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裏的局勢也高度緊張,很多收到消息的商賈,都在想盡辦法要逃離京城。
江政為此傷透了腦筋,不斷號召百官,勸說商賈留下。
要是沒有這些商賈的支持,那很多物資缺乏的話,前線的士兵會越發艱難。
這些日子裏,江家上下所有人都忙得腳不離地。
江政幫著靖王處理朝廷上的事務,規勸商賈留下,以免造成更大的恐慌。
而蕭望被靖王委以重任,這一個月以來,負責訓練新兵,守衛京城。
京營總共就剩下六個衛所,三萬人出頭,應付一般情況還行,倘若有大型動亂,這點人就夠嗆的,更不用說南邊戰線吃緊,宋硯之一路敗退了。
而京營與鎮北軍的大戰,事先大家也沒有底,哪怕就是鎮國公能夠打贏,那北邊的邊境也需要軍隊守衛,訓練一支新的鎮北軍防衛匈奴南下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所以蕭望被朝廷委派,一口氣練上十萬新兵。
就連剛剛痊愈了大半的郝猛,也被蕭望拉過去,幫忙盯著軍械局生產新的兵器。
還不能行走自如的寧非池自告奮勇地當上了新兵的物資軍需官,幫忙籌備一切糧草、衣服等物資。
而照顧著寧非池的尹茯苓也順勢加入了軍隊之中,成了一名軍醫,一邊繼續照顧寧非池,一邊也為南北兩線的戰場輸送療傷草藥,救治被遣送迴來的傷員。
江瑤知曉她在外麵忙得腳不離地,坐不住的她便想著過去幫忙。
如今朝廷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江家又是朝廷的頂梁柱,她實在無法忍受自己什麽也沒做的日子。
但考慮到她的身份問題,江政最終也沒有答應讓她出城,隻是讓她跟隨著白淺竹和許靖蓮去靖王府,陪著靖王妃天天宴請整個京城裏的貴婦。
別看這些婦人每天都隻管著府邸裏的事兒,如果沒有她們,那些在朝堂上當官的大老爺們也沒法安心辦理政務。
所以,靖王妃等人和這些貴婦維護好關係,便是幫那些做事的臣子安定好後方,讓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幹正事。
靖王妃本就在靖王府裏被囚禁多年,如今靖王成為攝政王,她也急著想要多拉攏京城中的各大家族,所以對這項安排十分上心。
隻是,她沒見過太多世麵,本身也是小戶人家的女兒,很多時候都鎮不住場子,靖王隻好請了未來親家母白淺竹幫忙。
白淺竹倒是鎮得住場子,可她也無法跟這些貴婦聊得來,所以她又把許靖蓮給拉了過來。
有了她們三個鎮場子,京城裏的貴婦也不敢看輕,紛紛前來赴宴,靖王府每天都是車水馬龍,白淺竹帶著江瑤每天都有應付不完的客人。
江瑤一開始也抱怨,但一想到這是替蕭望安撫拉攏群臣的機會,她也就硬著頭皮去做了。
至於韓子苒,她倒是沒有去參與這些宴會,而是留在江府之中,給前線的尹茯苓提供一些醫理上的啟發。
戰場上受創的士兵,最怕的不是沒有藥物,而是缺乏對細菌感染的認知。
即便暫時性縫補好了傷口,也依舊有可能死在後續的感染之中。
所以韓子苒提供一些相關的消毒滅菌知識,整理成冊後讓人交給前線的尹茯苓和軍醫。
除此之外,韓子苒又想著接下來便是寒冬季節,士兵的衣服和行軍的被褥都是十分重要的物品,所以她便給胡可兒和鍾侍書去信,讓她們想辦法在京城外開設工坊,生產棉衣和棉被,以供新軍的需求。
寧非池四處籌備,但也需要有人生產出來才行,不然籌備都沒有地方。
韓子苒雖然待在家中沒有出去露麵,但整個江府如今也是京城裏最為備受矚目的地方。
即便江家眾人大多數時候都不在家裏,但每天都有數不清的隱衛進進出出,將每個地方的最新消息都送到了韓子苒麵前。
