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單位迎來了熱鬧,可楊慶有卻大失所望。
俊男靚女?
別鬧了,都是大哥大姐。
團裏想找個比他年紀小的都難,至於外貌,楊慶有隻能說,感謝新中國,讓群眾們在文藝表演方麵,人人平等。
甭管長得如何,隻要你放得開,有表演天賦,絕對能吃上這碗飯。
當然了,也不是啥歪瓜裂棗都要,歌舞團對外貌這一塊還有著最基本的要求,相貌必須在基準線以上。
至於話劇團,醜角的競爭比正角還激烈,畢竟反派就那麽幾個,想在反派的角逐中出彩,必須得有真本事。
不像正角,長的像個好人就成,對演技要求不是太高。
所以,當楊慶有跟著孔波在院裏瞎溜達時,並沒有見到令他眼前一亮的同事,要是手裏有鏡子,楊慶有絕對得來一句,滿眼都是自己人。
是的,按照楊慶有的審美水平,他自個也被劃在了普通人一欄。
長得都差不多,沒必要大哥笑話二哥。
想找真出彩的演藝人才,那得去同行那兒。
畢竟規模,受重視程度不一樣,能把框架搭出來,不缺經費就不容易了,何必吹毛求疵。
“看看我新寫的劇本,給我提提意見,我總覺得劇情太平淡了,不夠跌宕起伏,無法引起觀眾共鳴。”
“拿來我瞧瞧。”
“我也看看,我都好幾天沒動筆了,正好借鑒借鑒思路。”
楊慶有和孔波剛迴到辦公室,就碰見何紅軍拿著剛完結的稿子征求意見,其他幾人一臉的興奮,圍著正認真閱讀的蔡成功,喋喋不休。
初稿不長,一共三頁紙,估摸著不超過一千五百字。
就這也叫劇本?
楊慶有好奇的湊過去,跟風好好摟了幾眼。
怎麽說呢!
還真就像謝偉的評價:
“故事還成,雖然俗套,但很貼近現實,很容易引起共鳴,就是沒衝突,忒平淡,至於能不能用,那得豐富完對話、細節,看最終成文才知道。”
如果用樸素點的俗話來講,寫的跟狗屎一樣,狗屁不通,放報紙上當獵奇故事,看客們看完都得寫信罵幾句,否則不解恨。
“慶有,你是大才子,你覺得呢?”
何紅軍的這句話把楊慶有難住了。
解放前,一個迷路小戰士,機緣巧合拯救了一位被土匪糟蹋的小姑娘,然後倆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這......
呃........
故事裏的情節,處處透露著不合理。
用楊慶有的思維來看,為什麽小戰士會迷路?為什麽他不迴去找大部隊然後把土匪窩斷掉?為什麽小戰士碰見小姑娘後沒再迴部隊?這不是當逃兵嗎?為什麽不把小姑娘送迴大後方?為什麽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倆人還能安然無恙的終成眷屬?
忒特麽不靠譜了。
楊慶有隻能含糊道:
“何哥,您問錯人了,我就是一寫歌的,您讓我來評價劇本寫得怎麽樣?我也得懂啊!”
一旁的孔波聞言嘿嘿直樂,結果他剛笑了沒幾聲,何紅軍就盯上了他。
“來來來,老孔你也過來瞧瞧,給提點意見。”
孔波.......
