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祿豐隻是稍被提醒,就立刻聯想到這件事背後的含義,但又無能為力,隻能接連長歎。
“陳先生,還請轉告一聲,雲德兄他們的白事,學生無法參與,愧對三位至交!”
張乙抬手作揖,將自己與三位好友做出分割,以免將來成為修煉者,不小心牽扯到他們的家人。
“去找你老師吧,日後有機會,照拂下他們的弟弟妹妹就是了。”
陳祿豐擺了擺手,隨口交代了一句,然後重新整理表情,一臉嚴肅的步入課堂。
張乙看了一眼裏麵上課的孩子們,大的有十四五歲,小的七八歲,大概有三十多人,比他那一批多出十幾個。
陳淵海,陸合,崔喚之他們家裏都有弟弟妹妹,聽剛才陳祿豐的意思,看來他們也在這裏讀書。
在梁國,越是富裕的家庭,好像生的孩子就越多,沒辦法,戰爭對人口的消耗實在太快了。
邁步轉身,張乙朝著學院後山,老師張渠居住的區域走去。
先生教書,老師育人,先生一次可以教十幾人,幾十人,老師授業往往隻教幾個甚至一個。
所以張乙稱陳祿豐為先生,稱張渠為老師,按照原主的發展,將來入仕之前,消耗的也一直是老師張渠的人脈。
入仕之後才能反哺,未來成就越高,老師張渠的名聲就越響。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層關係,錢明假扮捕快的時候,他才能說出要傳喚公文的話。
可惜錢老大,不是講道理的人,直接通過皇城司把他轉入司天監,成了他的頂頭上司。
本來這也沒什麽,普通人隻要不觸犯梁國律法,無需理會什麽皇城司,司天監,但張乙是東林學院通過院試的才子,算半個公務員。
除非他不想要這個身份,否則就必須聽從司天監調遣,當然,聽調是一迴事,聽不聽話又是另外一迴事。
典型案例裏,聽調不聽宣的公務員也不是沒有。
穿過走廊,一片不大的平靜湖泊進入視線,湖邊有一棟二層竹樓,一半建立在水上一半靠岸,竹樓中間有一條木製過道,一直延伸至湖中心。
中心刻意搭建了一座涼亭,張渠平時就愛在那裏品茶,讀書,與人下棋。
“老師!”
張乙抬頭大喊一聲,不出所料,張渠正坐在涼亭中間,一個人品著茶,看著書,這模樣張乙無比熟悉。
在原主記憶中,老師張渠,十年如一日,隻要不是刮風下雨,總能看到他在湖中涼亭。
張渠雖然與張乙一樣姓張,但兩人沒有半點血緣關係,純屬性格合得來,一個沉默,一個寡言。
快步穿過竹樓,走過熟悉的過道,張乙來到張渠麵前,恭敬行禮道:
“見過老師!”
張渠看上去年齡並不顯老,約摸四十歲左右,除了頭發黑白交織,有著明顯的歲月痕跡。
實際上長得方方正正,溫厚平和,眉間一點朱砂痣,更顯出塵淡雅,但眼神中總透著一股無法言喻的蒼老。
“老師?”
見張渠一直沒有迴應,張乙偷偷抬起眼角,輕聲唿喊了一句。
打從張乙進門起,張渠的目光就沒有離開過他,這種打量事物的眼神,與葛老和李洛看他時,一模一樣。
“坐吧。”
張渠迴過神,示意張乙入座,可緊接著他又皺著眉,繼續打量張乙。
得,無需詢問,就這個反應,張乙斷定這位老師張渠,就是錢明口中的儒家一脈。
一覺醒來,身邊的人全都是超人,不知原主是什麽心情,反正現在張乙是頭皮發麻。
這太詭異了,家裏大哥天生力氣大,學院教他十年的老師,疑似儒家修煉者,包括自己馬上加入捉妖人。
這是物以類聚,還是巧合?
“去把閣樓左邊櫃子裏的新茶拿過來。”
就在張乙胡思亂想的時候,張渠終於恢複正常,開口淡淡叮囑道。
“新茶,誰送的?”
