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情報的傳遞,一直是列國最頭疼的問題。
無論采取金箭傳信,還是雍城創建的飛鷹傳書,因為描寫的內容太少,隻能以最簡短的幾句話描述。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情報會經過多次傳遞,等到了君王的手上,就不一定是原本的信息了。
這樣的傳信方式,如果信息量過大,金箭就射不遠,飛鷹就載不動,很可能中途就被敵國探子攔截,造成巨大的損失。
秦趙之戰,嬴政能與趙遷配合的那麽好,甚至將遠在千裏之外的趙嘉的一舉一動探查的那麽清楚,從而讓趙遷追擊的那麽準確,都因為林笙的緣故。這些皇族隱秘,兩人根本對外人說,更不敢使用那些常規的傳訊方式,隻不過趙嘉運氣好,沒有被趙遷殺死罷了。
現今局勢,秦國要與其他幾國作戰,可能也會出現此類的事情。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樣,不是人人都能像林笙那樣使用大範圍的傳音術,對於尋常的高手而言,長時間使用傳音術,就是損耗自身的實力。短時間可以幫你傳傳,如果長期下去,誰也受不了。
如今晨曦說出了‘要想富,先修路。’許多人都產生了一個疑問,傳遞信息,為什麽要修路?又為什麽能富呢?對於時代的局限性,王恆、千悵、星淩等人都不明白。
可聽到這句話,嬴政眼睛一亮,這句話太熟了。很早的時候,他就想修一條鹹陽到巴蜀的通道,隻因鄭國渠的耽誤,路就沒有再修下去,還鬧的巴老夫人大發雷霆,對秦宮的決策產生了懷疑態度。後來隨著一係列的事情,嬴政自顧不暇,也沒有再提修路一事。
晨曦言道:“情報的傳遞,最尋常的就是傳令兵騎馬傳訊,沿線在各個關卡設立驛站,以換馬不換人的方式傳遞。這種辦法雖然普通,但很實際,也更廉價。傳令兵可以攜帶大量文書,將各方情報收集在一起,當地探子看不明白的,隻要將情報送到權力中樞,就會有大量的情報人員幫忙分析。”
“左右傳令兵速度的,不是敵方的攔截,也不是馬匹耐力不夠,而是路。”
“眾所周知,從鹹陽到列國,都沒有一條完善的道路,許多地方還需要翻山越嶺,之中耽誤的時間也太多。有些線路,其中根本就沒有驛站,傳令兵還要忍受沒有補給的困難,以防情報的遺失,他們根本不敢在大城停留。”
“所以我提議,修一條從鹹陽到終南山的道路,沿途多設驛站,快馬加鞭三個時辰就可以到達,比什麽傳訊方式都靠譜。”
王恆問道:“修這樣的路,花費應該不少,我們跟隨秦王,就看到他能統一中原。修路雖然重要,但不能妨礙秦國統一大業,你總要告訴我們,修路的好處在哪裏吧。”
晨曦自信地言道:“好處有很多。”
“一,可以保持穩定的運輸通道,道路修好以後,不但可以準確地傳遞消息,還可以運輸錢糧。水運再便利,但速度依然趕不上陸地。”
“二,帶動沿線的居民,讓農忙結束,賦閑在家的農戶有活可做。隻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商業的發展,從中衍生出各種財富稅收,也會減少財政上的壓力。”
“三,將路修寬修廣,大軍開進的速度就快。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有了道路以後,後勤的速度,甚至比敵國攻擊糧道的速度還要快。為什麽會快?因為後勤部隊可以走修好的大道,而敵國軍隊偷襲糧道,根本就不敢走,隻會提前攔路,這就先輸了一籌。”
“四,不但要修一條道,還要修好幾條道,仗打到哪裏,路就修到哪裏。特別是鹹陽到巴蜀的這一條道,必須趕在所有道路之前修好。等路修好以後,不管秦國對哪國開戰,巴蜀的後勤糧草,都可以在三天之內趕到,更可以減少沿途的損失。”
“五,中原一統以後,道路還要修到長城以外。中原之戰,隻是華夏人的內戰,我們真正的大敵,依然是塞外的匈奴人。如果匈奴人進攻,當烽火燃起之時,各地的軍隊會沿著大道,拋棄物資累贅,快馬加鞭地輕裝趕赴邊關,絕對可以趕在匈奴人攻入長城之前,將其攔下。”
“我計算了一下,如果這樣的一條道路修成,在大道上快速行軍,沿途還有驛站補給,速度絕對不比匈奴騎兵慢。匈奴人比我們強的,也隻是騎兵,失去了這一仰仗,他們拿什麽跟我們鬥?論城池之高、論軍隊素養、論作戰勇猛,中原任何一國軍隊,都不輸匈奴人。”
“所以道路必須修,更要趕在中原統一之前,起碼要將主要的幾條道修好。這樣的路,以秦國鹹陽為中心點,我稱之為秦直道。遇山挖山、遇河搭橋,就直直地修出這樣的幾條直道。你們想象一下,如果雍城的戍衛軍,從雍城出發,途徑鹹陽、函穀關、邯鄲、雁門關,隻需兩天的行軍,所達到的戰略意義嗎?”
