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怪聞言,不容分說,輪開一隻簸箕大小的藍靛手,抓住那金枝玉葉的發萬根,把公主揪上前,捽在地下,執著鋼刀,卻來審沙僧,咄的一聲道:“沙和尚!你兩個輒敢擅打上我們門來,可是這女子有書到他那國,國王教你們來的?”


    沙僧已捆在那裏,見妖精兇惡之甚,把公主摜倒在地,持刀要殺。他心中暗想道:“分明是他有書去,救了我師父,此是莫大之恩。我若一口說出,他就把公主殺了,此卻不是恩將仇報?罷罷罷!想老沙跟我師父一場,也沒寸功報效,今日已此被縛,就將此性命與師父報了恩罷。”


    遂喝道:“那妖怪不要無禮!他有甚麽書來,你這等枉他,要害他性命!我們來此問你要公主,有個緣故,隻因你把我師父捉在洞中,我師父曾看見公主的模樣動靜。及至寶象國,倒換關文,那皇帝將公主畫影圖形,前後訪問,因將公主的形影,問我師父沿途可曾看見,我師父遂將公主說起,他故知是他兒女,賜了我等禦酒,教我們來拿你,要他公主還宮。此情是實,何嚐有甚書信?你要殺就殺了我老沙,不可枉害平人,大虧天理!”


    嗯!唯一的一次,因為是原文明確說明了沙僧的心理描寫,所以不便再胡亂猜疑。


    基本上到此為止,對於沙僧為什麽要‘黑’他,算是已經已經囉嗦個差不多了,雖然沙僧在取經後的表現差強人意,但是同取經前的沙僧相比,用‘浪子迴頭金不換’來形容應該是一點不為過的,所以如來封沙僧為‘金身羅漢’,是很合適的。


    剩下的部分就是要解釋一下為什麽沙僧的形象同86版的《西遊記》中會有這麽大的反差呢?據本人估計,應該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1:沙僧同孫悟空相比,到底還是配角,戲份若是多了,難免顛倒主次。


    2:沙僧的主要行為受控於心理描寫,而心理描寫在影視作品中是比較難以表現的,既然無法精確的表述,那就不要表述好了。


    3:沙僧沾了時代的光,正好處於一個時代交替的節點上。本人一個同事的同事的兒子是《西遊記》的攝製組成員,參與了《西遊記續集》的拍攝工作,並演過小妖一名,同六小齡童也都認識。據本人的同事講,86《西遊記》在拍攝的時候,由中國鐵道部籌集資金300萬,因為經費的問題,隻隻能拍原著的一部分。後來在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才又拍攝了續集部分。


    再往前追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關係正常化,帶給中國的大禮就是日本拍攝的《西遊記》,因為兩國文化的差異,據說隻播放了幾集就停播了,這才使我國下定決心一定要拍攝出自己版本《西遊記》的決心,可見,作為導演,麵對這個‘政治任務’,是不敢怠慢的,肯定會對原著吃個透,並且會對觀眾做大量的市場調查,這個時候,《西遊記》在民間的影響力隻限於戲曲、評書、畫本什麽的,沙僧藏的那麽深,誰能將其從原著中單獨抽出來進行分析描寫,雖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當時的老百姓都是極其樸實的,對於隱藏在身邊的沙僧卻也缺乏本能的甄別能力,以為他就是老實巴交的老實人,這就造成了導演隻能‘悶著良心’將沙僧的禪杖換成月牙鏟,並且讓那挑擔子的活讓沙僧來幹了。如果他敢拍出《大話西遊》這種超前的東西,估計就不用在導演圈子裏混了。


    既然第一部作品這樣拍了,續集也隻能這樣繼續拍了,不然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嗎?


    不管怎麽說,86版的《西遊記》都是經典,伴隨我了童年、少年,也深深的影響到了中國的幾代人,後來拍攝的所有相關作品,不知道為什麽,都無法超越,雖然現在的電腦特技、服裝、演員陣容等等較之當時要強上許多,但是就不是那個味?......


    最後的最後,對於沙僧的描述,多少會讓眾多的讀者有那麽一點點的不舒服,在此對於這些讀者表示祝賀,因為你很可能壓根就不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其實本人也不是這種斤斤計較的人,撰寫本文的目的不是讓大家學會斤斤計較,而是想要說明:即便是咱們能夠斤斤計較到能夠從蚊子腿上剮下多少肉來,能夠從雪裏壓出多少油來,都隻是眼前的那麽一點,最後的最後,如來的心裏都是有數的,你看,要不是這樣的話,孫悟空都成佛了,那沙僧要是積極一點,不也有成佛的可能嗎?


    ---------------------分割線---------------------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仙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元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元璋並收藏八仙演義最新章節