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運副使雖然在吳佩甲口中好似不甚重要,是個蕞爾小官一般,但事實上,卻是地方上最高的實權差遣之一。
在地方建製上,宋國實行路、州、縣三級體製。但是,在隸屬關係上,除開那幾個邊疆特設的經略使司將軍政大權一把抓以外,比如之前與金國大戰時的永興路經略使司,全國各州知州的人選直接由汴京任命,統歸東府的轄製。與此同時又接受諸路監司的領導,比如負責財賦漕運米粟的轉運使司,負責地方兵民的經略安撫使司,負責刑名獄訟的提刑使司等,致使路一級兼有行政管轄以及監察官吏這二重性質,因此各路使司又稱監司。
為保障行政命令的有效性,也為控製冗官的規模,各路轉運使司通常隻設轉運使、轉運副使以及轉運判官各一名,這三人均可上承東府諸令,下轄各州政務,屬實是各州府衙望而生畏的存在。其中,轉運使多是正五品,轉運副使從五品,轉運判官則是正六品。也就是說即使是最低的轉運判官,也相當於上州知州的品級。除此之外,轉運使司衙門亦與各個府衙一般,設有推官、主事、勾當公事以及諸曹通吏等職,專司對接各州雜務。通俗來講,整個轉運使司就是一個高於州府的上級衙門。
京畿東路,潞州,陳縣境內。
“踏踏!踏踏!踏踏!”
波濤湧動的汴河邊馳來十數匹駿馬,臨得近了紛紛在略高一點的岸邊“唏律律”勒馬停駐。為首一人身著緋紅的大袖襴袍,掃視一圈此段河道之後,左手指向河邊某處,右手抬手示意。旁邊一名頂盔摜甲,身形雄壯的將領立即從馬鞍上固定的一捆條狀物事中抽出一根中間通直,兩頭尖細類似長條梭鏢的東西,在手中掂量一番,估摸一下大致距離之後竟直接於馬背上弓身投擲,一下就命中十數丈外的目標位置。正是為首之人方才所指之處,堪稱精準。饒是隨行的仲孫獻和孫懷今日內已經見過數次,再一次親眼見到,仍舊對此人的高超武藝讚歎不已。
“稟大人,河尺下沉約莫三尺一寸,其中泥沙約有一尺二寸。”一名隨行的漕運吏員手搭涼棚,仔細了望了河尺上露出的刻度以後,迅速報出了結果。
眾人聽聞之後俱是一驚,其中仲孫獻為官不久,涵養尚淺,率先朝著為首之人拱手驚唿:“大人,距離上一個河段不過十五裏,河中泥沙厚度已然多了兩寸,而此地梅雨將至,屆時雨水衝刷之下,泥沙淤積更甚,汴河漕運恐將受到影響!”
那名雄壯的將領扶了扶有些略大的頭盔,望著河麵寬闊,波濤滾滾的汴河,有些不敢相信這個說辭,登時問道:“李兄,吾觀汴河水量充沛,何來淤積之患?”
那緋紅襴袍之人即是新上任的京畿東路轉運副使李獨霜,卻見他頭也不迴,隻是憂心忡忡地盯著河麵不語。位於其左邊的孫懷知曉眼前之人與李大人的關係,為免其尷尬,遂開口解釋道:
“吳校尉有所不知,我等一路行來,每次勘測的位置均是河岸衝刷段的中點,而汴河在潞州段的地勢較為平坦,水勢平穩,剛才仲孫大人所說泥沙厚度每隔十五裏就會多兩寸,按我朝《水經》所記載的測量方法計算,就可以算出此段汴河平均泥沙淤積量至少會有三丈深,而汴河平均水深也不過四丈三尺,考慮到漕船滿載吃水的深度,隻能堪堪持平。”
吳佩甲一拍腦門,脫口而出:“那不正好嗎?”
孫懷立時瞪大眼睛,被此愚蠢言論硬控了數息,好在仲孫獻在樞密院與吳佩甲打過交道,早已對他在政務上的‘超絕’天賦有所了解,無奈提醒道:“吳大人須知,那隻是平均深度,而河水有深有淺,隻要有一處暗礁,漕船恐有傾覆之危。”
漕運之重,無須贅言。
吳佩甲醒悟過來,卻毫不臉紅,反而抱怨道:“沒想到這治河之道也是如此繁蕪複雜,一點也不爽利,不如沙場上搏殺來得痛快。”
這話可不好接,仲孫獻隻得幹笑兩聲,而孫懷幹脆閉口不言,轉頭看向前方默然良久的轉運副使大人,其餘隨行人員更是沉默是金。
“方主簿,潞州至汴京段的汴河以往可曾有過水患?”清冷的聲音自最前方傳來,將眾人激得一哆嗦,暗道終於來了,旋即紛紛斂容沉息,各自將自己經手的以往政務草草過了一遍,以備諮詢。
隨行之中一名身著綠袍官服,似是不習慣騎馬,將袍服下擺紮入腰帶,勉強騎在馬背上的中年文士聞言立即挺身拱手,揚聲迴稟:
“稟大人,據《潞州誌》記載,自我大宋立國起至今,曾有多達十六次水患,其中洪水泛濫,淹沒州城良田九次,河流改道三次,而近百年來曾經發生過兩次,最近的一次在十六年前天順年間,州誌上描述的是‘千頃良田皆沒,兩縣九鎮受災,數千戶流離失所。’”
孫懷聞言頓時詫異地迴頭,再次認真打量此人,然後再與同樣舉動的眾人一道轉首看向前方那人,正好見到李獨霜微微點頭,終於勒馬轉過身來,和煦地衝著潞州主簿再次問道:“這是州誌記載,方主簿可知潞州水文若何?”
