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迴到兗州,於境內東平國,會晤袁紹,並接袁紹進入東平城。


    他隆重設宴,款待袁紹麾下文臣武將。


    他又宰豬殺羊,犒勞袁紹殘部,收攬人心,收獲名聲。


    意思是曹操是重信義之人,是知恩圖報之人。


    ~~


    眼下,袁紹殘部不足萬人,在兗州境內,掀不起風波。


    最重要的是,曹操知道袁家在天下間,尚有些顏麵。


    袁譚、袁熙、袁尚聞訊其父在東平,必定募兵來尋。


    而這些兵將也將成為曹操之兵將。


    一旦這些兵將成為曹操的人,那麽,曹操就會實力大增。


    ~~


    而曹仁、夏侯悙攻襲許縣和陳留郡,實施圍魏救趙之策,效果是有的。


    畢竟迫使李白、呂布迴到了雒陽,也緩解了兗州之危。


    所以,曹操能淡定下來,鎮靜自若地會晤袁紹。


    但是,曹操不知道的是,此時趙雲、張泰率兩部兵馬,駐於兗州北麵和西麵。


    明麵上,趙雲和張泰以大軍威壓兗州,實際上掩蓋了張遼、張合、魏越等諸將北上伐烏丸、征遼東、平高句麗之事。


    這種伐戰風格,乃是雒陽朝廷的特殊風格。


    用戲誌才向李白獻計時所說的話,就是瞞天過海。


    ~~


    此時,袁紹病重,幸得曹操率部迴來接見他,讓他安心養病。


    不然,袁紹真的會死無葬身之地。


    袁譚、袁熙在袁尚的尋找下,會兵一處,也聞訊來到東平,拜見曹操。


    袁譚敗逃後,遇到也是敗逃於途中的袁術,並從袁術那裏拿到萬餘兵馬。


    ~~


    袁術原本是嗜財如命,荒廢無度之人。


    但他這次慷慨大方,送袁譚萬餘兵馬及錢糧,乃是想將帝號歸於袁紹,將兵禍引向袁紹。


    他就算死,也要拉袁紹墊底。


    天底下最歹毒的弟弟,便是袁紹之弟袁術了。


    ~~


    袁術還托袁譚送給袁紹一封書信以及偽傳國玉璽。


    他在信中說:“天命離漢室已久,靠天下人扶持。


    而政出私門,英雄豪傑爭奪追逐,分割地盤。這與周末七國無二樣,隻有強大一方吞並他方。


    袁氏稟受天命,應當一統天下,符命祥瑞,粲然昭著。現弟恭讓天命與兄,望兄使它振興。”


    ~~


    袁紹病重,臨死之人,也想過過皇帝癮。


    於是,他接過了偽傳國玉璽。


    但也沒當眾說什麽。


    當皇帝的事,得由其麾下文臣武將來提議。


    ~~


    可這個時候,袁紹麾下的文臣武將,豈會建議袁紹稱帝?


    那不找死嗎?


    沮授內心暗暗歎息:唉,袁氏兄弟傻到了極致,老夫如何是好?


    那曹阿瞞多聰明呀!


    伐袁公路之時,曹阿瞞打著朝廷的旗號,實際上占地為王。


    現曹阿瞞坐擁數州,跟當皇帝也沒什麽區別。


    但人家就不要什麽名義上的位置,攬死兵權,不斷擴大自己的隊伍,提升戰鬥力。


    尤其是那個李白,更是狡猾無比。


    其明明已經竊漢,卻一直都打著漢室旗號,指揮千軍萬馬,馭使滿朝文武,比當皇帝還威風。


    ~~


    審配心想:袁氏兄弟如一堆爛泥,總是扶不上牆,可惜啊!


    唉,算了,袁本初也是將死之人,不必理之。


    接下來,扶其子袁顯甫吧。


    希望袁顯甫能比袁本初聰明些。


    ~~


    逢紀心想:袁本初都要快死了,還想當皇帝,有什麽意思?


    就算汝立百位妃子,汝又如何能動的了?


    汝如此身子骨,站都站不穩,還想當皇帝?


    真是卑鄙無恥!


    袁本初,汝快點死去吧。


    汝死之後,逢某和審正南一起,立袁顯甫為主。


    ~~


    監視袁紹一舉一動的曹軍斥侯,向曹操稟報了袁紹收藏偽傳國玉璽之事。


    曹操嘿嘿冷笑。


    他甚是聰明,沒有任何表態。


    ~~


    許攸不敢去見袁紹,但相伴曹操左右。


    他對曹操說,袁紹將死之人,其麾下文武不傻,雖袁紹想當皇帝,但無人提議。


    如此,袁紹心如枯河,將會活活氣死。


    況且,袁紹患咯血病多年,一旦氣悶,必死無疑。


    明公此時,可對袁紹大加示好,以籠絡人心,攬天下奇才為明公所用。


    ~~


    司馬防也隨即向曹操獻計說,明公可公告天下,轉讓兗州予袁本初。


    袁本初又有地盤,又想稱帝,天下群豪必伐之,明公也可以在亂中取勝。


    讓袁本初在兗州與太白妖孽決戰,但明公可遷走部分人口與徐州、豫州。


    如此,袁公路也必來投袁本初。


    袁氏兄弟二人便死在兗州。


    ~~


    自此,明公便少了袁氏兄弟兩個強敵。


    即便明公往後與太白妖孽、偽君子劉玄德、道貌岸然的劉景升、懦弱的劉璋決戰,明公也因二袁之死,免除後患,免除後顧之憂。


    而明公不僅能收獲感恩的好名聲,而且,亦可收攬袁本初三子及其麾下兵將。


    趁此機會,明公伐張繡,奪淮南,擊荊州。


    荊州為天下之腹,得荊州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


    許攸瞠目結舌地望著司馬防,沒想到司馬防獻起計來,毒之又毒。


    他心裏暗道:世人皆曰賈詡為天下第一毒士,但與司馬建公相比,堪稱小巫見大巫也!