聽到這句話,王恆眼睛大亮,直接言道:“那意義太大了,雍城和雁門關的兵聯合一處,完全可以偷襲匈奴大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任憑冒頓再怎麽聰明,也無法想到雍城之兵的速度會那麽快,絕對會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兩天啊,就算冒頓得知戍衛軍出發,以匈奴人的情報能力,也需要三天時間才能知道。而我們兩天之內就可以聯兵,三天之內必能兵臨城下,這麽短的時間,讓冒頓拿什麽去打?一場戰役的發生,準備時間就需要幾個月,甚至更多的幾年時間,不但是冒頓,就連我都不敢想。”
嬴政聽的也是點頭,可鍾離卻愁道:“秦直道,要修,可怎麽修?公子早已製定了國策,等中原統一之後,還要修長城,加固邊塞城防。兩項巨大工程,國庫絕對支援不了,恐怕連列國私庫放進去,也嫌不夠吧。”
王恆犯愁了,道:“許多長城年久失修,如果再不修繕加固,遊散的匈奴軍隊很容易就能打進來。與匈奴之戰,必須要將戰場放在塞外,不然對中原破壞就大了。秦直道雖好,但那幾條道修出來,匈奴人遲早會知道,別人不會將匈奴主力放在那幾處地方。”
“更重要的是,秦直道要怎麽修?如果修的不好,造成勞民傷財,秦王的地位就不保。修這樣的路,絕對不能大費錢糧,畢竟現在的主戰場,依然是與列國之戰,其中的利弊要分清楚。”
嬴政也問道:“曦兒,路是肯定要修的,你覺得應該怎麽修?”
晨曦笑著道:“既然說了出來,我自然有修路的法子。就拿修鹹陽到巴蜀這一道來說,完全可以隻修一條主道,沿途分出一支,途徑我終南山就行了,那就不需要費多少錢糧了。”
“為了減少開支,修路的人就選定為賦閑在家的農戶,以一個月一擔糧食的價格,應該會有許多秦人紛擁而來。糧草就讓巴老夫人付,這條路為她而修,她肯定不會讓鹹陽麻煩。其實巴老夫人怨恨最深的,就是為了鄭國渠,而將她的路給停工了。”
“以往為了支援前線打仗,巴蜀運輸的糧草,因為道路險阻,十擔糧草運到前線,隻剩下三擔。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不是因為沒有路,後勤馬匹走的慢,人馬都要吃東西,再加上山道險峻,每次都有毀壞的糧車。隻要每耽擱一天,運輸的糧草就會少去一些,等到了前線,就隻能提供那麽多糧草了。”
“如果換著是你們來當家,你愁不愁?我明白送過去十擔糧草,你卻告訴我隻送去三擔,脾氣不好的人,絕對會跟你掐架。那些糧草,可都是真金白銀換來的,損失了那麽多,全都攤在巴家的身上,是誰都會有埋怨之心。”
“就拿王恆你來說,這次你親自護送錢糧迴鬼穀,我可以準確地告訴你,就算你親自送,你也無法完整地送到那麽多數量。從鹹陽到鬼穀,道路更是坎坷,既要走陸路,也要行水道。鐵索橋已斷,你們就隻能從懸崖吊裝上去,其中難免會出現錢糧墜落的事故,掉進萬丈深淵的錢糧,這個損失應該算在誰的頭上呢?我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嬴政能支援鬼穀這批錢糧,已經是背著幾位太後做的,此事他對外可不會承認,所以隻能你們自己負責。”
輪到自己,王恆苦澀地言道:“不瞞你說,十層錢糧,我能順利地運迴三層,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才要與秦王聯盟,我們已經做好了長期合作的準備,最主要的根結在於,上一次招收弟子過多,家裏人都是不事生產的武夫,整天空消耗糧食,這個問題以後我會跟秦王慢慢商議改變。指望別人的支援,都不是長久之計。”
