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國子監改革
穿越大明,開局親哥薨了 作者:清蒸鯧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坤寧宮
整個坤寧宮的宮女、太監都抖如篩糠
此時剛剛迴來的朱元璋正在咆哮著:“氣死俺了,這個楊偉,俺要滅他九族!”
馬皇後趕緊勸到:“重八,做帝王的不因喜怒而隨意的賞罰。你生氣的時候,恐怕有所偏重。交付到有司,就能判定的比較合理了。”
老朱還是不解氣:“這楊偉甚是可惡,為了博一個諫臣名聲,竟然把俺家允熥也拉下水,俺誅他九族都不解恨。”
聽到這裏,馬皇後也十分生氣,不過還是在勸老朱,不要殺戮過重。
此時朱允熥正好從內宮監返迴。
老朱也向朱允熥詢問此事。
朱允熥:“祖父還是放了他吧。”
老朱滿臉疑惑的問道:“俺們家允熥今天這是轉性了?”
朱允熥自顧自的答道:“他不是說的頭頭是道嗎?那就讓他掌一地教化吧,就去太平府當個知府,也算是有所懲戒了。”
老朱愣了愣,突然反應過來,先是屏退左右,然後嚴肅地問道:“允熥,你是不是發現了什麽?”
朱允熥想了想還是迴答:“孫兒這些時日在核算全國錢糧稅賦,發現了一些貓膩。”
“允熥,你說的具體點。”
“祖父,孫兒發現太平,鎮江等地的稅賦有問題。這幾天仔細算了下,同時比對了曆年數據,並結合附近的情況。祖父稍等,孫兒去取些東西,祖父一看便知。”
老朱點頭同意後,朱允熥這就去取。之前朱允熥就在為郭桓案進行鋪墊,通過這些時日在武英殿的便利,朱允熥了解了這幾年鎮江、太平二府的賦稅,並且借助前世cpa的水平,做了一些報表、圖表。竟然發現洪武15年的時候郭桓案就已經有端倪。
待朱允熥迴返後,發現此時朱標也到了坤寧宮。
朱允熥直接將各類報表、圖表展示出來,並且向老朱、朱標和馬皇後解釋。
此時他們三人的關注點自然到了這些圖表上,馬皇後問道:“允熥,怎麽會有如此奇思妙想,俺雖然不通政務,但是看了這些也能感覺出一些貓膩。”
其實主要也是對於朱允熥來說,郭桓案隻是簡單的篡改數字,對於來自後世的朱允熥來說,比起那些財務造假案,這種方法顯得過於“幼稚”。完全就是一個大學生看著幼兒園的學生在做學問。
朱允熥很自然的答道:“俺哥教的。”
反正每次隻要是俺哥教的,在這個時代自然是沒有人懷疑,特別是旁邊還有個特別迷信的老朱。
老朱:“那你打算怎麽做?”
朱允熥冷冷地說:“放長線,釣大魚,養肥了再殺,到時候殺他個血流成河。”
朱允熥確實也想借著這個機會發展資本主義,資本家的軟弱性、妥協性,對朱允熥來說是個非常好的品質,至少比那些因循守舊而又野心勃勃的地主士紳要好。新興的資產階級想要發展勢必需要依托皇權。
中國的曆史發展過程也證明了,如果沒有皇權的幫助,資產階級是無法戰勝強大的地主士紳的。
老朱聞言十分滿意,繼續問道:“那你覺得什麽時候動手比較好?”
朱允熥:“下次科舉以後。”
老朱:“你這是想考驗那些科舉士子?”
