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執政者要懂經濟
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 作者:演義唐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曬鹽場和甘蔗園開辟了好幾塊,都是買來的和俘虜來的奴隸們負責照顧,他們沒有工錢,隻有吃喝的和工具的開銷。
邢承恩在吃喝上沒有克扣奴隸,這不春節到了還給他們發了糖酒和新衣服。
邢承恩也給了他們上升通道,做好三年可以恢複身份不再是奴隸了,當然隻能成為二等賤戶。
可就這項政策卻讓奴隸們看到了希望,這是他們認知裏從來沒有的事情,就算成了賤戶也比奴隸強啊!
於是這些奴隸做事情很是負責且抱怨很少,總之內卷的厲害,邢承恩也樂的如此。
邢承恩對奴隸的使用秉著不支持不反對的態度,有了就用,沒有也可以。
不過何瑤因為人少的原因,好幾次提出來買些奴隸來做事,照看農作物的事奴隸完全可行。
駱明也是同意買奴隸的,礦山裏消耗大,就算有了蒸汽機的幫助,可還是需要人工的,而且是大量的。
軍匠營的開支除了人工和材料,基本是賺錢的,白糖白酒香水這些不說了,武器賣的錢完全夠裝備項目組開支,可以說除了蒸汽機項目組是賠錢的,其他項目組都能養活自己。
所以在蒸汽拖拉機出來之前,李傑大匠多少都受到其他負責人的排擠和調侃。
人嘛,自己的利益少了自然會不滿意,邢承恩作為上官他們不敢埋怨,隻能把氣撒在李傑身上,邢承恩在單位混也經曆過,能理解。
所以這次蒸汽拖拉機出來邢承恩一定要重賞李傑大匠給其他人看看,什麽叫一鳴驚人。
搞研發哪有不投入的,蒸汽機可是未來的主力啊!
要是按照賺錢多少論成績,都經商了,那誰還種地?
要說目前虧錢大戶是船廠,隻進不出真真的耗錢耗人大戶,可是軍匠營沒人敢笑話,大家都知道一旦造出船來,一艘船可是海量的利潤。
船匠不說,一直就不夠,配套的作坊更是隨著大飛的開建人手告急,總之就是缺人。
新來的移民篩選過後能進去的都進去了,之後的才是種地等等的分流措施,就這都沒把船廠填滿。
它就像個永遠吃不飽的饕餮一樣,瘋狂的吞人吞錢吞物資,好在還有三四個月就能看到產出了,真是不容易。
邢承恩也是來到這個時代才知道南宋的造船業很強大,不是後世理解的那個樣子。
從春秋到明朝前期,中國的戰船從江河走向大海,一直是不斷發展進步的。
舵的發明,縱帆的發明,水密隔艙的發明,指南針的發明是中國的貢獻。
為何明初能造出當時最先進的鄭和寶船?
不是明朝人多麽厲害,而是,他們有南宋時期留下來技術積累。
也就是說,南宋如果不滅亡,自然會搞出鄭和寶船,有可能搞出風帆戰列艦。
可是因為被蒙元所滅,這種進程被打斷了,技術變革戛然而止。
風帆戰列艦張成看得懂也知道怎麽做,但是受限人手和材料,他才作罷,可是他一直想要造出來看看。
當時張成就說這種船對材料和船匠要求要高一些,各部門需要配合,暫時放一放吧,先解決琉求最需要的海船。
張成的意識非常清晰,先解決有沒有,之後在解決強不強的問題,這和邢承恩的思路非常統一,人家是個大才。
之後張成的做法就是不讓船塢空著,以後船匠培養的多了,每月下水一條船是基本目標,這樣才能培養出大量的學徒和船匠,為風帆戰列艦做人才培養。
當然每月下水一條船,這是邢承恩當初順嘴一說的,沒想到張成當了真,而且也是這麽去做的。
龍骨快鋪滿船塢的時候,張成就讓匠人又建了四個船塢,當時上報給邢承恩的時候,邢承恩同意了,龍骨要放置半年,安裝船體四個月,不能讓龍骨等船塢,繼續建造吧。
船塢多,造船進度就能加快,生番威脅被解除之後,造船的重要性排在了第一位,甚至比軍隊的優先級還要高一些。
張成是那種典型的工科男,領導提出目標,他設計出方案執行完成,一絲不苟,不打半點折扣,邢承恩很喜歡這樣的人才,可這種人在南宋混的很慘,不懂人情世故嘛!
所以還是要謝謝人家蔡鵬呢!
