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齶癌
[病案]李某,女性,42歲,在1970年10月17日初診。她在四月份的時候,在右側上齶處發現了一個綠豆大小的腫塊,並略感疼痛。隨著時間的推移,腫塊逐漸消退。然而,在九月份,腫塊再次出現,表麵高低不平,並且出現了潰瘍,導致吞咽時有疼痛感。在10月5日,她在某醫院進行了病理組織學檢查,被確診為軟齶囊性腺樣癌。由於她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和化療,因此尋求中醫治療。
在中醫的診視中,她右側咽上齶處發現了一個2x1.5厘米大小的腫塊,表麵潰破,凹凸不平,並且略有少量白色分泌物。她的舌頭表麵呈現薄白色,脈搏細弦。
[治則]清熱解毒,化痰軟堅。
[方藥]南沙參12克,蚤休15克,半枝蓮30克,紫草根30克,蛇舌草30克,桔梗6克,甘草3克。另服:東風片,每次1片,1日3次。經治十二天,上齶部潰瘍有新鮮肉芽組織生長。又加服消瘤丸,每次15粒,1日2次,潰瘍麵逐漸縮至黃豆大小,吞咽時上齶已無疼痛,唯咽部紅赤,自覺有異物梗阻感,有痰,舌質偏紅,苔薄黃,脈細弦。熱毒尚盛,夾有痰濁,改用清化痰熱: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天花粉12克,桔梗5克,山豆根15克,玄參12克,法半夏6克,瓜蔞皮12克,炒竹茹5克,甘草3克。並繼續服用東風片和消瘤丸。經四個月的治療,上齶部潰瘍麵縮小至米粒大,但周圍色白,時有跳痛感,苔薄黃,脈細弦。痰熱鬱結,改用:南沙參12克,玄參12克,夏枯草15克,蚤休15克,蛤殼15克,山慈姑9克,川貝6克,天花粉12克。於1971年9月上齶部腫塊消失,潰瘍完全愈合,一般情況較好。至1972年4月5日又在某醫院進行第二次活組織檢查,病理報告:軟齶囊性腺樣癌。再以原法佐扶正固本藥物調治。於1973年改用丸劑和膏劑,同時繼續服用東風片和消瘤丸(藥味組成見附方)以鞏固之。丸劑:南沙參90克,天麥冬90克,半枝蓮240克,蚤休240克,半邊蓮240克,山豆根60克,玄參120克,全瓜萎120克,甘草20克。上藥共研細末,以蒲公英240克,夏枯草240克煎水泛丸。每服6克,每日2次。膏劑:黨參20克,滅麥冬20克,半枝蓮500克,蚤休500克,白芍120克,山豆根120克,玄參120克,全瓜蔞240克,當歸120克,炙黃芪300克,製黃精240克,製首烏240克,枸杞子500克,桑椹子240克,玉竹240克,補骨脂240克,甘草60克。上藥濃煎3次,去渣濃縮,加白糖1000克收膏,每次服1匙,1日3次。以後又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隨症加減施治。十餘年來堅持服用中藥,目前情況良好,能參加正常工作,上齶部病變處無特殊不適。附方:1.東風片:製馬錢子、甘草。2.消瘤丸:紅娘、青娘、斑蝥、九香蟲、天龍、地龍、炮山甲、地鱉蟲、蜈蚣、薑蠶、黨參、丹參、製鱉甲、水蛭、蜂房、鼠婦蟲、全蠍、白花蛇,上藥共研鈿末,另用煆牡蠣、海藻、昆布煎汁代水泛丸,如梧子大。
[評祈]癌腫,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其發病原因多由熱毒蘊結所致。因此,在治療初期,應著重於清熱解毒、散結化痰。然而,隨著病情的進展,熱毒耗損陰液,或熱結成痰,此時治療方案應相應調整。
針對熱耗陰液的情況,治療應以滋養陰液為主,通過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等方法,使機體陰液得以恢複,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癌腫的能力。同時,應針對熱結成痰的病狀,采取化痰散結的方法,以緩解痰阻氣道、痰阻經絡等病狀,減輕患者痛苦。
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清熱解毒、滋陰化痰等方法,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進行個性化治療。此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也能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提高治療效果。
總之,治療癌腫需根據病情的發展,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綜合運用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以期達到終久的穩定,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