在眾人複雜的目光之下,方主簿再度攏起寬袖拱手一禮,震聲迴答:“好教大人知曉,我潞州記錄水文有三,其一為臨江巨石上刻錄石魚,作為衡量汴河水位的初步憑依,水淹則必須派人通知沿河居民撤離;其二為在曆史淹沒段低位設立水則碑,上刻‘平’字,作為二次憑依,水沒之則須將闔城百姓轉移至高處;其三則是於江心投擲鐵牛,每隔數年觀測其位置來判斷河道走勢。”
李獨霜愈發滿意,第三次問道:“含沙若何?”方主簿毫不停頓,迅速迴答:“冬春之際一石水兩鬥沙,夏秋之交則是一石水三鬥沙。”
眾人皆靜,而吳佩甲則毫不顧忌,當即哈哈一笑,越過眾人伸出蒲扇大手用力拍了拍方主簿的肩膀表示認可。
出乎眾人所料,李獨霜反而沉肅下來,掃視眾人一圈之後,冷聲說道:“方主簿,你暫且返迴州城,與趙知州知會一聲,一是汴河泥沙沉積,而梅雨將近,潞州須在河道轉向之處組織人力挖掘沉沙區域,並擇平緩處設立導水堤,束水衝沙,此事須得馬上就做,我給你潞州半月時間;二是你通稟之後就跟他說一聲,轉運使司征調你隨我一起巡視諸州。”
未待方主簿驚喜感謝,李獨霜旋即對其餘眾人繼續宣讀安排:“壽州、陳州的人立即返迴,告知州府立即排查汴河水患,將結果於七日內報告給我,齊州的人隨我同行備詢,至於其他人,都散了。”
十餘騎頓時散了大半,不提有人歡喜有人愁,卻見李獨霜領著四五騎調轉馬頭,馳入另一個官道,避開了前方正侍立等候的本地縣令和鄉紳顯貴,往齊州去了。
在地方建製上,宋國實行路、州、縣三級體製。但是,在隸屬關係上,除開那幾個邊疆特設的經略使司將軍政大權一把抓以外,比如之前與金國大戰時的永興路經略使司,全國各州知州的人選直接由汴京任命,統歸東府的轄製。與此同時又接受諸路監司的領導,比如負責財賦漕運米粟的轉運使司,負責地方兵民的經略安撫使司,負責刑名獄訟的提刑使司等,致使路一級兼有行政管轄以及監察官吏這二重性質,因此各路使司又稱監司。
為保障行政命令的有效性,也為控製冗官的規模,各路轉運使司通常隻設轉運使、轉運副使以及轉運判官各一名,這三人均可上承東府諸令,下轄各州政務,屬實是各州府衙望而生畏的存在。其中,轉運使多是正五品,轉運副使從五品,轉運判官則是正六品。也就是說即使是最低的轉運判官,也相當於上州知州的品級。除此之外,轉運使司衙門亦與各個府衙一般,設有推官、主事、勾當公事以及諸曹通吏等職,專司對接各州雜務。通俗來講,整個轉運使司就是一個高於州府的上級衙門。
京畿東路,潞州,陳縣境內。
“踏踏!踏踏!踏踏!”
波濤湧動的汴河邊馳來十數匹駿馬,臨得近了紛紛在略高一點的岸邊“唏律律”勒馬停駐。為首一人身著緋紅的大袖襴袍,掃視一圈此段河道之後,左手指向河邊某處,右手抬手示意。旁邊一名頂盔摜甲,身形雄壯的將領立即從馬鞍上固定的一捆條狀物事中抽出一根中間通直,兩頭尖細類似長條梭鏢的東西,在手中掂量一番,估摸一下大致距離之後竟直接於馬背上弓身投擲,一下就命中十數丈外的目標位置。正是為首之人方才所指之處,堪稱精準。饒是隨行的仲孫獻和孫懷今日內已經見過數次,再一次親眼見到,仍舊對此人的高超武藝讚歎不已。
“稟大人,河尺下沉約莫三尺一寸,其中泥沙約有一尺二寸。”一名隨行的漕運吏員手搭涼棚,仔細了望了河尺上露出的刻度以後,迅速報出了結果。
眾人聽聞之後俱是一驚,其中仲孫獻為官不久,涵養尚淺,率先朝著為首之人拱手驚唿:“大人,距離上一個河段不過十五裏,河中泥沙厚度已然多了兩寸,而此地梅雨將至,屆時雨水衝刷之下,泥沙淤積更甚,汴河漕運恐將受到影響!”
