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五月,京城的天氣愈發燥熱起來。四花自入宮至今已過了些時日,溫以緹所以進入宮女史的情況也逐漸明晰。
溫以緹雖依舊未與四花相見,卻一直記掛著她,特意叮囑旁人莫要讓她受欺負,這小丫頭畢竟是她看著長大的。
期間,溫以緹留意到秦清月與周婉秀二人。
她們在家世、品行、性格及能力方麵都頗為出眾,在一眾女侍中十分亮眼,本就備受溫以緹關注。沒想到她們竟與四花關係甚好,這讓溫以緹不禁有些“厚臉皮”地感慨。
優秀的人果然會自然地與優秀的同伴相聚,如此看來,她們一手教導的四花,也定是個出色的姑娘。
新入宮的女史事宜進展平穩,沒出什麽亂子,一切井然有序,溫以緹便將相關事務全權交由崔嫣來負責。
再說徐嬤嬤去文家敲打一番後,溫家傳來消息,稱溫以如現在迴溫家的頻次增多,狀態也一日好過一日。
而溫以如頻繁前往溫家,實則是為看望女兒。見女兒被娘家人照顧得白白胖胖,早已褪去先前的消瘦模樣,她心中滿是感動。
崔氏問及溫以如文家中近況,她隻道:“雖仍有言語衝突,但文家人不敢再苛待我,如今我想做什麽便能做什麽。”
記得徐嬤嬤離開那日,文家二郎歸家後與溫以如起了爭執,甚至險些對她動手。
但這一次,溫以如竟強硬了起來,直接還手了把文二郎打得愣住。
此後二人又大吵一架,文二郎便索性不迴家了。溫以如本就對他沒什麽感情,他不迴家倒讓她覺得清淨自在。
至於被趙錦年買下的那幾個文家下人,如今已將所知情況盡數交代。
這些人本就嘴快,平日裏對家中大小事頗為留意,情報收集能力較強。
在趙錦年專門負責審訊的人一番“照顧”後,沒幾日便有了線索。
文家老爺常帶著文大郎去一處客棧的包間,與某人會麵,每次都談論許久,且每季度一次。
這一線索至關重要,趙錦年立刻派人前往客棧盯梢。不過,這些下人終究隻是邊緣人物,對文家通敵賣國之事並不知情,隻當是文家得罪了什麽人。
溫以緹特意囑咐趙錦年,務必將這幾人看管好,他們日後將是突破文家內宅防線的關鍵人物。
她始終覺得溫以如收集的證據尚不完整,必定還有關鍵線索尚未掌握。況且即便有了物證,人證也不可或缺。
文家的下人,以及每次目睹文家與鍾家、高麗方麵往來的人,都是日後至關重要的證人。
趙錦年在此事上頗具經驗,無需溫以緹多言。
隻是如今他們仍未尋得關於鍾家的確鑿證據,除了從文家這邊收集到的與鍾家相關的證據外,單獨指向鍾家的證據少之又少,可見鍾老爺是個極為謹慎的人。
此事的調查進度自此變得極為緩慢。畢竟事關重大,各方都非等閑之輩,斷不可能輕易就調查清楚。
好在溫以如和文珊都安然無恙,溫以緹這才漸漸放下心來。
不久後,崔氏又向溫以緹遞消息,稱已打探清楚此前有意尋覓繼室的那位知府大人的情況。
此人姓馬,家中排行老二,稱馬二爺。
馬二爺的父親馬老太爺,曾是崔家大舅母父親的同僚,官至從四品國子監司業。
而馬老太太五年前病故,馬老太爺本就年歲不小了,早就沒那個心思。家裏孩子也都大了,不需要人在操持,就一直未娶繼室,直接將後宅給了老大媳婦掌管,
馬二爺今年三十有九,膝下僅有一子一女。兒子是庶出,今年十六歲,還未娶妻。女兒則是嫡出,年十八,已經出嫁。
此前他的發妻亡故,原是發妻想以高齡之身再為馬二爺生下個嫡子,不料身子虛弱,最終母子二人都沒能保住。
據說馬二爺與發妻感情甚篤,夫妻相處和諧,這也使得家中孩子不多,畢竟他的妾室本就沒幾個。
雖說馬二爺年齡稍大,且尚無嫡子,但倘若嫁過去能生下嫡子,那當家主母的位置便穩如泰山。
唯一嫡女又已嫁人,庶子又不用擔心,家中又沒婆母壓頭。這樣的女婿,早已讓不少京中官宦之家動了心。
隻是有意向的人家,不是想嫁自家庶女,就是小官之家的嫡女,馬家始終沒尋到合適的人選。
馬家的要求頗為嚴格,繼室人選必須是京城人士,要識文斷字、溫婉賢淑、相貌姣好,年歲不能太大,且不能是再嫁之身。
如此苛刻的條件,將範圍限製得很死,而他們又看不上庶出之女或是小官之女,這樁婚事便一直僵持著。