[病案]李某,女性,42歲,在1970年10月17日初診。她在四月份的時候,在右側上齶處發現了一個綠豆大小的腫塊,並略感疼痛。隨著時間的推移,腫塊逐漸消退。然而,在九月份,腫塊再次出現,表麵高低不平,並且出現了潰瘍,導致吞咽時有疼痛感。在10月5日,她在某醫院進行了病理組織學檢查,被確診為軟齶囊性腺樣癌。由於她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和化療,因此尋求中醫治療。
在中醫的診視中,她右側咽上齶處發現了一個2x1.5厘米大小的腫塊,表麵潰破,凹凸不平,並且略有少量白色分泌物。她的舌頭表麵呈現薄白色,脈搏細弦。
[治則]清熱解毒,化痰軟堅。
[方藥]南沙參12克,蚤休15克,半枝蓮30克,紫草根30克,蛇舌草30克,桔梗6克,甘草3克。另服:東風片,每次1片,1日3次。經治十二天,上齶部潰瘍有新鮮肉芽組織生長。又加服消瘤丸,每次15粒,1日2次,潰瘍麵逐漸縮至黃豆大小,吞咽時上齶已無疼痛,唯咽部紅赤,自覺有異物梗阻感,有痰,舌質偏紅,苔薄黃,脈細弦。熱毒尚盛,夾有痰濁,改用清化痰熱: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天花粉12克,桔梗5克,山豆根15克,玄參12克,法半夏6克,瓜蔞皮12克,炒竹茹5克,甘草3克。並繼續服用東風片和消瘤丸。經四個月的治療,上齶部潰瘍麵縮小至米粒大,但周圍色白,時有跳痛感,苔薄黃,脈細弦。痰熱鬱結,改用:南沙參12克,玄參12克,夏枯草15克,蚤休15克,蛤殼15克,山慈姑9克,川貝6克,天花粉12克。於1971年9月上齶部腫塊消失,潰瘍完全愈合,一般情況較好。至1972年4月5日又在某醫院進行第二次活組織檢查,病理報告:軟齶囊性腺樣癌。再以原法佐扶正固本藥物調治。於1973年改用丸劑和膏劑,同時繼續服用東風片和消瘤丸(藥味組成見附方)以鞏固之。丸劑:南沙參90克,天麥冬90克,半枝蓮240克,蚤休240克,半邊蓮240克,山豆根60克,玄參120克,全瓜萎120克,甘草20克。上藥共研細末,以蒲公英240克,夏枯草240克煎水泛丸。每服6克,每日2次。膏劑:黨參20克,滅麥冬20克,半枝蓮500克,蚤休500克,白芍120克,山豆根120克,玄參120克,全瓜蔞240克,當歸120克,炙黃芪300克,製黃精240克,製首烏240克,枸杞子500克,桑椹子240克,玉竹240克,補骨脂240克,甘草60克。上藥濃煎3次,去渣濃縮,加白糖1000克收膏,每次服1匙,1日3次。以後又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隨症加減施治。十餘年來堅持服用中藥,目前情況良好,能參加正常工作,上齶部病變處無特殊不適。附方:1.東風片:製馬錢子、甘草。2.消瘤丸:紅娘、青娘、斑蝥、九香蟲、天龍、地龍、炮山甲、地鱉蟲、蜈蚣、薑蠶、黨參、丹參、製鱉甲、水蛭、蜂房、鼠婦蟲、全蠍、白花蛇,上藥共研鈿末,另用煆牡蠣、海藻、昆布煎汁代水泛丸,如梧子大。
[評祈]癌腫,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其發病原因多由熱毒蘊結所致。因此,在治療初期,應著重於清熱解毒、散結化痰。然而,隨著病情的進展,熱毒耗損陰液,或熱結成痰,此時治療方案應相應調整。
針對熱耗陰液的情況,治療應以滋養陰液為主,通過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等方法,使機體陰液得以恢複,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癌腫的能力。同時,應針對熱結成痰的病狀,采取化痰散結的方法,以緩解痰阻氣道、痰阻經絡等病狀,減輕患者痛苦。
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清熱解毒、滋陰化痰等方法,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進行個性化治療。此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也能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提高治療效果。
總之,治療癌腫需根據病情的發展,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綜合運用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以期達到終久的穩定,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