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頁
我還是更適合參加奧運if線 作者:菌行/菌行J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沈流和張玨說:「麥昆上一屆太緊張了,短節目就摔了一次,最後連塊銅牌都沒撈到手。」
原本麥昆在溫哥華周期也是和瓦西裏不相上下的雙子星,結果瓦西裏拿了銀牌,麥昆卻以3分之差,眼睜睜看著法國一哥馬丁拿了銅牌,據說當時都悲傷哭了。
麥昆之後上場的就是這屆歐錦賽的銀牌得主,伊利亞。
伊利亞小朋友這兩個賽季都進參加歐錦賽,並取得了銅牌、銀牌的好成績,唯有金牌從沒碰過,而擁有四大洲金牌的寺岡隼人沒少拿這個笑他。
張玨這時候總會當自己不存在。
按照部分冰迷的迷信說法,有的運動員就是天生和某項運動八字不合,而張玨和四大洲就是這樣一對冤家,好在他和奧運之間目前來看還挺合得來。
自從得了籽骨炎後,張玨的腳總是疼,可自從來到索契後,他還沒發過病,現在封閉一打,更覺得自己能日天日地了。
歐錦賽亞軍伊利亞穿著全場最貴的考斯騰,滑出了一個不鹹不淡的成績,不能說他崩了,可他也沒爆種,短節目裏就一個四周,落冰看似還行,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這人肢體有點僵。
還是緊張。
其實作為小將,在這種緊要時刻過於緊張都是可以理解的,沒人會怪他,伊利亞卻無法原諒自己。
大家都在爆種,隻他一人平庸,那他就要落後!
少年在kiss&cry露出明顯的不甘,張玨捧著水壺最後吸溜了一口,跳了跳,脫掉刀套上冰。
鏟十噸煤來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完整曲目有17分32秒的長度,要將之放在花滑賽場上演繹,就必須要進行剪輯,所以自賽季開始後,也有人認為張玨把一首經典的曲子剪得支離破碎,是對古典樂的不尊敬。
而且比起兩分半的短節目,怎麽看也是四分半的自由滑更適合這首曲子啊?
而張玨在俄羅斯舉辦冬奧時,選擇了俄羅斯人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純俄羅斯血統的《拉三》做節目曲目,也是有迎合俄羅斯裁判的意思吧。
反正從張玨公布選曲開始,質疑他的聲音就沒少過。
然而在賽季過半時,百分之九十九的冰迷和裁判都被折服了,在他們看來,張玨這支短節目的質量和完成度都非常高,甚至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演繹的最好的花滑版《拉三》。
有些老冰迷能從一個運動員的節目看出他是否有冠軍相,而張玨的《拉三》,就是本屆冬奧最有「冠軍相」的節目,古典、優雅而不失奔放,架構嚴謹且情緒豐沛。
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張玨抬起左臂,他的手掌在空氣中一握,考斯騰緊貼他修長的手臂,顯現優美的肢體輪廓與肌肉線條,給人的感覺便是陽剛。
接著張玨便開始滑行。
他的滑行質量其實非常好,高出平均值的身高和體重讓他在滑行時習慣性地將體重壓在刃上,加上對小關節和腰、腹等肌肉的靈活運用,便形成了用刃深、滑速大的優勢。
順暢有力的滑行讓這個節目一開始便賞心悅目,而運動員本身更加高大的身形和其專心摳細節、摳情緒摳出來的陽剛演繹,則讓這個節目的味兒正了。
拉赫瑪尼諾夫因馬凡綜合徵的影響而指長驚人,這也導致他創作的曲目跨越音域更大,其風格也較其他古典樂更加自由不羈,而他的音樂被樂迷們譽為「純俄式古典」,那種斯拉夫體內特有的悲涼、傷感、對苦難的抗爭,也在張玨的刃下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一場張玨滑得非常痛快,他的跳躍全都十分精準幹脆,從起跳到落冰,從進入到滑出,還有步法、旋轉全部都完美的挑不出錯處,節目效果便如磅礴的瀑布從千尺高處落下,濺起大片的水花與震耳的音效。
難以想像的是,這種成熟、從容、流暢的演繹居然由一名16歲的小將完成,事實上大部分二十多歲的老將都難以兼顧如此高難度、高質量的技術表現和無以倫比的情感展現。
旁觀的瓦西裏看了許久,隻覺得酣暢淋漓。
是的,這就是《拉三》在冰上應有的姿態,它是樂中君主,配得起它的也該是君主才行!
