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淵同意了會盡快的派兵前去支援薛舉,並且親自向薛舉保證了不會再出現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情況。
李雲得到了李淵的承諾和一紙文書協議之後,這才算是心滿意足了。趁著唐風之事還沒有敗露之前,他迅速的收拾自己隨身攜帶的一應事物,絲毫不拖泥帶水的離開了長安城。
李雲前腳剛剛離開長安城,後腳的李世民便是火急火燎的跑到了自己父親李淵的宅邸中麵見了李淵。他匆匆忙忙的對父親施了一禮,也不等父親應答便上前詢問道:“父皇,薛舉的那名使者現在何處啊?他前來麵見您可是為了商議共同出兵對抗李文淵一事呢?”
李淵聽了點了點頭,隨即將李雲的行蹤悉數告知給了李世民。李世民聽罷,好一陣頓足捶胸,在心裏大罵自己來的太晚了。李淵見自己的兒子反應如此異常,也是好奇的追問李世民到底是發生了什麽事情。這世上能讓自己這個一向成熟穩重的二兒子如此失態的事情當真是不多。
李世民聽了父親的詢問,稍稍按捺了一下自己內心的憤慨,對李淵說道:“父皇大人您有所不知。兒臣曾經派人詳盡的調查過薛舉和李文淵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得上是藕斷絲連。這二人私交甚好,李文淵早年曾經救過薛舉的性命,後來又教授薛舉的兩個兒子文韜武略,即便是薛舉的族人所能做到的也不過如此而已。而薛舉呢,則是在此期間竭盡自己之所能的幫扶著李文淵一步一步的爬到了西域總管的位置上。就兒臣的調查結果來看,這兩人其實在起事之前便似乎有過什麽秘密的協定一般,讓這兩個人在起事後,一直隱隱約約的保持著盟友的關係。雖然這二人從未在明麵上簽訂過什麽舉世皆知的協議,但是卻也從未產生衝突,反倒是彼此之間經常互通有無,而且一直到我們插手薛舉勢力之前這二人在邊境線上從來沒有進行布防。由此可見這二人之間的關係絕不是我們表麵上看起來的盟友這麽簡單。”
李世民頓了頓,見李淵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也沒有說話的意思,李世民接著說道:“這讓李文淵和薛舉各自都能以自己最強勢的兵力無後顧之憂的對外進行擴張,這無疑是對我們十分不利的。而且李文淵的軍隊已經將孫華之地的北麵到長城之間的所有土地悉數攻略了下來,李文淵的軍隊與薛舉的軍隊對我們已經隱隱構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倘若有一天這二人真的決心要聯手瓜分我們大唐的話,幾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他們二人隻需要一個從西向東,一個由北向南的兩麵夾擊過來,我們就斷然沒有還手之力了。甚至誇張一點說,我們可能連防守的能力都沒有。
自從上一次兒臣敗於薛舉之手,每日冥思苦想的便是如何能拆散薛舉和李文淵之間牢不可破的聯盟,隻有讓他們彼此之間互相牽製,才能減輕我們大唐在邊境上的防禦壓力。後來兒臣經過多方打探,終於發現薛舉的內部並非是鐵板一塊,他朝中的文武大臣們分為各個黨派,彼此之間相互攻擊,全靠著薛舉禦下的高明手段才一直製衡著這些各個派係,讓他們還算是勢均力敵,沒有出現一家獨大專掌朝政的情況。但是現在平靜並不代表著會這樣一直平靜下去,黨派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最好不過的消息。所以兒臣不過是略施了一些手段,花了一些散碎銀兩,便讓幾個平時被擁護薛舉的黨派壓製的抬不起頭來的幾個小團夥走到了一起。他們聯合到一起共同合作,就是要摧毀李文源和薛舉之間這種盟友關係。隻不過而是還沒有想到他們辦事竟然如此的利索。比兒臣所預計的時間要快上許多,還沒等到兒臣做好後續的一應準備他們就已經讓李文淵和薛舉之間生了隔閡,眼看著戰事就要打起來了。
兒臣本想著等忙完東麵的事情後,迴到長安城中慢慢的安排,收到消息我就即刻啟程往迴趕,可沒想到這一路上緊趕慢趕最終還是慢了一步,沒能及時阻止您和薛舉簽下協議。再說父皇您這次確實有些操之過急了,完成不嚇,的本是一個驅虎吞狼之計。我們大唐隻需要隔岸觀火,最後坐收漁翁之利就可以了。可是您這一紙文書一千保印一樣。我們大唐再想做壁上觀已然是不可能的了。倘若真的那樣做了,那麽將來在天下人麵前如何抬得起頭,如何對得起道義二字?”
