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出京(下)
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永定門外。
巍峨的皇城腳下,入目盡是探頭探腦的百姓,官道兩側則是手持著兵刃的五城兵馬司差役,此時正滿臉嚴肅的維持著秩序,敬畏的目光中夾雜著一抹驚惶。
待會天子便要自永定門而出,禦駕親征前往山東,平定當地亂民掀起的叛亂。
要知曉,上一次自紫禁城而出,禦駕親征的大明天子還要追溯到正德朝的武宗皇帝。
而這位同樣信重武人的\"馬上皇帝\",最後的下場可是有些唏噓呐。
懷揣著各種各樣的心思,凡是手中得閑的百姓和行商們紛紛湧在城外,眼神殷切的盯著早已淨水潑街的街道。
唏律律..
良久,戰馬的嘶鳴聲由遠及近,人頭湧動的百姓們隻覺得腳下大地微微有些顫動,周遭本是有些喧囂的環境瞬間為之停滯。
就連懵懂無知的孩童好似也感受到了撲麵而來的窒息感,下意識躲進了母親的懷中。
咚咚咚!
沉悶的戰鼓聲響起,遠處空無一人的街道盡頭終是出現了一道紅色洋流,率先映入眾人視線中,便是負責為隊伍開道的騎士們,其手中長槍在頭頂烈陽的映射下閃爍著點點寒芒,叫人心中為之膽寒。
在百十名高頭大馬的騎士身後,大明天子朱由校一身甲胄,腰間配有長劍,俊俏的臉頰上滿是堅毅之色,舉手投足間便散發著一股不怒自威的威勢。
見得天子駕臨,街道上的百姓們紛紛躁動起來,而朱由校身旁的神樞營武臣黃得功則是如臨大敵,神情警惕的盯著沿途百姓的一舉一動。
\"肅靜!\"
騎兵隊列之後,一隊隊訓練有素的長槍手們不自覺的抬高手中長槍,口中喊著響亮的口號。
\"我的乖乖..\"
\"這就是天子的親軍?\"
盡管早就知曉曾經名存實亡的\"騰驤四衛\"及京師大營已是在天子的運籌帷幄之下煥發了新的生機,並於去年秋天,在西南平定了西南土司叛亂,戰鬥力不可小覷。
但對於絕大多數的京師百姓而言,眼下還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京營將士森嚴的軍陣以及若有若無的殺氣。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表情各不相同的人群中,有相熟的百姓竊竊私語,下意識收起了之前近乎於看熱鬧的心態;但也有人滿臉凝重,死死盯著街道上漸行漸遠的士卒,口中念念有詞的同時,心中也在盤算著什麽。
前後不過一年多的時間,京營將士就擁有了如此威勢,如若再給天子幾年時間,這群將士又該擁有怎樣的戰力?
\"止步!\"
在各種各樣眼神的注視下,大明天子朱由校終是在身旁騎士的簇擁下,出現在永定門外。
以內閣首輔方從哲為首的朝臣們,已是在此等候多時了。
\"臣等,叩見陛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著窸窸窣窣的衣袍聲,百十名朝臣按照官位品秩統一上前,並朝著高居於戰馬之上的年輕天子躬身行禮。
也許是受周遭緊張氣氛的感染,這些位朝臣們行禮時的山唿聲都比往常要宏亮一些,動作更是一絲不苟,看的周遭百姓們嘖嘖稱奇。
\"免禮平身吧。\"
幾個唿吸的功夫過後,年輕天子微微擺手,喚起了在場的文武百官們,但消瘦的臉頰上仍是瞧不出半點感情波動。
朱由校很清楚,在場的朝臣們隻怕已然有人在心中打著令他\"一去不迴\"的主意了。
\"臣方從哲,祝願陛下所向披靡,早日凱旋歸來!\"
撣了撣身上的灰塵,作為百官之首的方從哲上前幾步,聆聽天子最後的\"聖諭\"。
按理來說,依著大明朝的慣例,但凡天子\"禦駕親征\",必將欽點太子或者皇室宗親留京\"監國輔政\"。
但當今天子登基不過一年有餘,膝下尚無子嗣,自是無法令\"太子\"監國,至於前兩日朝中有關令\"信王\"監國的奏本,卻是被天子直接無視。
\"京中事,便交由諸位了。\"
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朱由校犀利如刀的眸子中終是湧現了一抹認真,並且欠了欠身,頗有些語重心長的吩咐道。