對了,這個蔡鵬什麽時候把我要的玻璃大匠搞來,定金自己可是給出去了,過完年追一下他。
邢承恩準備的未來政府必須重視經濟,自己要學習後世白頭鷹的一些政策。
白頭鷹的強大有很多原因,但是有一點值得自己學習,就是它講經濟,一心一意搞經濟,二百年不動搖。
對政府的不信任,是白頭鷹的祖先們從英國來的時候就隨船帶來的,世世代代植根於白頭鷹人的血液之中,已根深蒂固。
其頑固程度,比二百年“堅持講經濟”還難以動搖。
所以,白頭鷹的特點,宏觀上是“講經濟”,因為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微觀上是“重市場”,因為成本最低、收益最高。
不講政治外交軍事,因為不好算、不劃算;不重政府,因為不愛算、不合算。
一句話,這個務實的民族,一切都要算算帳,算成本、算收益,劃算則為,不劃算則不為。
上至治國,下至經營,首先要過算帳這一關。
算天算地、精打細算的結果,才有了今日白頭鷹的強大。
用“過日子”的方式治國,要學白頭鷹。
從根本上講,是因為這個國家愛算帳,會算帳,凡事都要算一算成本和收益,劃不劃算。
成本低、收益高者,劃算,則為也;成本高、收益低者,不劃算,則不為也。
講經濟、重市場,是因為好計算。
不講政治、外交、軍事是因為不劃算或根本算不清楚。
很多搞政治的、搞外交的、搞軍事的、搞文化的,他們如何算政治、外交、軍事、文化的成本與收益,結果很難算清楚。
軍事性價比是沒法算的,但收益也有個粗線條的、相對客觀的標準。一看能不能唬住人(威懾),二看能不能打得贏。
在和平年代,主要是看能不能唬住人,因為沒有多少真打的機會,除非自己有病,非要去作死露怯。
既唬不住人,又打不贏,軍事的收益就是個零,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就是個賠錢的買賣,而且投入越多,賠得越慘。
比如毛熊沒打小克的時候,毛熊不僅唬住了所有人,還被捧為外交、軍事的楷模,一堆人和國爭相效尤,崇拜得五體投地。
外交的性價比,是比較難算的。但收益,至少有個粗線條的、相對客觀的標準,就是這個國家的國際環境是改善了還是惡化了,朋友多了還是少了,國民和企業在外是更受歡迎了還是更被厭惡了。
外交者,交也。交友也,非交惡也,否則的話,就該改名叫外惡部了。
錢花了,國際環境卻惡化了,你再怎麽辯解,這錢也是賠了,不如不花;花得越多,賠得越多。外交的帳,要這樣算。
當然南宋也講經濟,可惜成本控製不好,三冗把它拖垮了。
到了明朝就講政治不講經濟,後邊連軍餉都發不出,經濟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之乎者也搞不了經濟,也搞不明白經濟。
可惜啊,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隻顧埋頭讀之乎者也,沒心思去認真體察社會。
他們認為財富不在民則在官,顯然嚴重脫離了生活生產實際。
誰說階級對立發生在官和民之間?階級對立,永遠發生在食利者和勞動者之間,放在南宋,就是在地主和農民之間。
後來南宋的陸遊,對此就發表過不同意見:
自古財貨不在民又不在官者,何可勝數?或在權臣,或在貴戚近習,或在強藩大將,或在兼並,或在老釋。
方是時也,上則府庫殫乏,下則民力窮悴,自非治世,何代無之?
以司馬光的人品,肯定不屑於當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他純粹是對社會的認知水平不足,屬於典型的,脫離了生產生活實際的儒家士大夫。
即使到了明朝,依然有很多人用這樣錯誤的階級觀點看待問題,比如在討論財產稅等問題時,他們認為官家不會刀自己。
其實在皇帝眼裏,地主一樣是韭菜,說嘉靖不敢對沈一石動刀,不是笑話嗎?
以後的執政官不懂經濟就別來當官,光會之乎者也的去當老師去,不懂經濟建設,地方怎麽發展?你治下的百姓如何富裕?
後世總結巨大的財富增長,確實是工業革命之後才有的,但你想想看,工業革命是怎麽來的?
