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宋家父子
韓子苒想了想,這葉陽要是真知道,早就告訴景帝了,所以江珣所言不差,這葉陽提供不了什麽線索。
兩人很快就將思緒收了迴來,繼續研讀當年的韓景盛遇刺案件。
當時,仁帝在狩獵場中舉行狩獵,幾位皇子率領諸位世子在林中狩獵。
仁帝亦有幾分興致,帶著幾名年輕的官員加入了狩獵的隊伍之中。
結果,仁帝的隊伍居然遇到襲擊,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歹徒,居然對仁帝射出了一支利箭。
危急時刻,當時護在仁帝身邊的韓景盛主動撲出,被利箭射中胸口,最終不治身亡。
而那出手的歹徒被抓迴昭獄之中,不過兩天的時間便在獄中自殺身亡。
韓子苒和江珣研讀完這一遝案卷之後,眉宇間的疑慮卻越發的緊蹙。
按理說,當時安國公還沒有組建所謂的生肖組織。
仁帝在位,他恐怕還沒有那個膽子。
到底會是什麽人派來殺手,想要行刺仁帝?
仁帝在位時,海晏河清,又有韓文清的協助,將整個大禎治理得井井有條。
按理說,不應該有人會想到要行刺仁帝報仇的。
所以,這個兇手應該是受人指使,為了錢財而賣命的兇徒。
可當時,朝堂之上君明臣賢,仁帝和韓文清兩人聯手,整個朝堂上下莫有不從的,誰敢在那種時候計劃行刺仁帝?
江珣和韓子苒想破了頭也想不出什麽人敢如此大膽,以至於害死了韓景盛。
韓景盛一死,仁帝對韓家頗有歉意,便讓韓景淵升任了禮部尚書。
故而當時韓家父子三人,全都當上了尚書,被世人譽為一門三尚書,大禎最頂級的豪門。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韓老爺子應該會隨著新帝登基後,等大禎朝時局穩定便辭官告老,讓韓景淵協助新帝治理大禎朝。
“當時的許太後和安國公最有嫌疑,但他二人的身份十分特殊,一旦發生這種事情,他們難免被先帝懷疑。當時聖上已經被立為太子,皇位十分鞏固,韓公亦未對太子有任何不滿,他們不應該行此險招。”
江珣對著韓子苒說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可以排除掉安國公和許太後。
韓子苒也同意江珣這種說法,當時太子尚且年幼,還有韓文清這個朝廷重臣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實在沒必要冒險刺殺仁帝,強行上位。
“除了他們父女倆,這大禎的朝堂之中,還會有誰想對仁帝不利的?還有那名被捕的兇徒,在昭獄之中自殺身亡,死法是撞牆而死。”韓子苒蹙緊眉頭,想來想去,都覺得這案子有些詭異。
他們兩人尋思到了深夜,這才沉沉睡了去。
而宋硯之迴到家中用了晚膳後,便被宋禹希喚去書房之中議事。
他將朝廷之中,屬於他們宋家這一脈的文臣都希望宋硯之去浙江一帶掌管軍務的意思說了。
“我知道你心裏放不下當年那段情緣,可宋家也需要你去錢塘江那邊主持軍務,借以增強我等在朝堂中的影響力。”
宋禹希十分沉穩地說著:“當年恩師確有謀逆之舉,我為求自保,為求忠義,不得不揭發他的意圖,以至於你失去那段姻緣。”
“如今她與江珣已被賜婚,這麽多年來一直相處在一起,隻怕已經是他的人了,你再堅持也晚了。與其在此糾纏,不如去他處重覓新生,你意下如何?”
宋硯之聽著,袖子裏的雙手緊緊捏成拳頭。
他抿著下唇,極力地克製著自己的憤怒,許久之後才沉聲問道:“父親至今依舊認為,韓爺爺是謀逆之臣嗎?”
宋禹希那陰鷙的雙眼微微抬起,看了一眼宋硯之,而後又垂下眸光。
“當年的事情,不是對錯就能說得清楚的。在這官場上,最重要的是學會審時度勢。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活到最後才是真正的勝者。”
他淡淡的聲音響起,就如同是佛陀的誦念,又猶如惡魔的低語。
“靖王不堪大用,生性謹小慎微,其餘諸王更是誌大才疏之輩。恩師他逆天而行,不肯順應時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乃取死之道。為父有你母親、有你、還有宋家上下八十餘口人,活著,已是殊為不易!”