在這個時候,王恆就想到家中之事,秦直道肯定會修,那麽斷了的鐵索橋,就要重新連上了。當年劍塚之戰,用計騙了那麽多人進去,斬斷鐵索橋,到最後禍害的卻是自家人。
大家下山不方便,隻能在山上住著,時間短點還好,時間一長,那麽多人吃喝拉撒,他們兩位首領總要負責吧。這可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砍斷鐵索橋容易,但想要重新連起來,想象劍塚到鬼穀的萬丈深淵,將兩處遙遠的懸崖重新連接起來,王恆想想都覺得頭皮發麻。
不連接又不行,嬴政可以支援他們幾迴,那已經算是對鬼穀的大恩,難道還指望別人一輩子都支援嗎?根本不可能。這些事情,蓋聶肯定不懂,但王恆深懂,鬼穀的未來,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修建秦直道,這個還沒有完善的想法,獲得了嬴政的讚同。具體怎麽修,還需慢慢研究,總要等到迴宮以後與眾臣商議,大家布置出一係列程序出來,才能發布政令。
當今之際,還是先查明,鹹陽那邊的林笙,到底出了什麽狀況。
在晨曦親自命令下,鹹陽的情況,逐一地通過重新啟用的傳音線,從秦氏牧場傳來。
無論采取金箭傳信,還是雍城創建的飛鷹傳書,因為描寫的內容太少,隻能以最簡短的幾句話描述。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情報會經過多次傳遞,等到了君王的手上,就不一定是原本的信息了。
這樣的傳信方式,如果信息量過大,金箭就射不遠,飛鷹就載不動,很可能中途就被敵國探子攔截,造成巨大的損失。
秦趙之戰,嬴政能與趙遷配合的那麽好,甚至將遠在千裏之外的趙嘉的一舉一動探查的那麽清楚,從而讓趙遷追擊的那麽準確,都因為林笙的緣故。這些皇族隱秘,兩人根本對外人說,更不敢使用那些常規的傳訊方式,隻不過趙嘉運氣好,沒有被趙遷殺死罷了。
現今局勢,秦國要與其他幾國作戰,可能也會出現此類的事情。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樣,不是人人都能像林笙那樣使用大範圍的傳音術,對於尋常的高手而言,長時間使用傳音術,就是損耗自身的實力。短時間可以幫你傳傳,如果長期下去,誰也受不了。
如今晨曦說出了‘要想富,先修路。’許多人都產生了一個疑問,傳遞信息,為什麽要修路?又為什麽能富呢?對於時代的局限性,王恆、千悵、星淩等人都不明白。
可聽到這句話,嬴政眼睛一亮,這句話太熟了。很早的時候,他就想修一條鹹陽到巴蜀的通道,隻因鄭國渠的耽誤,路就沒有再修下去,還鬧的巴老夫人大發雷霆,對秦宮的決策產生了懷疑態度。後來隨著一係列的事情,嬴政自顧不暇,也沒有再提修路一事。
晨曦言道:“情報的傳遞,最尋常的就是傳令兵騎馬傳訊,沿線在各個關卡設立驛站,以換馬不換人的方式傳遞。這種辦法雖然普通,但很實際,也更廉價。傳令兵可以攜帶大量文書,將各方情報收集在一起,當地探子看不明白的,隻要將情報送到權力中樞,就會有大量的情報人員幫忙分析。”
“左右傳令兵速度的,不是敵方的攔截,也不是馬匹耐力不夠,而是路。”
“眾所周知,從鹹陽到列國,都沒有一條完善的道路,許多地方還需要翻山越嶺,之中耽誤的時間也太多。有些線路,其中根本就沒有驛站,傳令兵還要忍受沒有補給的困難,以防情報的遺失,他們根本不敢在大城停留。”
“所以我提議,修一條從鹹陽到終南山的道路,沿途多設驛站,快馬加鞭三個時辰就可以到達,比什麽傳訊方式都靠譜。”
