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帝挺直腰背,聽著堂內群臣的爭吵。
五百年前那一脈的皇族,在雲州稱帝的消息傳迴京城後,朝野上下震盪。
諸公的情緒倒是很穩定,畢竟早有心裏準備,若非寒災洶湧,朝廷自顧不暇,早就主動南下出擊了。
但對整個官場,乃至民間來說,卻是當頭棒喝。
自京察之年結束,大奉經歷了一件件讓人咋舌的大事,其中包括征討巫神教大軍的覆滅、先帝的駕崩、寒災,現在雲州又叛亂了。
哪怕是市井百姓也意識到世道很不太平,大亂將至,因而產生了極大的恐慌。
至於讀書人,以及職位不高的京官,他們的恐慌和憤慨情緒更加高漲。
連日來,京中學子舉辦文會的次數頻繁,廣邀友人討論雲州逆黨之事,討論中原局勢。
「陛下,雲州逆黨稱帝,震動朝野。然,對佛門扶持逆黨之事,知者甚少,但紙包不住火,此乃極大隱患。」
兵部都給事中沉聲道。
諸公臉色凝重,昔日的盟友倒戈相向,變成敵人,這無疑會加劇恐慌情緒。
佛門的強大是普通百姓也能深刻認識到的事實。
一支自稱五百年前皇室遺脈的叛軍在雲州稱帝,並獲得了佛門的支持,此事傳揚出去,會讓天下人對朝廷和大奉皇室產生質疑。
盡管這樣的質疑暫時不會帶來什麽問題,頂多是市井、鄉野間出現非議。可一旦局勢不利,這些非議和質疑就會發酵。
百姓投敵起來,就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畢竟他們仍就是大奉的子民,甚至投的是正統。
將來逆黨真的推翻了現在的朝廷,民間可能連光復大奉的旗幟都打不出來。
自古以來,凡起事者、挑起戰爭者,都非常注重師出有名。
原因就在此。
刑部尚書沉聲道:
「唯有遏製流言擴散,凡製造恐慌、散布流言、談論此事者,入獄問罪。」
這樣的辦法治標不治本,流言是必須要壓製的。
史上無數例子證明,謠言是最好的攻心利器,放任不管,就是把刀子主動遞給敵人。
諸公雖然覺得刑部尚書的辦法屬於下策,但也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永興帝聞言,笑了笑,道:
「倒也不必如此,堵不如疏,既然紙包不住火,那便主動將此事公之於眾,這樣能彰顯朝廷的底氣。讓朕的子民知道,朕不怕佛門,朝廷不怕西域。」
這……諸公麵麵相覷,心說這不符合陛下穩健保守的行事風格。
刑部尚書眉頭緊皺,忍不住看一眼神色平靜的王首輔,心裏一動:
「陛下可是有良策應對?」
永興帝掃了一眼諸公,見他們微微低頭,擺出聆聽的姿態,偶爾抬頭看他一眼,雖迅速低頭,但眼中的渴切不加掩飾。
他嘴角笑容擴大,產生些許掌控朝堂的快感。
「不錯!」永興帝緩緩道:
「不久前,許七安在劍州與巫神教、雲州逆黨、以及佛門鬥了一場,連斬兩名金剛。而今佛門再無護法金剛。
「這是許銀鑼的大捷,也是我朝大捷。」
禦書房內一靜,諸公動容。
「陛下,此,此言當真?」
左都禦史劉洪駭然道,他問出了所有人的疑惑。
雖說在場的都是讀書人,手隻能我筆桿,但同時也作為大奉權力巔峰的他們,對於佛門的護法金剛並不陌生。
護法金剛,三品!
三品是什麽概念?
大奉現在就許七安一位三品武夫撐場子了。
永興帝頷首:
「此事很快就會在劍州傳開,做不得假。」
能讓皇帝在這樣的場合說出來的情報,肯定是確鑿無疑。
諸公仿佛聽見了胸腔裏「砰砰」狂跳的心聲,他們臉上的驚喜和震撼難以抑製。
這個消息給他們帶來的驚喜程度,絲毫不亞於一場大戰的告捷,甚至更重。
「請陛下公示情報。」
「壯哉,如此,便可安心將佛門扶持叛軍的消息公之於眾。」
「許銀鑼已是我大奉鎮國之柱,民心可定……」
諸公議論紛紛,許久沒有停息。
永興帝沒有阻止,一來禦書房的小朝會不比早朝,沒那麽嚴肅。
二來,他知道諸公也需要一個樹立信心,發泄情緒的空間,佛門扶植雲州逆黨,傳出去會讓百姓惶恐,諸公難道心裏不慌?