其實說不好尋也好尋,隻是馬二爺始終沒鬆口。
畢竟是為他娶繼室,他年歲已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那麽重要了,還得看他自己的心意。
崔氏將這消息告知溫以緹後,又先向崔家大舅母張氏打探,覺得此人可行,這才托了張氏的關係去馬家探口風。
馬家的老太爺年歲已高,雖說還未致仕,但已不大管事,一門心思想為兒子挑個好繼室。
得知是溫家來探口風時,他還挺滿意、溫家這幾年發展得不錯,又是吏部侍郎出身。
可當聽說要為溫家的堂姑娘,也就是溫氏一族的族人說親時,馬老太爺有些不大願意。
溫晴再好,也不是溫老爺的孫女,其父不過是個九品末微小官,這樣的姑娘配不配得上他家老二不說,見識和能力是一定跟不上老二的。
給老二娶繼室就是為了讓他內宅舒心,不是為了添亂的。
但直到馬老太爺得知溫晴是八品女官後,他的態度這才漸漸有所緩和,女官好歹自身能力過硬。
馬老太爺雖年事已高,卻並非迂腐古板的老學究,並不反感女子展露才能。他反倒頗為欣賞溫晴的女官身份,覺得這樣有見識、有能力的女子,才能替自家老二穩住內宅,將家中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畢竟馬老太爺沒多久就要致仕了。
其實在他妻子離世後,馬家就已悄然分家,隻是外界尚不知情。
待馬老太爺致仕後,馬家便徹底分開,之後靠幾個兒子自己支撐門戶,因此老二的繼室必須是能擔起重任的人。
不過崔氏在信中提到,馬家至今尚未透出明確消息,但看這情形,此事還有得商量,便讓溫以緹先不必著急。
這事溫以緹並不意外。畢竟馬二爺條件優越,即便年紀大些,家中有孩子,仍有許多姑娘打他的主意。嫁過去就能做四品知府的當家主母,這可比嫁入尋常官宦人家,陪著丈夫一步步往上爬強多了,若順利還能封為四品誥命,這是多少女子夢寐以求的。
因此,溫以緹沒有將這個消息告知溫晴,隻是想著再等等吧,她的晴姐姐也有的是好人家能選。
溫以緹雖依舊未與四花相見,卻一直記掛著她,特意叮囑旁人莫要讓她受欺負,這小丫頭畢竟是她看著長大的。
期間,溫以緹留意到秦清月與周婉秀二人。
她們在家世、品行、性格及能力方麵都頗為出眾,在一眾女侍中十分亮眼,本就備受溫以緹關注。沒想到她們竟與四花關係甚好,這讓溫以緹不禁有些“厚臉皮”地感慨。
優秀的人果然會自然地與優秀的同伴相聚,如此看來,她們一手教導的四花,也定是個出色的姑娘。
新入宮的女史事宜進展平穩,沒出什麽亂子,一切井然有序,溫以緹便將相關事務全權交由崔嫣來負責。
再說徐嬤嬤去文家敲打一番後,溫家傳來消息,稱溫以如現在迴溫家的頻次增多,狀態也一日好過一日。
而溫以如頻繁前往溫家,實則是為看望女兒。見女兒被娘家人照顧得白白胖胖,早已褪去先前的消瘦模樣,她心中滿是感動。
崔氏問及溫以如文家中近況,她隻道:“雖仍有言語衝突,但文家人不敢再苛待我,如今我想做什麽便能做什麽。”
記得徐嬤嬤離開那日,文家二郎歸家後與溫以如起了爭執,甚至險些對她動手。
但這一次,溫以如竟強硬了起來,直接還手了把文二郎打得愣住。
此後二人又大吵一架,文二郎便索性不迴家了。溫以如本就對他沒什麽感情,他不迴家倒讓她覺得清淨自在。
至於被趙錦年買下的那幾個文家下人,如今已將所知情況盡數交代。
這些人本就嘴快,平日裏對家中大小事頗為留意,情報收集能力較強。
在趙錦年專門負責審訊的人一番“照顧”後,沒幾日便有了線索。
文家老爺常帶著文大郎去一處客棧的包間,與某人會麵,每次都談論許久,且每季度一次。
這一線索至關重要,趙錦年立刻派人前往客棧盯梢。不過,這些下人終究隻是邊緣人物,對文家通敵賣國之事並不知情,隻當是文家得罪了什麽人。
溫以緹特意囑咐趙錦年,務必將這幾人看管好,他們日後將是突破文家內宅防線的關鍵人物。
她始終覺得溫以如收集的證據尚不完整,必定還有關鍵線索尚未掌握。況且即便有了物證,人證也不可或缺。
