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望仙教之亂在寧縣的初步平息,一係列後續挑戰與任務悄然浮現,宛如暴風雨後的暗流湧動。


    寧縣,這片曾被望仙教陰霾籠罩的土地,遺留的一些問題才剛剛開始。


    首要之務,便是根除該邪教思想的殘餘影響,防止其如野火燎原般複燃。


    同時,寧縣府衙的重建與職能恢複亦刻不容緩,需迅速構建起高效、穩健的行政體係,為地方治理奠定堅實基礎。


    尤為關鍵的是,早已製定好的新麥種推廣與種植工作不容有失。


    鑒於南陽盆地已步入封關,預計一兩年內即可見成效,漢中地區亦需緊跟步伐,加速推進麥種的普及。


    然而,望仙教雖已覆滅,其滲透於各行各業的人員仍需時日徹底清除,以防珍貴麥種信息外泄,確保大唐帝國的先發優勢得以保持。


    須知,望仙教與境外敵對勢力的勾結,始終是懸於大唐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可不防。


    至於寧縣的建設與發展,李長河與李世民對代理縣長張廣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


    張廣以其卓越的領導力和協調能力,迅速整合了寧縣各方資源,為平定望仙教之亂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寧縣之治非一人之力可成。


    稍早時候遂命韓楚風便深入調查寧縣地下勢力,有點觸目驚心,非短時可成。


    鑒於李長河無法長期駐留,情報網絡的構建成為當務之急。


    經與李世民商議,決定派遣特情人員前來,加強漢中地區的間諜防範與打擊力度。


    為此,不惜動用鷹信通訊方式,確保信息的快速傳遞。


    與此同時,寧縣的基礎建設也需加緊進行。


    這需要一批工人,因為簡單水泥的製造如今也算是絕密,需要從長安派遣一批人過來。


    而就在兩人的交流中,一些想法也逐漸落地。


    一個大膽的想法萌生了——建設兵團。


    他們深刻認識到,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對於國家建設的重要性。


    大唐初建,人口稀少,基層建設薄弱,常規的徭役製度已無法滿足國家級重大工程的需求。


    因此,他們決定借鑒曆史經驗,引入建設兵團模式,以軍隊為載體,發揮軍人鋼鐵般的意誌與執行力,高效推進國家建設。


    長安的新軍建設已曆一年,禁苑軍營內精銳雲集,總數逾三萬。


    而渭水之變後,勤王軍士被迅速收編入南衙十六衛與北衙六軍,滿編狀態下人數也高達六萬餘。


    而當初禁苑改編時,李世民說過,會建設一支常備軍,即衛國軍,會逐漸提升常備軍的待遇,而這些都需要錢。


    這還沒有算上地方大營。


    比如涇州,藍田,涇陽,潼關,洛陽,成都,明州,太原等都是五千人以上的大營。


    更別說北部邊境的幽州等地,更是駐紮有上萬人。


    整個大唐為軍事係統服務的人員總數已逾二十七萬。


    然而,李長河深知,如此龐大的軍隊規模對於當前的大唐而言,並非最優配置。


    真正需要的是經過新式訓練的衛國軍,而非冗雜的兵力。


    因此,精簡軍隊、提升戰鬥力成為下一步軍事改革的重中之重。


    幾個月前的軍營巡視,正是為此次改革所做的鋪墊與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404守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404守夜人並收藏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