王恆問道:“修這樣的路,花費應該不少,我們跟隨秦王,就看到他能統一中原。修路雖然重要,但不能妨礙秦國統一大業,你總要告訴我們,修路的好處在哪裏吧。”
晨曦自信地言道:“好處有很多。”
“一,可以保持穩定的運輸通道,道路修好以後,不但可以準確地傳遞消息,還可以運輸錢糧。水運再便利,但速度依然趕不上陸地。”
“二,帶動沿線的居民,讓農忙結束,賦閑在家的農戶有活可做。隻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商業的發展,從中衍生出各種財富稅收,也會減少財政上的壓力。”
“三,將路修寬修廣,大軍開進的速度就快。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有了道路以後,後勤的速度,甚至比敵國攻擊糧道的速度還要快。為什麽會快?因為後勤部隊可以走修好的大道,而敵國軍隊偷襲糧道,根本就不敢走,隻會提前攔路,這就先輸了一籌。”
“四,不但要修一條道,還要修好幾條道,仗打到哪裏,路就修到哪裏。特別是鹹陽到巴蜀的這一條道,必須趕在所有道路之前修好。等路修好以後,不管秦國對哪國開戰,巴蜀的後勤糧草,都可以在三天之內趕到,更可以減少沿途的損失。”
“五,中原一統以後,道路還要修到長城以外。中原之戰,隻是華夏人的內戰,我們真正的大敵,依然是塞外的匈奴人。如果匈奴人進攻,當烽火燃起之時,各地的軍隊會沿著大道,拋棄物資累贅,快馬加鞭地輕裝趕赴邊關,絕對可以趕在匈奴人攻入長城之前,將其攔下。”
“我計算了一下,如果這樣的一條道路修成,在大道上快速行軍,沿途還有驛站補給,速度絕對不比匈奴騎兵慢。匈奴人比我們強的,也隻是騎兵,失去了這一仰仗,他們拿什麽跟我們鬥?論城池之高、論軍隊素養、論作戰勇猛,中原任何一國軍隊,都不輸匈奴人。”
“所以道路必須修,更要趕在中原統一之前,起碼要將主要的幾條道修好。這樣的路,以秦國鹹陽為中心點,我稱之為秦直道。遇山挖山、遇河搭橋,就直直地修出這樣的幾條直道。你們想象一下,如果雍城的戍衛軍,從雍城出發,途徑鹹陽、函穀關、邯鄲、雁門關,隻需兩天的行軍,所達到的戰略意義嗎?”
聽到這句話,王恆眼睛大亮,直接言道:“那意義太大了,雍城和雁門關的兵聯合一處,完全可以偷襲匈奴大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任憑冒頓再怎麽聰明,也無法想到雍城之兵的速度會那麽快,絕對會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兩天啊,就算冒頓得知戍衛軍出發,以匈奴人的情報能力,也需要三天時間才能知道。而我們兩天之內就可以聯兵,三天之內必能兵臨城下,這麽短的時間,讓冒頓拿什麽去打?一場戰役的發生,準備時間就需要幾個月,甚至更多的幾年時間,不但是冒頓,就連我都不敢想。”
嬴政聽的也是點頭,可鍾離卻愁道:“秦直道,要修,可怎麽修?公子早已製定了國策,等中原統一之後,還要修長城,加固邊塞城防。兩項巨大工程,國庫絕對支援不了,恐怕連列國私庫放進去,也嫌不夠吧。”
王恆犯愁了,道:“許多長城年久失修,如果再不修繕加固,遊散的匈奴軍隊很容易就能打進來。與匈奴之戰,必須要將戰場放在塞外,不然對中原破壞就大了。秦直道雖好,但那幾條道修出來,匈奴人遲早會知道,別人不會將匈奴主力放在那幾處地方。”
“更重要的是,秦直道要怎麽修?如果修的不好,造成勞民傷財,秦王的地位就不保。修這樣的路,絕對不能大費錢糧,畢竟現在的主戰場,依然是與列國之戰,其中的利弊要分清楚。”
嬴政也問道:“曦兒,路是肯定要修的,你覺得應該怎麽修?”
