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外(咽部)漿細胞瘤
[病案]鄭某,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在1973年8月上旬開始出現咽部不適的症狀。他曾在一家醫院接受青黴素注射和中藥治療,但治療了三周後,症狀並未得到緩解。後來,他前往某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經過x線檢查,醫生發現患者1至2頸椎出現明顯的前隆起,並且骨質邊緣呈刺狀突出。此外,頸部4至6頸椎的前後緣也有骨質增生現象,同時5至6頸椎及6至7頸椎椎間隙變窄。
經過進一步的檢查,患者鼻咽部側位片顯示咽部軟組織明顯增厚,向前呈弧形突出。在1973年10月16日,鄭某入院接受治療。經過多次病理切片檢查,醫生發現患者咽部腫物中含有幼稚的漿細胞和網織細胞。然而,骨髓塗片檢查並未發現特殊細胞或瘤細胞,骨髓相大致正常。
根據這些檢查結果,鄭某被診斷為患有咽部漿細胞瘤。然而,由於患者體質較弱,醫生認為他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因此,鄭某接受了中醫治療。在治療期間,鄭某自述咽部持續疼痛,且疼痛向枕部放射,難以入睡。此外,咽部幹燥,進食時有滯留感,說話帶鼻音,頸部活動受限,頸後平下頷處有繩牽掣拉樣持續疼痛,咳嗽時兩鎖骨上凹疼痛。他還感到頭暈乏力,視物模糊,五心煩熱。
在中醫檢查中,鄭某表現出神精萎靡,體溫36c,血壓18.9\/2.0kpa(142\/90毫米汞柱)。他的頭部和頸部對稱,無明顯腫塊。頸部略向前彎,活動受限,頭左右轉動各為50°,轉動時疼痛加重。第4至7頸椎壓痛明顯,氣管居中,甲狀腺不大,頸左側淋巴結腫大(0.8x1.2厘米),質硬,可移動,無壓痛。頷下、鎖骨上及腋窩淋巴結未觸及。口咽部後壁隆起一菌傘狀(丘狀)腫物(4.2x4.2厘米),腫物表麵粘膜呈灰白色,光滑,觸之堅韌,不易推動,觸之易出血,咽齶弓向前推。鼻腔唿吸通暢,鼻中膈向左偏曲,耳未見異常。脈芤兼濇,舌紅,苔薄白。
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血、尿常規無異常,尿本周蛋白檢查陰性。根據這些檢查結果,鄭某被診斷為患有咽部漿細胞瘤和頸椎椎間盤病變。
[治則]養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當歸30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熟地60克,藏紅花1.5克,延胡9克,阿膠12克,陳皮9克,木香3克。3劑後,咽後壁腫塊縮小為3.2x3.2厘米,咽部疼痛改變為間歇性,已不向枕部放射。頭左右轉動範圍加大達65°,疼痛減輕。頭昏乏力,五心煩熱等症狀均有好轉。繼服4劑,咽後壁腫物退縮為2.1x2.1厘米,咽部疼痛,幹燥感及進食時滯留感等均消失,咳嗽時兩鎖骨上凹亦不覺疼痛。頭已可轉動自如,五心煩熱等感覺消失,脈濇。上方加雞血藤30克,服9劑,咽後壁腫塊縮小為0.5x0.5厘米,切診脈弦。上方加穿山甲9克,間日服1劑,治療三十一天,服藥24劑,未予其他輔助治療,咽部隆起之腫塊消失,於1973年12月21日赴原某醫學院附屬醫院複查:頸側位片示咽喉軟組織影正常。隨訪三個月,療效鞏固。
[評析]經過仔細分析患者的病情,醫生們決定采取一係列檢查來確定患者的具體狀況。患者在接受了三次取咽腫物切片檢查後,醫生們發現該患者的咽部軟組織中存在幼稚的漿細胞和網織細胞。盡管患者的骨體相大致正常,尿本周蛋白檢查結果也為陰性,但醫生們仍然認為該患者患有漿細胞瘤,而且這種腫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
在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體質和中醫辨證後,醫生們認為該患者屬於血虛夾瘀的體質。為了給予患者最佳的治療方案,醫生們決定采用以通補兼施的四物湯加味治療方案。四物湯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等,具有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為了增強治療效果,醫生們在四物湯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其他中藥材。這些藥材包括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等,這些藥材能夠幫助患者補氣養血、調和陰陽、化痰祛濕。通過這種綜合性的治療方案,醫生們希望幫助患者恢複健康。
在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正氣逐漸恢複,氣血通暢,腫塊也逐漸縮小並最終消失。這種治療方案不僅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症狀,而且避免了手術等其他治療方法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和風險。患者對此非常滿意,並對醫生們的精心治療表示衷心的感謝。
通過這個病例,我們可以看到中醫辨證治療在疾病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現代醫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中醫治療方案也在不斷優化和創新,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希望。
