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劍門關之外,進入漢中有兩條路。一條是走關中,另外一條是走漢水(漢江)。上次柳思宏就是從長江坐船,進入漢水,抵達的漢中。
範碩認為,魏國因為關東的軍事壓力,未來兩三年應該不會進攻漢中。
為了更好的穩住魏國,李昭給李昆寫了封信。信中談及他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魏國。雖人在漢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陛下。言辭極其感人,李昭自己看了都差點信了。搞不好李昆老糊塗了,真信了李昭的話。
以防萬一,又令石艾率兵,長期駐守在柳城以北。
沒了魏國的軍事壓力,昭武軍主要對手隻有齊軍。雖齊軍尚未開始收複漢中,但必須提前做好布置。
為了治理漢中,李昭耗費不少精力。眼下生產秩序已逐步恢複正常。若再發生一場大戰,好不容易形成的大好局麵,又會遭到破壞。
這一次,李昭決定禦敵於漢中之外,至少不讓齊軍進入漢中腹地。將主戰場設在漢水周邊,此戰有可能和上次一樣,一戰定勝負。
也有麾下提議,趁著齊國朝廷尚未出兵,搶先奪取蜀地。問題是,劍門關實在太難打。古人曾評價過劍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話一點都不誇張。
在李昭原先的世界裏,鄧艾進入蜀地,是走的陰平小道,繞過劍門,奇襲成都。
這件事說的容易,做起來甚難。當初鄧艾和鍾會說過他的計劃後,鍾會私下裏對他人講:陰平小道,皆高山峻嶺,僅需數百人扼守險要之處,斷其歸路,全軍危矣。
李昭如選了這條路,路途艱辛先不說,還有兩個問題。
其一,不可能帶太多兵馬,頂多兩萬人。即使成功殺進了成都,陳冉又不是齊國皇帝,起不到蜀後主的作用。他下令投降,蜀地其他地方根本不會聽他的。到時瞿塘關,劍門,南中等地兵馬殺到,昭武軍將陷入重圍中。
其二,昭武軍並不具備兩線作戰的實力。當進入蜀地後,萬一齊國大軍殺到漢中。昭武軍要在蜀地和漢中同時交戰,壓力太大。
此路暫時不能用,以後或許有機會。
鄧信之前提了個瘋狂的計劃,幹脆放棄漢中,反正蜀地更大,人口更多。在八萬昭武軍的基礎上,再急劇擴兵五萬。繞道西部高原,殺入成都平原。
這個計劃風險太大,比走陰平小道還要危險。高原缺氧,十幾萬大軍有了高原反應怎麽辦;一旦高原蠻兵此時殺了過來,又該如何應對呢。
這些計劃雖被李昭否定了,但不能什麽都不做。成都那邊既然不出兵,顯然是想配合齊國大軍,一同攻打漢中。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昭武軍休息了這麽久,也該活動活動了。李昭這幾日來悶頭苦想,到底用什麽方法,能引出劍門關守軍,先消滅一波再說。
.................................................
馬言斌正在府邸內看書,麾下來報,二公子的人要出關。心中雖不想讓對方通過,但對方畢竟是刺史嫡次子,思考片刻,同意讓麾下打開關門。
陳澄帶著十幾人順利出關,這一幕被昭武軍斥候看到,迅速稟告了上級。
陳澄出劍門不到十裏路,被昭武軍攔住去路。心知不妙,想要返迴劍門,後麵同樣有昭武軍,隻能束手就擒。很快五花大綁,被帶到齊景雲麵前。
“你們是什麽人,為何能夠出劍門關。”齊景雲問道。
“啟稟將軍,我們隻是普通的商人,想要到漢中做生意。”陳澄道。
“嗬嗬.......。”齊景雲嘴角冷笑,對麾下道:“給我打,別打死就行。”
十幾個昭武軍士兵,立刻揮拳朝陳澄等人打去,下手毫不留情,陳澄很快鼻青臉腫。
“別打了,求求將軍,我等什麽都願意講。”陳澄不停的求饒。
齊景雲揮了揮手,士兵停止了毆打。“本將軍耐心有限,老實交代,之前打探了哪些軍情。”
“我等並非齊軍,出劍門關也不是為了打探軍情。”
齊景雲怒道:“一派胡言,我看你們是找死。劍門關很少打開,若不是奉命刺探軍情,你們怎麽可能出來。”
察覺齊景雲身上的殺意,陳澄急忙道:“我等是成都刺史陳冉府裏的下人,奉二公子陳子圖之命,到南鄭城尋人。打算找到此人後,將其帶迴成都。”
“尋人?是什麽樣的大人物?”齊景雲半信半疑。
“是一女子,名叫張楚宣。此女長相貌美,我家二公子甚是癡迷此女。”
齊景雲勃然大怒,“本將軍給過你們機會,可惜你們不珍惜,竟然還想騙我。劍門關乃軍事重地,豈會為一女子,隨意打開關門。我看你們是活夠了,馬上就送..........”