朱允熥點頭承認,老朱又笑著說道:“所以你讓那楊偉去太平府也是不安好心啊。”
“祖父,殺人不過頭點地。這楊偉就是想搏個名聲,那麽俺們絕對不能隨了他的願。人可以殺,但是名俺不會給他留,當然若是他能發現問題,那麽說明他還是個忠心有用之人,這樣的人孫兒不會殺,也能容他。”
“那好,允熥,俺就依你所言。”,接著老朱又繼續說:“你那個圖表好學嗎,俺之前就聽聞錦衣衛奏報說是賦稅有問題,但是俺一直沒查出太大的貓膩。”
“祖父和爹爹隻需要學會怎麽看表就行了,俺打算讓國子監加入相關課程。”
朱標此時說道:“允熥,這就是你說的要讓國子監注重實務?要是戶部的人都會這個,那麽戶部的效率就會高很多,俺們看這些也比現在他們報上來的那些容易。”
“爹爹,不僅如此,科道禦史也得學,不會這個以後就不能做戶科郎。”
老朱:“有理,允熥明個俺讓保兒進宮一趟。”
“祖父能不能過幾日,孫兒還虛把東西整理一下。另外,祖父看了今日常開森的奏報感覺如何?”
老朱不由得歎道:“要是奏事都是這樣,俺一天還能多批100份奏折。”
朱允熥表示十分無語。
不過還是說道:“前幾日孫兒向祖父討要了記錄瑣碎事宜的奏折200份,俺讓底下人統計了一下,平均一份奏折約1100字,但是孫兒讓底下奴才將所述事宜,去掉無用部分,用白話重新寫了一遍,根據統計平均也就一二百字就能把事情說清楚了。”
老朱聞言不信:“怎麽可能,怎麽會差這麽多字?”
朱允熥迴道:“因為奏折中,不管是雞毛蒜皮的事,還是十萬火急的事。臣子必定先是一番引經據典,站在奏折的角度,那些個話和廢話沒區別,看了完全就是浪費時間。事情還是那麽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們說不說聖人言都不會改變。”
“打個比方,如若一地遭了水災,要是孫兒是這個知縣。孫兒就簡單說一下遭了水災,介紹下具體受災情況,而後為了便於祖父閱讀,孫兒會做個表格,羅列一些事項,比如多少人死去,多少人受災,多少房屋毀損,多少人需要救濟。這樣祖父哪怕不看孫兒的奏折內容,光看表就能大概清楚是個什麽事情,並且對於嚴重程度也會有一個預估。孫兒估計不過千字就能把事情說個清楚,朝廷也可以根據所奏情況,做出應對。反觀孫兒前些時日看到的奏折,那個知縣倒是洋洋灑灑寫了數千字,但是孫兒看完隻知道這個地方遭了災,具體情況孫兒還得再去了解,一來二去甚是浪費時間,而且救災如救火,多延誤一刻就多餓死一些災民。”
一直同情百姓的老朱恨恨的道:“看來俺打茹太素是打輕了。”
“祖父看武人的奏折是不是更為輕鬆。”
“確實如此。”
“祖父,其實這就是答案,奏折的目的是為了讓俺們知道天下發生了什麽事情,而不是看底下臣子有什麽文采,真有本事就該用幾句話把事情說清楚。俺看過最可氣的一份奏折就是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結果總結了一下就是:啟稟陛下,這裏下雨了,今年會有個好收成。”
“上次孫兒去武英殿,統計了一下,當天孫兒在的時候,祖父批了約莫100份奏折,其中74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祖父在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花了約莫八成的時間。祖父勤勤懇懇的批閱奏折,結果主要時間竟然都浪費在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之上。”
朱元璋:“既然你說了那麽多,那麽說說你的想法。”
朱允熥:“朝廷奏疏皆以白話,要求簡明扼要,不得產生歧義,與所奏之事無關的一律不得寫入奏折內。”
朱標:“允熥,這是不是不太好,以前也沒這樣過。”
“爹爹,孩兒說過,為何武人的奏報如此便於閱讀,就是因為這些原因。他們雖然沒什麽文化,但是孩兒認為,他們寫的奏折比滿腹經綸之輩要好,奏折是用來說事情的,不是用來展現文采的。以前沒有並不代表以後不可以有,有問題就需要想辦法找到解決之道。”
朱元璋:“你這孩子,怕是今天上午讓那常開森來奏報兵仗局之事的時候就在鋪墊了吧。”
朱允熥也不否認,隻是問道:“祖父覺得兵仗局寫的好不好?”