李淵聽了李世民的話之後,不由得是怒從心頭起,心中暗道:你在規劃這些事情的時候跟我李淵說過嗎?論公,你我是君臣父子,你在做如此之大的圖謀的時候,無論如何也是要給我透個氣解個底的吧。這下可倒好,你圖了一時痛快,自己一聲不吭的幹了這麽大的事都沒跟我說一聲,也不上奏疏告知我。現在事情出了差頭了,返迴頭來成了我的不是了是嗎?
李淵越想越生氣,麵色陰沉的盯著麵前的李世民,語氣中帶出了些許慍怒,他嗬斥道:“聽你的意思,你是在埋怨朕嘍?還說這什麽形勢如此之快,讓你意想不到?那既然話說到這裏了,朕便要問一問你,在我大唐的律法之中,欺君罔上私通外敵的罪名又當如何判罰呢?”
李世民聽了李淵這話,十分敏銳的察覺到了李淵言語之中的幾分殺意。隻見他雙膝一軟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對著麵前的李淵不住的磕頭,口中不斷地說道:“父皇息怒,父皇息怒啊。此事確實是兒臣操之過急了。隻是此事事關重大,兒臣怕走漏風聲這才沒有及時告知父皇。而且事情緊急,所以兒臣一聽說出現了預料之外的事情,一時之間慌了神。兒臣實在是急於亡羊補牢,這才做出了這許多僭越之事。還望父皇您諒解兒臣事急從權,千萬不要將此事放在心上。”
李雲得到了李淵的承諾和一紙文書協議之後,這才算是心滿意足了。趁著唐風之事還沒有敗露之前,他迅速的收拾自己隨身攜帶的一應事物,絲毫不拖泥帶水的離開了長安城。
李雲前腳剛剛離開長安城,後腳的李世民便是火急火燎的跑到了自己父親李淵的宅邸中麵見了李淵。他匆匆忙忙的對父親施了一禮,也不等父親應答便上前詢問道:“父皇,薛舉的那名使者現在何處啊?他前來麵見您可是為了商議共同出兵對抗李文淵一事呢?”
李淵聽了點了點頭,隨即將李雲的行蹤悉數告知給了李世民。李世民聽罷,好一陣頓足捶胸,在心裏大罵自己來的太晚了。李淵見自己的兒子反應如此異常,也是好奇的追問李世民到底是發生了什麽事情。這世上能讓自己這個一向成熟穩重的二兒子如此失態的事情當真是不多。
李世民聽了父親的詢問,稍稍按捺了一下自己內心的憤慨,對李淵說道:“父皇大人您有所不知。兒臣曾經派人詳盡的調查過薛舉和李文淵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得上是藕斷絲連。這二人私交甚好,李文淵早年曾經救過薛舉的性命,後來又教授薛舉的兩個兒子文韜武略,即便是薛舉的族人所能做到的也不過如此而已。而薛舉呢,則是在此期間竭盡自己之所能的幫扶著李文淵一步一步的爬到了西域總管的位置上。就兒臣的調查結果來看,這兩人其實在起事之前便似乎有過什麽秘密的協定一般,讓這兩個人在起事後,一直隱隱約約的保持著盟友的關係。雖然這二人從未在明麵上簽訂過什麽舉世皆知的協議,但是卻也從未產生衝突,反倒是彼此之間經常互通有無,而且一直到我們插手薛舉勢力之前這二人在邊境線上從來沒有進行布防。由此可見這二人之間的關係絕不是我們表麵上看起來的盟友這麽簡單。”