節目結束的那一刻,全場安靜無聲了好幾秒,才響起了雷霆般的掌聲,在客場比賽卻征服了幾乎所有人的張玨向四周行禮,撿起一個鱷魚玩偶下冰,沈流意猶未盡的看著他,和他對了一拳:「你真的不考慮出一個自由滑長度的《拉三》?我太喜歡你滑這支曲子了。」
張玨喘著氣:「這曲子費體力,滑短節目都累死了,還來自由滑?」
放過他吧,鏟十噸煤不僅彈起來讓鋼琴家們手抽筋,滑冰選手滑這個也容易腳抽筋好吧?
他這會兒也覺得自己才鏟完十噸煤,渾身都是汗,偏偏考斯騰的材料都比較脆弱,不好洗,隻能用爽膚粉去拍,把味道遮一遮,從賽季到現在,這套考斯騰張玨穿得次數不超過十次,但他已經不想穿第十一次了。
還是伊利亞幸福,他的考斯騰是新做的,張玨暗暗發誓,等他再多賺點錢,以後也每個賽季換兩三套衣服。
張玨最後的得分非常驚艷,他拿到了102.5分,打破了世界紀錄!在他的分數出來的那一刻,全場都是驚唿。
張玨選擇了正統的古典樂來作為自己的冬奧節目,瓦西裏四年前也做過這個選擇,遺憾的他對古典樂的演繹一直都不如現代樂,強行避開自己擅長的地方去迎合裁判,滑得不順是自然的,結果就是他的表現和這一屆的伊利亞差不多,雖然沒崩,但也不出彩。
原本麥昆在溫哥華周期也是和瓦西裏不相上下的雙子星,結果瓦西裏拿了銀牌,麥昆卻以3分之差,眼睜睜看著法國一哥馬丁拿了銅牌,據說當時都悲傷哭了。
麥昆之後上場的就是這屆歐錦賽的銀牌得主,伊利亞。
伊利亞小朋友這兩個賽季都進參加歐錦賽,並取得了銅牌、銀牌的好成績,唯有金牌從沒碰過,而擁有四大洲金牌的寺岡隼人沒少拿這個笑他。
張玨這時候總會當自己不存在。
按照部分冰迷的迷信說法,有的運動員就是天生和某項運動八字不合,而張玨和四大洲就是這樣一對冤家,好在他和奧運之間目前來看還挺合得來。
自從得了籽骨炎後,張玨的腳總是疼,可自從來到索契後,他還沒發過病,現在封閉一打,更覺得自己能日天日地了。
歐錦賽亞軍伊利亞穿著全場最貴的考斯騰,滑出了一個不鹹不淡的成績,不能說他崩了,可他也沒爆種,短節目裏就一個四周,落冰看似還行,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這人肢體有點僵。
還是緊張。
其實作為小將,在這種緊要時刻過於緊張都是可以理解的,沒人會怪他,伊利亞卻無法原諒自己。
大家都在爆種,隻他一人平庸,那他就要落後!
少年在kiss&cry露出明顯的不甘,張玨捧著水壺最後吸溜了一口,跳了跳,脫掉刀套上冰。
鏟十噸煤來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完整曲目有17分32秒的長度,要將之放在花滑賽場上演繹,就必須要進行剪輯,所以自賽季開始後,也有人認為張玨把一首經典的曲子剪得支離破碎,是對古典樂的不尊敬。
而且比起兩分半的短節目,怎麽看也是四分半的自由滑更適合這首曲子啊?