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多瞧一眼,滿臉敬畏但眼神卻是遊離不定的\"幼弟\"信王,以及不遠處並肩而立的三位\"皇叔\"。
\"臣等遵旨!\"
不管當下心中作何感想,聽聞天子的\"囑托\"之後,在場的朝臣們紛紛跪倒在地,言辭灼灼的保證道。
而官道兩側,本是作壁上觀的百姓們,此時也不約而同的跪倒在地,但目光仍是集中在戰馬之上的年輕天子。
\"諸君莫慌。\"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哐當一聲,朱由校抽出腰間的長劍,將其高高舉過頭頂,略顯沙啞的聲音猶如巨石一般,狠狠砸向眾人。
下一秒,沉悶的戰鼓聲再度響起,本是停滯不前的隊伍重新向前,一麵麵明黃色的日月軍旗於空中獵獵作響。
\"大明萬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望著眼前漸行漸遠的隊伍,百姓們發自內心的歡唿著,而本就精神抖擻的士卒們更是下意識握緊了手中兵刃,嘴角湧現出了一抹笑意。
在頭頂烈陽的映射下,數千名神樞營將士沿著官道一路向西而行,他們將要在西山腳下和奉命隨同出征的京營將士匯合,旋即在通州乘船沿著運河一路南下。
...
半晌,及至紅色洋流的背影消失不見,腳下隱隱震動的大地也恢複了平靜,後知後覺的百姓們方才漸漸散去,但卻有不少人麵露譏諷之色。
依著市井間的傳聞,如今匯聚在山東的流民何止十數萬,早先攻城掠地的\"燒香人\"更是有了稱帝建國的趨勢。
就憑隨同天子出征的這兩萬多名官兵,真的能夠在諸多富紳豪商以及各級官員的陽奉陰違之下,順利平定叛亂?
此事怕是沒這麽簡單吧。
總而言之,幾乎在朱由校率軍出城的同時,便有無數封書信自各個城門而出,發往大明各地。
...
天啟二年三月,山東亂民暴動,天子領兵禦駕親征。
<<國榷>>
巍峨的皇城腳下,入目盡是探頭探腦的百姓,官道兩側則是手持著兵刃的五城兵馬司差役,此時正滿臉嚴肅的維持著秩序,敬畏的目光中夾雜著一抹驚惶。
待會天子便要自永定門而出,禦駕親征前往山東,平定當地亂民掀起的叛亂。
要知曉,上一次自紫禁城而出,禦駕親征的大明天子還要追溯到正德朝的武宗皇帝。
而這位同樣信重武人的\"馬上皇帝\",最後的下場可是有些唏噓呐。
懷揣著各種各樣的心思,凡是手中得閑的百姓和行商們紛紛湧在城外,眼神殷切的盯著早已淨水潑街的街道。
唏律律..
良久,戰馬的嘶鳴聲由遠及近,人頭湧動的百姓們隻覺得腳下大地微微有些顫動,周遭本是有些喧囂的環境瞬間為之停滯。
就連懵懂無知的孩童好似也感受到了撲麵而來的窒息感,下意識躲進了母親的懷中。
咚咚咚!
沉悶的戰鼓聲響起,遠處空無一人的街道盡頭終是出現了一道紅色洋流,率先映入眾人視線中,便是負責為隊伍開道的騎士們,其手中長槍在頭頂烈陽的映射下閃爍著點點寒芒,叫人心中為之膽寒。
在百十名高頭大馬的騎士身後,大明天子朱由校一身甲胄,腰間配有長劍,俊俏的臉頰上滿是堅毅之色,舉手投足間便散發著一股不怒自威的威勢。
見得天子駕臨,街道上的百姓們紛紛躁動起來,而朱由校身旁的神樞營武臣黃得功則是如臨大敵,神情警惕的盯著沿途百姓的一舉一動。
\"肅靜!\"
騎兵隊列之後,一隊隊訓練有素的長槍手們不自覺的抬高手中長槍,口中喊著響亮的口號。
\"我的乖乖..\"
\"這就是天子的親軍?\"
盡管早就知曉曾經名存實亡的\"騰驤四衛\"及京師大營已是在天子的運籌帷幄之下煥發了新的生機,並於去年秋天,在西南平定了西南土司叛亂,戰鬥力不可小覷。
但對於絕大多數的京師百姓而言,眼下還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京營將士森嚴的軍陣以及若有若無的殺氣。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表情各不相同的人群中,有相熟的百姓竊竊私語,下意識收起了之前近乎於看熱鬧的心態;但也有人滿臉凝重,死死盯著街道上漸行漸遠的士卒,口中念念有詞的同時,心中也在盤算著什麽。
前後不過一年多的時間,京營將士就擁有了如此威勢,如若再給天子幾年時間,這群將士又該擁有怎樣的戰力?