張乙隨口問了一句,就乖巧轉身,遵循記憶直奔二樓。
二樓左邊櫃子裏,放著好幾種茶葉,不過張乙一眼就認出來張渠所說的新茶,因為它的包裝,與眾不同。
鮮紅浸泡過的外包裝,有一股朱砂的氣味拿在手裏掂了掂,張乙轉身下樓來到涼亭問道:
“老師,這茶……”
“此茶名為酥苜蔗,劍州一位朋友送的。”
張渠將原本茶壺裏的茶倒入湖中,重新在湖裏填了一壺清水,又從涼亭邊一個黑糊糊袋子夾出兩塊碳,添置桌子上專門煮茶的小碳爐裏。
張乙對老師張渠這種就地取材的行為早習以為常,水是從山上一處山泉流下來的,屬於活水,清澈幹淨,碳是專門用桃木燒製,能燒很久。
“他們出事的時候,你不在場,我便把你排除在外,沒有在意。”
“當你從皇城司轉入司天監的時候,我猜到你可能是受波及,被妖邪侵蝕,捉妖人有治療的手段,也就沒有過問。
哪曾想你是覺醒了靈根,還是萬裏挑一的天靈根,現在想來,你多半是已經答應,成為捉妖人了吧?”
張渠語氣平緩,不鹹不淡猜測張乙的來意道。
張乙無奈苦笑,老老實實迴答道:
“確實如此,學生哪知相伴十年的恩師,竟也是一位修煉者!”
“讀了幾十年的書,總會讀出點東西,靈根非你一人獨有。”
張渠沒有絲毫隱瞞,顯得非常坦蕩,既然學生也涉足這個領域了,那就沒有必要再裝神秘。
“來此之前,學生還不明白捉妖人為何這般殷切,可聽老師剛才的意思,似乎是因為這天靈根……老師可還願教我?”
張乙虛心求教,起初捉妖人對他的友好,他隻以為是這行風險較高,人員緊缺,沒曾想是他天賦異稟。
錢明啊錢明,真是壞透了!
桌上茶壺漸溫,張渠用小扇子扇著碳火道:
“沒什麽願不願的,加入捉妖人,挺好,你這等天賦,走儒家反而不一定是好事。”
張乙知道儒家也和道門一樣分裂成多條修煉途徑,具體是哪些他並不清楚,也不打算走儒家的路。
他沒有在這邊揚名立萬的想法,張乙的一切都隻是張乙,內心深處的孫誌成,更在意家的方向。
“陳先生,還請轉告一聲,雲德兄他們的白事,學生無法參與,愧對三位至交!”
張乙抬手作揖,將自己與三位好友做出分割,以免將來成為修煉者,不小心牽扯到他們的家人。
“去找你老師吧,日後有機會,照拂下他們的弟弟妹妹就是了。”
陳祿豐擺了擺手,隨口交代了一句,然後重新整理表情,一臉嚴肅的步入課堂。
張乙看了一眼裏麵上課的孩子們,大的有十四五歲,小的七八歲,大概有三十多人,比他那一批多出十幾個。
陳淵海,陸合,崔喚之他們家裏都有弟弟妹妹,聽剛才陳祿豐的意思,看來他們也在這裏讀書。
在梁國,越是富裕的家庭,好像生的孩子就越多,沒辦法,戰爭對人口的消耗實在太快了。
邁步轉身,張乙朝著學院後山,老師張渠居住的區域走去。
先生教書,老師育人,先生一次可以教十幾人,幾十人,老師授業往往隻教幾個甚至一個。
所以張乙稱陳祿豐為先生,稱張渠為老師,按照原主的發展,將來入仕之前,消耗的也一直是老師張渠的人脈。
入仕之後才能反哺,未來成就越高,老師張渠的名聲就越響。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層關係,錢明假扮捕快的時候,他才能說出要傳喚公文的話。
可惜錢老大,不是講道理的人,直接通過皇城司把他轉入司天監,成了他的頂頭上司。
本來這也沒什麽,普通人隻要不觸犯梁國律法,無需理會什麽皇城司,司天監,但張乙是東林學院通過院試的才子,算半個公務員。
除非他不想要這個身份,否則就必須聽從司天監調遣,當然,聽調是一迴事,聽不聽話又是另外一迴事。
典型案例裏,聽調不聽宣的公務員也不是沒有。
穿過走廊,一片不大的平靜湖泊進入視線,湖邊有一棟二層竹樓,一半建立在水上一半靠岸,竹樓中間有一條木製過道,一直延伸至湖中心。
中心刻意搭建了一座涼亭,張渠平時就愛在那裏品茶,讀書,與人下棋。
“老師!”