文家的下人,以及每次目睹文家與鍾家、高麗方麵往來的人,都是日後至關重要的證人。
趙錦年在此事上頗具經驗,無需溫以緹多言。
隻是如今他們仍未尋得關於鍾家的確鑿證據,除了從文家這邊收集到的與鍾家相關的證據外,單獨指向鍾家的證據少之又少,可見鍾老爺是個極為謹慎的人。
此事的調查進度自此變得極為緩慢。畢竟事關重大,各方都非等閑之輩,斷不可能輕易就調查清楚。
好在溫以如和文珊都安然無恙,溫以緹這才漸漸放下心來。
不久後,崔氏又向溫以緹遞消息,稱已打探清楚此前有意尋覓繼室的那位知府大人的情況。
此人姓馬,家中排行老二,稱馬二爺。
馬二爺的父親馬老太爺,曾是崔家大舅母父親的同僚,官至從四品國子監司業。
而馬老太太五年前病故,馬老太爺本就年歲不小了,早就沒那個心思。家裏孩子也都大了,不需要人在操持,就一直未娶繼室,直接將後宅給了老大媳婦掌管,
馬二爺今年三十有九,膝下僅有一子一女。兒子是庶出,今年十六歲,還未娶妻。女兒則是嫡出,年十八,已經出嫁。
此前他的發妻亡故,原是發妻想以高齡之身再為馬二爺生下個嫡子,不料身子虛弱,最終母子二人都沒能保住。
據說馬二爺與發妻感情甚篤,夫妻相處和諧,這也使得家中孩子不多,畢竟他的妾室本就沒幾個。
雖說馬二爺年齡稍大,且尚無嫡子,但倘若嫁過去能生下嫡子,那當家主母的位置便穩如泰山。
唯一嫡女又已嫁人,庶子又不用擔心,家中又沒婆母壓頭。這樣的女婿,早已讓不少京中官宦之家動了心。
隻是有意向的人家,不是想嫁自家庶女,就是小官之家的嫡女,馬家始終沒尋到合適的人選。
馬家的要求頗為嚴格,繼室人選必須是京城人士,要識文斷字、溫婉賢淑、相貌姣好,年歲不能太大,且不能是再嫁之身。
如此苛刻的條件,將範圍限製得很死,而他們又看不上庶出之女或是小官之女,這樁婚事便一直僵持著。
其實說不好尋也好尋,隻是馬二爺始終沒鬆口。
畢竟是為他娶繼室,他年歲已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那麽重要了,還得看他自己的心意。
崔氏將這消息告知溫以緹後,又先向崔家大舅母張氏打探,覺得此人可行,這才托了張氏的關係去馬家探口風。
馬家的老太爺年歲已高,雖說還未致仕,但已不大管事,一門心思想為兒子挑個好繼室。
得知是溫家來探口風時,他還挺滿意、溫家這幾年發展得不錯,又是吏部侍郎出身。
可當聽說要為溫家的堂姑娘,也就是溫氏一族的族人說親時,馬老太爺有些不大願意。
溫晴再好,也不是溫老爺的孫女,其父不過是個九品末微小官,這樣的姑娘配不配得上他家老二不說,見識和能力是一定跟不上老二的。
給老二娶繼室就是為了讓他內宅舒心,不是為了添亂的。
但直到馬老太爺得知溫晴是八品女官後,他的態度這才漸漸有所緩和,女官好歹自身能力過硬。
馬老太爺雖年事已高,卻並非迂腐古板的老學究,並不反感女子展露才能。他反倒頗為欣賞溫晴的女官身份,覺得這樣有見識、有能力的女子,才能替自家老二穩住內宅,將家中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畢竟馬老太爺沒多久就要致仕了。
其實在他妻子離世後,馬家就已悄然分家,隻是外界尚不知情。
待馬老太爺致仕後,馬家便徹底分開,之後靠幾個兒子自己支撐門戶,因此老二的繼室必須是能擔起重任的人。
不過崔氏在信中提到,馬家至今尚未透出明確消息,但看這情形,此事還有得商量,便讓溫以緹先不必著急。
這事溫以緹並不意外。畢竟馬二爺條件優越,即便年紀大些,家中有孩子,仍有許多姑娘打他的主意。嫁過去就能做四品知府的當家主母,這可比嫁入尋常官宦人家,陪著丈夫一步步往上爬強多了,若順利還能封為四品誥命,這是多少女子夢寐以求的。
因此,溫以緹沒有將這個消息告知溫晴,隻是想著再等等吧,她的晴姐姐也有的是好人家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