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事體大,還請陛下三思而後行..\"沉默半晌,畢自嚴沉悶的聲音終是打破了暖閣內的沉默,也令朱由校的心中一緊。


    大明傳承兩百餘年,土地兼並已然十分嚴重,如若再不大刀闊斧的加以改革,即便自己通過些許手段,在軍事上節節勝利,暫時消除外患,卻也不過是為苟延殘喘的大明續命罷了。


    靠著蠶食大明根基的蛀蟲們一日不除,大明便是難以擺脫轟然倒塌的命運。


    眼下他僅僅是想要整頓\"商稅\",尚未觸碰到最為敏感的\"田畝\",便已然令自己親手提拔的戶部尚書驚疑不定,似乎是不敢跨越雷池。


    假以時日,自己若是想要對\"田畝\"動手,豈不是會招致舉朝上下的反對?


    \"既然太倉庫空虛,諸位愛卿又不願整頓商稅,難不成打算重拾萬曆年間的舊事,由宮中派遣內官,收取礦稅?!\"


    \"陛下!\"


    幽靜的暖閣內,朱由校清冷的聲音宛如一道驚雷,使得在場的朝臣們心中均是咯噔一聲,旋即不約而同的跪倒在地,口中唿喝聲不斷。


    \"陛下,此乃飲鴆止渴之法,萬萬不可呐!\"


    許是怕朱由校在衝動之下\"意氣用事\",畢自嚴竟不由得膝行了兩步,將頭磕的邦邦響。


    自萬曆二十四年開始,萬曆皇帝為了增加\"內帑\"的歲收,便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無視了朝廷的法製,自宮中派遣內官,前往全國各地開礦收稅,及至行將就木之時方才以\"遺詔\"的方式廢黜。


    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美其名曰替天子\"收稅\"的內官們利用手中的權利,大肆對地方上的官員和富紳豪商索賄,並且巧立名目,欺壓市井百姓,先後引發了多場騷亂。


    當然,作為大明之主的萬曆皇帝或許也清楚這些內官們在地方上胡作非為,但礙於\"國本之爭\",與朝野中官員們勢如水火的緣故,萬曆皇帝對各地彈劾這些內閣的奏本們一次次選擇了無視,乃至於背上了\"貪財\"的罵名。


    望著眼前麵紅耳赤的朝臣們,一向好脾氣的朱由校並沒有像往常一樣選擇\"妥協\",將眾臣喚起,而是微微眯起眼睛,修長的手指毫無節奏的敲擊著身前的桌案。


    亂世當用重典。


    如今遼鎮建奴氣候已成,西南土司們也暴露了其隱藏多年的野心,暗中更是有收納了無數信徒教眾的白蓮教在蠢蠢欲動,更別提遍布大明各地,好似火藥桶一般的流民百姓。


    朱由校心中幾乎有十足的把握,在未來幾年的時間裏,大明這頭日漸老矣的雄獅非但得不到半點喘息的機會,反而還會不斷征戰,逐一撲殺敢於挑戰大明威勢的敵人。


    為此,他必須要保證後方的穩定以及準備足額的糧草軍餉,以免如原本曆史上一般,饑腸轆轆的官兵們\"臨陣倒戈\",轉而將矛頭對準了大明朝廷。


    \"陛下,\"見案牘後的天子遲遲沉默不語,好似心意已決,新任戶部尚書畢自嚴臉上的驚疑之色漸漸退卻,轉而湧現了一抹堅定。


    食君祿,當為君分憂。


    前後不過一年的時間,他便由太仆寺卿一躍成為手握戶部權柄的侍郎高官,眼下更是被拜為戶部尚書。


    如此洪恩,他焉有\"臨陣脫逃\"的道理。


    \"礦稅監禍國殃民,斷然不可複建,但整飭稅收也迫在眉睫,\"在身旁袍澤欲言又止的注視下,戶部尚書畢自嚴將心中早就醞釀過後的念頭緩緩道出:\"老臣建議,陛下或可先行複建稅課司,徐徐圖之..\"


    所謂稅課司,便是國朝初年為了征收商賈,儈屠、雜市捐稅及買賣田宅稅契等事宜於地方上專門設立的署衙,其長官為稅使,品秩為從九品,乃是大明有司官衙中地位最低的官員。


    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正式下令,將地方上每年征收稅米不足五百石的稅課司盡數取消,稅收權柄交由地方縣衙管理,導致尚未來得及形成氣候的稅課司\"胎死腹中\",遠遠沒有發揮出前宋時的作用。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天順元年,明英宗複辟之後,在朝中大臣的請纓下,又專門下旨以歲收鈔萬貫為額,將不足此標準的稅課司盡數裁減,商稅征收交由當地官府負責。


    就這樣,分布於大明各府縣的\"稅課司\"基本消失,本應作為朝廷歲收重要組成部分的\"商稅\"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朝廷每年通過\"商稅\"滿打滿算也不過獲取幾萬兩銀子。


    如此\"畸形\"的稅收情況,放眼曆朝曆代,都是獨一份。


    \"稅課司..\"


    聞聽畢自嚴如此言說,在場的朝臣們忍不住喃喃自語,臉上的表情各不相同。


    與大明當下臃腫冗雜的宗室情況相同,朝廷對於財政的管理其實也十分混亂,涉及到了多個衙門。


    其中畢自嚴執掌的戶部直接掌管太倉庫,節製大明各地的稅收,但兵部又監管馬政,同樣涉及收入,工部也節製著林業和漁牧等方向的收入。


    此外,作為大明經濟命脈的南直隸也自成體係,由南京戶部先行征收,並做好妥善安排之後,方才沿著運河,押送至京師太倉庫,而不是直接交由太倉庫。


    如此之多的衙門,不僅效率低下,難以統籌,而且還會給予\"有心人\"上下其手的機會。


    故此,朝廷在過去百十年間的\"改革\"通常都是針對其中涉及到的署衙和具體官員動手,從而達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但在場的眾臣誰也沒有料到,眼前這瞧上去不善言辭的畢自嚴心性居然故此果決,並沒有按照慣例,裁減冗雜的署衙或者糾察貪官汙吏,而是直接從源頭下手。


    重建稅課司!


    \"陛下,此舉?\"窸窸窣窣的私語聲中,迅速意識到其中\"隱患\"的帝師孫承宗便是驟然起身,臉上滿是驚恐之色。


    國朝傳承兩百餘年,上至朝野,下至地方,怕是早已形成了一條固定的\"產業鏈\",誰甘心拱手將到手的利益讓出。


    甚至說不定,光是這乾清宮暖閣,便有官員或其背後家族,從中分潤了好處。


    這些既得利益者,焉會無動於衷,坐視朝廷改革?


    陛下的步伐,邁的太大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柯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柯久並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