李世民頓了頓,見李淵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也沒有說話的意思,李世民接著說道:“這讓李文淵和薛舉各自都能以自己最強勢的兵力無後顧之憂的對外進行擴張,這無疑是對我們十分不利的。而且李文淵的軍隊已經將孫華之地的北麵到長城之間的所有土地悉數攻略了下來,李文淵的軍隊與薛舉的軍隊對我們已經隱隱構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倘若有一天這二人真的決心要聯手瓜分我們大唐的話,幾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他們二人隻需要一個從西向東,一個由北向南的兩麵夾擊過來,我們就斷然沒有還手之力了。甚至誇張一點說,我們可能連防守的能力都沒有。
自從上一次兒臣敗於薛舉之手,每日冥思苦想的便是如何能拆散薛舉和李文淵之間牢不可破的聯盟,隻有讓他們彼此之間互相牽製,才能減輕我們大唐在邊境上的防禦壓力。後來兒臣經過多方打探,終於發現薛舉的內部並非是鐵板一塊,他朝中的文武大臣們分為各個黨派,彼此之間相互攻擊,全靠著薛舉禦下的高明手段才一直製衡著這些各個派係,讓他們還算是勢均力敵,沒有出現一家獨大專掌朝政的情況。但是現在平靜並不代表著會這樣一直平靜下去,黨派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最好不過的消息。所以兒臣不過是略施了一些手段,花了一些散碎銀兩,便讓幾個平時被擁護薛舉的黨派壓製的抬不起頭來的幾個小團夥走到了一起。他們聯合到一起共同合作,就是要摧毀李文源和薛舉之間這種盟友關係。隻不過而是還沒有想到他們辦事竟然如此的利索。比兒臣所預計的時間要快上許多,還沒等到兒臣做好後續的一應準備他們就已經讓李文淵和薛舉之間生了隔閡,眼看著戰事就要打起來了。
兒臣本想著等忙完東麵的事情後,迴到長安城中慢慢的安排,收到消息我就即刻啟程往迴趕,可沒想到這一路上緊趕慢趕最終還是慢了一步,沒能及時阻止您和薛舉簽下協議。再說父皇您這次確實有些操之過急了,完成不嚇,的本是一個驅虎吞狼之計。我們大唐隻需要隔岸觀火,最後坐收漁翁之利就可以了。可是您這一紙文書一千保印一樣。我們大唐再想做壁上觀已然是不可能的了。倘若真的那樣做了,那麽將來在天下人麵前如何抬得起頭,如何對得起道義二字?”
李淵聽了李世民的話之後,不由得是怒從心頭起,心中暗道:你在規劃這些事情的時候跟我李淵說過嗎?論公,你我是君臣父子,你在做如此之大的圖謀的時候,無論如何也是要給我透個氣解個底的吧。這下可倒好,你圖了一時痛快,自己一聲不吭的幹了這麽大的事都沒跟我說一聲,也不上奏疏告知我。現在事情出了差頭了,返迴頭來成了我的不是了是嗎?
李淵越想越生氣,麵色陰沉的盯著麵前的李世民,語氣中帶出了些許慍怒,他嗬斥道:“聽你的意思,你是在埋怨朕嘍?還說這什麽形勢如此之快,讓你意想不到?那既然話說到這裏了,朕便要問一問你,在我大唐的律法之中,欺君罔上私通外敵的罪名又當如何判罰呢?”
李世民聽了李淵這話,十分敏銳的察覺到了李淵言語之中的幾分殺意。隻見他雙膝一軟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對著麵前的李淵不住的磕頭,口中不斷地說道:“父皇息怒,父皇息怒啊。此事確實是兒臣操之過急了。隻是此事事關重大,兒臣怕走漏風聲這才沒有及時告知父皇。而且事情緊急,所以兒臣一聽說出現了預料之外的事情,一時之間慌了神。兒臣實在是急於亡羊補牢,這才做出了這許多僭越之事。還望父皇您諒解兒臣事急從權,千萬不要將此事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