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治理得井井有條


    兩人對話中,不停的出現顧良的名字。討論新式記賬法,難免頻繁提起發明者。


    而朱元璋此時對這個名字十分頭疼。


    畢竟以往的朱元璋,對於貪官向來都是殺之而後快。可是像顧良這樣的貪官,他還從來沒有見過。


    ??就拿這個的福州賬本來說,清晰的賬目,讓朱元璋一眼就看出,基本就沒有什麽問題。


    不但查無可查,反而做的是無可挑剔。相比較起來,有這樣好的賬本,戶部竟然也不知道效仿,真的是屍味素餐。


    可是一想到顧良在自己麵前大貪特貪,朱元璋就一陣膩歪。


    就在朱元璋長籲短歎的時候,馬皇後卻已經看出了他的心思。眼珠一轉計上心來,整了一下她的衣冠,然後向朱元璋行禮。


    “恭賀陛下。”


    恭喜咱家?朱元璋十分納悶。


    朱元璋低頭看了看手上的賬本,不由得又開始頭疼起來。


    顧良這小子,如今把賬冊做的這麽清晰明了。讓朱元璋感覺他就像個滑不溜手的黃鱔一樣,讓自己絲毫也抓不住他的把柄。


    如此讓朱元璋頭疼的家夥,做出了這麽一個完美的賬冊,喜從何來?


    馬皇後看到朱元璋臉上的迷惑,沒有理會朱元璋頻繁看向手中賬冊的眼神。


    而是說起了初唐時期的唐太宗李世民。


    “官家可還記得唐太宗對魏征的評價?”


    朱元璋點了點頭,唐太宗對於魏征的評價,已經達到了極高的程度。而且即便是在民間也傳誦十分廣泛,甚至被寫到了許多的話本兒之中。


    朱元璋小的時候就聽過這些,隻是他想不明白,這兩人的事情和恭喜他有什麽關係?


    馬皇後抿嘴一笑:“臣妾此舉乃是效仿長孫皇後,雖然臣妾比之長孫皇後仍有差距。但以唐太宗做比官家,想來也算過得去。”


    “臣妾聽聞,當初魏征多次駁了唐太宗的麵子,唐太宗也是因為這件事多次氣憤難當。而長孫皇後聽後卻因此恭喜李世民,說陛下得一賢臣。”


    朱元璋對於唐初的盛況十分向往,自然不介意將他比作李世民。


    隻是經馬皇後這麽一說,他倒也想起了這個傳說。


    魏征是直言進諫,能幫李世民聽到真正的聲音,讓李世民兼聽則明。可顧良呢,貪財無度,難道是幫自己花錢嗎?


    想到這朱元璋搖了搖頭:“皇後於咱家而言,自是不比長孫差。咱家將來的成就麽,倒也不見得比唐太宗差。”


    說到這,咂了咂嘴:“可是這個顧良就比魏征差了太多了。”


    馬皇後早就猜到朱元璋會這麽說,心裏已經想好了應對。


    “官家,直言進諫方麵,顧良自是比不上魏征,可是在賺錢方麵幾個魏征也比不上一個顧良呀。”


    對於顧良賺錢的手段,朱元璋已經完全信服。因此倒也沒有反對馬皇後的話。


    “而且,顧良此時為官一任,也確確實實的造福了當地百姓。還創造出了很多,可以為朝堂所用的新奇事物。”


    說著,馬皇後指了指朱元璋手裏的賬冊:“比如這賬冊,官家可是連連稱讚呢。”


    朱元璋再次點頭,這些都是事實,他依舊無從辯駁。


    “另外,經過這麽久的觀察顧良確實是一個能臣幹吏,治理地方的才能,甚至不比李善長差。”


    “雖然顧良的行事方法與常人不同,但是頗有實效。他雖然貪財,但是他越貪,百姓卻過得越好。”


    “這和官家深惡痛絕的那種,隻顧著貪財,不顧百姓死活的貪官完全不一樣。”


    “如此全麵又對百姓愛護有加的官員,難道算不得是一員能吏?”


    “之所以顧良如今沒有魏征那般成就,隻是因為顧良所在的舞台不夠大,若是讓顧良再上一層,定然能做出更多的貢獻。”


    朱元璋聞言有些吃驚,尤其是馬皇後後麵的那些話。讓朱元璋想起了,他第一次與顧良見麵時,顧良的那些言論。


    難道馬皇後也聽說了那些言論,並且還為之讚同?


    不過朱元璋立刻明白,馬皇後的這些話,都是她親眼看到顧良的作為後,總結出來的。


    這與顧良的言論吻合倒也不奇怪,隻能說明顧良是言行一致的人。


    隨後,朱元璋卻因馬皇後的這一番話陷入了沉思。


    他越想越覺得馬皇後說的話有道理。


    顧良確實如馬皇後所說,貪財但有底線,而且就像顧良在清遠縣喊出的那些口號似的。


    顧良的確是將百姓放在了第一位,每到一次地方,都是將百姓安置妥當了,才開始搞錢。


    清遠縣如此,朱王莊如此,如今的福州也是如此。


    而且各地的百姓還都對顧良念好,好多百姓對其無以為報,都在家裏供奉了顧良身像,日日供奉香果,祈求顧良平安健康。


    這麽得民心的官員,朱元璋在當朝還沒見過幾個呢。


    而且,朱元璋發現,他好像陷入了一個誤區。


    顧良言論驚人、作風跳脫、行事經常出人意料。可歸根結底,顧良身上的毛病好像就隻有一個貪字。


    這讓朱元璋想到一句民間俗語,一白遮百醜。


    顧良這個貪婪的形象,深深的烙印在了朱元璋的心裏。讓朱元璋每一次看到顧良不同尋常的行為時,都潛意識的認為,他是為貪錢做準備。


    可除此之外,顧良其他地方做的比任何人都要好。


    作為知縣,他將一縣之地治理好後,還連帶著將周邊的朱王莊等地,也沾他的光治理得井井有條。


    而成為了福州同知後,不但將這一府的經濟搞的欣欣向榮。還要將周邊的倭寇剿滅,甚至未來還要提交如今大明三成的賦稅。


    在治理地方這一項上麵,甚至就連李善長也不如他!


    如此精明強幹的一個官員,怎麽到了他的眼裏,就隻剩下貪財一個形象。


    朱元璋越想越是通透,以前被貪婪形象遮蔽的那些閃光點,如今在他的眼裏逐漸豐富起來。


    如今想明白了這些,朱元璋覺得,有必要重新考慮對顧良未來的安排。


    既然顧良這麽喜歡錢,那麽將來完全可以給他安排一個賺錢的官職。


    另外,朱元璋也忽然想到。若是此時在顧良聲望陣容的時候將他處置。怕是會引起福州當地百姓的民憤。


    當年朱王莊的那一幕,百姓口中的唿聲依舊在朱元璋的耳邊迴蕩。


    這讓朱元璋不得不仔細考慮,萬一他對顧良動刀,說不定對自己的名聲還會有很惡劣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在洪武底下當小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車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車仔並收藏大明:在洪武底下當小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