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孫真的離開了,頭也不迴,走的很堅決。他的確在趕時間,連寫給他的皇爺爺本次圍捕的總結報告都是在前往曲阜的路上完成的。前魏餘孽對於他而言,隻是蘚芥之疾。自從知道行刺與燕王無關後,他對案件的興趣就大打折扣。隻不過這是皇爺爺交待的任務,所以他必須要做好而已。對於他而言,詩友會才是他更值得重視的。
為了增加這次詩友會的的影響力,皇太孫在會議之前便廣邀全國各地的名儒參加。各路官府聞弦知雅意,都知道這是未來帝國繼承人主動積攢文望的大手筆,所以都傾力配合。一開始是各級官府積極活動為本地競爭更多的參會名額;名額爭取到後,各級官府更召集本地名仕進行研討,準備各類場景詩文以期望在詩友會上在太孫心中留下印象。最後各地官府還自掏腰包用最好的馬車將本地名儒送到曲阜。所以,一時間曲阜雲集了全國各著名學者.再現儒學盛世。
要說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萬眾期待的雙允會這種花邊花絮沒能如期上演,在文人雅士們留下一個不大不小的遺憾。
皇太孫趕到曲阜後第二天就是詩友會了,前一天他已經收到右僉都禦史薛子鄖按照跟他的約定在朝堂上痛訴雲州“玄孝洞”事件,事件迅速引起朝中各級官員的憤慨,畢竟能進入廟堂的一般年紀都不會很小,一時間朝堂上群情洶湧。對孝極為重視的孫世民知道這個事情後也是龍顏大怒,立即下旨派出國子監的司業官到雲州,聯合雲州當地教授進行糾風,並褫奪了當地縣府負責教化工作的學正官官銜。
在詩友會開幕當天,當脫去朝服、換上一襲樸素青布儒衣的皇太孫出現在眾人麵前時,以易山居士為首的儒家大能甚至因激動而痛哭流涕,雙膝跪拜,高唿“太孫千歲,千歲,千千歲”。
真的不容易啊,自從大吳立國以來,孫世民和儒家正統的爭鬥就從未停息過,其實儒家正統打心底瞧不起大吳孫氏。首先是一直以來,吳國由於長期偏居西南一隅,當地的民風習慣與中原地帶相去甚遠,被儒家正統認為是化外之地;其次是吳國作為大魏的屬國,趁國難竊取大魏江山,在傳統文人道統角度屬於大逆不道,以上犯下;再次是,儒家與朝廷最大的心結在於當今聖上孫世民,孫世民在吳國時得位源於武玄門之變,是弑兄囚父的失道者,當時中原的文人對這種行為紛紛口誅筆伐,什麽卑鄙無恥、忤逆叛上、蠻子頭領等標簽全部往孫世民身上貼。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孫世民一統江山後,有一些鐵骨錚錚的文人繼續拿上述那些往事侮辱孫世民。
而孫世民的做法就更簡單——治亂世用重典,不服就殺,因此無數的文人紛紛下獄甚至殺害,這在曆史上稱為“吳立儒殤”,儒家與朝廷關係非常緊張。
孫世民也感受到儒家文化對於朝廷的影響力,在儒家暫無法完全降服的執政前期,他采用的方法就是先對孔子的後人的實權大幅架空。
在中原,每次經曆皇朝變更,為了彰顯本朝得位正統,往往都會延續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封賞孔子嫡係,讓其世襲衍聖公爵位之餘,還邀請其到中央任職,有的朝代甚至給到禮部尚書、太常寺卿、國子祭酒等高職。但是孫世民的做法卻不走尋常路,他雖然也賜給孔府兩千多頃土地,但同時規定,對襲封衍聖公的孔子後代隻是“養之以祿而不任之以事”。也就是說,好好負責祭祀你的老祖宗就夠了,做官啥的就不用考慮了。
現在,素有聖名、仁義滿天下的皇太孫主動在儒家聖地辦詩友會,本身就是皇室主動向天下儒士釋出善意之舉。如今,太孫更穿上親民的儒生服飾,這怎麽能不讓這些老儒生們心生親近,感激涕零呢。
詩友會就在融洽而又熱烈的氛圍中展開了。眾多想到朝廷一展抱負的文人才子,知道這是難得在太孫麵前表現的機會,因此紛紛將平生所著的自認為可傳世的詩詞佳作毫無保留地向太孫展示。太孫也表現出極強的品鑒能力,往往能給予點睛式的點評,這更加讓儒生們覺得上天再次保佑儒家,讓大吳出了如此一個皇朝接班人。
皇太孫表現得開心,與儒生們融為一體,國興文盛這是上天對帝國的肯定。對於能力出眾的儒生,皇太孫甚至當場讓身邊太監登記在冊,以供候用。得到記錄的儒生,無不老淚縱橫,紛紛表達要肝腦塗地也要效犬馬之勞雲雲。
