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做生意賺錢
逃離教坊司後,成為農家小媳婦兒 作者:秋風不想摘星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宋季衡以為沈幼卿要拒絕時,她點頭答應了。
這讓宋季衡有些意外,不過麵上不顯。
前些日子,他剛見過這個三嫂時,怕爹娘被騙還拜托要好的同窗幫忙查過。
同窗說是逃難來的幽州,陰差陽錯才成了三哥的媳婦。
至於陰差陽錯的原因,宋季衡表示他也很震驚,大嫂二嫂膽子竟然那般大。
他知道沈幼卿從前家境不錯,他還以為她怕吃苦會拒絕這門生意,沒想到竟然答應了,真是出人意料。
這門生意就這麽定下來了。
晚飯後,沈幼卿就帶著一家人大人小孩兒上了山。
“這樣的就是薄荷葉,將葉子全部采下裝進筐裏,誰裝好了一筐就可以過來換一顆糖。”
一顆糖換一個勞動力,沈幼卿表示不虧。
孩子們歡唿著散開,每個人手裏提著一個宋父編的小籃子。
一家人邊聊天邊采薄荷葉,每采一個地方都會留下一點,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當天傍晚,一大家子就采摘了幾十盒薄荷膏的原材料。
沈幼卿加班加點的趕工,困得一塌糊塗。
終於在第二日清晨,做出了六十六盒薄荷膏。
——翌日早飯——
“三嫂呢?”
宋季衡在飯桌上沒看見沈幼卿,也沒見有人去叫。
“幼卿在補覺呢,她昨日熬了一整夜,把那些薄荷膏都做出來了,你等下就帶到書院去吧。”
宋母帶著有些埋怨的語氣。
“都做出來了?其實不用這樣急的,這樣也太辛苦了些。”
宋季衡抿唇,十分難為情。
“還不是幼卿心疼你們這些讀書人,夏日酷暑難熬。
你趕緊吃,吃完就趕緊去把這些薄荷膏送去,省得幼卿白熬一宿,剛才見她時黑眼圈都出來了。”
宋季衡快速喝完碗裏的粥,便提起那一籃子薄荷膏,剛要走出院子,突然想起一事。
“三嫂可說過定價多少?”
“幼卿說每盒定價五十文。”
宋季衡點點頭,對於讀書人來說,確實是會花五十文買一盒提神醒腦的物件。
有些人還會花大價錢去買冰塊兒,要他說可沒有薄荷膏好用。
他將薄荷膏帶去學院,將價格提至66文,每人限購一盒,立刻被身邊的同窗瘋搶。
他們可都是用過的,知道它效果顯著。
沒有用過的人還在張望,等到想買的時候已經沒有了。
“宋兄,這數量也太少了些,還有好多同窗都沒有買到呢。”
宋季衡無奈的扯了一下剛才被弄皺的衣服,讀書人瘋狂起來真是可怕。
“李兄你也看到了,就這些還是我家裏人昨日趕了一夜做出來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早點拿到,我嫂子黑眼圈都熬出來了,可不能再催了。”
宋季衡看到很多人因為沒買到而失望,隻好抱拳解釋。
“理解理解。”
大部分人還是十分通情達理的,至於那些對此不滿的,他也沒空理他們,他還得趕著迴家給懷澤壓題呢。
一家人吃過早飯後,都馬不停蹄的繼續摘山裏的薄荷葉。
村裏人看了,表示十分不理解。
這薄荷葉不能頂飽不能賣錢,隻能用來泡水喝,宋家人摘它做什麽。
有人好信兒,上去打探,也沒得著什麽有用信息,隻是隱約知道宋家似乎是在做什麽買賣。
沈幼卿的日子漸漸步入正軌,每日主要的進項就是上山采一些草藥,自己炮製後賣給錢掌櫃的仁和堂,不過大部分草藥都價格低廉,重樓才是賺錢的大頭。
薄荷膏的買賣也做得十分紅火,但隨著天氣轉涼,薄荷膏也不是長久之計。
而且經過她們幾日的采摘,山裏的重樓和薄荷葉已經所剩無幾,為了長久發展,沈幼卿便讓大家停了手。
她還留了一點重樓種在空間裏,經過靈泉水的澆灌,已經茁壯成長出兩批藥材。