張乙抬頭大喊一聲,不出所料,張渠正坐在涼亭中間,一個人品著茶,看著書,這模樣張乙無比熟悉。
在原主記憶中,老師張渠,十年如一日,隻要不是刮風下雨,總能看到他在湖中涼亭。
張渠雖然與張乙一樣姓張,但兩人沒有半點血緣關係,純屬性格合得來,一個沉默,一個寡言。
快步穿過竹樓,走過熟悉的過道,張乙來到張渠麵前,恭敬行禮道:
“見過老師!”
張渠看上去年齡並不顯老,約摸四十歲左右,除了頭發黑白交織,有著明顯的歲月痕跡。
實際上長得方方正正,溫厚平和,眉間一點朱砂痣,更顯出塵淡雅,但眼神中總透著一股無法言喻的蒼老。
“老師?”
見張渠一直沒有迴應,張乙偷偷抬起眼角,輕聲唿喊了一句。
打從張乙進門起,張渠的目光就沒有離開過他,這種打量事物的眼神,與葛老和李洛看他時,一模一樣。
“坐吧。”
張渠迴過神,示意張乙入座,可緊接著他又皺著眉,繼續打量張乙。
得,無需詢問,就這個反應,張乙斷定這位老師張渠,就是錢明口中的儒家一脈。
一覺醒來,身邊的人全都是超人,不知原主是什麽心情,反正現在張乙是頭皮發麻。
這太詭異了,家裏大哥天生力氣大,學院教他十年的老師,疑似儒家修煉者,包括自己馬上加入捉妖人。
這是物以類聚,還是巧合?
“去把閣樓左邊櫃子裏的新茶拿過來。”
就在張乙胡思亂想的時候,張渠終於恢複正常,開口淡淡叮囑道。
“新茶,誰送的?”
張乙隨口問了一句,就乖巧轉身,遵循記憶直奔二樓。
二樓左邊櫃子裏,放著好幾種茶葉,不過張乙一眼就認出來張渠所說的新茶,因為它的包裝,與眾不同。
鮮紅浸泡過的外包裝,有一股朱砂的氣味拿在手裏掂了掂,張乙轉身下樓來到涼亭問道:
“老師,這茶……”
“此茶名為酥苜蔗,劍州一位朋友送的。”
張渠將原本茶壺裏的茶倒入湖中,重新在湖裏填了一壺清水,又從涼亭邊一個黑糊糊袋子夾出兩塊碳,添置桌子上專門煮茶的小碳爐裏。
張乙對老師張渠這種就地取材的行為早習以為常,水是從山上一處山泉流下來的,屬於活水,清澈幹淨,碳是專門用桃木燒製,能燒很久。
“他們出事的時候,你不在場,我便把你排除在外,沒有在意。”
“當你從皇城司轉入司天監的時候,我猜到你可能是受波及,被妖邪侵蝕,捉妖人有治療的手段,也就沒有過問。
哪曾想你是覺醒了靈根,還是萬裏挑一的天靈根,現在想來,你多半是已經答應,成為捉妖人了吧?”
張渠語氣平緩,不鹹不淡猜測張乙的來意道。
張乙無奈苦笑,老老實實迴答道:
“確實如此,學生哪知相伴十年的恩師,竟也是一位修煉者!”
“讀了幾十年的書,總會讀出點東西,靈根非你一人獨有。”
張渠沒有絲毫隱瞞,顯得非常坦蕩,既然學生也涉足這個領域了,那就沒有必要再裝神秘。
“來此之前,學生還不明白捉妖人為何這般殷切,可聽老師剛才的意思,似乎是因為這天靈根……老師可還願教我?”
張乙虛心求教,起初捉妖人對他的友好,他隻以為是這行風險較高,人員緊缺,沒曾想是他天賦異稟。
錢明啊錢明,真是壞透了!
桌上茶壺漸溫,張渠用小扇子扇著碳火道:
“沒什麽願不願的,加入捉妖人,挺好,你這等天賦,走儒家反而不一定是好事。”
張乙知道儒家也和道門一樣分裂成多條修煉途徑,具體是哪些他並不清楚,也不打算走儒家的路。
他沒有在這邊揚名立萬的想法,張乙的一切都隻是張乙,內心深處的孫誌成,更在意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