這一天出了多少傳世佳作,皇太孫沒記住,不是因為他記不住,而是他不想記。他此來的目的並非為了收集幾首好詩詞,更不是為了與鄭端允見麵。他感覺氣氛差不多的時候,終於開始自己的表演了。
“本王此次過來,除了與各位大賢暢享文壇盛宴外,還想來聖人出生之地,祭祀聖人”皇太孫突然向身邊的衍聖公道。
這一任的衍聖公名為孔希學,外表是一個四十多文質彬彬、老成持重的中年人。雖然皇太孫來曲阜,孔希學曾想過皇太孫是否如曆朝一樣祭奠孔廟,但這種想法剛一冒頭,馬上就被自己給否定了。因為孫世民立國之初,就親自頒布聖旨,明確要求“孔廟春秋釋奠, 止行於曲阜, 天下不必通祀”。意思很簡單,就是將曆朝的天下通祀孔子的行為控製在曲阜一地。若皇太孫真的帶頭祭奠孔廟,那是否代表著……雖然孔希學理性覺得皇太孫帶頭祭奠孔子的行為並不真實,但孔希學內心真的很渴望可以恢複曆朝舊製,那是屬於他孔家的榮耀。
孔希學就是在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下,滿是笑臉地陪著皇太孫開完整個詩友會。但是皇太孫一直沒有表態,他就一直心癢難耐。現在皇太孫終於揭盅了,幸福來的太突然了,反而一時不知道如何迴複。
其實不僅僅是孔希學,在座的所有儒生都驚訝了,一時不知道皇太孫為何會如此說,這不是明顯違背聖旨嗎?
看著大家驚訝得表情,皇太孫很滿意,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嘛。但他卻用歎息的語氣道“其實,陛下當年頒發那道祭孔的聖旨,實在有說不出的苦衷,經常歎息認為儒生與朝廷關係本不該發展至此。因此陛下這次讓本王藉本次盛會之機,替他祭奠先賢。”
孔希學聽完,臉上露出不敢相信的激動表情,語氣有點結結巴巴地道“那,那春秋祭祀之事?”
“陛下已經新出聖旨,明確‘將恢複往朝舊製,春秋天下通祀聖人。’本王知道的是,新旨今天已經由禦史台簽署,並交由到內務府蓋印後下發”皇太孫認真地道。
此言一出,包括孔希學在內的大儒們無不抱頭痛哭,紛紛向皇太孫參拜,叩謝皇恩。
皇太孫微笑地笑納了大儒們的叩拜,好不意氣風發,這種感覺很好……
為了增加這次詩友會的的影響力,皇太孫在會議之前便廣邀全國各地的名儒參加。各路官府聞弦知雅意,都知道這是未來帝國繼承人主動積攢文望的大手筆,所以都傾力配合。一開始是各級官府積極活動為本地競爭更多的參會名額;名額爭取到後,各級官府更召集本地名仕進行研討,準備各類場景詩文以期望在詩友會上在太孫心中留下印象。最後各地官府還自掏腰包用最好的馬車將本地名儒送到曲阜。所以,一時間曲阜雲集了全國各著名學者.再現儒學盛世。
要說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萬眾期待的雙允會這種花邊花絮沒能如期上演,在文人雅士們留下一個不大不小的遺憾。
皇太孫趕到曲阜後第二天就是詩友會了,前一天他已經收到右僉都禦史薛子鄖按照跟他的約定在朝堂上痛訴雲州“玄孝洞”事件,事件迅速引起朝中各級官員的憤慨,畢竟能進入廟堂的一般年紀都不會很小,一時間朝堂上群情洶湧。對孝極為重視的孫世民知道這個事情後也是龍顏大怒,立即下旨派出國子監的司業官到雲州,聯合雲州當地教授進行糾風,並褫奪了當地縣府負責教化工作的學正官官銜。
在詩友會開幕當天,當脫去朝服、換上一襲樸素青布儒衣的皇太孫出現在眾人麵前時,以易山居士為首的儒家大能甚至因激動而痛哭流涕,雙膝跪拜,高唿“太孫千歲,千歲,千千歲”。
真的不容易啊,自從大吳立國以來,孫世民和儒家正統的爭鬥就從未停息過,其實儒家正統打心底瞧不起大吳孫氏。首先是一直以來,吳國由於長期偏居西南一隅,當地的民風習慣與中原地帶相去甚遠,被儒家正統認為是化外之地;其次是吳國作為大魏的屬國,趁國難竊取大魏江山,在傳統文人道統角度屬於大逆不道,以上犯下;再次是,儒家與朝廷最大的心結在於當今聖上孫世民,孫世民在吳國時得位源於武玄門之變,是弑兄囚父的失道者,當時中原的文人對這種行為紛紛口誅筆伐,什麽卑鄙無恥、忤逆叛上、蠻子頭領等標簽全部往孫世民身上貼。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孫世民一統江山後,有一些鐵骨錚錚的文人繼續拿上述那些往事侮辱孫世民。