朱元璋肯定的說道:“好,俺一掃那奏報,就知道個大概了。”
隨即祖孫二人對答道:
“若是祖父和爹爹看的大部分奏折都是這樣的,是不是每天也能多些時間休息?”
“哈哈,你說得對,俺明天就把這事情給辦了。還有你前些時日在宮裏練出來的那其餘七個太監都能像劉瑾一般?”
“祖父,這個劉瑾最是機靈,但是張永、穀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這七人也不會差的太多。”
“那你的這個方法能訓練朝臣嗎?”
“祖父,可以是可以,但是朝政更為繁雜,而且大部分人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大多數人也不願改變,與其這樣沒幾個人願意配合的強行改變,不如另起爐灶。到時候真正肯做事的臣子會去嚐試著改變自己的,不會改變的隻是那些屍位素餐之人。”
“莫非你是想從國子監入手。”
“祖父明鑒。”
“前些日子俺也問了保兒,看起來國子監也不容易改。”
“孫兒認為這是因為前些年祖父停了科舉,很多人被迫選擇了國子監,但是心還是向著科舉的。咱們可以弄一個過渡性方案,在國子監推行新學,這幾年新學舊學並舉,幾年後逐步舍棄舊學。”
“你這樣不怕沒人來讀國子監?”
“孫兒不但不擔心,還覺得應該擴大。目前國子監有四種:舉監、貢監、蔭監、例監。孫兒在想既然地方上有童試,那麽為何國子監不能擴大到童監;蔭監的範圍擴大到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聰敏好學者;貢監由州府報名,再由各地學政通過考核錄取;舉監的範圍擴大到秀才。”
“允熥,俺不太明白,你這麽改了也不一定有人來啊。”
“孫兒說過,國子監的人才首先是要忠,如果連俺們的政策都不響應,忠這點就值得懷疑。因此那些官宦子弟大多數都會來。而且孫兒說過,現在的科舉就是儒家通過一遍又一遍的篩選,把他們喜歡的人才硬塞給俺們,俺們隻是負責排序,但是儒家喜歡的人才一定是俺們大明喜歡的嗎?北宋、南宋、遼人、女真人、韃子,儒家是為誰都能效力,到了哪裏都能科舉,甚至孫兒聽聞那高麗也有科舉。俺們大明需要真真正正忠於大明的人才,而不是忠於他儒家的人才。最後祖父完全不用擔心沒人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書不過是一塊敲門磚而已。漢初興黃老他們學黃老,漢宣帝外儒內法,他們也就外儒內法,從公羊儒再到理學,那些個讀書人有幾個是真正有信仰的?更有甚者那五代的南漢定了宦官才能當官,那些個飽讀聖賢書的人還不是把自己閹了去當官。隻要國子監每年都有穩定的入仕渠道,隻要後續國子監出來的學生也能位居高位,那麽孫兒隻擔心以後國子監還要不斷擴建。”
“好,標兒,俺覺得允熥說的也有道理,俺們就先這麽改著。”
朱標:“爹,就定在明年元旦吧,允熥你也好好準備下,俺今天看了那兵仗局的奏折,寫的確實好,實用。爹相信你。”
朱允熥應道:“爹,俺對工部、戶部的教材有些想法俺借駙馬梅殷之手來參與;兵部的俺覺得得讓魏國公和表伯參與;另外地方知縣教育也加入國子監,地方上目前主要還是以農事、刑名、緝盜為主,不要求知縣每樣精通,但是至少每樣都需要懂,再根據各自擅長安排適合的地方就任。孔子講究因材施教,那麽俺們大明就來個因才施用,人盡其能。”
朱元璋:“允熥想的不錯,特別是那知縣,俺覺得考量的有道理,每個地方情況不一樣,側重點也不一樣。那句因才施用,人盡其能特別好。”
朱標這時也問道:“允熥你鋪墊了半天,說說吧,另外那7個太監你打算怎麽用,要是有道理俺們也一並應了你。”
整個坤寧宮的宮女、太監都抖如篩糠
此時剛剛迴來的朱元璋正在咆哮著:“氣死俺了,這個楊偉,俺要滅他九族!”