[病案]鄭某,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在1973年8月上旬開始出現咽部不適的症狀。他曾在一家醫院接受青黴素注射和中藥治療,但治療了三周後,症狀並未得到緩解。後來,他前往某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經過x線檢查,醫生發現患者1至2頸椎出現明顯的前隆起,並且骨質邊緣呈刺狀突出。此外,頸部4至6頸椎的前後緣也有骨質增生現象,同時5至6頸椎及6至7頸椎椎間隙變窄。
經過進一步的檢查,患者鼻咽部側位片顯示咽部軟組織明顯增厚,向前呈弧形突出。在1973年10月16日,鄭某入院接受治療。經過多次病理切片檢查,醫生發現患者咽部腫物中含有幼稚的漿細胞和網織細胞。然而,骨髓塗片檢查並未發現特殊細胞或瘤細胞,骨髓相大致正常。
根據這些檢查結果,鄭某被診斷為患有咽部漿細胞瘤。然而,由於患者體質較弱,醫生認為他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因此,鄭某接受了中醫治療。在治療期間,鄭某自述咽部持續疼痛,且疼痛向枕部放射,難以入睡。此外,咽部幹燥,進食時有滯留感,說話帶鼻音,頸部活動受限,頸後平下頷處有繩牽掣拉樣持續疼痛,咳嗽時兩鎖骨上凹疼痛。他還感到頭暈乏力,視物模糊,五心煩熱。
在中醫檢查中,鄭某表現出神精萎靡,體溫36c,血壓18.9\/2.0kpa(142\/90毫米汞柱)。他的頭部和頸部對稱,無明顯腫塊。頸部略向前彎,活動受限,頭左右轉動各為50°,轉動時疼痛加重。第4至7頸椎壓痛明顯,氣管居中,甲狀腺不大,頸左側淋巴結腫大(0.8x1.2厘米),質硬,可移動,無壓痛。頷下、鎖骨上及腋窩淋巴結未觸及。口咽部後壁隆起一菌傘狀(丘狀)腫物(4.2x4.2厘米),腫物表麵粘膜呈灰白色,光滑,觸之堅韌,不易推動,觸之易出血,咽齶弓向前推。鼻腔唿吸通暢,鼻中膈向左偏曲,耳未見異常。脈芤兼濇,舌紅,苔薄白。
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血、尿常規無異常,尿本周蛋白檢查陰性。根據這些檢查結果,鄭某被診斷為患有咽部漿細胞瘤和頸椎椎間盤病變。
[治則]養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當歸30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熟地60克,藏紅花1.5克,延胡9克,阿膠12克,陳皮9克,木香3克。3劑後,咽後壁腫塊縮小為3.2x3.2厘米,咽部疼痛改變為間歇性,已不向枕部放射。頭左右轉動範圍加大達65°,疼痛減輕。頭昏乏力,五心煩熱等症狀均有好轉。繼服4劑,咽後壁腫物退縮為2.1x2.1厘米,咽部疼痛,幹燥感及進食時滯留感等均消失,咳嗽時兩鎖骨上凹亦不覺疼痛。頭已可轉動自如,五心煩熱等感覺消失,脈濇。上方加雞血藤30克,服9劑,咽後壁腫塊縮小為0.5x0.5厘米,切診脈弦。上方加穿山甲9克,間日服1劑,治療三十一天,服藥24劑,未予其他輔助治療,咽部隆起之腫塊消失,於1973年12月21日赴原某醫學院附屬醫院複查:頸側位片示咽喉軟組織影正常。隨訪三個月,療效鞏固。
[評析]經過仔細分析患者的病情,醫生們決定采取一係列檢查來確定患者的具體狀況。患者在接受了三次取咽腫物切片檢查後,醫生們發現該患者的咽部軟組織中存在幼稚的漿細胞和網織細胞。盡管患者的骨體相大致正常,尿本周蛋白檢查結果也為陰性,但醫生們仍然認為該患者患有漿細胞瘤,而且這種腫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
在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體質和中醫辨證後,醫生們認為該患者屬於血虛夾瘀的體質。為了給予患者最佳的治療方案,醫生們決定采用以通補兼施的四物湯加味治療方案。四物湯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等,具有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為了增強治療效果,醫生們在四物湯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其他中藥材。這些藥材包括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等,這些藥材能夠幫助患者補氣養血、調和陰陽、化痰祛濕。通過這種綜合性的治療方案,醫生們希望幫助患者恢複健康。
在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正氣逐漸恢複,氣血通暢,腫塊也逐漸縮小並最終消失。這種治療方案不僅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症狀,而且避免了手術等其他治療方法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和風險。患者對此非常滿意,並對醫生們的精心治療表示衷心的感謝。
通過這個病例,我們可以看到中醫辨證治療在疾病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現代醫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中醫治療方案也在不斷優化和創新,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