而張玨在俄羅斯舉辦冬奧時,選擇了俄羅斯人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純俄羅斯血統的《拉三》做節目曲目,也是有迎合俄羅斯裁判的意思吧。
反正從張玨公布選曲開始,質疑他的聲音就沒少過。
然而在賽季過半時,百分之九十九的冰迷和裁判都被折服了,在他們看來,張玨這支短節目的質量和完成度都非常高,甚至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演繹的最好的花滑版《拉三》。
有些老冰迷能從一個運動員的節目看出他是否有冠軍相,而張玨的《拉三》,就是本屆冬奧最有「冠軍相」的節目,古典、優雅而不失奔放,架構嚴謹且情緒豐沛。
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張玨抬起左臂,他的手掌在空氣中一握,考斯騰緊貼他修長的手臂,顯現優美的肢體輪廓與肌肉線條,給人的感覺便是陽剛。
接著張玨便開始滑行。
他的滑行質量其實非常好,高出平均值的身高和體重讓他在滑行時習慣性地將體重壓在刃上,加上對小關節和腰、腹等肌肉的靈活運用,便形成了用刃深、滑速大的優勢。
順暢有力的滑行讓這個節目一開始便賞心悅目,而運動員本身更加高大的身形和其專心摳細節、摳情緒摳出來的陽剛演繹,則讓這個節目的味兒正了。
拉赫瑪尼諾夫因馬凡綜合徵的影響而指長驚人,這也導致他創作的曲目跨越音域更大,其風格也較其他古典樂更加自由不羈,而他的音樂被樂迷們譽為「純俄式古典」,那種斯拉夫體內特有的悲涼、傷感、對苦難的抗爭,也在張玨的刃下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一場張玨滑得非常痛快,他的跳躍全都十分精準幹脆,從起跳到落冰,從進入到滑出,還有步法、旋轉全部都完美的挑不出錯處,節目效果便如磅礴的瀑布從千尺高處落下,濺起大片的水花與震耳的音效。
難以想像的是,這種成熟、從容、流暢的演繹居然由一名16歲的小將完成,事實上大部分二十多歲的老將都難以兼顧如此高難度、高質量的技術表現和無以倫比的情感展現。
旁觀的瓦西裏看了許久,隻覺得酣暢淋漓。
是的,這就是《拉三》在冰上應有的姿態,它是樂中君主,配得起它的也該是君主才行!
節目結束的那一刻,全場安靜無聲了好幾秒,才響起了雷霆般的掌聲,在客場比賽卻征服了幾乎所有人的張玨向四周行禮,撿起一個鱷魚玩偶下冰,沈流意猶未盡的看著他,和他對了一拳:「你真的不考慮出一個自由滑長度的《拉三》?我太喜歡你滑這支曲子了。」
張玨喘著氣:「這曲子費體力,滑短節目都累死了,還來自由滑?」
放過他吧,鏟十噸煤不僅彈起來讓鋼琴家們手抽筋,滑冰選手滑這個也容易腳抽筋好吧?
他這會兒也覺得自己才鏟完十噸煤,渾身都是汗,偏偏考斯騰的材料都比較脆弱,不好洗,隻能用爽膚粉去拍,把味道遮一遮,從賽季到現在,這套考斯騰張玨穿得次數不超過十次,但他已經不想穿第十一次了。
還是伊利亞幸福,他的考斯騰是新做的,張玨暗暗發誓,等他再多賺點錢,以後也每個賽季換兩三套衣服。
張玨最後的得分非常驚艷,他拿到了102.5分,打破了世界紀錄!在他的分數出來的那一刻,全場都是驚唿。
張玨選擇了正統的古典樂來作為自己的冬奧節目,瓦西裏四年前也做過這個選擇,遺憾的他對古典樂的演繹一直都不如現代樂,強行避開自己擅長的地方去迎合裁判,滑得不順是自然的,結果就是他的表現和這一屆的伊利亞差不多,雖然沒崩,但也不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