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窈窕鬼仙拜枯石為師,從《三字經》學起。
冬日寒風凜冽,窈窕鬼仙身為鬼體不覺寒冷,日日端坐石壁前捧書苦讀。
枯石念窈窕鬼仙苦讀不易,悉心為其準備讀書的石桌、石凳、石頭筆洗、石頭鎮紙。唯筆墨紙硯,枯石難以準備,故讓窈窕鬼仙自行準備。
窈窕鬼仙盤算身上銀兩,深覺購買筆墨紙硯不劃算,於是,取兔尾毛、伐山中竹,自製紫豪毛筆三支;劈竹成片拚接成冊,此為紙;采山中清泉灌進竹筒,此為墨;至於硯台,以無色水寫字,自是無需硯台了。
備齊筆墨紙後,窈窕鬼仙日日寅時背誦、卯時聽課、午時練字至申時、乃重新背誦至子時方休。日日如此,從不懈怠。
然世上雖有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之語,也有愚不可及、朽木不可雕的說法。窈窕鬼仙就是那塊朽木,苦讀一個月,《三字經》仍不能熟記,背誦時顛三倒四。
《三字經》乃幼兒蒙學書,窈窕山下一學堂,學堂十餘名總角小兒,已將其熟記。其中一小童,年方七歲,能將《三字經》倒背如流,可逐句講解其意。與之相比,窈窕鬼仙相差甚遠。
窈窕鬼仙不服氣,遂背書至醜時放歇,因日日不得休息,窈窕鬼仙麵色憔悴,精疲力盡。
枯石見之,勸窈窕鬼仙休息一日,賞冬日雪景,觀山巒疊嶂。窈窕鬼仙聽之,獨自一人行走在深山之中,想起自己的學習,忍不住長籲短歎。世人皆羨慕天才、不喜庸才,隻因庸才之輩常有,天才之能難得。學習甚苦、日日讀書了無趣味、唯苦悶乏味纏身,如此說來,讀書是為何!
窈窕鬼仙負手而立,仰望蒼穹,我本鬼仙,天庭封我為山神,享一方人間煙火,護一地生靈。此乃我應所為,我卻日日讀書不顧此地生靈,是否應該?
天高地闊,遠處傳來一小童聲音:“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今來伐樹、留作冬日薪。”
窈窕鬼仙隱於樹上,見一七歲小童,身穿夾襖背著柴薪,向山下走去。此小童正是學堂中倒背如流《三字經》之人。隻見他,搖頭晃腦、口中不忘念念有詞;手舞枯枝,心中自有豪情萬丈。
窈窕鬼仙一路尾隨,隻見小童步下窈窕山,穿小樹林、走小路,進入低矮小茅屋。屋外能聞小童歡快說話聲,還有一婦人咳嗽的聲音。
婦人語調淒涼,不舍乖兒辛勞,忍不住責怪自己:“我兒,都怪我身子不好,累你小小年紀上山打柴。”
小童歡快的說:“母親切莫責怪自己,母親生病自是多加休息。我堂堂男兒,自應養家糊口。”
“你才七歲!”
“融四歲能讓梨,兒七歲亦能養家。今日兒在山中,打柴一擔,待兒換來米,為母親熬粥喝。”
“會耽誤你學業的!”
“母親,不耽誤。兒心中有書處處可讀,不拘於學堂書桌。兒雖喜讀書,但也知道男兒在世,上敬天地,下孝父親,均為本份之事。”
窈窕鬼仙聽之,心中豁然開朗,我讀《三字經》僅為習字,知曉世間道理,並不為科舉或與人比試,能否背誦有何關係。想通此節,窈窕鬼仙隻覺豁然開朗。
小兒點撥之情,理應備些謝禮。故在小童打柴經過的道路上,窈窕鬼仙每日留下枯樹枝二三根。
冬日寒風凜冽,窈窕鬼仙身為鬼體不覺寒冷,日日端坐石壁前捧書苦讀。
枯石念窈窕鬼仙苦讀不易,悉心為其準備讀書的石桌、石凳、石頭筆洗、石頭鎮紙。唯筆墨紙硯,枯石難以準備,故讓窈窕鬼仙自行準備。
窈窕鬼仙盤算身上銀兩,深覺購買筆墨紙硯不劃算,於是,取兔尾毛、伐山中竹,自製紫豪毛筆三支;劈竹成片拚接成冊,此為紙;采山中清泉灌進竹筒,此為墨;至於硯台,以無色水寫字,自是無需硯台了。
備齊筆墨紙後,窈窕鬼仙日日寅時背誦、卯時聽課、午時練字至申時、乃重新背誦至子時方休。日日如此,從不懈怠。
然世上雖有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之語,也有愚不可及、朽木不可雕的說法。窈窕鬼仙就是那塊朽木,苦讀一個月,《三字經》仍不能熟記,背誦時顛三倒四。
《三字經》乃幼兒蒙學書,窈窕山下一學堂,學堂十餘名總角小兒,已將其熟記。其中一小童,年方七歲,能將《三字經》倒背如流,可逐句講解其意。與之相比,窈窕鬼仙相差甚遠。
窈窕鬼仙不服氣,遂背書至醜時放歇,因日日不得休息,窈窕鬼仙麵色憔悴,精疲力盡。
枯石見之,勸窈窕鬼仙休息一日,賞冬日雪景,觀山巒疊嶂。窈窕鬼仙聽之,獨自一人行走在深山之中,想起自己的學習,忍不住長籲短歎。世人皆羨慕天才、不喜庸才,隻因庸才之輩常有,天才之能難得。學習甚苦、日日讀書了無趣味、唯苦悶乏味纏身,如此說來,讀書是為何!
窈窕鬼仙負手而立,仰望蒼穹,我本鬼仙,天庭封我為山神,享一方人間煙火,護一地生靈。此乃我應所為,我卻日日讀書不顧此地生靈,是否應該?
天高地闊,遠處傳來一小童聲音:“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今來伐樹、留作冬日薪。”
窈窕鬼仙隱於樹上,見一七歲小童,身穿夾襖背著柴薪,向山下走去。此小童正是學堂中倒背如流《三字經》之人。隻見他,搖頭晃腦、口中不忘念念有詞;手舞枯枝,心中自有豪情萬丈。
窈窕鬼仙一路尾隨,隻見小童步下窈窕山,穿小樹林、走小路,進入低矮小茅屋。屋外能聞小童歡快說話聲,還有一婦人咳嗽的聲音。
婦人語調淒涼,不舍乖兒辛勞,忍不住責怪自己:“我兒,都怪我身子不好,累你小小年紀上山打柴。”
小童歡快的說:“母親切莫責怪自己,母親生病自是多加休息。我堂堂男兒,自應養家糊口。”
“你才七歲!”
“融四歲能讓梨,兒七歲亦能養家。今日兒在山中,打柴一擔,待兒換來米,為母親熬粥喝。”
“會耽誤你學業的!”
“母親,不耽誤。兒心中有書處處可讀,不拘於學堂書桌。兒雖喜讀書,但也知道男兒在世,上敬天地,下孝父親,均為本份之事。”
窈窕鬼仙聽之,心中豁然開朗,我讀《三字經》僅為習字,知曉世間道理,並不為科舉或與人比試,能否背誦有何關係。想通此節,窈窕鬼仙隻覺豁然開朗。
小兒點撥之情,理應備些謝禮。故在小童打柴經過的道路上,窈窕鬼仙每日留下枯樹枝二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