    ~~


    放棄地盤,等於放棄人口,也等於放棄錢糧及兵馬來源。


    此舉,總是令人心疼的。


    尤其是對於曹操這樣的雄主而言,更是心疼。


    ~~


    曹操猶豫地說,如讓兗州予袁本初,豈不是養虎為患?


    在此世上,今後,曹某豈不是又多了一個敵手?


    ~~


    司馬防搖了搖頭。


    許攸急急凝神而聽,想知道司馬防獻什麽歪計。


    ~~


    為說服曹操,司馬防長篇大論起來。


    他說,袁本初不是虎,是貓!


    袁本初表麵是虎,實際是貓,形似而神不似也。


    何謂仇敵?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何謂對抗之敵?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何謂力敵?


    同等或相當


    勢均力敵,無可匹敵。


    何謂敵國?


    實力相當的國家或者實力相當於一個國家。


    ~~


    曹操凝神而聽,不時點頭,感覺司馬防言之有理。


    許攸也聽入神了,感覺司馬防確有過人之處。


    而且,此人長相鷹視狼顧,令人可怕。


    ~~


    司馬防又說朋友平等,敵人對等。


    他形象地說,羊和狼,就成不了朋友,也成不了敵人,因為不敵。


    兔子也不是狐狸的敵人,僅僅是獵物。


    所謂敵人,必須旗鼓相當的。


    或此不如,或彼卻有。


    牛和豬,成不了朋友,也成不了敵人。


    因為不類。


    就算狹路相逢,也隻會擦肩而過。


    ~~


    曹操心頭大震,瞪圓了眼珠,怔怔出神地望著司馬防。


    許攸心道,幸好司馬防雖有才,卻年紀偏大。


    不然,許某在曹公這裏,想討碗飯吃都難。


    ~~


    司馬防又說朋友亦有可能反目為仇。


    因為敵人和朋友,其實往往跟自己是同類人。


    隻不過,關係不一樣。


    朋友就像左手右手,敵人就像前胸後背。


    明公和太白妖孽,亦敵亦友,皆想滅其他豪傑,一統天下。


    然目下,皆實力有限,隻能先滅袁,後圖荊。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李!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棋逢對手,實為幸運。


    天下無敵,反倒悲哀。


    世上若無英雄,便隻有宵小。


    那將是一種怎樣的無奈和惆悵!


    ~~


    曹操仰天,長長的舒了口氣。


    許攸也暗歎自愧不如司馬防。


    他又心道:若曹公這裏出奸臣,必為司馬防之後。


    可怕!可恨!


    ~~


    司馬防遂下結論說,由此論證,袁本初非明公之敵。


    所謂讓出兗州,並非讓出兗州全境,乃是讓出東平國。


    縱觀太白妖孽,其每收複一地,如有國,則改國為郡。


    是以,雒陽朝廷,今後不再有國中之國。


    而趁二袁與太白妖孽決戰,明公可伐張繡。


    ~~


    張繡非張濟,看到明公感恩袁紹,自然降明公。


    此戰,不費刀槍,不傷一兵一卒,也是明公進入荊州的一步重要大棋。


    爾後,張繡便成為明公之馬前卒。


    總而言之,兗州乃是四戰之地,守是守不住的。


    不如,進占荊州,擇機奪益州,從此和太白妖孽割據,劃江而治。


    另外,明公可考慮學太白妖孽,趁早打造水師。


    此番,太白妖孽敢伐江東,乃是其早就打造水師。


    ~~


    再者,袁本初命不久矣,又未立世子。


    其三長必相互爭奪世子之位。


    即便太白妖孽不出兵伐袁,袁氏衰落,也是使然。


    而郭圖、審配、逢紀、沮授、辛評等眾謀士素來不和,心定相互拆台。


    如此,袁氏內耗已成定局。


    ~~


    哈哈哈哈!


    曹操聽到此,捋須仰天大笑。


    他豎指稱讚司馬防:建公恩師乃子牙也!智計無雙,天下大才。


    ~~


    司馬防把握機會,遂向曹操舉薦自己次子司馬懿出仕。


    許攸即時驚出一身冷汗。


    但是,他此時當著司馬防的臉,又不便建議曹操拒絕。


    ~~


    曹操自然同意,亦知司馬防大費口舌為自己獻計,必有所圖。


    於是,曹操便封司馬懿為隨軍主薄。


    司馬懿,字:仲達。


    ~~


    司馬防育有八子。


    因其八子字中皆有一個“達”字,在當時,號稱司馬八達。


    司馬懿乃是司馬防次子。


    其少有奇節,聰明多計,富有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常慨然憂天下。


    當然,這是當時士族中的傳言。


    司馬懿到底是心憂天下?還是謀奪天下?


    隻怕隻有司馬防父子才知道。


    ~~


    而當時,人若想出名,若想抬高身份,須有士族名家點評並出著名論斷。


    如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便是名士許劭點評。


    如劉備為求證自己乃是皇室後裔,經常混跡於名士圈子,以求名士點評,令自己聲名鵲起。


    他獲得了“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富有帝王之相”的點評。


    但這隻是形容和比喻,並非真正如此。


    若真有人長相如此,那就不是人了,而是豬和猴的混合體。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三國:呂布成為我嶽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城東市的席大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城東市的席大師並收藏穿越三國:呂布成為我嶽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