馬皇後趕緊勸到:“重八,做帝王的不因喜怒而隨意的賞罰。你生氣的時候,恐怕有所偏重。交付到有司,就能判定的比較合理了。”
老朱還是不解氣:“這楊偉甚是可惡,為了博一個諫臣名聲,竟然把俺家允熥也拉下水,俺誅他九族都不解恨。”
聽到這裏,馬皇後也十分生氣,不過還是在勸老朱,不要殺戮過重。
此時朱允熥正好從內宮監返迴。
老朱也向朱允熥詢問此事。
朱允熥:“祖父還是放了他吧。”
老朱滿臉疑惑的問道:“俺們家允熥今天這是轉性了?”
朱允熥自顧自的答道:“他不是說的頭頭是道嗎?那就讓他掌一地教化吧,就去太平府當個知府,也算是有所懲戒了。”
老朱愣了愣,突然反應過來,先是屏退左右,然後嚴肅地問道:“允熥,你是不是發現了什麽?”
朱允熥想了想還是迴答:“孫兒這些時日在核算全國錢糧稅賦,發現了一些貓膩。”
“允熥,你說的具體點。”
“祖父,孫兒發現太平,鎮江等地的稅賦有問題。這幾天仔細算了下,同時比對了曆年數據,並結合附近的情況。祖父稍等,孫兒去取些東西,祖父一看便知。”
老朱點頭同意後,朱允熥這就去取。之前朱允熥就在為郭桓案進行鋪墊,通過這些時日在武英殿的便利,朱允熥了解了這幾年鎮江、太平二府的賦稅,並且借助前世cpa的水平,做了一些報表、圖表。竟然發現洪武15年的時候郭桓案就已經有端倪。
待朱允熥迴返後,發現此時朱標也到了坤寧宮。
朱允熥直接將各類報表、圖表展示出來,並且向老朱、朱標和馬皇後解釋。
此時他們三人的關注點自然到了這些圖表上,馬皇後問道:“允熥,怎麽會有如此奇思妙想,俺雖然不通政務,但是看了這些也能感覺出一些貓膩。”
其實主要也是對於朱允熥來說,郭桓案隻是簡單的篡改數字,對於來自後世的朱允熥來說,比起那些財務造假案,這種方法顯得過於“幼稚”。完全就是一個大學生看著幼兒園的學生在做學問。
朱允熥很自然的答道:“俺哥教的。”
反正每次隻要是俺哥教的,在這個時代自然是沒有人懷疑,特別是旁邊還有個特別迷信的老朱。
老朱:“那你打算怎麽做?”
朱允熥冷冷地說:“放長線,釣大魚,養肥了再殺,到時候殺他個血流成河。”
朱允熥確實也想借著這個機會發展資本主義,資本家的軟弱性、妥協性,對朱允熥來說是個非常好的品質,至少比那些因循守舊而又野心勃勃的地主士紳要好。新興的資產階級想要發展勢必需要依托皇權。
中國的曆史發展過程也證明了,如果沒有皇權的幫助,資產階級是無法戰勝強大的地主士紳的。
老朱聞言十分滿意,繼續問道:“那你覺得什麽時候動手比較好?”
朱允熥:“下次科舉以後。”
老朱:“你這是想考驗那些科舉士子?”