而孫世民的做法就更簡單——治亂世用重典,不服就殺,因此無數的文人紛紛下獄甚至殺害,這在曆史上稱為“吳立儒殤”,儒家與朝廷關係非常緊張。
孫世民也感受到儒家文化對於朝廷的影響力,在儒家暫無法完全降服的執政前期,他采用的方法就是先對孔子的後人的實權大幅架空。
在中原,每次經曆皇朝變更,為了彰顯本朝得位正統,往往都會延續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封賞孔子嫡係,讓其世襲衍聖公爵位之餘,還邀請其到中央任職,有的朝代甚至給到禮部尚書、太常寺卿、國子祭酒等高職。但是孫世民的做法卻不走尋常路,他雖然也賜給孔府兩千多頃土地,但同時規定,對襲封衍聖公的孔子後代隻是“養之以祿而不任之以事”。也就是說,好好負責祭祀你的老祖宗就夠了,做官啥的就不用考慮了。
現在,素有聖名、仁義滿天下的皇太孫主動在儒家聖地辦詩友會,本身就是皇室主動向天下儒士釋出善意之舉。如今,太孫更穿上親民的儒生服飾,這怎麽能不讓這些老儒生們心生親近,感激涕零呢。
詩友會就在融洽而又熱烈的氛圍中展開了。眾多想到朝廷一展抱負的文人才子,知道這是難得在太孫麵前表現的機會,因此紛紛將平生所著的自認為可傳世的詩詞佳作毫無保留地向太孫展示。太孫也表現出極強的品鑒能力,往往能給予點睛式的點評,這更加讓儒生們覺得上天再次保佑儒家,讓大吳出了如此一個皇朝接班人。
皇太孫表現得開心,與儒生們融為一體,國興文盛這是上天對帝國的肯定。對於能力出眾的儒生,皇太孫甚至當場讓身邊太監登記在冊,以供候用。得到記錄的儒生,無不老淚縱橫,紛紛表達要肝腦塗地也要效犬馬之勞雲雲。
這一天出了多少傳世佳作,皇太孫沒記住,不是因為他記不住,而是他不想記。他此來的目的並非為了收集幾首好詩詞,更不是為了與鄭端允見麵。他感覺氣氛差不多的時候,終於開始自己的表演了。
“本王此次過來,除了與各位大賢暢享文壇盛宴外,還想來聖人出生之地,祭祀聖人”皇太孫突然向身邊的衍聖公道。
這一任的衍聖公名為孔希學,外表是一個四十多文質彬彬、老成持重的中年人。雖然皇太孫來曲阜,孔希學曾想過皇太孫是否如曆朝一樣祭奠孔廟,但這種想法剛一冒頭,馬上就被自己給否定了。因為孫世民立國之初,就親自頒布聖旨,明確要求“孔廟春秋釋奠, 止行於曲阜, 天下不必通祀”。意思很簡單,就是將曆朝的天下通祀孔子的行為控製在曲阜一地。若皇太孫真的帶頭祭奠孔廟,那是否代表著……雖然孔希學理性覺得皇太孫帶頭祭奠孔子的行為並不真實,但孔希學內心真的很渴望可以恢複曆朝舊製,那是屬於他孔家的榮耀。
孔希學就是在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下,滿是笑臉地陪著皇太孫開完整個詩友會。但是皇太孫一直沒有表態,他就一直心癢難耐。現在皇太孫終於揭盅了,幸福來的太突然了,反而一時不知道如何迴複。
其實不僅僅是孔希學,在座的所有儒生都驚訝了,一時不知道皇太孫為何會如此說,這不是明顯違背聖旨嗎?
看著大家驚訝得表情,皇太孫很滿意,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嘛。但他卻用歎息的語氣道“其實,陛下當年頒發那道祭孔的聖旨,實在有說不出的苦衷,經常歎息認為儒生與朝廷關係本不該發展至此。因此陛下這次讓本王藉本次盛會之機,替他祭奠先賢。”
孔希學聽完,臉上露出不敢相信的激動表情,語氣有點結結巴巴地道“那,那春秋祭祀之事?”
“陛下已經新出聖旨,明確‘將恢複往朝舊製,春秋天下通祀聖人。’本王知道的是,新旨今天已經由禦史台簽署,並交由到內務府蓋印後下發”皇太孫認真地道。
此言一出,包括孔希學在內的大儒們無不抱頭痛哭,紛紛向皇太孫參拜,叩謝皇恩。
皇太孫微笑地笑納了大儒們的叩拜,好不意氣風發,這種感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