宋禹希抬起頭來,望向窗外寂靜的庭院:“此去錢塘江,你亦知曉,是為父為你謀劃的退路。江家既然執意要查清當年的事情,那便是要與安國公拚個魚死網破。為父是當年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走不了了。”
“京城裏遲早要亂,你心思單純,為人正直,為父很是欣慰,但你若是卷入這京城的漩渦之中,絕無活命的本事。還是早早離去,手握兵權,方可保你無虞。”
宋禹希說完,渾濁的目光收迴,凝視著一盞燈籠。
宋硯之起身道:“多謝父親為孩兒諸般考慮,隻是,父親可有想過,孩兒想要的是什麽嗎?”
宋禹希苦笑一聲:“你又如何知曉我不知?”
他迴眸看向宋硯之:“為父也曾年輕過啊!”
宋硯之頓了頓,咬了咬牙道:“苒兒能不能活?”
宋禹希淡淡地說道:“為父尚且不知能不能活,更不敢與你承諾她的生死。為父隻能向你保證,會盡力替她斡旋。”
宋硯之聽了,神情越發複雜,久久都未曾言語,最後轉身離開了書房。
次日朝會,江珣早早起來梳洗了一番,而後趕到天闕門外,在江政的馬車裏換上官服,隨著柳成鐵進了皇宮之內。
今日的朝會,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錢塘江一帶駐兵之事。
江珣先是按照之前預訂好的計劃,上前供述了一番在錢塘江的所作所為,而後又提出請辭之事。
“臣因外祖父遇刺一事,疏於軍務,擅自離職一旬有餘。又因拙荊之事,左右思慮,難以專心致誌處理錢塘江軍務。為免百姓被倭寇所犯,還請聖上另擇賢明。”
江珣上奏之後,自然有江政身邊的官員出列,為江珣求情。
當初景帝欽點江珣本就是趕鴨子上架,如今江珣並未耽誤軍務,反而是大大挫敗了好幾撥倭寇,取得不小的成績。
江珣請辭,合情合理,就連景帝都挑不出理來。
景帝隻能頷首,同意了江珣的請辭,而後看向其他官員:“諸位愛卿,誰可接替江愛卿之職?”
韓子苒想了想,這葉陽要是真知道,早就告訴景帝了,所以江珣所言不差,這葉陽提供不了什麽線索。
兩人很快就將思緒收了迴來,繼續研讀當年的韓景盛遇刺案件。
當時,仁帝在狩獵場中舉行狩獵,幾位皇子率領諸位世子在林中狩獵。
仁帝亦有幾分興致,帶著幾名年輕的官員加入了狩獵的隊伍之中。
結果,仁帝的隊伍居然遇到襲擊,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歹徒,居然對仁帝射出了一支利箭。
危急時刻,當時護在仁帝身邊的韓景盛主動撲出,被利箭射中胸口,最終不治身亡。
而那出手的歹徒被抓迴昭獄之中,不過兩天的時間便在獄中自殺身亡。
韓子苒和江珣研讀完這一遝案卷之後,眉宇間的疑慮卻越發的緊蹙。
按理說,當時安國公還沒有組建所謂的生肖組織。
仁帝在位,他恐怕還沒有那個膽子。
到底會是什麽人派來殺手,想要行刺仁帝?
仁帝在位時,海晏河清,又有韓文清的協助,將整個大禎治理得井井有條。
按理說,不應該有人會想到要行刺仁帝報仇的。
所以,這個兇手應該是受人指使,為了錢財而賣命的兇徒。
可當時,朝堂之上君明臣賢,仁帝和韓文清兩人聯手,整個朝堂上下莫有不從的,誰敢在那種時候計劃行刺仁帝?