有時候辦公室內氛圍太和諧也不好,一堆人愣是連個說狠話的都沒有,誰都不肯批評何紅軍寫得不行。
就連耿直的大學生秦莊,寧願把臉憋的通紅,也不樂意出言打擊何紅軍。
反正他寫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被老張斃了後,基本會投萌芽、收獲一類的文學雜誌,如果再被斃,那就精簡語言,轉投地方報紙,如果再被斃,那就往抽屜裏一塞,然後繼續寫新的故事,重複上一過程。
丫跟打不死的小強似的,創作欲望那叫一個飽滿。
這哥們還有一缺點,你說了他還不聽,雖然當時會點頭認同,但他轉頭會一字不改的繼續蠻幹。
等於說了也白說。
於是熟絡後,同事們也養成了習慣,隻圖一個先睹為快,瞧瞧這哥們又編了什麽稀奇的故事,看完後,會統一的隻誇不貶。
就當湊一熱鬧。
所以大家嘻嘻哈哈過後,何紅軍跟沒事人似的,把文稿拿迴去,繼續豐富故事細節。
楊慶有也算瞧明白了,這哥們把文稿拿出來的目的,似乎隻有一個,那就是顯擺。
你們瞧哥們這速度,幾天的工夫又寫了一篇。
似乎隻能這麽理解,才能解釋何紅軍的行為。
今兒說是歡迎出差歸來的同事們,可創作編導室裏的老人們一個沒來,就連經常來辦公室睡大覺的李琛,今兒都沒露麵。
以至於幾個不算年輕的年輕人在辦公室嬉鬧了一上午,到了中午飯點,便一哄而散,各迴各家,各找各媽。
連隔壁辦公室的老張同誌都沒說啥,隻是囑咐道:
“迴來也不能鬆懈,把之前沒完成的稿子抓緊寫出來,馬上年底了,話劇團催著要新劇本排練,還有楊慶有和孔波,年底前爭取寫首喜慶歡快的歌,歌舞團要在年底前去京城附近的幾個大廠搞演出,他們希望能拿點新節目出來,別跟往年似的,年年新瓶裝舊酒,工人同誌們都看膩了。”
楊慶有和孔波能說什麽?
隻能點頭同意唄!
倒是孔波舔著老臉向楊慶有保證,他前幾天沒白當逃兵,之前磨的那首歌快成了,迴頭拿它交任務妥妥的,不用楊慶有再絞盡腦汁的寫新歌。
楊慶有當時就一腦袋問號。
他很想說,哥,寫歌不是上廁所,時間長了肯定能擠出點什麽,寫歌靠的是特麽天賦,寫不出來,就永遠寫不出來。
可惜,他怕影響同事關係,硬沒敢說。
丫倒是下定決心,趕緊迴家挑一兩首合適的,先備著,萬一最後孔波拉稀,他還能頂上。
到了此時,楊慶有才明白張元冬張主任的難處。
創作編導室裏都特麽是混日子的老油子,團裏隻是花錢養著他們,壓根沒指望有什麽產出。
至於歌舞團和話劇團,也基本上靠拾點別人牙惠勉強維持。
畢竟是給偏遠地區的廣大職工送溫暖,壓根不需要太新鮮的節目,抄點京城各大文工團的成名節目,也夠團裏這幫文藝骨幹們忙活的了。
俊男靚女?
別鬧了,都是大哥大姐。
團裏想找個比他年紀小的都難,至於外貌,楊慶有隻能說,感謝新中國,讓群眾們在文藝表演方麵,人人平等。
甭管長得如何,隻要你放得開,有表演天賦,絕對能吃上這碗飯。
當然了,也不是啥歪瓜裂棗都要,歌舞團對外貌這一塊還有著最基本的要求,相貌必須在基準線以上。
至於話劇團,醜角的競爭比正角還激烈,畢竟反派就那麽幾個,想在反派的角逐中出彩,必須得有真本事。
不像正角,長的像個好人就成,對演技要求不是太高。
所以,當楊慶有跟著孔波在院裏瞎溜達時,並沒有見到令他眼前一亮的同事,要是手裏有鏡子,楊慶有絕對得來一句,滿眼都是自己人。
是的,按照楊慶有的審美水平,他自個也被劃在了普通人一欄。
長得都差不多,沒必要大哥笑話二哥。
想找真出彩的演藝人才,那得去同行那兒。
畢竟規模,受重視程度不一樣,能把框架搭出來,不缺經費就不容易了,何必吹毛求疵。
“看看我新寫的劇本,給我提提意見,我總覺得劇情太平淡了,不夠跌宕起伏,無法引起觀眾共鳴。”
“拿來我瞧瞧。”
“我也看看,我都好幾天沒動筆了,正好借鑒借鑒思路。”
楊慶有和孔波剛迴到辦公室,就碰見何紅軍拿著剛完結的稿子征求意見,其他幾人一臉的興奮,圍著正認真閱讀的蔡成功,喋喋不休。
初稿不長,一共三頁紙,估摸著不超過一千五百字。
就這也叫劇本?
楊慶有好奇的湊過去,跟風好好摟了幾眼。
怎麽說呢!
還真就像謝偉的評價:
“故事還成,雖然俗套,但很貼近現實,很容易引起共鳴,就是沒衝突,忒平淡,至於能不能用,那得豐富完對話、細節,看最終成文才知道。”
如果用樸素點的俗話來講,寫的跟狗屎一樣,狗屁不通,放報紙上當獵奇故事,看客們看完都得寫信罵幾句,否則不解恨。
“慶有,你是大才子,你覺得呢?”