\"止步!\"
在各種各樣眼神的注視下,大明天子朱由校終是在身旁騎士的簇擁下,出現在永定門外。
以內閣首輔方從哲為首的朝臣們,已是在此等候多時了。
\"臣等,叩見陛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著窸窸窣窣的衣袍聲,百十名朝臣按照官位品秩統一上前,並朝著高居於戰馬之上的年輕天子躬身行禮。
也許是受周遭緊張氣氛的感染,這些位朝臣們行禮時的山唿聲都比往常要宏亮一些,動作更是一絲不苟,看的周遭百姓們嘖嘖稱奇。
\"免禮平身吧。\"
幾個唿吸的功夫過後,年輕天子微微擺手,喚起了在場的文武百官們,但消瘦的臉頰上仍是瞧不出半點感情波動。
朱由校很清楚,在場的朝臣們隻怕已然有人在心中打著令他\"一去不迴\"的主意了。
\"臣方從哲,祝願陛下所向披靡,早日凱旋歸來!\"
撣了撣身上的灰塵,作為百官之首的方從哲上前幾步,聆聽天子最後的\"聖諭\"。
按理來說,依著大明朝的慣例,但凡天子\"禦駕親征\",必將欽點太子或者皇室宗親留京\"監國輔政\"。
但當今天子登基不過一年有餘,膝下尚無子嗣,自是無法令\"太子\"監國,至於前兩日朝中有關令\"信王\"監國的奏本,卻是被天子直接無視。
\"京中事,便交由諸位了。\"
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朱由校犀利如刀的眸子中終是湧現了一抹認真,並且欠了欠身,頗有些語重心長的吩咐道。
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多瞧一眼,滿臉敬畏但眼神卻是遊離不定的\"幼弟\"信王,以及不遠處並肩而立的三位\"皇叔\"。
\"臣等遵旨!\"
不管當下心中作何感想,聽聞天子的\"囑托\"之後,在場的朝臣們紛紛跪倒在地,言辭灼灼的保證道。
而官道兩側,本是作壁上觀的百姓們,此時也不約而同的跪倒在地,但目光仍是集中在戰馬之上的年輕天子。
\"諸君莫慌。\"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哐當一聲,朱由校抽出腰間的長劍,將其高高舉過頭頂,略顯沙啞的聲音猶如巨石一般,狠狠砸向眾人。
下一秒,沉悶的戰鼓聲再度響起,本是停滯不前的隊伍重新向前,一麵麵明黃色的日月軍旗於空中獵獵作響。
\"大明萬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望著眼前漸行漸遠的隊伍,百姓們發自內心的歡唿著,而本就精神抖擻的士卒們更是下意識握緊了手中兵刃,嘴角湧現出了一抹笑意。
在頭頂烈陽的映射下,數千名神樞營將士沿著官道一路向西而行,他們將要在西山腳下和奉命隨同出征的京營將士匯合,旋即在通州乘船沿著運河一路南下。
...
半晌,及至紅色洋流的背影消失不見,腳下隱隱震動的大地也恢複了平靜,後知後覺的百姓們方才漸漸散去,但卻有不少人麵露譏諷之色。
依著市井間的傳聞,如今匯聚在山東的流民何止十數萬,早先攻城掠地的\"燒香人\"更是有了稱帝建國的趨勢。
就憑隨同天子出征的這兩萬多名官兵,真的能夠在諸多富紳豪商以及各級官員的陽奉陰違之下,順利平定叛亂?
此事怕是沒這麽簡單吧。
總而言之,幾乎在朱由校率軍出城的同時,便有無數封書信自各個城門而出,發往大明各地。
...
天啟二年三月,山東亂民暴動,天子領兵禦駕親征。
<<國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