話未說完,齊景雲突然想到了什麽,張楚宣這個名字好熟悉,好像在哪裏聽過。過了好一會才想起來,她不是大帥的侍妾嘛。
“把他們先帶下去,嚴加看管。”
“是。”
次日,大帥府裏收到齊景雲的信,信裏詳細說了陳澄等人的事。
李昭看後,一臉的怒氣,“該死的舔狗,竟想和我搶女人。”
剛想給齊景雲迴信,讓他把陳澄等人手腳剁掉,送迴成都,嚇一嚇陳子圖。
轉念一想,或許這是個突破口,能引出劍門關守軍。看到信中有這麽一句話:陳子圖甚是迷戀張楚宣。李昭心生一計,給齊景雲寫了封信。
齊景雲看完信後,讓麾下把陳澄等人帶來。
“我家大帥好心,不殺你們。迴去告訴你家二公子,不要再白日做夢。大帥將在本月迎娶張楚宣,他這輩子是沒機會了。他若是不服氣,可來南鄭搶親。這是張楚宣寫給你家二公子的信,可給他看看,好死了這條心。”齊景雲麵無表情道。
說完,就放了陳澄等人。
齊景雲暗道:也不知陳子圖會不會上鉤;難道真會為一女子,置家國利益而不顧。
範碩認為,魏國因為關東的軍事壓力,未來兩三年應該不會進攻漢中。
為了更好的穩住魏國,李昭給李昆寫了封信。信中談及他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魏國。雖人在漢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陛下。言辭極其感人,李昭自己看了都差點信了。搞不好李昆老糊塗了,真信了李昭的話。
以防萬一,又令石艾率兵,長期駐守在柳城以北。
沒了魏國的軍事壓力,昭武軍主要對手隻有齊軍。雖齊軍尚未開始收複漢中,但必須提前做好布置。
為了治理漢中,李昭耗費不少精力。眼下生產秩序已逐步恢複正常。若再發生一場大戰,好不容易形成的大好局麵,又會遭到破壞。
這一次,李昭決定禦敵於漢中之外,至少不讓齊軍進入漢中腹地。將主戰場設在漢水周邊,此戰有可能和上次一樣,一戰定勝負。
也有麾下提議,趁著齊國朝廷尚未出兵,搶先奪取蜀地。問題是,劍門關實在太難打。古人曾評價過劍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話一點都不誇張。
在李昭原先的世界裏,鄧艾進入蜀地,是走的陰平小道,繞過劍門,奇襲成都。
這件事說的容易,做起來甚難。當初鄧艾和鍾會說過他的計劃後,鍾會私下裏對他人講:陰平小道,皆高山峻嶺,僅需數百人扼守險要之處,斷其歸路,全軍危矣。
李昭如選了這條路,路途艱辛先不說,還有兩個問題。
其一,不可能帶太多兵馬,頂多兩萬人。即使成功殺進了成都,陳冉又不是齊國皇帝,起不到蜀後主的作用。他下令投降,蜀地其他地方根本不會聽他的。到時瞿塘關,劍門,南中等地兵馬殺到,昭武軍將陷入重圍中。
其二,昭武軍並不具備兩線作戰的實力。當進入蜀地後,萬一齊國大軍殺到漢中。昭武軍要在蜀地和漢中同時交戰,壓力太大。
此路暫時不能用,以後或許有機會。
鄧信之前提了個瘋狂的計劃,幹脆放棄漢中,反正蜀地更大,人口更多。在八萬昭武軍的基礎上,再急劇擴兵五萬。繞道西部高原,殺入成都平原。
這個計劃風險太大,比走陰平小道還要危險。高原缺氧,十幾萬大軍有了高原反應怎麽辦;一旦高原蠻兵此時殺了過來,又該如何應對呢。
這些計劃雖被李昭否定了,但不能什麽都不做。成都那邊既然不出兵,顯然是想配合齊國大軍,一同攻打漢中。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昭武軍休息了這麽久,也該活動活動了。李昭這幾日來悶頭苦想,到底用什麽方法,能引出劍門關守軍,先消滅一波再說。
.................................................