韓子苒根據這些消息進行分析,而後進行匯總後,每天都與陳鬆偉進行討論,商議出合適的法子,讓隱衛下去完成。
南部那麽多地方有官員或商賈背叛朝廷,這些都是需要收集起信息,而後進行剪除的。
一旦將這些人鏟除掉,也能夠讓徐英彥產生顧忌。
如此忙活了兩個月,在得知徐英彥的大軍已經抵達京城三百裏開外,與宋硯之的軍隊對峙時,她也是嚇了一跳。
好在隱帥的及時出現,讓她懸著的一顆心踏實了不少。
隻是,當初鎮國公去信白守疆,是讓他帶五萬兵馬迴來援護的,但韓子苒沒想到白守疆居然會讓隱帥當主將。
鎮西軍趕到之後沒多久,立即就跟徐英彥的軍隊展開了一場激烈廝殺。
隱帥的軍事指揮才能不比徐英彥差,而鎮西軍又是精銳中的精銳,勉強擋住了徐英彥的鋒芒。
雙方在京城南邊一條大河附近對峙,宋硯之和隱帥據河而守,占盡優勢。
而徐英彥則軍隊數量龐大,還有一大群被抓來的流民軍隊當前鋒炮灰。
徐英彥一開始還想著慢慢來,因為南方諸多地方在他的控製下,時間越是長久,越是容易跟北方的朝廷割裂,然後他便可與朝廷分庭抗禮。
但他沒料到北邊那麽快就被鎮國公給擊垮了,一下子陷入了孤軍作戰的狀態。
如今京城這一邊已經平定了北邊的威脅,很快就會揮師過來會合宋硯之,到時候徐英彥就越發難打這場仗。
所以,徐英彥得知消息後,立即對關隘發起了衝鋒,殺了個天昏地暗。
隱帥和宋硯之見到對方不計代價的進攻後,決定以地換人,通過緩慢的撤退,每次都占據守城之力,消耗對方的士兵。
表麵上,他們被徐英彥打得連連後退,但一直保留了有生力量,反而是徐英彥手底下的士兵被迅速損耗掉。
但徐英彥也在不停地招收當地的百姓補充兵源,士兵的數量並未減少多少,隻是質量上卻早已降低了不止一個檔次。
隱帥和宋硯之花費了很多工夫,總算是在京城外五十裏的地方,在京城南方最後一座城池上,等到了江珣帶來的援兵。
江珣率領著精銳士兵和騎兵,以最快的速度趕迴南方,而鎮國公則率領著大軍在後麵追趕。
最後的決戰,一觸即發。
江政為此傷透了腦筋,不斷號召百官,勸說商賈留下。
要是沒有這些商賈的支持,那很多物資缺乏的話,前線的士兵會越發艱難。
這些日子裏,江家上下所有人都忙得腳不離地。
江政幫著靖王處理朝廷上的事務,規勸商賈留下,以免造成更大的恐慌。
而蕭望被靖王委以重任,這一個月以來,負責訓練新兵,守衛京城。
京營總共就剩下六個衛所,三萬人出頭,應付一般情況還行,倘若有大型動亂,這點人就夠嗆的,更不用說南邊戰線吃緊,宋硯之一路敗退了。
而京營與鎮北軍的大戰,事先大家也沒有底,哪怕就是鎮國公能夠打贏,那北邊的邊境也需要軍隊守衛,訓練一支新的鎮北軍防衛匈奴南下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所以蕭望被朝廷委派,一口氣練上十萬新兵。
就連剛剛痊愈了大半的郝猛,也被蕭望拉過去,幫忙盯著軍械局生產新的兵器。
還不能行走自如的寧非池自告奮勇地當上了新兵的物資軍需官,幫忙籌備一切糧草、衣服等物資。
而照顧著寧非池的尹茯苓也順勢加入了軍隊之中,成了一名軍醫,一邊繼續照顧寧非池,一邊也為南北兩線的戰場輸送療傷草藥,救治被遣送迴來的傷員。
江瑤知曉她在外麵忙得腳不離地,坐不住的她便想著過去幫忙。
如今朝廷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江家又是朝廷的頂梁柱,她實在無法忍受自己什麽也沒做的日子。
但考慮到她的身份問題,江政最終也沒有答應讓她出城,隻是讓她跟隨著白淺竹和許靖蓮去靖王府,陪著靖王妃天天宴請整個京城裏的貴婦。
別看這些婦人每天都隻管著府邸裏的事兒,如果沒有她們,那些在朝堂上當官的大老爺們也沒法安心辦理政務。