朱允熥點頭承認,老朱又笑著說道:“所以你讓那楊偉去太平府也是不安好心啊。”
“祖父,殺人不過頭點地。這楊偉就是想搏個名聲,那麽俺們絕對不能隨了他的願。人可以殺,但是名俺不會給他留,當然若是他能發現問題,那麽說明他還是個忠心有用之人,這樣的人孫兒不會殺,也能容他。”
“那好,允熥,俺就依你所言。”,接著老朱又繼續說:“你那個圖表好學嗎,俺之前就聽聞錦衣衛奏報說是賦稅有問題,但是俺一直沒查出太大的貓膩。”
“祖父和爹爹隻需要學會怎麽看表就行了,俺打算讓國子監加入相關課程。”
朱標此時說道:“允熥,這就是你說的要讓國子監注重實務?要是戶部的人都會這個,那麽戶部的效率就會高很多,俺們看這些也比現在他們報上來的那些容易。”
“爹爹,不僅如此,科道禦史也得學,不會這個以後就不能做戶科郎。”
老朱:“有理,允熥明個俺讓保兒進宮一趟。”
“祖父能不能過幾日,孫兒還虛把東西整理一下。另外,祖父看了今日常開森的奏報感覺如何?”
老朱不由得歎道:“要是奏事都是這樣,俺一天還能多批100份奏折。”
朱允熥表示十分無語。
不過還是說道:“前幾日孫兒向祖父討要了記錄瑣碎事宜的奏折200份,俺讓底下人統計了一下,平均一份奏折約1100字,但是孫兒讓底下奴才將所述事宜,去掉無用部分,用白話重新寫了一遍,根據統計平均也就一二百字就能把事情說清楚了。”
老朱聞言不信:“怎麽可能,怎麽會差這麽多字?”
朱允熥迴道:“因為奏折中,不管是雞毛蒜皮的事,還是十萬火急的事。臣子必定先是一番引經據典,站在奏折的角度,那些個話和廢話沒區別,看了完全就是浪費時間。事情還是那麽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們說不說聖人言都不會改變。”
“打個比方,如若一地遭了水災,要是孫兒是這個知縣。孫兒就簡單說一下遭了水災,介紹下具體受災情況,而後為了便於祖父閱讀,孫兒會做個表格,羅列一些事項,比如多少人死去,多少人受災,多少房屋毀損,多少人需要救濟。這樣祖父哪怕不看孫兒的奏折內容,光看表就能大概清楚是個什麽事情,並且對於嚴重程度也會有一個預估。孫兒估計不過千字就能把事情說個清楚,朝廷也可以根據所奏情況,做出應對。反觀孫兒前些時日看到的奏折,那個知縣倒是洋洋灑灑寫了數千字,但是孫兒看完隻知道這個地方遭了災,具體情況孫兒還得再去了解,一來二去甚是浪費時間,而且救災如救火,多延誤一刻就多餓死一些災民。”
一直同情百姓的老朱恨恨的道:“看來俺打茹太素是打輕了。”
“祖父看武人的奏折是不是更為輕鬆。”
“確實如此。”
“祖父,其實這就是答案,奏折的目的是為了讓俺們知道天下發生了什麽事情,而不是看底下臣子有什麽文采,真有本事就該用幾句話把事情說清楚。俺看過最可氣的一份奏折就是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結果總結了一下就是:啟稟陛下,這裏下雨了,今年會有個好收成。”
“上次孫兒去武英殿,統計了一下,當天孫兒在的時候,祖父批了約莫100份奏折,其中74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祖父在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花了約莫八成的時間。祖父勤勤懇懇的批閱奏折,結果主要時間竟然都浪費在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之上。”
朱元璋:“既然你說了那麽多,那麽說說你的想法。”
朱允熥:“朝廷奏疏皆以白話,要求簡明扼要,不得產生歧義,與所奏之事無關的一律不得寫入奏折內。”
朱標:“允熥,這是不是不太好,以前也沒這樣過。”
“爹爹,孩兒說過,為何武人的奏報如此便於閱讀,就是因為這些原因。他們雖然沒什麽文化,但是孩兒認為,他們寫的奏折比滿腹經綸之輩要好,奏折是用來說事情的,不是用來展現文采的。以前沒有並不代表以後不可以有,有問題就需要想辦法找到解決之道。”
朱元璋:“你這孩子,怕是今天上午讓那常開森來奏報兵仗局之事的時候就在鋪墊了吧。”
朱允熥也不否認,隻是問道:“祖父覺得兵仗局寫的好不好?”