晨曦笑著道:“既然說了出來,我自然有修路的法子。就拿修鹹陽到巴蜀這一道來說,完全可以隻修一條主道,沿途分出一支,途徑我終南山就行了,那就不需要費多少錢糧了。”
“為了減少開支,修路的人就選定為賦閑在家的農戶,以一個月一擔糧食的價格,應該會有許多秦人紛擁而來。糧草就讓巴老夫人付,這條路為她而修,她肯定不會讓鹹陽麻煩。其實巴老夫人怨恨最深的,就是為了鄭國渠,而將她的路給停工了。”
“以往為了支援前線打仗,巴蜀運輸的糧草,因為道路險阻,十擔糧草運到前線,隻剩下三擔。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不是因為沒有路,後勤馬匹走的慢,人馬都要吃東西,再加上山道險峻,每次都有毀壞的糧車。隻要每耽擱一天,運輸的糧草就會少去一些,等到了前線,就隻能提供那麽多糧草了。”
“如果換著是你們來當家,你愁不愁?我明白送過去十擔糧草,你卻告訴我隻送去三擔,脾氣不好的人,絕對會跟你掐架。那些糧草,可都是真金白銀換來的,損失了那麽多,全都攤在巴家的身上,是誰都會有埋怨之心。”
“就拿王恆你來說,這次你親自護送錢糧迴鬼穀,我可以準確地告訴你,就算你親自送,你也無法完整地送到那麽多數量。從鹹陽到鬼穀,道路更是坎坷,既要走陸路,也要行水道。鐵索橋已斷,你們就隻能從懸崖吊裝上去,其中難免會出現錢糧墜落的事故,掉進萬丈深淵的錢糧,這個損失應該算在誰的頭上呢?我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嬴政能支援鬼穀這批錢糧,已經是背著幾位太後做的,此事他對外可不會承認,所以隻能你們自己負責。”
輪到自己,王恆苦澀地言道:“不瞞你說,十層錢糧,我能順利地運迴三層,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才要與秦王聯盟,我們已經做好了長期合作的準備,最主要的根結在於,上一次招收弟子過多,家裏人都是不事生產的武夫,整天空消耗糧食,這個問題以後我會跟秦王慢慢商議改變。指望別人的支援,都不是長久之計。”
在這個時候,王恆就想到家中之事,秦直道肯定會修,那麽斷了的鐵索橋,就要重新連上了。當年劍塚之戰,用計騙了那麽多人進去,斬斷鐵索橋,到最後禍害的卻是自家人。
大家下山不方便,隻能在山上住著,時間短點還好,時間一長,那麽多人吃喝拉撒,他們兩位首領總要負責吧。這可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砍斷鐵索橋容易,但想要重新連起來,想象劍塚到鬼穀的萬丈深淵,將兩處遙遠的懸崖重新連接起來,王恆想想都覺得頭皮發麻。
不連接又不行,嬴政可以支援他們幾迴,那已經算是對鬼穀的大恩,難道還指望別人一輩子都支援嗎?根本不可能。這些事情,蓋聶肯定不懂,但王恆深懂,鬼穀的未來,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修建秦直道,這個還沒有完善的想法,獲得了嬴政的讚同。具體怎麽修,還需慢慢研究,總要等到迴宮以後與眾臣商議,大家布置出一係列程序出來,才能發布政令。
當今之際,還是先查明,鹹陽那邊的林笙,到底出了什麽狀況。
在晨曦親自命令下,鹹陽的情況,逐一地通過重新啟用的傳音線,從秦氏牧場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