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州。


    張陽走到了田間地頭,觀察農民幹活。


    此時已過了耕種的時節,農民在地裏的活主要是除草與澆水,等待著收獲的那一天。


    “你們就是這樣提水澆地嗎?”張陽看到有人用水桶從遠處井裏打水出來,一路提到地裏,便跟上詢問。


    “哦,倒也不是,這是最後一桶,提過來就行,一般都是用扁擔,一次能提兩桶水呢!”說著,農民指了指放在地頭的扁擔。


    “澆一次水需要多長時間?”張陽問道。


    “澆一次水,你是說全部澆一遍?”


    “對,你種的地全部澆一遍。”


    農民稍稍思索片刻,說道:“澆不過來,十多天恐怕也澆不了一遍。”


    “十多天?!那遇到幹旱的時候怎麽辦?”


    “隻能努力提水,澆多少算多少,也沒辦法,那是天災,人能和老天爺作對嗎?”


    “......”


    “我這裏種了點菜,比較需要水,我專門挑點水澆澆,小夥子你忙著,我還得去地裏除除草。”


    “好,你忙著。”


    ......


    張陽盤算著,若是一家種兩畝地,也就是一千三百平方米,用水桶提水灌溉,一桶水灌溉兩個平方,就需要六百多桶水,一次兩桶,需要三百多個來迴,往返一次半小時,一天幹十個小時,也就二十多個來迴,這樣算下來的確是十多天!


    “哎,這也太難了。”張陽不由得感慨。


    農民的確不容易,若是遇到風調雨順,倒還有些收成,但要是碰到災年,真的很難有什麽收獲,即便每日在田間勞作,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總有人覺得在古代幹旱的時候收成不好是因為農民懶惰,其實是不準確的,此時沒有抽水機,沒有軟水管,隻靠人來提水,真的困難重重,若是再碰到蟲害,此時沒有農藥,也沒有噴淋設備,往往損失慘重。


    ......


    ......


    迴到家,張陽陷入思考,首先要解決的是澆水的問題。


    張陽首先想到的就是水車,這是一種借助水流的力量將水帶到高處,通過水道流入農田的設施。


    但在青頭縣並不適用,北方雨水不多,河流不夠湍急,並且對於小麥種植而言,並不是一直需要大量水分,這與種水稻有顯著區別。


    此時張陽想到了自己的見聞,在田間地頭,常見一些水泥做的溝渠,裏麵是幹涸的,原本不明白那是做什麽的,現在卻明白了。


    想來那就是灌溉渠......


    張陽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靠譜,水泥也有,剩下的就是合理布局,把水引到渠裏,農民從灌溉渠裏取水,總要方便一些。


    有了主意,張陽決定貼一份告示,征求一下百姓們的意見,畢竟要在人家地裏挖溝渠,總要人家同意才好。


    ......


    齊王府的門口已不似那般火熱,不過現在有了新的功能,便是一些老人帶著自己的小孫子小孫女,搬個小板凳坐在告示前,認字。


    這世上窮人多,人人都會說話,但卻不認識字,也不會寫,甚至一本教材也沒有,換句話說,窮人想找弄一本書都幾乎不可能,而且就算有書,你不認字,如何教給孩子?


    很早就有窮人想借衙門的告示認字,但衙役隻念一遍,並且寫的之乎者也,也聽不明白,還得要衙役翻譯一下,所以就沒人再打這個主意。


    但齊王府的告示不一樣,寫的是純白話文,就是平時是怎麽說話的,告示上就是怎麽寫的,這對於平民來說,是絕無僅有的。


    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當年學曆史的時候,或許並沒有太深的領悟,但學過諸如《滕王閣賦》後,你會覺得還是好好說話舒服,雖說是千古名篇,但無論是理解還是背誦,都十分有難度,這還是有老師幫忙解釋的情況。


    所以在古代,文字絕對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有錢人讀書識字,會做文章,窮人則不認字,也沒機會讀書認字。


    誰也不想一直窮下去,若是有機會讀書認字,考的一點功名,那一定竭盡所能的抓住這樣的機會。


    齊王府外的告示,反倒是一個契機。


    告示寫的很白話,貼上後護衛讀過幾遍,大家也就記得大概,若是有心,更是能背誦一段,像什麽“水泥作坊待遇從優,但需簽訂賣身契”等內容,大家更是耳熟能詳,帶著小孫子小孫女坐在告示前,老人也絲毫不怵。


    “這是水泥,好好看看,寫一下。”


    小孩子拿著燒黑的木條在地上一筆一劃的模仿著,一旁的老人仔細端量著孩子寫的和告示上的區別。


    “不對,你看這裏,人家沒出頭,你寫出頭了,擦掉重寫。”


    “哦。”孩子拿腳把地上的字擦掉,又重新畫了起來,對孩子而言,這些字是完全陌生的,沒有筆畫,也沒有順序,就像一幅畫,照著畫,僅此而已。


    老人也微微歎息,剛才這一劃從左往右劃,現在怎麽又從右往左劃了?但是不能說,因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該是怎樣的。


    齊王府的護衛很是負責,盡職盡責的守衛著齊王府的大門,同時也對這些認字的小孩子有著同情之心,若是有不認識的字,小孩子過來問,自己也會解答。


    一張新的告示取來了,護衛看了看正在認字的小孩子們,將告示貼在了一旁,沒有蓋住之前的告示。


    “這是?”


    護衛大聲念道:“告百姓書,近日我在田間走訪,發現大家澆水不便,便想用水泥鋪設灌溉渠,望大家廣而告之,若有異議,五日內可與王府護衛反映。”


    “灌溉渠?水泥鋪設?!”


    “護衛大人,灌溉渠難道是免費鋪設?”老人謹慎的問道。


    護衛說道:“那是自然,咱們齊王府你還不知道麽,整個縣的街道都鋪完了,更何況這灌溉渠。”


    “哦哦,那好那好,我這就迴家挖!”老人一把拽住自己的孩子,拿起小板凳,扭頭就往家走。


    很快,這些坐在門前的老人們就散的一幹二淨,不多久聞訊而來了更多的人。


    此時的王府護衛是最忙碌的,因為要一遍遍的念告示,好在告示很短,隻是一句話,而且是很白話的語句,不需要額外的解釋,倒也可以接受。


    得了消息的百姓口口相傳,很快消息便傳開了!


    灌溉渠,這個大家聽說過啊,有異議?世子大人免費鋪水泥灌溉渠,傻子才有異議!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齊王世子的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棕色的熊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棕色的熊貓並收藏齊王世子的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