她每次都是自己在空間裏炮製,然後悄悄放進在院子曬太陽的那一堆裏。
也就導致錢掌櫃一直疑惑,沈幼卿每次送過來的藥材都是一部分極其優質,一部分比較一般。
不過對於這種稀缺藥材他都是照單全收的。
而薄荷膏這種好東西,已經被幽州城裏所有的讀書人知曉,可以說是十分紅火。
也出現一些人效仿她的薄荷膏的樣子,做出一些成品,但是並沒有十分明顯的效果,甚至連外觀都天壤之別。
沈幼卿直接將製作方法交給了夏梅和秦杏花,自己則放開手去做別的事。
宋家每日大把的銀子入賬,已經攢下了一點家底。
本來宋母是覺得這薄荷膏是沈幼卿的方子做成的,怎麽也不肯收這些錢。
但是沈幼卿說她們是一家人,而且大嫂二嫂賺了錢也是要上交的,可不能給她例外。
不過宋母還是給她留了一半,還承諾以後知南、糯糯、甚至珈安要花費的錢都要家裏出,不能花她一分錢。
沈幼卿知道,她這是讓自己攢嫁妝呢,自己又不能反駁,也沒說還有其他的掙錢渠道,隻好接受了她的好意。
宋母還給夏梅和秦杏花分了一部分錢,用以慰勞她們每天辛苦工作。
沈幼卿偷偷伸出大拇指讚歎,宋母在自己的那個時代一定是一個稱職的領導。
她這段時間也沒閑著,一直給村子裏的人看一些小病,也不給他們抓藥,就是跟他們說一些具體病症,然後將藥方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抓藥。
還特意交代了,信她的話就直接抓來熬上就好,不信的也可以再去鎮裏的藥房診脈,再看看她的藥方如何。
不過大部分人都十分認同沈幼卿的醫術,並不會再多花一分冤枉錢。
到了八月初八,宋季衡陪著宋懷澤去考童生試,一家人都十分例外的沒有下地勞作,而是整齊地坐在房簷下。
繡花的繡花,磨藥的磨藥。
宋家的房簷做得很寬,既能擋住太陽又能擋雨。
沈幼卿捧著一本書仔細研讀,宋家人對此已經見怪不怪了。
畢竟這些掙錢的玩意兒都是從書上學的,秦杏花巴不得沈幼卿能多讀些書。
甚至在她讀書的時候,還會特意交代家裏的孩子別去打擾她。
正看著書,沈幼卿餘光又注意到了那個身影。
她已經在宋家門口徘徊好幾日了,想做什麽?
這讓宋季衡有些意外,不過麵上不顯。
前些日子,他剛見過這個三嫂時,怕爹娘被騙還拜托要好的同窗幫忙查過。
同窗說是逃難來的幽州,陰差陽錯才成了三哥的媳婦。
至於陰差陽錯的原因,宋季衡表示他也很震驚,大嫂二嫂膽子竟然那般大。
他知道沈幼卿從前家境不錯,他還以為她怕吃苦會拒絕這門生意,沒想到竟然答應了,真是出人意料。
這門生意就這麽定下來了。
晚飯後,沈幼卿就帶著一家人大人小孩兒上了山。
“這樣的就是薄荷葉,將葉子全部采下裝進筐裏,誰裝好了一筐就可以過來換一顆糖。”
一顆糖換一個勞動力,沈幼卿表示不虧。
孩子們歡唿著散開,每個人手裏提著一個宋父編的小籃子。
一家人邊聊天邊采薄荷葉,每采一個地方都會留下一點,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當天傍晚,一大家子就采摘了幾十盒薄荷膏的原材料。
沈幼卿加班加點的趕工,困得一塌糊塗。
終於在第二日清晨,做出了六十六盒薄荷膏。
——翌日早飯——
“三嫂呢?”
宋季衡在飯桌上沒看見沈幼卿,也沒見有人去叫。
“幼卿在補覺呢,她昨日熬了一整夜,把那些薄荷膏都做出來了,你等下就帶到書院去吧。”
宋母帶著有些埋怨的語氣。
“都做出來了?其實不用這樣急的,這樣也太辛苦了些。”
宋季衡抿唇,十分難為情。
“還不是幼卿心疼你們這些讀書人,夏日酷暑難熬。
你趕緊吃,吃完就趕緊去把這些薄荷膏送去,省得幼卿白熬一宿,剛才見她時黑眼圈都出來了。”
宋季衡快速喝完碗裏的粥,便提起那一籃子薄荷膏,剛要走出院子,突然想起一事。
“三嫂可說過定價多少?”