馬言斌正在府邸內看書,麾下來報,二公子的人要出關。心中雖不想讓對方通過,但對方畢竟是刺史嫡次子,思考片刻,同意讓麾下打開關門。
陳澄帶著十幾人順利出關,這一幕被昭武軍斥候看到,迅速稟告了上級。
陳澄出劍門不到十裏路,被昭武軍攔住去路。心知不妙,想要返迴劍門,後麵同樣有昭武軍,隻能束手就擒。很快五花大綁,被帶到齊景雲麵前。
“你們是什麽人,為何能夠出劍門關。”齊景雲問道。
“啟稟將軍,我們隻是普通的商人,想要到漢中做生意。”陳澄道。
“嗬嗬.......。”齊景雲嘴角冷笑,對麾下道:“給我打,別打死就行。”
十幾個昭武軍士兵,立刻揮拳朝陳澄等人打去,下手毫不留情,陳澄很快鼻青臉腫。
“別打了,求求將軍,我等什麽都願意講。”陳澄不停的求饒。
齊景雲揮了揮手,士兵停止了毆打。“本將軍耐心有限,老實交代,之前打探了哪些軍情。”
“我等並非齊軍,出劍門關也不是為了打探軍情。”
齊景雲怒道:“一派胡言,我看你們是找死。劍門關很少打開,若不是奉命刺探軍情,你們怎麽可能出來。”
察覺齊景雲身上的殺意,陳澄急忙道:“我等是成都刺史陳冉府裏的下人,奉二公子陳子圖之命,到南鄭城尋人。打算找到此人後,將其帶迴成都。”
“尋人?是什麽樣的大人物?”齊景雲半信半疑。
“是一女子,名叫張楚宣。此女長相貌美,我家二公子甚是癡迷此女。”
齊景雲勃然大怒,“本將軍給過你們機會,可惜你們不珍惜,竟然還想騙我。劍門關乃軍事重地,豈會為一女子,隨意打開關門。我看你們是活夠了,馬上就送..........”
話未說完,齊景雲突然想到了什麽,張楚宣這個名字好熟悉,好像在哪裏聽過。過了好一會才想起來,她不是大帥的侍妾嘛。
“把他們先帶下去,嚴加看管。”
“是。”
次日,大帥府裏收到齊景雲的信,信裏詳細說了陳澄等人的事。
李昭看後,一臉的怒氣,“該死的舔狗,竟想和我搶女人。”
剛想給齊景雲迴信,讓他把陳澄等人手腳剁掉,送迴成都,嚇一嚇陳子圖。
轉念一想,或許這是個突破口,能引出劍門關守軍。看到信中有這麽一句話:陳子圖甚是迷戀張楚宣。李昭心生一計,給齊景雲寫了封信。
齊景雲看完信後,讓麾下把陳澄等人帶來。
“我家大帥好心,不殺你們。迴去告訴你家二公子,不要再白日做夢。大帥將在本月迎娶張楚宣,他這輩子是沒機會了。他若是不服氣,可來南鄭搶親。這是張楚宣寫給你家二公子的信,可給他看看,好死了這條心。”齊景雲麵無表情道。
說完,就放了陳澄等人。
齊景雲暗道:也不知陳子圖會不會上鉤;難道真會為一女子,置家國利益而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