所以,靖王妃等人和這些貴婦維護好關係,便是幫那些做事的臣子安定好後方,讓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幹正事。
靖王妃本就在靖王府裏被囚禁多年,如今靖王成為攝政王,她也急著想要多拉攏京城中的各大家族,所以對這項安排十分上心。
隻是,她沒見過太多世麵,本身也是小戶人家的女兒,很多時候都鎮不住場子,靖王隻好請了未來親家母白淺竹幫忙。
白淺竹倒是鎮得住場子,可她也無法跟這些貴婦聊得來,所以她又把許靖蓮給拉了過來。
有了她們三個鎮場子,京城裏的貴婦也不敢看輕,紛紛前來赴宴,靖王府每天都是車水馬龍,白淺竹帶著江瑤每天都有應付不完的客人。
江瑤一開始也抱怨,但一想到這是替蕭望安撫拉攏群臣的機會,她也就硬著頭皮去做了。
至於韓子苒,她倒是沒有去參與這些宴會,而是留在江府之中,給前線的尹茯苓提供一些醫理上的啟發。
戰場上受創的士兵,最怕的不是沒有藥物,而是缺乏對細菌感染的認知。
即便暫時性縫補好了傷口,也依舊有可能死在後續的感染之中。
所以韓子苒提供一些相關的消毒滅菌知識,整理成冊後讓人交給前線的尹茯苓和軍醫。
除此之外,韓子苒又想著接下來便是寒冬季節,士兵的衣服和行軍的被褥都是十分重要的物品,所以她便給胡可兒和鍾侍書去信,讓她們想辦法在京城外開設工坊,生產棉衣和棉被,以供新軍的需求。
寧非池四處籌備,但也需要有人生產出來才行,不然籌備都沒有地方。
韓子苒雖然待在家中沒有出去露麵,但整個江府如今也是京城裏最為備受矚目的地方。
即便江家眾人大多數時候都不在家裏,但每天都有數不清的隱衛進進出出,將每個地方的最新消息都送到了韓子苒麵前。
韓子苒根據這些消息進行分析,而後進行匯總後,每天都與陳鬆偉進行討論,商議出合適的法子,讓隱衛下去完成。
南部那麽多地方有官員或商賈背叛朝廷,這些都是需要收集起信息,而後進行剪除的。
一旦將這些人鏟除掉,也能夠讓徐英彥產生顧忌。
如此忙活了兩個月,在得知徐英彥的大軍已經抵達京城三百裏開外,與宋硯之的軍隊對峙時,她也是嚇了一跳。
好在隱帥的及時出現,讓她懸著的一顆心踏實了不少。
隻是,當初鎮國公去信白守疆,是讓他帶五萬兵馬迴來援護的,但韓子苒沒想到白守疆居然會讓隱帥當主將。
鎮西軍趕到之後沒多久,立即就跟徐英彥的軍隊展開了一場激烈廝殺。
隱帥的軍事指揮才能不比徐英彥差,而鎮西軍又是精銳中的精銳,勉強擋住了徐英彥的鋒芒。
雙方在京城南邊一條大河附近對峙,宋硯之和隱帥據河而守,占盡優勢。
而徐英彥則軍隊數量龐大,還有一大群被抓來的流民軍隊當前鋒炮灰。
徐英彥一開始還想著慢慢來,因為南方諸多地方在他的控製下,時間越是長久,越是容易跟北方的朝廷割裂,然後他便可與朝廷分庭抗禮。
但他沒料到北邊那麽快就被鎮國公給擊垮了,一下子陷入了孤軍作戰的狀態。
如今京城這一邊已經平定了北邊的威脅,很快就會揮師過來會合宋硯之,到時候徐英彥就越發難打這場仗。
所以,徐英彥得知消息後,立即對關隘發起了衝鋒,殺了個天昏地暗。
隱帥和宋硯之見到對方不計代價的進攻後,決定以地換人,通過緩慢的撤退,每次都占據守城之力,消耗對方的士兵。
表麵上,他們被徐英彥打得連連後退,但一直保留了有生力量,反而是徐英彥手底下的士兵被迅速損耗掉。
但徐英彥也在不停地招收當地的百姓補充兵源,士兵的數量並未減少多少,隻是質量上卻早已降低了不止一個檔次。
隱帥和宋硯之花費了很多工夫,總算是在京城外五十裏的地方,在京城南方最後一座城池上,等到了江珣帶來的援兵。
江珣率領著精銳士兵和騎兵,以最快的速度趕迴南方,而鎮國公則率領著大軍在後麵追趕。
最後的決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