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是魚獲消耗的大頭,士兵們每天都要吃到肉食,這樣體能才能跟上訓練,精兵強將首先得有好夥食來支持,要不一個個餓得麵有菜色細胳膊細腿的還打仗?鬧呢!


    現在島上的士兵和剛開始可是天壤之別,夥食支持加上嚴格訓練,再加上個生番交手了兩次全滅對方士兵們已經有點精銳的樣子了。


    當然王進還不滿意,邢承恩以為的精銳距離王進認為的還差好大一節呢。


    另一部分魚獲被軍匠們用來做罐頭,陶罐版的魚罐頭已經可以保存很長時間了,剩下的就被人做鹹魚了,南方靠海的基本都會做鹹魚。


    邢承恩這裏的雪花鹽多的是,價格很便宜,做鹹魚根本不是事兒。


    邢承恩現在的船太少,還在等張成的大船造出來,等船多了就能開展捕鯨業務了。


    鯨魚除了吃肉,還有啥用?


    那個用處可就大了去了,否則19世紀時歐美國家就不會玩了命的去捕殺鯨魚。


    真正為了肉的成分隻占百分之一,最重要的還是為了鯨身上的其它部位。


    西方的工業革命離開了鯨魚,就會慢很多,不管是從日常生活還是工業生產上,鯨魚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首先就是鯨油,不是我們洗澡時候用的精油,是鯨油!用鯨魚脂肪提煉出來的油。


    一頭鯨魚體重的三分之一多都是脂肪,割開鯨皮之後,下麵那層淡粉色的物質就是鯨脂層。


    這厚厚的一層鯨脂不僅能保持鯨魚的體溫,還能在食物不充足時為鯨魚提供營養。


    通過加熱這些鯨脂,就可以得到最初級的鯨油,用來當燈油再好不過,燃燒起來非常亮,還沒有油煙和任何異味。


    如果能進行過濾和高溫熬製,鯨油就會變成一種蜂蜜一樣的粘稠液體,它是非常高級的工業潤滑油,在幾百度的高溫之下既不會變得稀釋也不會凝固,很多精密儀器都要用這種鯨油潤滑。


    甚至於肥皂都是用它做出來的。


    其次就是鯨肉,很多人說鯨魚肉難吃,這都是後世有目的的片麵宣傳。


    挪威和日本的市場上都有鯨魚肉出售,不告訴你你根本吃不出來這是鯨魚肉,一點兒腥味都沒有,除了顏色略淡之外,很像我們平時吃的牛肉,還是好牛肉。


    鯨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到了後世我們有太多替代品可以吃,所以不用去吃鯨魚肉,但是在宋朝、在很多窮人每天還靠芋頭渡日的年代,能有鯨魚肉吃就已經算是天堂了。