“幼卿說每盒定價五十文。”
宋季衡點點頭,對於讀書人來說,確實是會花五十文買一盒提神醒腦的物件。
有些人還會花大價錢去買冰塊兒,要他說可沒有薄荷膏好用。
他將薄荷膏帶去學院,將價格提至66文,每人限購一盒,立刻被身邊的同窗瘋搶。
他們可都是用過的,知道它效果顯著。
沒有用過的人還在張望,等到想買的時候已經沒有了。
“宋兄,這數量也太少了些,還有好多同窗都沒有買到呢。”
宋季衡無奈的扯了一下剛才被弄皺的衣服,讀書人瘋狂起來真是可怕。
“李兄你也看到了,就這些還是我家裏人昨日趕了一夜做出來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早點拿到,我嫂子黑眼圈都熬出來了,可不能再催了。”
宋季衡看到很多人因為沒買到而失望,隻好抱拳解釋。
“理解理解。”
大部分人還是十分通情達理的,至於那些對此不滿的,他也沒空理他們,他還得趕著迴家給懷澤壓題呢。
一家人吃過早飯後,都馬不停蹄的繼續摘山裏的薄荷葉。
村裏人看了,表示十分不理解。
這薄荷葉不能頂飽不能賣錢,隻能用來泡水喝,宋家人摘它做什麽。
有人好信兒,上去打探,也沒得著什麽有用信息,隻是隱約知道宋家似乎是在做什麽買賣。
沈幼卿的日子漸漸步入正軌,每日主要的進項就是上山采一些草藥,自己炮製後賣給錢掌櫃的仁和堂,不過大部分草藥都價格低廉,重樓才是賺錢的大頭。
薄荷膏的買賣也做得十分紅火,但隨著天氣轉涼,薄荷膏也不是長久之計。
而且經過她們幾日的采摘,山裏的重樓和薄荷葉已經所剩無幾,為了長久發展,沈幼卿便讓大家停了手。
她還留了一點重樓種在空間裏,經過靈泉水的澆灌,已經茁壯成長出兩批藥材。
她每次都是自己在空間裏炮製,然後悄悄放進在院子曬太陽的那一堆裏。
也就導致錢掌櫃一直疑惑,沈幼卿每次送過來的藥材都是一部分極其優質,一部分比較一般。
不過對於這種稀缺藥材他都是照單全收的。
而薄荷膏這種好東西,已經被幽州城裏所有的讀書人知曉,可以說是十分紅火。
也出現一些人效仿她的薄荷膏的樣子,做出一些成品,但是並沒有十分明顯的效果,甚至連外觀都天壤之別。
沈幼卿直接將製作方法交給了夏梅和秦杏花,自己則放開手去做別的事。
宋家每日大把的銀子入賬,已經攢下了一點家底。
本來宋母是覺得這薄荷膏是沈幼卿的方子做成的,怎麽也不肯收這些錢。
但是沈幼卿說她們是一家人,而且大嫂二嫂賺了錢也是要上交的,可不能給她例外。
不過宋母還是給她留了一半,還承諾以後知南、糯糯、甚至珈安要花費的錢都要家裏出,不能花她一分錢。
沈幼卿知道,她這是讓自己攢嫁妝呢,自己又不能反駁,也沒說還有其他的掙錢渠道,隻好接受了她的好意。
宋母還給夏梅和秦杏花分了一部分錢,用以慰勞她們每天辛苦工作。
沈幼卿偷偷伸出大拇指讚歎,宋母在自己的那個時代一定是一個稱職的領導。
她這段時間也沒閑著,一直給村子裏的人看一些小病,也不給他們抓藥,就是跟他們說一些具體病症,然後將藥方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抓藥。
還特意交代了,信她的話就直接抓來熬上就好,不信的也可以再去鎮裏的藥房診脈,再看看她的藥方如何。
不過大部分人都十分認同沈幼卿的醫術,並不會再多花一分冤枉錢。
到了八月初八,宋季衡陪著宋懷澤去考童生試,一家人都十分例外的沒有下地勞作,而是整齊地坐在房簷下。
繡花的繡花,磨藥的磨藥。
宋家的房簷做得很寬,既能擋住太陽又能擋雨。
沈幼卿捧著一本書仔細研讀,宋家人對此已經見怪不怪了。
畢竟這些掙錢的玩意兒都是從書上學的,秦杏花巴不得沈幼卿能多讀些書。
甚至在她讀書的時候,還會特意交代家裏的孩子別去打擾她。
正看著書,沈幼卿餘光又注意到了那個身影。
她已經在宋家門口徘徊好幾日了,想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