是先有市場經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對利潤的追求,促使手工廠主改進機器設備,於是才有了工業革命和工業化。
也就是說,市場交易,才是真正的,財富增長的法門,連工業化本身,都是市場交易的結果。
亞當·斯密所觀察到的,就是這樣的現象--私有製和市場經濟,極大提高了人們的勞動效率,根據比較優勢原理,貿易會帶來分工,分工帶來專業化,然後促進技術進步。
所謂搞經濟,說到底就是要搞活市場,然後你就能看到明顯地增長。
邢承恩在吃喝上沒有克扣奴隸,這不春節到了還給他們發了糖酒和新衣服。
邢承恩也給了他們上升通道,做好三年可以恢複身份不再是奴隸了,當然隻能成為二等賤戶。
可就這項政策卻讓奴隸們看到了希望,這是他們認知裏從來沒有的事情,就算成了賤戶也比奴隸強啊!
於是這些奴隸做事情很是負責且抱怨很少,總之內卷的厲害,邢承恩也樂的如此。
邢承恩對奴隸的使用秉著不支持不反對的態度,有了就用,沒有也可以。
不過何瑤因為人少的原因,好幾次提出來買些奴隸來做事,照看農作物的事奴隸完全可行。
駱明也是同意買奴隸的,礦山裏消耗大,就算有了蒸汽機的幫助,可還是需要人工的,而且是大量的。
軍匠營的開支除了人工和材料,基本是賺錢的,白糖白酒香水這些不說了,武器賣的錢完全夠裝備項目組開支,可以說除了蒸汽機項目組是賠錢的,其他項目組都能養活自己。
所以在蒸汽拖拉機出來之前,李傑大匠多少都受到其他負責人的排擠和調侃。
人嘛,自己的利益少了自然會不滿意,邢承恩作為上官他們不敢埋怨,隻能把氣撒在李傑身上,邢承恩在單位混也經曆過,能理解。
所以這次蒸汽拖拉機出來邢承恩一定要重賞李傑大匠給其他人看看,什麽叫一鳴驚人。
搞研發哪有不投入的,蒸汽機可是未來的主力啊!
要是按照賺錢多少論成績,都經商了,那誰還種地?
要說目前虧錢大戶是船廠,隻進不出真真的耗錢耗人大戶,可是軍匠營沒人敢笑話,大家都知道一旦造出船來,一艘船可是海量的利潤。
船匠不說,一直就不夠,配套的作坊更是隨著大飛的開建人手告急,總之就是缺人。
新來的移民篩選過後能進去的都進去了,之後的才是種地等等的分流措施,就這都沒把船廠填滿。
它就像個永遠吃不飽的饕餮一樣,瘋狂的吞人吞錢吞物資,好在還有三四個月就能看到產出了,真是不容易。
邢承恩也是來到這個時代才知道南宋的造船業很強大,不是後世理解的那個樣子。
從春秋到明朝前期,中國的戰船從江河走向大海,一直是不斷發展進步的。
舵的發明,縱帆的發明,水密隔艙的發明,指南針的發明是中國的貢獻。
為何明初能造出當時最先進的鄭和寶船?
不是明朝人多麽厲害,而是,他們有南宋時期留下來技術積累。
也就是說,南宋如果不滅亡,自然會搞出鄭和寶船,有可能搞出風帆戰列艦。
可是因為被蒙元所滅,這種進程被打斷了,技術變革戛然而止。
風帆戰列艦張成看得懂也知道怎麽做,但是受限人手和材料,他才作罷,可是他一直想要造出來看看。
當時張成就說這種船對材料和船匠要求要高一些,各部門需要配合,暫時放一放吧,先解決琉求最需要的海船。
張成的意識非常清晰,先解決有沒有,之後在解決強不強的問題,這和邢承恩的思路非常統一,人家是個大才。
之後張成的做法就是不讓船塢空著,以後船匠培養的多了,每月下水一條船是基本目標,這樣才能培養出大量的學徒和船匠,為風帆戰列艦做人才培養。
當然每月下水一條船,這是邢承恩當初順嘴一說的,沒想到張成當了真,而且也是這麽去做的。
龍骨快鋪滿船塢的時候,張成就讓匠人又建了四個船塢,當時上報給邢承恩的時候,邢承恩同意了,龍骨要放置半年,安裝船體四個月,不能讓龍骨等船塢,繼續建造吧。
船塢多,造船進度就能加快,生番威脅被解除之後,造船的重要性排在了第一位,甚至比軍隊的優先級還要高一些。
張成是那種典型的工科男,領導提出目標,他設計出方案執行完成,一絲不苟,不打半點折扣,邢承恩很喜歡這樣的人才,可這種人在南宋混的很慘,不懂人情世故嘛!
所以還是要謝謝人家蔡鵬呢!