那名雄壯的將領扶了扶有些略大的頭盔,望著河麵寬闊,波濤滾滾的汴河,有些不敢相信這個說辭,登時問道:“李兄,吾觀汴河水量充沛,何來淤積之患?”
那緋紅襴袍之人即是新上任的京畿東路轉運副使李獨霜,卻見他頭也不迴,隻是憂心忡忡地盯著河麵不語。位於其左邊的孫懷知曉眼前之人與李大人的關係,為免其尷尬,遂開口解釋道:
“吳校尉有所不知,我等一路行來,每次勘測的位置均是河岸衝刷段的中點,而汴河在潞州段的地勢較為平坦,水勢平穩,剛才仲孫大人所說泥沙厚度每隔十五裏就會多兩寸,按我朝《水經》所記載的測量方法計算,就可以算出此段汴河平均泥沙淤積量至少會有三丈深,而汴河平均水深也不過四丈三尺,考慮到漕船滿載吃水的深度,隻能堪堪持平。”
吳佩甲一拍腦門,脫口而出:“那不正好嗎?”
孫懷立時瞪大眼睛,被此愚蠢言論硬控了數息,好在仲孫獻在樞密院與吳佩甲打過交道,早已對他在政務上的‘超絕’天賦有所了解,無奈提醒道:“吳大人須知,那隻是平均深度,而河水有深有淺,隻要有一處暗礁,漕船恐有傾覆之危。”
漕運之重,無須贅言。
吳佩甲醒悟過來,卻毫不臉紅,反而抱怨道:“沒想到這治河之道也是如此繁蕪複雜,一點也不爽利,不如沙場上搏殺來得痛快。”
這話可不好接,仲孫獻隻得幹笑兩聲,而孫懷幹脆閉口不言,轉頭看向前方默然良久的轉運副使大人,其餘隨行人員更是沉默是金。
“方主簿,潞州至汴京段的汴河以往可曾有過水患?”清冷的聲音自最前方傳來,將眾人激得一哆嗦,暗道終於來了,旋即紛紛斂容沉息,各自將自己經手的以往政務草草過了一遍,以備諮詢。
隨行之中一名身著綠袍官服,似是不習慣騎馬,將袍服下擺紮入腰帶,勉強騎在馬背上的中年文士聞言立即挺身拱手,揚聲迴稟:
“稟大人,據《潞州誌》記載,自我大宋立國起至今,曾有多達十六次水患,其中洪水泛濫,淹沒州城良田九次,河流改道三次,而近百年來曾經發生過兩次,最近的一次在十六年前天順年間,州誌上描述的是‘千頃良田皆沒,兩縣九鎮受災,數千戶流離失所。’”
孫懷聞言頓時詫異地迴頭,再次認真打量此人,然後再與同樣舉動的眾人一道轉首看向前方那人,正好見到李獨霜微微點頭,終於勒馬轉過身來,和煦地衝著潞州主簿再次問道:“這是州誌記載,方主簿可知潞州水文若何?”
在眾人複雜的目光之下,方主簿再度攏起寬袖拱手一禮,震聲迴答:“好教大人知曉,我潞州記錄水文有三,其一為臨江巨石上刻錄石魚,作為衡量汴河水位的初步憑依,水淹則必須派人通知沿河居民撤離;其二為在曆史淹沒段低位設立水則碑,上刻‘平’字,作為二次憑依,水沒之則須將闔城百姓轉移至高處;其三則是於江心投擲鐵牛,每隔數年觀測其位置來判斷河道走勢。”
李獨霜愈發滿意,第三次問道:“含沙若何?”方主簿毫不停頓,迅速迴答:“冬春之際一石水兩鬥沙,夏秋之交則是一石水三鬥沙。”
眾人皆靜,而吳佩甲則毫不顧忌,當即哈哈一笑,越過眾人伸出蒲扇大手用力拍了拍方主簿的肩膀表示認可。
出乎眾人所料,李獨霜反而沉肅下來,掃視眾人一圈之後,冷聲說道:“方主簿,你暫且返迴州城,與趙知州知會一聲,一是汴河泥沙沉積,而梅雨將近,潞州須在河道轉向之處組織人力挖掘沉沙區域,並擇平緩處設立導水堤,束水衝沙,此事須得馬上就做,我給你潞州半月時間;二是你通稟之後就跟他說一聲,轉運使司征調你隨我一起巡視諸州。”
未待方主簿驚喜感謝,李獨霜旋即對其餘眾人繼續宣讀安排:“壽州、陳州的人立即返迴,告知州府立即排查汴河水患,將結果於七日內報告給我,齊州的人隨我同行備詢,至於其他人,都散了。”
十餘騎頓時散了大半,不提有人歡喜有人愁,卻見李獨霜領著四五騎調轉馬頭,馳入另一個官道,避開了前方正侍立等候的本地縣令和鄉紳顯貴,往齊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