻是自己消耗過多了。
“蘇姑娘?”
“我?”陳聰叫她第二遍,她才意識到有人正在推自己的肩膀,“我怎麽了?”
“蘇姑娘每天看得這麽入迷,就沒想上去過跟別人交手?”對於自己和蘇暮槿實力之間的察覺,陳聰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他並不知道蘇暮槿到底有多強,想借此機會唆使她上去展現一下。
蘇暮槿搖搖頭:“我不能上去。”
“噢!對不起。”陳聰拍拍腦袋。他忘記了件很重要的事——蘇暮槿是神子,即便在文壇閣,暴露這樣的身份也並非明智之舉。
蘇暮槿沒明白他為什麽道歉,隻得搖頭,納悶地迴了句沒事,隨後繼續全神貫注地看對劍比武。
眼前的是兩個男性,都是二十出頭的樣貌,非常年輕,左側那位的胡須剃得工整,微微屈膝,蓄勢待發;右側是二十左右的青年,看上去玩世不恭,隨性地看著眼前的對手。
蘇暮槿看好那位青年,據她看過的那些小說來判斷,越是這種看上去邋遢的人,越是深藏不露,他們喜歡這樣的做派,似乎以輕鬆的樣貌戰勝對手,能在心裏獲得比單純勝利更加強烈的喜悅。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
讓蘇暮槿記憶深刻的不僅是青年輸了,而是他使用的招式、對手的應對以及後續……
右側青年所使用的,是蘇暮槿再熟悉不過的流斬。她先是一驚,後想:茶莊在江湖也是遠近聞名,被文壇閣邀請並不奇怪。
“那人好像是茶莊路家的旁係。”看客的竊竊私語證明蘇暮槿沒有想錯。
使出流斬,能發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即便茶莊青年使用得並不熟悉,動作有些僵硬,但毫無疑問,他知道流斬的門道,因此應當是能打過同量級的對手,何況雙方的武器也無優劣之分,都是文壇閣發放的實木重劍。
就在雙方木劍交接的電光火石之間,本應是流斬的主動,可茶莊的那位青年手中的木劍忽然就被擊飛,直射向觀眾席,更確切地說,是直飛蘇暮槿所在之位!
啪。
一聲脆響,木劍被彈開。
坐在蘇暮槿左邊的笪千潭反應極快,他起身擋住飛劍,裂成兩端的木劍落迴場內,看席一陣驚唿。
笪千潭看著比武場中的那名男子。他在木劍飛出前就已經開始轉身,似乎預料到劍會往哪飛了。
左側男子向看席,不,是向蘇暮槿微鞠一躬,以表歉意。
“勝……勝者,平佑公侯。”主持愣了片刻,見無人受傷,才宣布武鬥結果。
掌聲如雷貫耳。
“那就是平佑公侯,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坐在蘇暮槿右側的男人正同身邊的人交流。
“是啊,這麽輕易就把茶莊的流斬給破了。”
蘇暮槿用手臂蹭旁邊的陳聰。
公侯,從二品,隻有開國功臣的直係才能繼承這個稱號,且被剝奪後就不再授迴,因而大尚建國至今,公侯已從兩百餘人降至不及五十。
“請問……平佑公侯是?”陳聰會意,有些結巴地同旁邊的官員搭話。
“你們不是從蜀道來的吧?”
“不,我們是涼州人。”
官員聽到涼州,那眼神好像在說,涼州也有配進入文壇閣的人?不過他很快收迴了這樣粗魯的目光,對陳聰說道:“平佑公侯在十八歲就率三千精兵平定佑州內亂,在蜀道是大名鼎鼎,我們這些居在核道之人也有所耳聞。”
“如今見他實力,恐怕以一敵百,不成問題。”又有人加入了閑談。
“還真有可能,否則佑州那如瘟疫般爆發的內亂,他在短短兩個月怎麽平定得了?”
“年少有為,年少有為。”
“你們幾位應是一同來文壇閣的?”官員問陳聰,指了指身旁的蘇暮槿和笪千潭,“我看這位小兄弟功法也是了得,反應迅速。”
笪千潭眼神仍不想從那位公侯身上移開,他注視公侯離開鬥場,消失在石門之後。
木劍飛向他們,定是公侯有意為之。他緩緩坐下,迴答官員:“謝謝,我們是一起的。”
“小兄弟年紀輕輕就有如此實力,日後定能成為一位大俠。”
笪千潭又說了幾句客套話。
比武結束,蘇暮槿他們向南園走去。
“蘇小姐,你覺得方才那個公侯如何?”
“他的劍法很厲害,我現在還沒想明白,他是如何破解流斬的,似乎用了蠻力,但又並非那迴事……”蘇暮槿閉上嘴巴,她不敢說話,生怕把方才見到的給忘得一幹二淨。
“不是說這個。”笪千潭忽然才意識到,蘇暮槿對武功的求索非常狂熱,“我覺得那個飛劍,是他有意打來的。不覺得太巧——”
平佑公侯身著紫色公服,站在前麵。
“六歲、女孩,一月進入文壇閣。那個名為蘇暮槿的神子在十二月從江淮大牢逃出。”他麵帶笑容地走向蘇暮槿,“幾乎不需多想,你就是蘇暮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