對了,這個蔡鵬什麽時候把我要的玻璃大匠搞來,定金自己可是給出去了,過完年追一下他。
邢承恩準備的未來政府必須重視經濟,自己要學習後世白頭鷹的一些政策。
白頭鷹的強大有很多原因,但是有一點值得自己學習,就是它講經濟,一心一意搞經濟,二百年不動搖。
對政府的不信任,是白頭鷹的祖先們從英國來的時候就隨船帶來的,世世代代植根於白頭鷹人的血液之中,已根深蒂固。
其頑固程度,比二百年“堅持講經濟”還難以動搖。
所以,白頭鷹的特點,宏觀上是“講經濟”,因為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微觀上是“重市場”,因為成本最低、收益最高。
不講政治外交軍事,因為不好算、不劃算;不重政府,因為不愛算、不合算。
一句話,這個務實的民族,一切都要算算帳,算成本、算收益,劃算則為,不劃算則不為。
上至治國,下至經營,首先要過算帳這一關。
算天算地、精打細算的結果,才有了今日白頭鷹的強大。
用“過日子”的方式治國,要學白頭鷹。
從根本上講,是因為這個國家愛算帳,會算帳,凡事都要算一算成本和收益,劃不劃算。
成本低、收益高者,劃算,則為也;成本高、收益低者,不劃算,則不為也。
講經濟、重市場,是因為好計算。
不講政治、外交、軍事是因為不劃算或根本算不清楚。
很多搞政治的、搞外交的、搞軍事的、搞文化的,他們如何算政治、外交、軍事、文化的成本與收益,結果很難算清楚。
軍事性價比是沒法算的,但收益也有個粗線條的、相對客觀的標準。一看能不能唬住人(威懾),二看能不能打得贏。
在和平年代,主要是看能不能唬住人,因為沒有多少真打的機會,除非自己有病,非要去作死露怯。
既唬不住人,又打不贏,軍事的收益就是個零,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就是個賠錢的買賣,而且投入越多,賠得越慘。
比如毛熊沒打小克的時候,毛熊不僅唬住了所有人,還被捧為外交、軍事的楷模,一堆人和國爭相效尤,崇拜得五體投地。
外交的性價比,是比較難算的。但收益,至少有個粗線條的、相對客觀的標準,就是這個國家的國際環境是改善了還是惡化了,朋友多了還是少了,國民和企業在外是更受歡迎了還是更被厭惡了。
外交者,交也。交友也,非交惡也,否則的話,就該改名叫外惡部了。
錢花了,國際環境卻惡化了,你再怎麽辯解,這錢也是賠了,不如不花;花得越多,賠得越多。外交的帳,要這樣算。
當然南宋也講經濟,可惜成本控製不好,三冗把它拖垮了。
到了明朝就講政治不講經濟,後邊連軍餉都發不出,經濟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之乎者也搞不了經濟,也搞不明白經濟。
可惜啊,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隻顧埋頭讀之乎者也,沒心思去認真體察社會。
他們認為財富不在民則在官,顯然嚴重脫離了生活生產實際。
誰說階級對立發生在官和民之間?階級對立,永遠發生在食利者和勞動者之間,放在南宋,就是在地主和農民之間。
後來南宋的陸遊,對此就發表過不同意見:
自古財貨不在民又不在官者,何可勝數?或在權臣,或在貴戚近習,或在強藩大將,或在兼並,或在老釋。
方是時也,上則府庫殫乏,下則民力窮悴,自非治世,何代無之?
以司馬光的人品,肯定不屑於當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他純粹是對社會的認知水平不足,屬於典型的,脫離了生產生活實際的儒家士大夫。
即使到了明朝,依然有很多人用這樣錯誤的階級觀點看待問題,比如在討論財產稅等問題時,他們認為官家不會刀自己。
其實在皇帝眼裏,地主一樣是韭菜,說嘉靖不敢對沈一石動刀,不是笑話嗎?
以後的執政官不懂經濟就別來當官,光會之乎者也的去當老師去,不懂經濟建設,地方怎麽發展?你治下的百姓如何富裕?
後世總結巨大的財富增長,確實是工業革命之後才有的,但你想想看,工業革命是怎麽來的?
是先有市場經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對利潤的追求,促使手工廠主改進機器設備,於是才有了工業革命和工業化。
也就是說,市場交易,才是真正的,財富增長的法門,連工業化本身,都是市場交易的結果。
亞當·斯密所觀察到的,就是這樣的現象--私有製和市場經濟,極大提高了人們的勞動效率,根據比較優勢原理,貿易會帶來分工,分工帶來專業化,然後促進技術進步。
所謂搞經濟,說到底就是要搞活市場,然後你就能看到明顯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