何紅軍的這句話把楊慶有難住了。
解放前,一個迷路小戰士,機緣巧合拯救了一位被土匪糟蹋的小姑娘,然後倆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這......
呃........
故事裏的情節,處處透露著不合理。
用楊慶有的思維來看,為什麽小戰士會迷路?為什麽他不迴去找大部隊然後把土匪窩斷掉?為什麽小戰士碰見小姑娘後沒再迴部隊?這不是當逃兵嗎?為什麽不把小姑娘送迴大後方?為什麽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倆人還能安然無恙的終成眷屬?
忒特麽不靠譜了。
楊慶有隻能含糊道:
“何哥,您問錯人了,我就是一寫歌的,您讓我來評價劇本寫得怎麽樣?我也得懂啊!”
一旁的孔波聞言嘿嘿直樂,結果他剛笑了沒幾聲,何紅軍就盯上了他。
“來來來,老孔你也過來瞧瞧,給提點意見。”
孔波.......
有時候辦公室內氛圍太和諧也不好,一堆人愣是連個說狠話的都沒有,誰都不肯批評何紅軍寫得不行。
就連耿直的大學生秦莊,寧願把臉憋的通紅,也不樂意出言打擊何紅軍。
反正他寫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被老張斃了後,基本會投萌芽、收獲一類的文學雜誌,如果再被斃,那就精簡語言,轉投地方報紙,如果再被斃,那就往抽屜裏一塞,然後繼續寫新的故事,重複上一過程。
丫跟打不死的小強似的,創作欲望那叫一個飽滿。
這哥們還有一缺點,你說了他還不聽,雖然當時會點頭認同,但他轉頭會一字不改的繼續蠻幹。
等於說了也白說。
於是熟絡後,同事們也養成了習慣,隻圖一個先睹為快,瞧瞧這哥們又編了什麽稀奇的故事,看完後,會統一的隻誇不貶。
就當湊一熱鬧。
所以大家嘻嘻哈哈過後,何紅軍跟沒事人似的,把文稿拿迴去,繼續豐富故事細節。
楊慶有也算瞧明白了,這哥們把文稿拿出來的目的,似乎隻有一個,那就是顯擺。
你們瞧哥們這速度,幾天的工夫又寫了一篇。
似乎隻能這麽理解,才能解釋何紅軍的行為。
今兒說是歡迎出差歸來的同事們,可創作編導室裏的老人們一個沒來,就連經常來辦公室睡大覺的李琛,今兒都沒露麵。
以至於幾個不算年輕的年輕人在辦公室嬉鬧了一上午,到了中午飯點,便一哄而散,各迴各家,各找各媽。
連隔壁辦公室的老張同誌都沒說啥,隻是囑咐道:
“迴來也不能鬆懈,把之前沒完成的稿子抓緊寫出來,馬上年底了,話劇團催著要新劇本排練,還有楊慶有和孔波,年底前爭取寫首喜慶歡快的歌,歌舞團要在年底前去京城附近的幾個大廠搞演出,他們希望能拿點新節目出來,別跟往年似的,年年新瓶裝舊酒,工人同誌們都看膩了。”
楊慶有和孔波能說什麽?
隻能點頭同意唄!
倒是孔波舔著老臉向楊慶有保證,他前幾天沒白當逃兵,之前磨的那首歌快成了,迴頭拿它交任務妥妥的,不用楊慶有再絞盡腦汁的寫新歌。
楊慶有當時就一腦袋問號。
他很想說,哥,寫歌不是上廁所,時間長了肯定能擠出點什麽,寫歌靠的是特麽天賦,寫不出來,就永遠寫不出來。
可惜,他怕影響同事關係,硬沒敢說。
丫倒是下定決心,趕緊迴家挑一兩首合適的,先備著,萬一最後孔波拉稀,他還能頂上。
到了此時,楊慶有才明白張元冬張主任的難處。
創作編導室裏都特麽是混日子的老油子,團裏隻是花錢養著他們,壓根沒指望有什麽產出。
至於歌舞團和話劇團,也基本上靠拾點別人牙惠勉強維持。
畢竟是給偏遠地區的廣大職工送溫暖,壓根不需要太新鮮的節目,抄點京城各大文工團的成名節目,也夠團裏這幫文藝骨幹們忙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