朱元璋肯定的說道:“好,俺一掃那奏報,就知道個大概了。”
隨即祖孫二人對答道:
“若是祖父和爹爹看的大部分奏折都是這樣的,是不是每天也能多些時間休息?”
“哈哈,你說得對,俺明天就把這事情給辦了。還有你前些時日在宮裏練出來的那其餘七個太監都能像劉瑾一般?”
“祖父,這個劉瑾最是機靈,但是張永、穀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這七人也不會差的太多。”
“那你的這個方法能訓練朝臣嗎?”
“祖父,可以是可以,但是朝政更為繁雜,而且大部分人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大多數人也不願改變,與其這樣沒幾個人願意配合的強行改變,不如另起爐灶。到時候真正肯做事的臣子會去嚐試著改變自己的,不會改變的隻是那些屍位素餐之人。”
“莫非你是想從國子監入手。”
“祖父明鑒。”
“前些日子俺也問了保兒,看起來國子監也不容易改。”
“孫兒認為這是因為前些年祖父停了科舉,很多人被迫選擇了國子監,但是心還是向著科舉的。咱們可以弄一個過渡性方案,在國子監推行新學,這幾年新學舊學並舉,幾年後逐步舍棄舊學。”
“你這樣不怕沒人來讀國子監?”
“孫兒不但不擔心,還覺得應該擴大。目前國子監有四種:舉監、貢監、蔭監、例監。孫兒在想既然地方上有童試,那麽為何國子監不能擴大到童監;蔭監的範圍擴大到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聰敏好學者;貢監由州府報名,再由各地學政通過考核錄取;舉監的範圍擴大到秀才。”
“允熥,俺不太明白,你這麽改了也不一定有人來啊。”
“孫兒說過,國子監的人才首先是要忠,如果連俺們的政策都不響應,忠這點就值得懷疑。因此那些官宦子弟大多數都會來。而且孫兒說過,現在的科舉就是儒家通過一遍又一遍的篩選,把他們喜歡的人才硬塞給俺們,俺們隻是負責排序,但是儒家喜歡的人才一定是俺們大明喜歡的嗎?北宋、南宋、遼人、女真人、韃子,儒家是為誰都能效力,到了哪裏都能科舉,甚至孫兒聽聞那高麗也有科舉。俺們大明需要真真正正忠於大明的人才,而不是忠於他儒家的人才。最後祖父完全不用擔心沒人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書不過是一塊敲門磚而已。漢初興黃老他們學黃老,漢宣帝外儒內法,他們也就外儒內法,從公羊儒再到理學,那些個讀書人有幾個是真正有信仰的?更有甚者那五代的南漢定了宦官才能當官,那些個飽讀聖賢書的人還不是把自己閹了去當官。隻要國子監每年都有穩定的入仕渠道,隻要後續國子監出來的學生也能位居高位,那麽孫兒隻擔心以後國子監還要不斷擴建。”
“好,標兒,俺覺得允熥說的也有道理,俺們就先這麽改著。”
朱標:“爹,就定在明年元旦吧,允熥你也好好準備下,俺今天看了那兵仗局的奏折,寫的確實好,實用。爹相信你。”
朱允熥應道:“爹,俺對工部、戶部的教材有些想法俺借駙馬梅殷之手來參與;兵部的俺覺得得讓魏國公和表伯參與;另外地方知縣教育也加入國子監,地方上目前主要還是以農事、刑名、緝盜為主,不要求知縣每樣精通,但是至少每樣都需要懂,再根據各自擅長安排適合的地方就任。孔子講究因材施教,那麽俺們大明就來個因才施用,人盡其能。”
朱元璋:“允熥想的不錯,特別是那知縣,俺覺得考量的有道理,每個地方情況不一樣,側重點也不一樣。那句因才施用,人盡其能特別好。”
朱標這時也問道:“允熥你鋪墊了半天,說說吧,另外那7個太監你打算怎麽用,要是有道理俺們也一並應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