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試手
大道爭鋒:一萬年來誰著史 作者:拔劍少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試探,李庚陽發覺自家這小弟子的實力比自己預想的還要強上許多,不禁又加了幾分力道。
麵對元嬰真人的手段,程振感覺壓力越來越大。不過,憑借著神乎其神的法道手段,不斷借力消解,總能將外力抵擋住。
如果說李庚陽的神通如同江河,席卷而下,其中不光隱有莫大威勢,細微處更是有無數細微湍流。
相比之下,程振便仿佛遊魚,麵對外間大勢自然是沒有反抗之力。但是,遊魚滑不留手,總能提前感受到水中的各種流動,在夾縫中安然遊曳。
江河俱下,山石都要被衝垮,但是水中遊魚卻仍能幸存。
師徒二人之間,試探間用的都是《九嶽清音》這門神通。因雙方道路不同,修為不同,此時體現也不同。
所謂神通便是如此,並非隻有威力巨大的一麵,同樣能體現在細微之處。
這不是說程振修煉《九嶽清音》這門神通的方向就是在細微處下功夫,而是此時此刻,自身法力較弱的情況下,在細微處使些靈巧手段是最明智的選擇。
知曉自己老師隻是在試探,沒有什麽危險可言。程振幹脆也放開了手腳,在抵住最初的進攻後,甚至開始瞅機會反擊。
這一手又更讓李庚陽高看了一眼,索性也就陪這小徒弟試上幾手。
在這個過程中,程振有著不小的收獲。他雖然煉成《九嶽清音》數十年,但真正拿來鬥法的次數屈指可數。多數時間都是自參自悟,主要是著眼於法理方麵,對於具體運用其實沒有下太多功夫。
即便化丹時法道突破,但畢竟時日尚短,還沒有足夠時間讓他將法道的積累完全轉化,手段上仍是拘泥於原來那幾道真法的範疇。
可以說,相較於程振此時的道行而言,他運用神通的手段已經顯得粗糙了。由於神通用得少,他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今天被李庚陽這一試探,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在神通運用上還這麽稚嫩。
抵禦李庚陽神通的過程,其實也是程振熟悉對方手段的過程。由於本身境界足夠,他此時已經能夠感受到李庚陽神通變化間的關竅了。每每看透一處,心中也是讚歎,原來這神通還能這麽用!
想當初,程振剛煉成神通時,李庚陽就給他展示了一番。隻是那時他境界太低,隻看了個囫圇,具體有多少變化根本看不真切。
如今卻又不同了,雖然自身使用神通還淺薄,但是境界卻依然足夠。就如同一個未裝滿的杯子,此時雖隻有淺淺一層水,但是本身容量卻不少,隻要有足夠水分可供汲取,他早晚都能裝滿。
李庚陽以神通試探,正如醍醐灌頂。程振也有慧根,借著這機會源源不斷汲取一位元嬰真人數百年的積累。
程振沉浸在神通變化的妙用之中,情不自禁。每學會一種技巧,便忍不住拿來使用。有著法道領悟打底,諸般運用隻要與“振”之法理沾邊的,程振無不手到擒來。往往幾番運用下,便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之轉化為更加貼合自身的手段。
兩人相互對抗,李庚陽將程振的變化看得一清二楚。以他元嬰真人的境界,此時也不免心中驚駭。
要知,他自認也是同輩中天才人物,否則當年也不會被陳啟元真人看中收入門前。自己雖然不是轉走金行一途,但《九嶽清音》這門神通也是根本手段之一。自己有名師指引,有陳氏秘傳可以參悟,耗費數百年苦功方有此種手段。
可再看自家這小徒弟,這種種手段居然一看就會,一學便精,還每每能夠觸類旁通推陳出新。
這如何可能?!
饒是他修行數百載,也從未聽聞有如此妖孽般的人物。
難道這就是丹成一品的特殊之處?亦或是法道修士真就這般逆天?
李庚陽此時心中也不免生出諸多疑惑來。
這般想著,李庚陽手上也沒閑著,而是繼續施展手段,將自己會的各種技巧盡數使來。可以說,除了注意收束了法力外,李庚陽已是手段盡出,留力不留技。
反觀程振這裏,接觸到如此多從未想過的運用技巧,也是來者不拒,不斷體悟學習。直至將李庚陽那些手段學了大半,方才停下來。
這倒不是說程振已經止於此了,而是他發覺此類神通運用技巧到底不是根本,實則無需窮究。程振初學時感到新奇,隨著見識的多了,也發覺到問題。這些技巧其實算不得多高深,自己若是願意,以後花些時間也能自行推演出許多出來。
況且,程振也感覺出李庚陽的許多手段並不合自己所用。程振如今根本乃是法道,神通核心也是圍繞一個“振”。而李庚陽使出的九嶽清音,程振仔細品味,其核心可以歸為“金”。
貪多嚼不爛的道理,程振是清楚的。程振初得“振”道,單單這一道法理便足夠窮盡所有精力去探究了。其他方向,程振或會拿來參悟,卻不會在上麵耗費太多精力。
如此,程振才適可而止,沒有將李庚陽展現的諸多手段盡數學來。
李庚陽見程振終於停了下來,倒是以為他終於到了極限,也不再壓迫,而是緩緩收功。李庚陽心中倒沒感覺奇怪,在他看來,程振若是一次將他所學盡數學去那才是太過妖孽。就這般,已是讓他感到不可思議了。
在李庚陽撤去神通後,程振沒有動作,而是閉目仔細體悟方才所學,心中不斷琢磨將所學盡數轉化自己手段,並且去蕪存菁,舍去不合己用的部分。