江珣和韓子苒想破了頭也想不出什麽人敢如此大膽,以至於害死了韓景盛。
韓景盛一死,仁帝對韓家頗有歉意,便讓韓景淵升任了禮部尚書。
故而當時韓家父子三人,全都當上了尚書,被世人譽為一門三尚書,大禎最頂級的豪門。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韓老爺子應該會隨著新帝登基後,等大禎朝時局穩定便辭官告老,讓韓景淵協助新帝治理大禎朝。
“當時的許太後和安國公最有嫌疑,但他二人的身份十分特殊,一旦發生這種事情,他們難免被先帝懷疑。當時聖上已經被立為太子,皇位十分鞏固,韓公亦未對太子有任何不滿,他們不應該行此險招。”
江珣對著韓子苒說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可以排除掉安國公和許太後。
韓子苒也同意江珣這種說法,當時太子尚且年幼,還有韓文清這個朝廷重臣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實在沒必要冒險刺殺仁帝,強行上位。
“除了他們父女倆,這大禎的朝堂之中,還會有誰想對仁帝不利的?還有那名被捕的兇徒,在昭獄之中自殺身亡,死法是撞牆而死。”韓子苒蹙緊眉頭,想來想去,都覺得這案子有些詭異。
他們兩人尋思到了深夜,這才沉沉睡了去。
而宋硯之迴到家中用了晚膳後,便被宋禹希喚去書房之中議事。
他將朝廷之中,屬於他們宋家這一脈的文臣都希望宋硯之去浙江一帶掌管軍務的意思說了。
“我知道你心裏放不下當年那段情緣,可宋家也需要你去錢塘江那邊主持軍務,借以增強我等在朝堂中的影響力。”
宋禹希十分沉穩地說著:“當年恩師確有謀逆之舉,我為求自保,為求忠義,不得不揭發他的意圖,以至於你失去那段姻緣。”
“如今她與江珣已被賜婚,這麽多年來一直相處在一起,隻怕已經是他的人了,你再堅持也晚了。與其在此糾纏,不如去他處重覓新生,你意下如何?”
宋硯之聽著,袖子裏的雙手緊緊捏成拳頭。
他抿著下唇,極力地克製著自己的憤怒,許久之後才沉聲問道:“父親至今依舊認為,韓爺爺是謀逆之臣嗎?”
宋禹希那陰鷙的雙眼微微抬起,看了一眼宋硯之,而後又垂下眸光。
“當年的事情,不是對錯就能說得清楚的。在這官場上,最重要的是學會審時度勢。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活到最後才是真正的勝者。”
他淡淡的聲音響起,就如同是佛陀的誦念,又猶如惡魔的低語。
“靖王不堪大用,生性謹小慎微,其餘諸王更是誌大才疏之輩。恩師他逆天而行,不肯順應時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乃取死之道。為父有你母親、有你、還有宋家上下八十餘口人,活著,已是殊為不易!”
宋禹希抬起頭來,望向窗外寂靜的庭院:“此去錢塘江,你亦知曉,是為父為你謀劃的退路。江家既然執意要查清當年的事情,那便是要與安國公拚個魚死網破。為父是當年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走不了了。”
“京城裏遲早要亂,你心思單純,為人正直,為父很是欣慰,但你若是卷入這京城的漩渦之中,絕無活命的本事。還是早早離去,手握兵權,方可保你無虞。”
宋禹希說完,渾濁的目光收迴,凝視著一盞燈籠。
宋硯之起身道:“多謝父親為孩兒諸般考慮,隻是,父親可有想過,孩兒想要的是什麽嗎?”
宋禹希苦笑一聲:“你又如何知曉我不知?”
他迴眸看向宋硯之:“為父也曾年輕過啊!”
宋硯之頓了頓,咬了咬牙道:“苒兒能不能活?”
宋禹希淡淡地說道:“為父尚且不知能不能活,更不敢與你承諾她的生死。為父隻能向你保證,會盡力替她斡旋。”
宋硯之聽了,神情越發複雜,久久都未曾言語,最後轉身離開了書房。
次日朝會,江珣早早起來梳洗了一番,而後趕到天闕門外,在江政的馬車裏換上官服,隨著柳成鐵進了皇宮之內。
今日的朝會,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錢塘江一帶駐兵之事。
江珣先是按照之前預訂好的計劃,上前供述了一番在錢塘江的所作所為,而後又提出請辭之事。
“臣因外祖父遇刺一事,疏於軍務,擅自離職一旬有餘。又因拙荊之事,左右思慮,難以專心致誌處理錢塘江軍務。為免百姓被倭寇所犯,還請聖上另擇賢明。”
江珣上奏之後,自然有江政身邊的官員出列,為江珣求情。
當初景帝欽點江珣本就是趕鴨子上架,如今江珣並未耽誤軍務,反而是大大挫敗了好幾撥倭寇,取得不小的成績。
江珣請辭,合情合理,就連景帝都挑不出理來。
景帝隻能頷首,同意了江珣的請辭,而後看向其他官員:“諸位愛卿,誰可接替江愛卿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