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術後大出血


    [病案]範某,一位52歲的男性患者,在1981年9月16日不幸罹患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膽石症以及中毒性休克,因此接受了膽總管切開取石和膽囊摘除手術。手術後,醫生在膽總管中放置了一個“t”字管進行引流。手術後的半個月,患者發現引流管內出現了血性液體,同時大便呈現柏油狀,這些症狀引起了醫生的注意。


    在11月3日,醫生再次為患者進行了膽總管切開手術,成功地取出了1枚小核桃大小的結石,並取出了約15毫升的血塊。之後,醫生重新在膽總管中放置了“t”字管進行引流。然而,患者肝髒動脈出現了嚴重的粘連,因此醫生沒有對其進行結紮。手術後第十天,患者突然出現大出血,從引流管內流出約300毫升血液,同時吐血30毫升,導致患者陷入休克狀態。


    從那時起,患者每周都會出現1到2次大出血,持續了兩個月,總共輸血9800毫升。盡管醫生采用了多種治療方法,但患者的病情仍未得到緩解。此時,患者麵色蒼白、精神不振,大量出汗不止,四肢厥冷,舌頭腫脹且濕潤,脈搏微弱。


    [治則]溫陽固陰,以挽血脫氣散。


    [方藥]紅參10克,炮薑10克,白術10克,當歸10克,阿膠10克,蒲黃10克,白芨10克,附子15克,鳳昆草15克,參三七4.5克,熟地20克。連服12劑後,出血已止,改予歸脾湯加附子、肉桂溫補心脾,調理至出院。


    [評析]在這個具體案例中,患者在經過多次手術後,出現了持續數月的出血現象。這種狀況實際上是由於患者陽氣虛弱和氣血不足所導致的。在術後,患者出現了脫陷妄行的現象,這使得患者體內的氣血無法得到有效的統攝,從而導致了出血不止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采用了多種中藥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改善出血症狀。


    首先,我們選擇了附子、炮薑、紅參等草藥,這些草藥具有溫補脾胃、增強患者陽氣的功效,從而達到了益氣攝血的目的。此外,我們還加入白術來進一步調理脾胃,增強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使患者能夠更好地吸收藥物,從而加速康複進程。


    其次,為了緩解患者陰虛血虛的症狀,我們采用了當歸、熟地和阿膠等草藥來滋養陰血,以補充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損失的血液。同時,我們還在方劑中加入了蒲黃和三七,這兩種草藥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幫助患者清除體內的瘀血,緩解疼痛,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另外,我們還采用鳳尾草和白芨來止血。鳳尾草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能夠有效地預防膽道出血等並發症的發生。而白芨則具有止血和生肌的作用,能夠幫助患者傷口愈合,降低出血風險,提高患者康複的成功率。


    通過這些中藥治療方案的實施,我們成功地幫助患者改善了出血症狀,使其術後出血得到了很好的控製。這充分體現了中藥治療在術後出血方麵的顯著療效,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在這個案例中,我們成功地利用了中藥治療的優點,為患者提供了更為個性化、全麵的治療方案,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這也進一步證明了中醫在現代醫學領域的重要地位,並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