    起碼琉求移民可以換個口味吃肉肉,天天魚肉也不行啊。


    另外鯨魚的內髒和骨頭也非常有用,內髒除了可以提煉鯨油之外,還能提煉出來一種魚肝油,比普通魚肝油營養更豐富,是上等滋補品。


    骨頭可以熬膠,非常非常厲害的船用粘合劑,用鯨骨膠粘和的船板不光不怕水泡,還可以防止船蛆的蛀蝕。


    最主要的是鯨骨的出膠率非常高,幾根大骨頭就能熬出幾公斤膠來,對於大型造船業很有實用價值。


    而且這些內髒、骨頭、鯨脂加工過的殘渣還是最好的肥料,撒到地裏能讓莊家長勢茁壯。


    最後就是鯨魚皮了,沒近距離看過鯨魚的人,肯定會以為鯨魚皮表麵是光滑的。


    其實不然,鯨魚皮表現有一層很短的絨毛,經過加工處理之後,是很好的保暖材料,做衣服做鞋都可以,比牛皮、羊皮、豬皮都要柔軟,還更耐水耐低溫。


    反正牛皮、羊皮能做的東西鯨魚皮都能做,還能做得更好。


    另外一個優勢就是鯨魚皮麵積大,一頭大型成年鯨魚,少說也有十多米長,十多噸重,剝下來的皮夠幾十頭牛、上百頭羊的產皮量。


    而且鯨魚皮很厚,就算加工手段沒有後世那麽先進,刨成幾層也很容易,產量非常大。


    還有就是鯨須,這東西隻有須鯨有。


    須鯨,聽這個名字,就應該知道它肯定和須有關係。


    這個須不是胡須,而是牙齒,須鯨的牙齒。


    它就在鯨魚的下頜裏,像牙齒一樣,但是材質是一種軟骨,一邊一排。


    須鯨吃食時不是吃而是喝,連海水帶小魚蝦一起喝到嘴裏一大口,但是不咽,先閉上嘴,把鯨須立起來,像過濾器一樣擋在嘴唇裏麵,海水可以漏出去,小魚小蝦全留下。


    這種鯨須按照鯨魚的大小,每根從半米長到3米多長不等,重量從幾兩到十幾斤都有。


    它的韌性和彈性非常好,可以彎曲、可以伸展,能做很多東西。


    比如說歐美女性的裙撐、內衣支撐、醫療手術器械、船帆的斜拉杆和帆撐等等。


    因紐特人還用鯨須做成了弓,用鯨魚筋做成弦,重量很輕發射力道卻很大,是他們狩獵的利器。


    鯨須的材質和象牙很像,是製作工藝品的好材料,經過打磨和雕刻之後,可以以假亂真,後世裏很多象牙工藝品其實就是用粗大的鯨須內芯做的,不是專業人士很難區分。


    現在數一數,一頭鯨魚從頭到腳,幾乎每一根毛發都是對人類有用的材料,這也是西方國家曾經玩了命捕殺它們的主要原因。


    據說從19世紀開始到20世紀初,全世界海洋裏的鯨魚數量銳減了90%多,全都是被西方發達國家給殺了。


    美利堅在19世紀裏,全國一多半的油燈裏點的都是鯨油,持續了幾十年,直到煤油的出現!


    僅1853年一年,美利堅捕鯨業共殺死了八千頭鯨魚。


    曾經,北大西洋有十萬頭座頭鯨,別的鯨魚還不算,後來,幾乎絕種了,被美利堅人殺完了。


    感謝後來石油產品的大規模開發應用,這才讓鯨魚存活下來,要不然,被滅絕的動物裏一定有鯨魚的名字!


    美利堅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地,然後美利堅人不捕鯨了,開始宣傳捕鯨非法了。


    在石油沒發現之前,鯨在歐美社會中的作用,就是現在是石油的作用。


    北美野牛就倒黴了,美利堅人為了皮毛殺光了6000萬頭北美野牛,到了1890年,竟然隻剩下不到1000頭了,後來才開始慢慢恢複。


    更絕的是北美旅鴿,因為好吃,這種曾經叱吒北美大陸,數量最多時達100億隻的神奇鳥類,就這樣滅絕了。


    好像跑題了,反正美利堅人拿我種花家說事的時候請先反思一下北美野牛和北美旅鴿的事情再來開口。


    等之後有了大船,在有專業工具的幫助下捕鯨很容易,捕鯨弩配上大木桶,多綁幾個,風箏死鯨魚不成問題。


    這個時代捕鯨業由邢承恩開啟,估計後世自己會被環保人士罵。


    也不知道鯨魚肉是什麽味道,自己上輩子沒吃過,有機會嚐一下。


    晴雪看到少爺又走神了,就在一旁幫著涮好生魚膾,再蘸上佐料喂給邢承恩吃。


    晴雪已經習慣少爺老走神,可是又不敢打斷少爺,少爺想的應該都是大事,自己隻要照顧好少爺就是了。


    邢承恩沒注意,張開嘴就吃進嘴裏,味道很不錯,就是沒注意醋有點多,嗆了自己一下。


    晴雪撲哧笑了,笑得那樣甜美,就好像鑲了紅櫻桃的奶油小點心,餡兒是帶杏仁味的蜜糖可可,真是到了秀色可餐的程度。


    邢承恩看著美人的笑臉心裏不由蕩了一下:


    “這麽調皮,幸虧不是燙的,要不我嘴還不被燙起泡了”


    “好,是奴家的不是,這塊剛剛好,少爺嚐嚐。”


    晴雪說罷,又涮了一片生魚膾,再蘸好料,這才喂給邢承恩吃。


    “二哥兒也是,生魚膾硬是變成了古董羹,不過琉求這地方冬天也這麽熱,不適合吃古董羹啊!”


    古代的“古董羹”就是現代家喻戶曉得“火鍋”。


    古代人之所以將“火鍋”稱為“古董羹”,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吃火鍋的時候需要向鍋裏投擲食物,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當然“咕咚”聲也與鍋內湯汁沸騰有一定關係。


    如果追溯古人吃火鍋的曆史,其實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


    因為周朝時期人們承載食物的器皿被稱為“鼎”。


    裝主食的鼎被稱為食鼎,盛酒的鼎被唿為酒鼎。


    當然也有一些體積比較大的祭祀鼎。


    周朝時期的“鼎”其實就是火鍋的雛形,隨著時代發展火鍋所用的“鍋”也在發生著變化。


    戰國時期的陶罐實際上就是吃火鍋的專用器皿。


    到了北宋時期由於經濟比較發達,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富商,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隨意食用火鍋。


    在冬季的時候人們圍爐而坐,火鍋中的湯底不斷沸騰,人們將“醃菜”、“幹菜”,以及其他肉類食物投入火鍋內,隻需要在鍋裏涮上一圈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冬季美食,這種感覺不但特別溫暖而且也特別富有生活情調。


    當然後世也有人認為,火鍋是元代時期的一種蒙古特色飲食。


    蒙古人在行軍打仗的時候,為了節省吃飯時間就將羊肉片直接放入開水中涮燙,不僅品嚐到原汁原味的羊肉味道,同時也可以讓身體更加健壯。


    當然隨著朝代更迭以及飲食文化不斷發展,後世人對火鍋這種獨特的古代美食,不僅特別推崇而且經過不斷發展,還逐漸形成了一種飲食潮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演義唐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演義唐朝並收藏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