表麵穩如山川,內心慌的如海潮翻湧。
許七安在劍州的戰績,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壯舉。
這群手握權力的小群體一旦擁有信心,將帶動整個王朝的凝聚力。
許久後,永興帝見交談聲漸漸平息,看向兵部尚書,說道:
「徐愛卿的摺子,朕已經看過,青州將成為朝廷與雲州逆黨的必爭之地。青州若是失守,逆黨就有了北征的基本盤。更有了調兵遣將的緩衝地帶。
「隻是一味的固守,朝廷是不是太被動了?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若是主動南征,是否可行?」
兵部尚書出列,作揖道:
「南下討伐逆黨,倒也可行,隻是眼下絕非最好時機。雲州逆黨蓄謀已久,又有佛門相助,主動深入敵腹,恐怕自投羅網。
「再者,魏公死後,大奉既沒超凡境武夫,又無統率之才,因而穩打穩紮才是首選之策。」
五百年前那一脈的皇族,在雲州稱帝的消息傳迴京城後,朝野上下震盪。
諸公的情緒倒是很穩定,畢竟早有心裏準備,若非寒災洶湧,朝廷自顧不暇,早就主動南下出擊了。
但對整個官場,乃至民間來說,卻是當頭棒喝。
自京察之年結束,大奉經歷了一件件讓人咋舌的大事,其中包括征討巫神教大軍的覆滅、先帝的駕崩、寒災,現在雲州又叛亂了。
哪怕是市井百姓也意識到世道很不太平,大亂將至,因而產生了極大的恐慌。
至於讀書人,以及職位不高的京官,他們的恐慌和憤慨情緒更加高漲。
連日來,京中學子舉辦文會的次數頻繁,廣邀友人討論雲州逆黨之事,討論中原局勢。
「陛下,雲州逆黨稱帝,震動朝野。然,對佛門扶持逆黨之事,知者甚少,但紙包不住火,此乃極大隱患。」
兵部都給事中沉聲道。
諸公臉色凝重,昔日的盟友倒戈相向,變成敵人,這無疑會加劇恐慌情緒。
佛門的強大是普通百姓也能深刻認識到的事實。
一支自稱五百年前皇室遺脈的叛軍在雲州稱帝,並獲得了佛門的支持,此事傳揚出去,會讓天下人對朝廷和大奉皇室產生質疑。
盡管這樣的質疑暫時不會帶來什麽問題,頂多是市井、鄉野間出現非議。可一旦局勢不利,這些非議和質疑就會發酵。
百姓投敵起來,就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畢竟他們仍就是大奉的子民,甚至投的是正統。
將來逆黨真的推翻了現在的朝廷,民間可能連光復大奉的旗幟都打不出來。
自古以來,凡起事者、挑起戰爭者,都非常注重師出有名。
原因就在此。
刑部尚書沉聲道:
「唯有遏製流言擴散,凡製造恐慌、散布流言、談論此事者,入獄問罪。」
這樣的辦法治標不治本,流言是必須要壓製的。
史上無數例子證明,謠言是最好的攻心利器,放任不管,就是把刀子主動遞給敵人。
諸公雖然覺得刑部尚書的辦法屬於下策,但也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永興帝聞言,笑了笑,道:
「倒也不必如此,堵不如疏,既然紙包不住火,那便主動將此事公之於眾,這樣能彰顯朝廷的底氣。讓朕的子民知道,朕不怕佛門,朝廷不怕西域。」
這……諸公麵麵相覷,心說這不符合陛下穩健保守的行事風格。
刑部尚書眉頭緊皺,忍不住看一眼神色平靜的王首輔,心裏一動:
「陛下可是有良策應對?」
永興帝掃了一眼諸公,見他們微微低頭,擺出聆聽的姿態,偶爾抬頭看他一眼,雖迅速低頭,但眼中的渴切不加掩飾。
他嘴角笑容擴大,產生些許掌控朝堂的快感。
「不錯!」永興帝緩緩道:
「不久前,許七安在劍州與巫神教、雲州逆黨、以及佛門鬥了一場,連斬兩名金剛。而今佛門再無護法金剛。
「這是許銀鑼的大捷,也是我朝大捷。」
禦書房內一靜,諸公動容。
「陛下,此,此言當真?」
左都禦史劉洪駭然道,他問出了所有人的疑惑。
雖說在場的都是讀書人,手隻能我筆桿,但同時也作為大奉權力巔峰的他們,對於佛門的護法金剛並不陌生。
護法金剛,三品!
三品是什麽概念?
大奉現在就許七安一位三品武夫撐場子了。
永興帝頷首:
「此事很快就會在劍州傳開,做不得假。」
能讓皇帝在這樣的場合說出來的情報,肯定是確鑿無疑。
諸公仿佛聽見了胸腔裏「砰砰」狂跳的心聲,他們臉上的驚喜和震撼難以抑製。
這個消息給他們帶來的驚喜程度,絲毫不亞於一場大戰的告捷,甚至更重。
「請陛下公示情報。」
「壯哉,如此,便可安心將佛門扶持叛軍的消息公之於眾。」
「許銀鑼已是我大奉鎮國之柱,民心可定……」
諸公議論紛紛,許久沒有停息。
永興帝沒有阻止,一來禦書房的小朝會不比早朝,沒那麽嚴肅。
二來,他知道諸公也需要一個樹立信心,發泄情緒的空間,佛門扶植雲州逆黨,傳出去會讓百姓惶恐,諸公難道心裏不慌?
表麵穩如山川,內心慌的如海潮翻湧。
許七安在劍州的戰績,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壯舉。
這群手握權力的小群體一旦擁有信心,將帶動整個王朝的凝聚力。
許久後,永興帝見交談聲漸漸平息,看向兵部尚書,說道:
「徐愛卿的摺子,朕已經看過,青州將成為朝廷與雲州逆黨的必爭之地。青州若是失守,逆黨就有了北征的基本盤。更有了調兵遣將的緩衝地帶。
「隻是一味的固守,朝廷是不是太被動了?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若是主動南征,是否可行?」
兵部尚書出列,作揖道:
「南下討伐逆黨,倒也可行,隻是眼下絕非最好時機。雲州逆黨蓄謀已久,又有佛門相助,主動深入敵腹,恐怕自投羅網。
「再者,魏公死後,大奉既沒超凡境武夫,又無統率之才,因而穩打穩紮才是首選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