這般又過了半日,程振方才緩緩睜開眼睛,向著李庚陽拜謝。
“多謝師尊賜法,弟子獲益良多。”
……
麵對元嬰真人的手段,程振感覺壓力越來越大。不過,憑借著神乎其神的法道手段,不斷借力消解,總能將外力抵擋住。
如果說李庚陽的神通如同江河,席卷而下,其中不光隱有莫大威勢,細微處更是有無數細微湍流。
相比之下,程振便仿佛遊魚,麵對外間大勢自然是沒有反抗之力。但是,遊魚滑不留手,總能提前感受到水中的各種流動,在夾縫中安然遊曳。
江河俱下,山石都要被衝垮,但是水中遊魚卻仍能幸存。
師徒二人之間,試探間用的都是《九嶽清音》這門神通。因雙方道路不同,修為不同,此時體現也不同。
所謂神通便是如此,並非隻有威力巨大的一麵,同樣能體現在細微之處。
這不是說程振修煉《九嶽清音》這門神通的方向就是在細微處下功夫,而是此時此刻,自身法力較弱的情況下,在細微處使些靈巧手段是最明智的選擇。
知曉自己老師隻是在試探,沒有什麽危險可言。程振幹脆也放開了手腳,在抵住最初的進攻後,甚至開始瞅機會反擊。
這一手又更讓李庚陽高看了一眼,索性也就陪這小徒弟試上幾手。
在這個過程中,程振有著不小的收獲。他雖然煉成《九嶽清音》數十年,但真正拿來鬥法的次數屈指可數。多數時間都是自參自悟,主要是著眼於法理方麵,對於具體運用其實沒有下太多功夫。
即便化丹時法道突破,但畢竟時日尚短,還沒有足夠時間讓他將法道的積累完全轉化,手段上仍是拘泥於原來那幾道真法的範疇。
可以說,相較於程振此時的道行而言,他運用神通的手段已經顯得粗糙了。由於神通用得少,他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今天被李庚陽這一試探,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在神通運用上還這麽稚嫩。
抵禦李庚陽神通的過程,其實也是程振熟悉對方手段的過程。由於本身境界足夠,他此時已經能夠感受到李庚陽神通變化間的關竅了。每每看透一處,心中也是讚歎,原來這神通還能這麽用!
想當初,程振剛煉成神通時,李庚陽就給他展示了一番。隻是那時他境界太低,隻看了個囫圇,具體有多少變化根本看不真切。
如今卻又不同了,雖然自身使用神通還淺薄,但是境界卻依然足夠。就如同一個未裝滿的杯子,此時雖隻有淺淺一層水,但是本身容量卻不少,隻要有足夠水分可供汲取,他早晚都能裝滿。
李庚陽以神通試探,正如醍醐灌頂。程振也有慧根,借著這機會源源不斷汲取一位元嬰真人數百年的積累。
程振沉浸在神通變化的妙用之中,情不自禁。每學會一種技巧,便忍不住拿來使用。有著法道領悟打底,諸般運用隻要與“振”之法理沾邊的,程振無不手到擒來。往往幾番運用下,便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之轉化為更加貼合自身的手段。
兩人相互對抗,李庚陽將程振的變化看得一清二楚。以他元嬰真人的境界,此時也不免心中驚駭。
要知,他自認也是同輩中天才人物,否則當年也不會被陳啟元真人看中收入門前。自己雖然不是轉走金行一途,但《九嶽清音》這門神通也是根本手段之一。自己有名師指引,有陳氏秘傳可以參悟,耗費數百年苦功方有此種手段。
可再看自家這小徒弟,這種種手段居然一看就會,一學便精,還每每能夠觸類旁通推陳出新。
這如何可能?!
饒是他修行數百載,也從未聽聞有如此妖孽般的人物。
難道這就是丹成一品的特殊之處?亦或是法道修士真就這般逆天?
李庚陽此時心中也不免生出諸多疑惑來。
這般想著,李庚陽手上也沒閑著,而是繼續施展手段,將自己會的各種技巧盡數使來。可以說,除了注意收束了法力外,李庚陽已是手段盡出,留力不留技。
反觀程振這裏,接觸到如此多從未想過的運用技巧,也是來者不拒,不斷體悟學習。直至將李庚陽那些手段學了大半,方才停下來。
這倒不是說程振已經止於此了,而是他發覺此類神通運用技巧到底不是根本,實則無需窮究。程振初學時感到新奇,隨著見識的多了,也發覺到問題。這些技巧其實算不得多高深,自己若是願意,以後花些時間也能自行推演出許多出來。
況且,程振也感覺出李庚陽的許多手段並不合自己所用。程振如今根本乃是法道,神通核心也是圍繞一個“振”。而李庚陽使出的九嶽清音,程振仔細品味,其核心可以歸為“金”。
貪多嚼不爛的道理,程振是清楚的。程振初得“振”道,單單這一道法理便足夠窮盡所有精力去探究了。其他方向,程振或會拿來參悟,卻不會在上麵耗費太多精力。
如此,程振才適可而止,沒有將李庚陽展現的諸多手段盡數學來。
李庚陽見程振終於停了下來,倒是以為他終於到了極限,也不再壓迫,而是緩緩收功。李庚陽心中倒沒感覺奇怪,在他看來,程振若是一次將他所學盡數學去那才是太過妖孽。就這般,已是讓他感到不可思議了。
在李庚陽撤去神通後,程振沒有動作,而是閉目仔細體悟方才所學,心中不斷琢磨將所學盡數轉化自己手段,並且去蕪存菁,舍去不合己用的部分。
這般又過了半日,程振方才緩緩睜開眼睛,向著李庚陽拜謝。
“多謝師尊賜法,弟子獲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